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說說你是如何選書的?


事預則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讀書前,我們要做好選書和購書的工作。認真製作購物清單,這樣做的好處是,既能培養帶著目的去讀書的目的意識,又能幫助自己找到真正想讀的書。要讀就讀滿足自己需求的書,要讀就要讀自己真正想讀的書。

如果漫無目的地讀書,就好像要談戀愛在路邊隨便拉個阿貓阿狗就開始談情說愛一樣。如果只是一時興起,隨手抓來一本,那書本對於你來說僅僅是生活中偶爾的調劑,這本書對於你來說,也可能真的不是很適合。

如果是希望自己能夠通過讀書實現一定目標的人,那麼我們便不能「瀟洒是我本性」,我看哪本書那是命中注定。而是,看一本書就要有的放矢,就像拉弓射箭,每一箭都有靶的歸宿。

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里給了我們一份無形的財富——購書清單。

我一般會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選書並記錄在購書清單上。

1.滿足需求法

我會帶著生活中的問題或需求去選書。

比如,最近天氣漸熱,我把冬天的衣服全洗了後,不知道如何整理這些衣服,那麼,我就會去看收納整理方面的書;我需要知道如何科學教育我的孩子,就會要求定期看一些育兒方面的書籍;我需要系統訓練自己的寫作技能,在上個月,我就購入了一批寫作方面的書籍……

2.T字選書法

以一本書為一個點選書,橫向和縱向展開,就像一個字母T。具體方法如下:

我在看一本書時,凡是作者提到的書,我都會留意,記錄下來。還有一些書的最後,會有作者在寫此書時參考的書籍,那麼我也會作為自己選書的參考。像讀《好好學習》,知道了《窮查理寶典》;讀《把時間當作朋友》,知道了《奇特的一生》……

如果對一個作者的這本書特別喜歡時,我會搜索這個作者的其他作品。像前幾年我讀古典老師的《拆掉思維的牆》,很有收穫,古典老師後來寫的《你的生命有什麼可能》,《躍遷》,我便有購買。以前在電視上看過龍應台的介紹,後來知道她的人生三書,我便一次性購入。

以一本書為樞紐書,為一個支點,以作者的推薦或是作者的其他作品進行順藤摸瓜,同樣以這本書為支點,還可以進行深度閱讀,在一個方向進行主題閱讀。像《把時間當作朋友》和《奇特的一生》,都可以算入時間管理的書籍,如果想進一步深度閱讀,那麼就可以購入其他的時間管理方面的書籍。

5.「外力」選書法

我還會根據大V、書友們的推薦,看各種書單和各大網站的書籍排行榜進行選書面的擴充。像今天早上,秋葉在他的公眾號推薦了一本書——《夢想永遠不會太晚——」濟公「游本昌的智慧人生》,我便將此書記在購書清單中了。我加入的幾個讀書會裡,裡面的書友經常會推薦一些好書或書單,如果發現哪些書本正是自己要閱讀的方向的書籍,那麼我也會馬上記在購書清單中。另外我還關注了一些推薦書單的公眾號,比如」書單來了「。此外,還會看豆瓣讀書里的一些書籍評分和書評,來決定購書清單中的書籍是否要閱讀。

一切都從主動尋找合適的書單開始,帶著自己的閱讀目的,建立一份自己的購立書單。排除掉對於現在的自己來說不需要、沒必要讀的書,只選擇自己真正想讀、有必要讀的書購買。


我一般會先確定近期閱讀的一個主題,然後在這個框架下進行選書。我覺得選書不僅是要選出值得閱讀的好書,還要能幫助我們迅速搭建起知識體系。

以下是我常用的選書方法:

一、薦書「導師」

讓一位在某方面比較精通的朋友幫忙推薦一些好書。《高效能閱讀》一書中,作者原尻淳一就提到過,他最開始讀的很多書都是他一位朋友S推薦的。這種方法的有幾個好處:

1.身邊人了解你的大概水平,可以推薦難度合適的書

2.讀後你們可以相互討論,增加對書的理解

3.達人朋友推的書一般都比較靠譜

二、擴展閱讀

如果你讀到一本好書,那麼,可以以他為中心進行擴展閱讀。我所用的擴展閱讀其實結合了齋藤孝的《深閱讀》中提到的作者專題閱讀、據點閱讀。

比如說,我在讀齋藤孝的《深閱讀》之後,列了三張書單:

