標籤:

王弼的「貴無論」到底在講什麼?


貴無論以「無」為天地萬物本源,「無」是天地萬物賴以化生的基礎,是天地萬物的主宰,王弼從「有」和「無」之間關係出發,構建了自己的一套理論體系。

王弼認為,作為現象的各種「有」都有其自身規定性,非此即彼。他說:

若溫也則不能涼矣,宮也則不能商矣。

這句話的意義在於,如果我們把某一具體物質作為世界的基礎,那麼根本不能解釋世界的多樣性,所以世界的基礎應該是超越於「有」基礎上的「無」,萬事萬物統一於「無」,因為「無」沒有任何規定性,所以才能作為萬事萬物統一性的來源。

而在社會領域,王弼所講的「無」,是統一世間萬有的根本。而從當時的歷史條件看,這是在極力的維護名教綱常,因為綱常不是帶有限定性的「有」,而是一種無。在王弼看來,當時人們反對名教綱常並不是因為名教不對,而是因為某些實際存在的「有」出了問題,比如東漢末年士族名人講「孝」,其實不是為了達到孝之本意的「養生順志」,而僅僅是為了求名望而已。所以要維護天道之所在,就必須抓住根本,從「無」下手方可。因為「無」和「有」的關係,是本與末,母與子之間的關係。

而在社會的統一性與多樣性的層面,王弼以一與多的關係類比,說明「無」的根本性地位:

由無乃一,一可謂無。……以一為主,一何可舍?

王弼把一與多的關係解釋成弱與強、主與民的關係,所以就得出了萬千的民眾必須依靠一個強力的君主才能很好的治理天下:「以君御民,執一統眾」。

不能不說,王弼的貴無論,在當時的歷史狀態下,尊崇「無」與「一」是有其積極意義的,可以穩定社會秩序,避免戰亂,起到了一定的穩定器作用。


王弼是中國三國時期玄學家。《王弼傳》記載,王弼十多歲時,即「好老氏,通辯能言」。他曾與當時許多清談名士辯論各種問題,以「當其所得,莫能奪也」,深得當時名士的賞識。王弼為人高傲,「頗以所長笑人,故時為士君子所疾」。王弼的哲學思想核心是「以無為本」(貴無論),與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宇宙生成論不同,帶有思辨玄學的色彩。

他把老子的宇宙生成論發展為有無何以為本的本體論玄學。他認為「萬物萬形,其歸一也。何由致一?由於無也」。這樣,中國式的形而上之學在王弼手中已具雛形。王弼的貴無論對後世宋明理學影響很大,他的玄學對佛教中國化、本土化也起了重要作用,其「得意忘象」的思考方法對中國古代詩歌、繪畫、書法等藝術理論也有一定影響。

王弼的易學觀體系龐大,內容深奧。王弼綜合儒道,借用、吸收了老莊的思想,建立了體系完備、抽象思辯的玄學哲學.其對易學玄學化的批判性研究,盡掃先秦、兩漢易學研究之腐迂學風,其本體論和認識論中所提出的新觀點、新見解對以後中國思想史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其次,王弼站在玄學家的立場上,把《易》學玄學化。玄學家的根本思想是「以無為本」。王弼說:「道者,無之稱也,無不通也,無不由也,況之曰道。寂然無體,不可為象。」(《論語釋疑》)王弼就是用道家的本體論來釋《易》的。如《彖辭》曰:「大哉乾元,萬象資始,乃統天。」王弼注云:「天也者,形之名也;健也者,用形者也。夫形也者,物之累也。有天之形,而能永保無虧,為物之首,統之者豈非至健哉!」他認為,「乾」之義是「健」,有形之"天"無非是"健"的表象。萬物始於天,歸根到底,「統之」於「至健」。「健」是無形的,是形而上的。


王弼是玄學的創始人、也是研究道家哲學的解老元老。「貴無論」是玄學,玄學不屬於哲學因為哲學應該可以論證和實證。從他對道德經的研究可以推測,王弼的玄學靈感可能來自對老子的誤讀。如果曹操對孫子兵法的(故意)誤讀誤導了軍事學院的大教授們,王弼則誤導了他之後文人學士對道家哲學的理解。此外,我不是學歷史的,但敢說當年的玄學肯定對之後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和演變有過決定性的影響,頗有點馬列主義在現代中國演變的前車之案。

