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智者必不自智,下愚者必不自愚"如何解釋?
清代陳確的《瞽言·近言》寫道:「故上智者必不自智,下愚者必不自愚,下愚者必自以為聰明才智之人。」
意思是真正聰明的人必不會覺得自己聰明非凡,真正愚笨的人不會認為自己愚笨,他們自認為自己是聰明人。
這句古訓,意在強調人貴有自知之明,如老子所說:「自知者明」。
01上智者必不自智
人的眼界和精力有限,不可能無事不知,總有自己觸及不到的領域,所以有大智慧的人懂得保持謙遜,不斷學習,才能更加強大,變得更聰明。
楊修有經世之才,也有大抱負,可他恃才傲物,總覺得自己的才能天下無雙,在疑心病深重的曹操面前也毫不收斂,以至於「雞肋」之事後,被當做罪魁禍首斬首示眾,安撫軍心。
他很聰明,也知道自己很聰明,卻不知道對於玩弄權勢,自己還差了些火候,以至於慘淡收場,從這點來說,他少了些大智慧。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有值得別人學習的地方。「卧龍」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還懂軍事,依舊夙興夜寐,翻經閱典,不肯懈怠。
所以,有大智慧的人,必然會一直充實自己。
02下愚者必不自愚
一個人若本就天資有限,卻缺少自知之明,自以為是,則會碌碌無為,甚至淹沒到塵埃里。
《歡樂頌》中,安迪有句經典台詞:「不與傻瓜論長短」,有書君深以為然。
我們大多數人生而平凡,卻總是自以為是。
工作成果被否定,吐槽上司太嚴苛;學習成績不好,吐槽題目太難;身體不好,吐槽天氣多變;掙不到錢,吐槽社會壓力大……
生活中有太多失意的事,我們都喜歡把責任往外推,覺得自己儘力而為了,誰勸導也不聽,卻忘了沉下心來重新審視下自己。
這時候的我們,就像是方仲永一般,總覺得自己還是那個天才,殊不知早已耗盡那一點天賦,沒有學習,沒有持續的輸入,大腦已空空如也。
如果我們能看清自己的不足,努力一點,再努力一點,也許真的會有勤能補拙的傳奇,趙麗穎就是這樣的勵志典範。
總而言之,聰明也好,愚笨也罷,我們總得承認人外有人,自己不是十全十美,即有自知之明。這樣,我們才能放平心態,持之以恆地學習,而學無止境。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複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謝邀!
「上智者必不自智,下愚者必不自愚。」這句至理名言看上去很簡單,其實寓意深刻。我們按字面逐個分析一下。上半句中的上:在這裡的意思是(最或大)」智:(指智慧,聰明).者:(人),必:(的意思是,一定或是知道),不:(不知道),自:(自己),智:(意思同上,也是智慧,聰明),下半句中的下:(的意思是說:沒有或並),愚;(愚蠢),者::(的意思同上,人),必:(在這裡解釋為並或未必),不:(是不知道或不認為),自:(自己或本身),愚:(愚蠢或愚笨)。
上半句和下半句,通句解釋為:古今最智慧的人,從來不知道,不認為自己是很有才華很有智慧的人,這些人都是實幹家,特質是肯努力付出,發現創造,用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
那些並不聰明的人,所說的好耍小聰明的人,不會覺得,也不認可自己是最笨的人。這些人一般都是隨波逐流得過且過,甚至有的守株待兔,總想走捷徑,盼望奇蹟發生一天到晚守在彩票站研究。在這裡不是認為買彩票不好,不過凡事做事都有個度,不要把大好時光浪費掉了。所以說: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人在為百分之二十的人打工,就足以說明一切!實幹興邦,空談誤國!這句話出自明清時期陳確的《瞽言.近言》。正如這本集子的總稱「瞽言」,意思是沒有見識的話,就可以看得出陳確的主題思想,難道真的是「沒有見識」,不會說話嗎?非也。陳確出生於明末,生活在清初,陳確精通書法,琴,簫,後來以文學成名於世,著有《大學辨》、 《葬書》、 《瞽言》及詩文集。恩師劉宗周絕食明志之後,陳確繼承其遺志,隱居幾十年,潛心學問。「瞽言」本身就是一種極其自謙的說法,"上智者必不自智,下愚者必不自愚"也是教誨世人戒驕謙遜。
知過之謂智,改過之謂勇,無過之謂仁。學者無遽言仁,先為其智勇者而已矣。 好問好察,改過不吝之謂上智;飾非拒諫,自以為是之謂下愚。故上智者必不自智,下愚者必不自愚。下愚者必自以為聰明才智之人,惟自以為聰明才智,故忠言必不可入,故曰「不移」。嗚呼,下愚者吾得而見之矣,所為上智者,竟何人哉!