1.齋藤孝的其他著作

2.同類有關閱讀的書籍

3.《深閱讀》中提到的名著

連續讀一個作者的書有利於你深化對他作品的認知,就好比你在跟讀者對花,多聊幾次,就更了解這個人了。

閱讀同類書籍可以幫助你更深入的認知這個主題下不同的觀點,幫助形成你自己的知識體系。

如果一個作者的觀點得到了你的認可,那麼,讀一讀他認為好的書會進一步提高你的見解。

三、網路書單、書評

我一般會看下豆瓣,不過,這個我覺得僅供參考。俗話說,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讀者的書評往往會帶有個人的視角在裡面,不一定是對整本書的客觀評價。

個人覺得,沒有最好的書,只有適合你的書。我就遇到過幾次這樣的情況,看書評還不錯,買回來根本不是那麼回事。別人覺得好的書不一定適合你。

四、實體書店

不得不說,自己選書的話還是去實體書店最有效率。基本上,一本書值不值得看,適不適合你,花幾分鐘翻翻就知道了。 我每次去書店逛都會有意外收穫。除了本身就準備去買的書,往往還能發掘新的興趣點。


在說如何選書之前,先來談談閱讀的需求層次,大概有三種:

1. 感官興趣,出於好玩,興奮,好奇的需求,多為自願自發;

2. 學習興趣,為解決生活或工作的困難而進行的閱讀,即「困而知之」;

3. 職業興趣,當學習視野打開後,就會開始追求術業專攻,即「學而知之」。

我們的學習需求層次在不斷提高的同時,對書本的要求也就不一樣了。

那麼,如何選書和如何閱讀呢?

書本的類型有:工具書、專業書、視野書、消遣娛樂書

1. 工具書:指詞典或百科全書等書,這些屬於常備書,遇到不懂的時候可以查閱。挑選時,盡量挑質量比較好的版本;

2. 專業書:指與自己相關的工作需要的技能書,這些屬於必備書。要結合自己的實際需要去選書,先挑一本經典的入門書,再在此基礎上擴展去選書;這類書,需要進行主題閱讀、快速閱讀、分析閱讀相結合。

3. 視野書:指其他專業的雜書,如: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哲學等,這些書能幫助我們從多個維度去了解世界,升級我們的思維視野。挑選時,可以先找些基礎版本幫助輕鬆入門,再逐漸升級難度去選書;這類書,需要按照自己的精力和時間做深度閱讀。

4. 消遣娛樂書:指能幫助自己放鬆娛樂的書,平衡我們的生活節奏。挑選時,只需要考慮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就可以了。這類書,適合隨便閱讀。

我們要學會合理選書,一步一步地滿足我們的「馬斯洛五大需求」哦~

我是提倡系統學習的Kim記,希望我的答案能幫到你~


如何快速找到屬於自己的好書?這是大家都很關心的一個問題,找到適合自己的好書,是高效讀書的開始。那麼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好書呢?我的建議,是分成兩步來走。

第一步,依照你的目標,來選擇你閱讀的領域。

在之前,我們談到了目標的重要作用。我們也聊到了書籍的局限性,書籍就像地圖,你要先有心中的目的地,才能夠去查地圖。閱讀也是一樣,從自己最感興趣的領域、最關心的問題、最想掌握的技能出發,主動地選擇閱讀的領域,主動的進行自我教育。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是很多時候,我們確定了我們想要閱讀的領域,卻發現這個領域裡,可以選擇的書有幾十本、甚至是上百本,那麼這個時候,怎麼從這麼多書中,選擇出最適合自己的那幾本呢?

