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中有「強」字嗎?


足夠偏冷小眾的題目。但好像「知.乎」里也有這個問題,看了一下,覺得不甚了了。

試著回答。

「強」和「彊」,均包含在已釋出的1490個甲骨文字中。

「強」,甲骨文中寫如以下:

這個寫法,和甲骨文中的「弘」字的寫法完全一樣。可見「強」是「弘」的通假字或同源分化字。

「彊」,甲骨文中寫如以下:

這又和甲骨文中「弜(jiàng)」字的寫法一致。「彊」也是「弜」的通假字或同源分化字。

那麼,既然沒有「強」和「彊」的出現,是否甲骨文里根本沒有這兩個字,而只有「弘」和「弜」呢?不是。

第一,從甲骨卜辭的上下文看,這兩個字只能是「強」和「彊」的含義,絕非其他。

第二,目前發現的甲骨文畢竟有限,沒有發現不代表沒有。而且,「強」和「彊」的「專用」寫法,出現的年代,距甲骨文的年代並不久遠。

例如在籀文、石鼓文中,即出現了「強」的不同寫法。見下圖:

來看看「強」和「彊」的字義。

先看「強」。

「強」,《說文解字》注為:「蚚(qí)也。」清代段玉裁總結前人的解釋說,蚚是一種善用腳捋須的蟲子。他又說,許慎這是一種轉注互訓,以「蚚」這種蟲子,表示「強」就是彊弱之「彊」。

的確,在《說文》里,許慎把「蚚」字緊挨著「強」註解,他沒提任何蟲子的事,說的很直接:「蚚,強也」。這真的是互訓了。

後人把「蚚」,解釋為米里的一種小蟲,學名叫米象。《康熙字典》採用此說。據此,有今人把「強」的含義,解釋為單一的、卑微的生命體,弘揚起來,就是強。

這就有些穿鑿了,似乎還有「不求甚解」之嫌。

米中的這種小蟲子,在《說文》中有專用字——「?(shī)」。許慎註解為「強羊也」。「強羊」是當時江東人的方言,「羊」,本作「蛘」。許慎沒有說到「?」與「蚚」有任何聯繫。後人看到許老先生說「強羊」,便把「強」和米蟲搭上了關係,所以說這未免牽強。也怪許慎多事,描述個方言,幹嘛非得用「強」字?不成想害後人犯附會的大錯。

(米象)

許慎說,「蚚」,從蟲,斤聲。「斤」在古代是「斫木斧」。大牙像「斫木斧」一般,搏鬥勝利後捋須而鳴,只有蟋蟀更為符合。將這種善戰獲勝之「蟲」,組合進「強」字,也才更為合理。況且,甲骨文及《說文》中,並無專表蟋蟀的任何其他字。

(哪個更應該是「強」字下面的「蟲」呢?)

著名語言學大師姜亮夫認為,轉注是造字之法,「轉注字是合二三個形而得一個新字,其二三字形中,以一形為主,既用其意,尤重其音」。

「強」和「弘」用的原是一個字,後來,為示區別,在「弘」下面加了一個靠大牙取勝的「蟲」子,就產生了「強」。這是合情合理的解釋。

「強」為何最初假借「弘」的字型呢?「弘」,《說文》訓為「弓聲也」——把弓拉滿,果斷鬆手——就會「hong」然一聲。許慎說,「弘」的右半邊原為「厷」字,宏大之義。所以「弘」即是像聲字,亦表宏大。

這就可以說得通了,「強大」——「宏大」,既相近又相通。於是,最初的「強」就把「弘」借來用用——這就是漢字之初的假借現象。

再來看「彊」。

《說文》註解為:「彊,弓有力也」。段玉裁解釋說:「引申為凡有力之稱。又假(借)為勥(qiáng)迫之勥」。請注意,這裡又出現一個「強」的異體字——「勥」。現代漢語里,對「強」字的解釋,就是段氏所說的這兩種基本含義——有力和迫使。

最初,在甲骨文里,「彊」為何會假借「弜」呢?《說文》對此字的解釋是:「弜,彊也。重(chóng)也。」意即此字就是「彊」的含義。所謂「重也」,段玉裁說是「疊之意也」,意即「Double 」——「重(chóng)弓者,彊之意也」。「弜」的本意是加強之弓,假借為「彊」。

「彊」,從弓,畺聲。「畺」是「疆」的本字。原來,甲骨文中,「彊」以「弜」來表示。後來有「閑來無事」之人,又造了「彊」字。因為以「畺」標聲,好讀好認了。

「強」和「彊」的來源變化基本就是這樣了。

兩個字都與「弓」有關——尚武有力。

「強」假借了「弘」,後來為示區別,弄了個大牙、捋須的蟲子放在字下。

「彊」最早是「弜」,後來造了個「彊」字,成為專屬字。

「強」是否「彊」的簡體呢?不是。兩個字同源,但經歷了兩種成字的路徑。

這很正常。甲骨文年代,字不夠用,且正處於用字的「買方」需求很大,字的「賣方」存貨不足,「供不應求」是大趨勢。那個時候,調劑文字「市場」的機構估計還不成熟,用字的人之間交流也不方便。於是,有點兒造字能力的人,就自行其是地「自作主張」自產了。

還好的是,他們都還不是「胡編亂造」、「粗製濫造」。所以,假冒偽劣產品不多,這對咱們這些後人,真是大大之幸事。??????