——陳確《瞽言.近言集》
在近言集中,陳確已經將這句話解釋的非常清楚了。知道錯在什麼地方的是真正的聰明智慧,敢於直面改正的是真正的勇敢,不犯過錯的那是聖人之道。作為學者先不必說「仁」,做好前兩項就可以了。善於提問觀察,不斷改正提高自己的是最聰明的人;掩蓋錯誤拒絕別人建議意見,自以為是的是最愚蠢的人。所以說,聰明人一定不自以為聰明,愚蠢的人一定不覺得自己愚蠢。愚蠢的人自以為是以為自己是聰明絕頂的人,他們非常相信自己的聰明才智,聽不進他人的善言,這就是孔聖人所說的「不移」。唉,愚蠢的人我是見得多了,但是真正聰明的人又是誰呢?!
其實整段話來說,是陳確明清時期對孔聖人的愚者與智者的觀點的辨證論述,「惟上智與下愚不移」是非常著名的經典論述,這就是另一個話題了,暫且不論。
對於這句話,有很多相近的至理名言,大家可以藉以加深對此句的理解:
以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自瞽者樂言己之長,自聵者樂言人之長。 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邇。 不知而自以為知,百禍之宗也。 知其愚者,非大愚;知其惑者,非大惑也。 賢者任重而行恭,知者功大而辭順。 慧者心辨而不繁說,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譽揚天下。
我認為上智者不自智,下愚者不自愚!有兩個方面的解釋!不覺自己智慧與不覺自己愚昧!是一解智者不會只智於一個點,愚者不會全面愚昧!相對而論!其實每個人都有一定範疇的知識!如有人專註於一門學文!一種理念的深入性研究!而也將被其所困!學而不迷!變通自如!才叫真智明智!古代人教派的規則只是為了不歪屈思想的初心純潔之心!不讓邪惡利用其智傷害無辜!只有一個人到了無規則下,照常知道冷靜去思想與作為!才能明智現實世界真諦!其實又說回來了!保守的不傳道於人的人!一個明白危機而不去警示於人,於世!這種人可愛!不可恨嗎?有些人看起來的大話與預測靈驗了!不只代表有先知!更重要的大話不一定等於吹牛的假話!但必須有強大全面的智慧明智能力下!才敢出此狂言!孔明自比管樂!太公敢保國家社稷八百年!話大且真!不可用常人常理常規去判定一切!天才存在出現的幾率很少!但有人不惜九死一生而為之!這才叫執著!視死如歸!一一一引航者!
「上智者必不自智,下愚者必不自愚。」這句出自清朝思想家陳確的《陳確集.瞽言》。
這句話其實蠻簡單、蠻容易理解的。
上智者,就是指真正有智慧的人。
那麼真正有智慧的人肯定不會整天標榜、吹噓、展示自己的聰明、才華、能力。
真正有智慧的人必定是一個謙虛、謙遜的人。
像孔子、老子,他們就是一個智者,但是你看他們的著作里,有沒有一句話是誇自己聰明的?不但沒有,他們反而很謙虛地說自己的不足。
比如《論語》里,孔子說自己「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道德經》中,老子也說自己「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所以,這就是「不自智」。
那麼「下愚者」,就是愚昧的人,沒有智慧的人。
沒有智慧的人是什麼表現呢?
沒有智慧的人永遠不會承認自己的無知。他們反而覺得自己無所不知,沾沾自喜。
沒有智慧的人永遠不會承認自己的缺點。在他們眼中,錯的永遠都是老天、是社會、是父母、是他人,而非自己。所以他們總是怨天尤人。
沒有智慧的人總是覺得自己明明已經這樣優秀了,為什麼總是沒人賞識自己?為什麼沒人和自己做朋友?為什麼不被人所理解?為什麼我爸不是李剛、不是馬雲?