這裡就到了定位好書的第二步。

選擇優秀的人,來作為你選書的「風向標」。

有哪些人可以作為你選書的風向標呢?我推薦以下四種人。

第一類人,是你喜歡的作者。

當你看完一本優秀的書,你會與作者建立一種信賴感,那麼你可以在作者的幫助下,順藤摸瓜,就會找到更多優秀的書。

有的作者會在自己的文章中,專門介紹自己喜愛的作家。比如王小波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叫《我的師承》,裡邊強烈推薦了兩位著名的翻譯家,一位是王道乾先生,曾經翻譯過法國作家杜拉斯的名著《情人》,另一位是查良錚先生,曾經翻譯過普希金的《青銅騎士》。王小波說,正是這兩位先生的譯著,讓他知道了最好的文字是什麼樣子。

而我們通過王小波的介紹,就了解更多優秀的作品。

第二類人,是各個領域的大牛。

很多的時候,我們想要了解一個領域,但是作為一個門外漢,我們總有些連門都摸不到的感覺,這個時候,怎麼找到在這個領域中適合自己閱讀的書籍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到這個領域中的大牛,藉助大牛的推薦,快速定位到這個領域優秀的書籍。

如果是以前,想要找到大牛,似乎還並不太容易,甚至於你要報考他所在的大學,他所在的專業,成為他的學生,才有機會獲得他的指導。而如今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想要向大牛們近距離求教已經變得越來越容易,我們有在行、有分答、有知乎、有微博,有微信公眾號,有很多機會向各個領域優秀的人去提問,根據他們的建議,來找到真正的好書。

如果沒有機會,去面對面和大牛進行交流,去搜索大牛推薦的書單,也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第三類人,是發動群眾的力量.

藉助互聯網的力量,將大家的意見匯總起來,作為我們挑選書籍的參考。目前在互聯網上,豆瓣和知乎這兩個平台,他們都是書籍的意見集散地,我們可以根據大家的投票,來幫助自己找到更多的好書。

當然,平心而論,並不是最受大家歡迎的書,就一定是符合我們需要或者口味的好書,但是畢竟我們每個人的時間有限,如果一本書一本書都翻一遍再確定哪些是適合我們的書,這太浪費時間了。

所以,藉助「大家的意見」這個過濾器篩選一次之後,我們能找到好書的概率就會大大提高。

第四類人,就是我們自己。

選書這件事其實挺矛盾的,一方面,我們不能單靠自己的力量,因為那樣的話我們的試錯成本就太高了。可是另一方面,不論是心愛作家的推薦,專業大牛的推薦,人民群眾的推薦,最終擁有決定權的關鍵一票,還是我們自己,所以我們又必須不斷提高自己對於好書的鑒別能力。

我建議大家在閑暇時間,多多去逛書店,從書架中去挑選自己感興趣的書,一方面可以訓練自己對書的鑒賞力,另外一方面,自己找到的好書,會讓你有一種不一樣的喜悅。那種快樂是別人不能給你帶來的。

當然,自己挑書,也不是胡亂的碰運氣,也是有方法的。推薦大家關注這些元素,就能幫助你更快找到好書。

第一個元素,就是作者,如果一本新書,是你信任的作者所寫,那它是一本好書的概率就會大很多;

第二個元素,就是出版社,出版社就是一本書的品牌和生產廠家,大家買一瓶礦泉水,買一包紙巾,都要看一下牌子,如果買書的時候不關注出版社,那就會錯過很多信息。每一家出版社都有自己專精的領域,甚至是不同的性格。比如你需要的是文學名著,那麼就挑選人民文學出版社或者上海譯文出版社,你需要的是科學類的專業書籍,那麼就先去看清華大學出版社和機械工業出版社,如果是經史子集等古典文獻,那麼就先去看中華書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如果是前沿新知和商業書籍,那就選擇中信出版社。

總之,如果能多多了解一些不同出版社的特質,你就能更方便的找到好書。

第三個元素,就是出版日期和版次,如果一本面世多年,再版很多次,那麼證明了它經受了時間的考驗,也獲得了讀者的認可。這是我自己的一點經驗,對於我來說,比起暢銷書,我更願意選擇長銷書,就是已經出版多年,但是依然受讀者歡迎的書籍。

好了,以上就是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書籍的方法。

簡單來說,就是:分成兩步走,藉助四類人

相信利用這些方法,你就能找到專屬於你的好書。

我是陳章魚,知乎60萬人關注的讀書人,致力於用讀書解決一切問題,解決一切讀書的問題。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章魚讀書」。


我國每年出版的新書都有幾十萬種,面對浩瀚的書海,哪些書是真正的好書?要怎樣選出值得閱讀的書?齋藤孝在《深閱讀》中介紹了幾種選書的途徑,我們可以借鑒。

1、「行家」推薦

很多雜誌都會有書評專區,除了日常的書評我們可以參考借鑒之外,這些專區每到年末還會推出榜單,一般是專業書評人評選出來的優秀書籍,可以直接列入自己的「想讀」列表;另外,在圖書網站比如亞馬遜、噹噹等平台,也會有讀者寫下的評價,我們可以挑選一些寫的有水平的讀者的評價作為參考,推薦較多的不出意外會是一本好書。