如果你是指「強大」的「強」字,甲骨文是沒有的。

我看到其他答主的回答說「強、彊」的甲骨文是「弜」,真不是!

【甲骨文的「弜」】和【《說文》中的「弜」】不是一個字。

或者說是同形字:字形相同,但意義和讀音完全不一樣。這一點我將在後面證明。

我先回答題主【「強」字在商周的字形」】這個問題。由於「強」沒有商代甲骨文字形。所以,就不談商代,只從周代開始談起。先把把「強、彊」二字理清楚,其實非常之繞,演變關係非常之複雜。

應該說漢字「強、彊」在古文中都表達過「強大」的這個意義,而且都不是本義,都是假借義。

「強、彊」旁紐雙聲疊韻,讀音上通假條件十分充足的,所以,在先秦經傳古書中是可以通假的:

「彊」——(引《漢語大字典》,第二版,頁1070)

「強」——(引《漢語大字典》,第二版,頁1067)

甚至「強」還表示「疆土」

「彊」的本義和演變過程

「彊」從「弓」從「畺」,《說文》解釋為「弓有力也」。

《說文》這一點解釋錯了,把假借義當成本義。

「彊」本義就是「疆域、疆土、地域」意思,表示「強弓、強大」是假借義。

到底是怎麼樣的演變關係呢?

實際上:

「畺」 是「彊」的初文,「彊」被假借表達「強弓、強大」以後,就加「土」旁造「疆」字,表示本義「地域、疆域」。

演變關係如下圖:

「彊」在金文中是非常常見的字。

金文中萬壽、萬年「無彊(疆)」這樣的吉語多不勝數,「萬壽無彊」也寫作「萬年無畺」,如:

《田季加匜》:「萬年無畺,子子孫孫永寶用亯。」

我們來看西周中期的《五祀衛鼎》(集成2832):

「厥東彊眔散田,厥南彊眔散田」,都是表示「疆界」;

金文中就沒有表示過《說文》說的「弓有力也」,說文把『弓』當成表意偏旁,其實,「弓」是「彊」的聲符,「弓、彊」的古音是通的。

「強」的本義和演變過程

《說文》:「強,蚚也。從蟲,弘聲。??籒文強從?從彊。」

(引《漢語大字典》,第二版,頁1067)

「強」的本字是「??」,是一個形聲字:「蟲」表意,「彊」表聲,本義是蟲子,就是米、麵粉放陳了以後長出了那個小黑殼子蟲。

百度了一下叫做:

「??」字太繁瑣了,在戰國時代又造了一個形聲字:從「弘」從「蟲」的形聲字「強」字,「弘」「強」古音是通的。

而「弘」是「宖」的初文,「宖」和「宏」互為異體字。

港台地區的字形「強」和中國的字形「強」是等價的異體字的。

「強」右半部分的字形「厶」,寫成「口」十分正常,或者「口」寫成「厶」,也是書法中常見的變形:

好,「強」和「彊」的演變過程完全搞清楚了。再來說,為什麼甲骨文中「弜」和「強」和「彊」毫無關係。

先上台灣學者季旭昇的結論:他認為甲骨文「弜」同「弗」,學者沒有異議。且與《說文》的「弜」是不同的字:

《說文新證》,福建人民出版社,頁920

為什麼季旭昇說學者幾乎沒有不同意見?

因為釋讀【甲骨文:弜】這個字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是古文字學家幾十年的不懈探索,一點點的分析考釋,我們才知道甲骨文的「弜」字的意義,跟【《說文》中的「弜」】完全不一樣。

甲骨文中的「弜」字是個常見字,如下列幾種字形:

前輩學者為這個字寫了很多論文,考釋的過程是非常繁瑣,這也是學習甲骨文語法,必須要講的一個字,所以我的印象特別深刻。

我下面將要引用的結論,來自以下論文,我不會一一註明,有興趣的人可以字去看:

  • 張宗騫,《卜辭弜、弗通用考》,《燕京學報》,第28期,1940年
  • 楊樹達,《甲骨文中之先置賓辭》,《古文字學研究》,湖南大學油印講義本,1945年
  • 夏錄,《釋弜——張宗騫〈卜辭弜、弗通用考)的商榷》,《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年3月。
  • 裘錫圭,《說弜》,《古文字研究》第1輯,中華書局,1979年。
  • 裘錫圭,《釋勿(弜)、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文研究》,1981年第2期。