所以他們覺得,一定是公司不好!老闆不好!同事不好!父母不好!社會不好!國家不好!世界不好!所有人都不好!你們全部是垃圾!就我最好。
有句話說:永遠不要和一個白痴爭辯,因為他會把你的智商拉到和他同一水平,然後用豐富的經驗打敗你。
所以,這就是「不自愚」。
很顯然這句話講的是「智慧」而非「知識」。
「知識」是固定思維結論的節點累積和更新;「智慧」是處理這些「知識」的方法。「知識」偏重於用廣聞厚積來獲取;「智慧」則偏重用實踐訓練來開發。「知識」易於在人與人之間傳遞、時代累積;「智慧」則不能直接複製,它更多的表現為一種個人獨有的生活態度。
所以「知識」和「智慧」還是有不小差別的,儘管「智慧」經常依靠「知識」去啟發;「知識」經常依靠「智慧」去完善,但這二者之間並無絕對的線性關係。
「上智者必不自智、下愚者必不自愚」,挺好理解:就是在智慧層面,上智者不會自恃於自己的智慧,這本身就是一種智慧的表現,所以他可以保持自己的智慧,甚至更上一層樓。下愚者不會意識到自己的愚昧,這本身也是他愚昧的一種體現,所以就很難反轉,這樣子活神仙也是沒辦法的。
需要說的是,這些警世之言中,所用的「必」字,比如「必不」、「必也」,不是指絕對的意思。用「必」只是一種嘆息和警示。之所以說不是表示絕對定論,是因為那些講出這些話的人,正在做的事情,恰恰是反自己言論的。比如這句「下愚者必不自愚」,講給誰聽?既然明知「下愚不移」,為什麼還要講?所以有心講出這種話,就是在儘力的「搬石頭」、「移下愚」。
「聽其言、觀其行」,言本身也是一種行,借其「言」觀注到其背後的「行」的時候,就不大會僅從字面上誤解這些話,甚至生出抵觸情緒,還和自己的怨念糾結在一起了。
不過,我們既不是上智也不是下愚,只是偶爾自以為是上智,看他人為下愚,這時候,一旦覺察,就要自省了:因為這樣想就己經落到了「愚」上,不自省,就會繼續「下去」,所以「警言」,都是用來警示自我,乃至共勉的。
謝邀!中國古代的文化是博大精深,深邃遠大,蓄而厚積,發而蘊廣的,有孔子的儒家思想,有老子的道家思想,有釋家的佛教文化。這三大文化和思想及前人的智慧和文化傳承發揚承載著五千年中華的輝煌和生生不息,世界上其它國家也曾經有過偉大的文明,卻只有中華民族從古至今能完美和統一圓滿,是三大文化思想的偉大成就和傳統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古今智者和英雄及厚實的中國百姓尊祖禮宗的美德,才有今天的大一統。
上智者必不自智,下愚者必不自愚。山高厚重,從不言語,樹大招風從不畏避,這就是厚重不言,遇險不避的高風亮節。
中國的文化是禮義廉智,將天地之厚大領略於治國齊家之中,先祖的謙讓勤禮在歷史長河中發揚光大,讓一個朝代雖經更迭匡扶著歷經血雨腥風,艱難而過,讓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輝耀至今。
大智者必不自智是一種智慧,覺悟是一種通達和境界,下愚者必不自愚是一種修為,知而自明默默地守護著 勤勤懇懇地耕耘著老祖宗開闢出來的天地與文化。
上智者念念無滯,上下通流,無我無執,持二歸一,應機而發,隨緣而起。必不自智,不棄自智。三國演義中,曹操面對馬超的大軍,朗然自譽「曹公無他,惟多智耳」。?? 下愚之人怎麼就愚蠢呢?執念太重。小宇宙塞得滿滿的。都是一個我字。貪嗔痴慢束縛已牢。總以為自己在做的都是聰明的事情。自迷而難返,臨深淵而不覺。譬如,馬謖之守街亭。 智與愚一念之隔。所以曹操有宛城之痛哭。
"上智者必不自智,下愚者必不自愚」出自陳確.清《瞽言.近言》。意思是最具智慧的人一定不會自以為智慧,最愚笨的人也一定不會自以為愚笨。
智慧和愚笨,主要表現在什麼地方?憑什麼說一個人是智慧的人,憑什麼說一個人是愚蠢的人?我個人認為,最大的鑒別標準就是那些自以為自己愚蠢的人就是真正智慧的人,而那些自以為自己高明的人反而是真正愚蠢的人!
真正智慧的人不認為自己智慧,他看到的永遠是自己的不足與別人的長處,而不停的學習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為人處事低調而謙卑,對別人永遠尊重和讚賞。把自己的身架放得很低,不與別人爭短長。這厚重的人格品行反而贏得了眾人的尊重和敬仰!
真正愚蠢的人,往往自以為自己最聰明,在他眼裡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優點和別人的不足!然後與別人相比,總有勝人一籌沾沾自喜的感覺!貶低鄙視別人,標榜顯擺自己,心高氣傲,誰都不放到眼裡!事事爭高論下,爭功搶賞,以求博得眾人認可,對他另眼相看!豈不知這反而暴露了自己的淺陋和愚蠢!
歸根結底,"上智者」和"下愚者」的區別,主要是精神修養的不同導致了人不同的處世態度,一旦人的精神境界改變了,「下愚者"也會恍然開悟,在不斷的修為提升中,也會轉變成"上智者"!所以「下愚者」不是個死定義,在某種特定條件"下愚者」也是可以轉變成「上智者」的!愚蠢的人也會變成有智慧的人!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