2、順藤摸瓜

我們在讀到一本好書的時候,往往會關注一下作者,在作者介紹里少不了會說明作者的其他著作,這些書可以一併拿來閱讀。在網上購書時,系統也會自動為我們推薦「經常一起購買的」、「購買此商品的顧客也同時購買」等相關建議。這種「順藤摸瓜」找到的書籍往往相互關聯,集中系統地閱讀同一領域的書籍,會讓我們的頭腦中形成一個龐大而穩固的知識網路。

3、珍惜每一次偶遇

遇到一本好書,和遇到一個好的人一樣,都是一種難得的緣分。比如聽某個朋友說起一本書很好看,或者偶然看電視節目中介紹的某本好書,都可以記下來有機會找來閱讀,齋藤孝將這種緣分稱為「一生一遇閱讀」,珍惜這種難得的邂逅可能會令你有意外的收穫。在讀《深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就把書中提到的幾本書加入了豆瓣「想讀」,若不是這次偶遇,可能就沒有機會得知這幾本好書了。

4、涉獵陌生領域

每個人都有自己熟悉的領域,如果讀書也僅僅局限在自己舒適的範圍內,未免太狹隘了,但是想要涉獵一個完全陌生領域,我們有時候會覺得不知如何下手。關於這點,齋藤孝在《深閱讀》中介紹的兩個辦法很實用。一個是先從針對其價值或當代意義的解讀書籍開始閱讀。比如哲學的書,可以從《尼采入門》、《柏拉圖入門》這些書籍開始,作為台階逐步踏入哲學殿堂。再一個是尋找優秀的白話譯文來閱讀,翻譯的質量對作品的形象有很大影響,一個好的譯本能使讀者更好的領悟作者的思想進而產生閱讀興趣。


現在,捨得花時間靜下心思來讀一讀自願讀的書籍、或者主動選擇讀的書籍的人應該是越來越少了吧,這或許是社會進步帶來的影響,也或許是科技在組織了我們的生活(把我們捆綁在了一個又一個科技產物的信息展示屏面前)

在快速信息盛行的時代,慢文化或許會成為一種奢侈品。我們匆匆忙忙奔波在獨立生活與養家糊口的壓力里,還要經營著美好幸福的日子,在日復一日的瑣碎中尋找浪漫和詩情。

所以,當真的有時間讀書時,已然是抱著目的去的,不再那麼漫步盡心的隨手拿起一本書就閱讀起來。為了讓自己能在工作中,學習中有更好更出色的表現,我們會選擇一些工作需求和專業相關的書籍來提升自己的實力。

可為了生活,為了詩歌和遠方,在那雨後的彩虹里,落日的餘暉里還能發現浪漫,我們會選擇一些古典書籍,詞曲散文來供養著我們的浪漫細胞,在五光十色的幻象里找尋

淺藏於心美好。


1、找感興趣的書,不要一味功利讀書

選書,肯定是要選自己願意看的書,不管是經典名著還是技能工具書,不要迷信排行榜,也不要一位的追新。這裡不是反對功利,而是功利會有局限性。畢竟,有的知識受用一生,有的只是受用一時。

2、最好去書店選書

為什麼要去書店?因為這時你能清清楚楚的看到書的目錄、內容,大致的翻上幾頁,你就會知道這本書合不合你的胃口,是不是你所需要的。

千萬不要被什麼網上推薦或排行榜忽悠了,買了一些名不副實、也根本不會去看的書,直接去書店反而是最高效的選書方法。

3、看你喜歡的作者推崇的作者與書籍

看了許多書後,你肯定會有喜歡的作家或者喜歡的相關選題。這時候,你可以把作者其他的書找出來,看看符不符合你的胃口。

作者肯定曾經也會提到某些參考文獻或者喜歡的作家,你可以順著他的推薦去看看他推崇的作品,這樣你既能開拓知識面,也能更好的理解你喜歡的作家的寫作思路。


讀書是人生之必需,可是,書海無邊,人生有涯,一生只可能讀到書海中的很小一部分。怎樣在有限的時光里讀到好書、讀到自己喜歡的書呢?因此,如何選書,這是每個讀書之人必然考慮之事。