道德經迷惑人因為老子故意把它寫成了正言若反的謎語。解老必須意識到謎語不是教材,如寫成易經、論語一樣的教材,老子就違背了道家不教、不救的無為之道。道德經中所謂的無指的是無為而不是無有,如「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意為有生於無(為)。當真有誰相信無中生有的造物、創世?再如對道德經第十一章的如實解讀(https://www.wukong.com/answer/6502471554847228174/)。

有對無、多對一是「貴無論」的主要論據,既不可論證亦無法實證。王弼所謂的無實為空洞的故弄玄虛,因為老子之道的無不是真無,而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嘗無味、嗅無香臭的真有,即自然之道的變化方式,老子將其分為不可知的天道和可知的常道,即無為、不爭。無為當然是有、存在的言行所為豈可是無有?

道者,無之稱也,無不通也,無不由也,況之曰道。寂然無體,不可為象。

就道的描述而言此話不假,但王弼沒說出不可知天道與可知常道的區別所在。此外,王弼也誤解了道之一,

萬物萬形,其歸一也。何由致一?由於無也。

道之一既可指常道之無為的恆一、亦可指天道之無窮的多一或具體多樣。這是事實,可以實證、不必論證。事實上,數字二隻是對一的近似、從來不是真的,試試在現實自然找一對全等、一模一樣的東西?全等之物只有在超自然的幾何學、數學、理論科學中找得到,那就是形而上學。

玄學類似於神學,不可實證、亦不可論證,區別在於(西方)神學是(人格化的)鬼神之學如仰信坐在雲端、監視人間的白鬍子老爺。玄學也不是(西學)形而上學(超自然學),形而上學不可實證卻可以論證。中國人普遍不識古希臘的形而上學,其實就是我們初中學過的、現在小學就教的平面幾何。形而上學從柏拉圖的原型理念、到黑格爾及其弟子的正論反論合論、再到羅爾斯的正義論,主導了西方人的思維傳統,對此國人不識、西方人自己亦無意識。幾何是邏輯,可以論證,但不可實證。為什麼不可實證?因為現實不存在不佔空間的點、沒有寬度的線、無厚之面,就像黑格爾抽象虛無的對立統一主義。


「貴無論」到底在講什麼,這個問題是可以出書了。

簡單來說,綜合湯用彤先生,張岱年先生,王葆玹先生等學者的研究成果,「貴無論」與「本體論」本質上都屬於道論,至道即是至理。

王弼在《老子道德經注》中所闡述的「無」並非《老子》中所闡述的「天地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種起源論,而是「萬物之宗」,即萬物存在的基本原則。亦如王弼《周易略例》中所說「六爻相錯,舉一以明」,「無」「道」「一」在王弼眼中的地位均屬於「根本」,貴無的意義與崇本的意義近似,所以貴無也好,崇本也好,都是一種「理」。

其實不光王弼,正始玄學家們都很重視《周易·繫辭》中的兩句話:「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如果「義理」居於「形上」,那麼「義理」就是無形。

關於這點王弼雖然沒有自己說出來,但是他後世的兩位「粉絲」都有提到。

其一為韓康伯「極未形之理則曰深」,其二為程頤「即無形也,故假象以顯義」。

這樣來看,義理與事物形象對比則是貴無論,義理與事物現象對比則是本體論。


謝友邀,無看過他的書,所以難以回復。但貴無論,個人認為一定是哲學玄學方面的論述,無與有,或者說空與色,永遠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著的,但真正談空說無,最好是親證,口說者皆是戲論,個人學淺,難以詳細分析,謝謝。


謝謝北京東方國學院的邀請。

接到消息,看了一下我的訪客記錄,未發現閣下來訪的足跡,,如果閣下稍微用點心就可以了解到我既不是知識分子也不是知道分子,更對類似考古的國學學術研究沒有太大的興趣,,但既蒙垂愛,儘力而為吧。。。

看了閣下對王弼「貴無論」的理解和分析,感覺並無不妥,,但我對更宏觀的「從有從無論」更感興趣,,只說多一句,王對無的利用像是民間對鬼的利用,誰也沒見過鬼,誰也無法解釋無,,其理論充其量也就是儒學的補充,,有你們這些專業人士研究足矣,不多我一個吃瓜群眾的參與,,謝謝。


推薦閱讀:

上聯:輕盈喚起梅花雪,獨攬月影賞芳枝。求對下聯?
上聯:夜吻秋風他鄉客,下聯怎麼對?
上聯:喜鵲鬧梅梅報喜喜上眉梢,求下聯?

TAG:文化 | 王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