學者諸家釋讀的扼要綜覽見:

  • 李圃主編,《古文字詁林》(上海古籍出版社),9 冊,第 1088頁

我只簡略綜述一下上面一些論文的意思:

「弜」為「弼」之初文,「弜」在甲骨文中假借當副詞用,表示否定,讀若「不、「弗」。因為上古音輕、重唇音不分,這三個字重唇音雙聲疊韻。

古代漢語中的否定詞全部都是唇音,甲骨文中的否定詞也同樣如此,如:甲骨文中「無、亡、不、弗、毋」等等。但是,「弜」與「不、弗」的用法很相近,但是有點不一樣。這是甲骨文文法,經常要講的的一個案列:「弜」在甲骨文其實等同「勿」或者「毋」。說簡單一點,「不、弗」翻譯成「不會」,而「弜」相當於「勿要、不要」,也就是 「希望對方不要做什麼」的祈使句。比如:「生人勿進」肯定不能說成「生人不進」,就是這點細微的區別。

那麼,我們怎麼知道的?因為甲骨文中有一種卜辭形式叫做「對占」,通過「對占」異文發現的,加上分析卜辭的詞性知道的:

  • 在卜辭中,「弜」大多數是貞人占卜以後,告訴商王不要去幹什麼,所以「弜」後面是動詞。


  • 我就以甲骨文中經常記載「田獵」卜辭為例子解釋一下。「田獵」卜辭也就是占卜商王該不該去田獵,哪一天去田獵,能不能捕獲到獵物。


  • 「田」在甲骨文中就是一個動詞,表示「打獵」。貞人占卜經常會「對占」,也就是正反兩種結果:王今天應該去田獵嗎?王今天不應該去田獵嗎?

比如:《甲骨文合集28680》就是商王田獵的對占——「王弜田」和「王田」,這片對占的甲骨卜辭的意思就是商王去田獵會不會遇到下大雨。

甲骨文的「冓」就是「遘」的初文,就是「遇」意思。《說文》:遘,遇也。

還有如:弜追、弜伐、弜入等,大部分都是在動詞前面,表示不要進行、從事某些動作:

-------------------------------------------------------------

回答這個問題我以為很簡單,想不到看了三天的文獻,多處交叉對比,腦子都繞暈了。現在,基本上能用證據證明這些字的來龍去脈,最後總結一下:1、甲骨文的「弜」是「弼」的初文,讀若「不」,假借義表示否定副詞,與「不、弗」意義相近,也少量表示過人名等專有名詞。

訴諸權威,直接上甲骨文專家學者沈之瑜的結論:

引自:沈之瑜. (2011). 甲骨學基礎講義. 上海古籍出版社.,頁100

甲骨文的「弜」在卜辭中,從沒有表示過形容詞「強壯、強大」,而且和「強」讀音也不一樣。2、商代以後,甲骨文「弜」被「勿、毋」代替,「弜」的後起本字就是「弼」。西周金文中未見「弜」字。

「弜」的古今字音演變脈絡圖:

3、《說文》的篆文「弜」:「彊也。從二弓」,讀音:其兩切,但「彊、強」表示「強壯、強大」也是假借,「彊、強」旁紐雙聲,可通假。

  • 「畺」是「彊」的初文,「彊」是「疆」的本字,

  • 「??」和「強」互為異體字,本義表示「米蟲」,戰國時代「強」行而「??」廢

《說文》的「弜」部下就是一個字:「弼」,那麼很有可能許慎搞錯了,將「弜」誤訓為「彊」也,段玉裁的註解也跟著錯。

「弜」除了在甲骨文中單獨成字,西周金文、先秦秦漢的古文中,從來就沒有使用這個字,如果是漢代人新造字,為什麼從為使用過?

所以,我認為很有可能漢代人,或者說《說文》作者許慎望文生義:

將廢棄了字「弜」,以「雙弓」之意,理解為「彊(強)弓」,所以,訓「彊」也。

--------------------------------------

還有,最後一定要注意,說甲骨文有某字,一定要看甲骨文卜辭中的用法,不能僅僅看了一個單字,就倉促下結論。

因為「形同」但「意、音」皆不同的漢字很多。

比如今天表示尷尬的的「囧」字,但在甲骨文中是「窗戶」的意思,讀音為「明」:

《說文》:「囧」,窻牖麗廔闓明。象形。凡囧之屬皆從囧。讀若獷。賈侍中說:讀與明同。

「囧」、「囪」與「窗」是同源字,

所以,就不能說今天「囧」字在甲骨文就有,這是完全不一樣的。


推薦閱讀:

甲骨文裁員,N+6 賠償……部分員工不滿
為什麼金文的秩序性比甲骨文更強?
判斷甲骨文構字的方法有哪些?
甲骨文是拿什麼工具在龜甲上刻的?

TAG:甲骨文 | 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