如何選書,並無標準答案,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一套做法。我經過這麼多年的摸索,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藉此機會,向書友們彙報一二:

(一)確定適合自己的三大類:基本類、拓展類,泛讀類。

基本類(自己最常看的、常備的某一兩個領域的書):由於我的專業與最大興趣是歷史與文博中的一部分(1.戰國史、楚國史、唐宋、明史、近現代史;2.與上述內容相關的文物、博物館、遺址、紀念館等等;3.史學概論),所以,我把自己的」基本類」圖書鎖定在上述領域裡。

拓展類:根據自己的興趣,本人的拓展類圖書大致在以下範圍:廣義的歷史與文博,音樂,文學,美術,西方政治與文化,日本,時事。

泛讀類:內容不限。但是,用於泛讀的時間、泛讀之書的類型、數量、質量還是有所考慮,畢竟精力有限。

(二)為了盡量選到好書、選到適合自己的書,防止被低質量的書耽誤自己時間,我在具體選書時,大致採取以下方法:

1.留意作者。例如,我較關注梁啟超、葛劍雄的書——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葛劍雄—周筱贇《歷史學是什麼》……

2.留意出版社。例如,選歷史類的書時,我較留心於以下出版社:中華書局、三聯、上海古籍出版社、商務印書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些重要綜合大學出版社、一部分「人民出版社」、廣西師大出版社……

3.選公認的優秀書與我自己很感興趣的書(兩者的交集)。例如《儒林外史》、前面提到的《歷史學是什麼》。

4.借鑒參考其他人的推薦書目。一些朋友的推介,對我選書很有啟發。

以上拙見,聊供感興趣的文友交流,謝謝大家的瀏覽。各位朋友,你們的選書之道是怎樣的?我願細細聆聽。


說到選書,我還真有一些方法,下面,我就把自己長期以來積累的選書方法,總結提煉為7個方面,免費送給大家。祝願看過此文的你能選到自己喜歡,對自己有用的書。

01 根據興趣選書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選書也應該遵循這個原則。

就拿我自己來說,比較喜歡歷史方面的書籍,所以,選書的時候,重點會關注歷史類書籍。

都說世界上沒有一本非讀不可的書。因此,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選書。這樣,讀起來才輕鬆,不枯燥。

有些專業性很強的書,並不是書不好,而是我們未涉獵那個方面的知識,所以,看不懂。

與其艱難的去啃一本自己既不喜歡也讀不懂的書,不如多讀幾本自己喜歡的書收穫大。讀自己感興趣的書方可持續和深入,同樣也能提升閱讀興趣。

02 根據需求選書

有需求就有市場,再生僻古怪的書,只要有讀者就會有銷量。選書的時候,也可以根據這個道理,選自己有需求的書。

比如,你不太會寫作,但工作中經常用到寫作,於是你滋生了學習寫作的念頭。這個時候,寫作技巧類的書就是你急需的,眼下最適合選擇這類書。而且購買後,因為你想快速學會這項技能,也能集中精力學習,效率也會很高。

03 根據出版社選書

為什麼要根據出版社選書?因為不同的出版社對書籍的品控是不同的。

單從外文類書籍看,市場上的外版書越來越多,但經典之作卻不多見。而且不同的譯者所譯的書,內容也千差萬別。

這一方面是因為譯者的翻譯水平不一樣,更重要的是譯者對原著國的文化、書籍的創作背影理解不一樣,導致翻譯出來的書差別也很大。

從封面設計來看,有的出版社喜歡簡潔,有的喜歡花哨。比如三聯的書,總體都比較簡潔。像《巨流河》《我們仨》《萬曆十五年》這些經典書籍,內容很厚實,但封面很簡單,我很喜歡。 而有些出版社,封面裡三層外三層,最後硬要加一個要腰封,個人就不太喜歡,也覺得沒必要。應該說,現目前還沒有一本書,因為封面好看,內容一般而暢銷的。

其他幾個出版社,比如人民文學出版社偏重於文學類書籍。還有中信,機械,商務幾家都不錯。在平時的閱讀中,要多觀察,多留意,學會區分各家出版社的優缺點,最終能為自己的選書提供一個理性參考。

04 通過別人推薦選書

每次參加培訓,老師或多或少都會推薦幾本書,而這些書和你參加的培訓有很強的關聯性,稍加甄別就可以直接購買。

上次我參加了強宏老師有關互聯網的一個培訓班,他在課堂上推薦的幾本書都比較經典。

另一類是大咖推薦的書,如蕭秋水,秋葉時不時會推薦一些書。他們推薦的這些書要麼是自己閱讀過,確實不錯的;要麼就是其他大咖推薦給他們的,都有可讀性。

05 根據豆瓣排行選書

豆瓣是眾多文藝青年的聚集地,也是書籍評價方面最權威的網站。在豆瓣能打8.5分以上的書,基本都是在這個領域內做得比較好的(炒作的除外)。

豆瓣書籍排行分年度和月度,年度又分為外國小說類、外國非小說類、中國小說類、中國非小說類、歷史文化類等等,類比較多,也分得比較細。

舉個簡單例子:你比較喜歡看小說,可以直接選排行前10的小說,質量都非常高。

06 通過書單類公眾號選書

「遇見好書」就屬於書單類薦書公眾號,主要為大家推薦我閱讀過的好書。後期將延伸教大家如何選書,如何讀書(閱讀方法)和怎樣寫書評(寫作技巧)。總之,「遇見好書」做的事都與書有關。

除了「遇見好書」還有其他一些比較專業的薦書類公眾號,如書單來了,書單和有書等等。因為這些公眾號專門只做這一件事——薦書,所以推薦的書比較有針對性,也有一定的權威性。

07 通過主題閱讀選書

選定一個比較感興趣的主題,如投資理財、時間管理、快速閱讀等,圍繞這個主題進行選書。 最近,我正在進行批判性思維的主題閱讀。為了做好這個主題,我在網上找了很久的書,後來又綜合了朋友的意見,最終選定《獨立思考》《如何提問》《批判性思維工具》《邏輯思維簡易入門》《思考的藝術》《專註力》《如何高效學習》《批判性思維》《如何高效閱讀》作為第一批主題閱讀書籍。

通過主題閱讀,不僅可以比較全面的了解一個領域,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一種系統思維,並構建了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和模型。

寫在最後:書籍浩如煙海,窮其一生也不能讀完。在我們有限的生命和有限的時間裡,就更需要我們學會選書,才能與更多的好書相遇。

對你有用就評一評,贊一贊。


一、選比自己層次高的,能增強理解的書。

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作者莫提默·Jj艾德勒和查爾斯·范多倫指出,閱讀的目的分為三種:消遣娛樂、獲得信息、增強理解。所以如果想提高自己的個人能力,就要閱讀比自己層次高的,能增強理解的書。

二、選7成同一領域的書,3成其它領域的書。

在《高效能閱讀》中作者原尻淳一根據谷歌公司的投資基準法則,就提出了「類比讀書」的讀書法則。他指出,職場上受歡迎的是專才,而非通才。縱然你什麼都會,可是每項只能做到50分,沒有自己的強項,自然得不到公司的重用。但如果你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一個專業上,做到90分,形成自己的強項,就能成為橫掃職場的香饃饃。把這個道理反映到讀書上,就是70%的垂直型閱讀+30%水平型閱讀。

做為剛入社會的新人,如果想要在職場站穩腳跟,就要頭3年垂直學習同一專業的知識,才能營造成自己的主場優勢。而且只看自有領域的書是不夠的,只為偶爾跳出主場意識,才能從外界獲得啟發,洞察出自有領域的本質。比如,你可以到書報亭隨手買一本書,體育、文藝等等都無所謂,只有這種無意識的閱讀,才能從多個角度來反思自已專業的知識。

三、收集圖書介紹,製作購書清單。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的作者奧野宣之提出,如果沒有準備就去書店,往往會在選書購書時失去方向,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就要帶一張購書清單去買書。

如何製作購書清單呢?你可以把平時生活中遇到感興趣的書籍廣告、書評、名人推薦或是其他書中介紹的書,記錄在一張張便簽上。等集的多了就把上面的信息匯總起來,在電腦上列個清單,註明書的名稱、作者、出版社、讀書理由、出版類別等信息,列印成一張紙,在購書的時候帶在身邊。

通過購書清單,你還能自主的根據閱讀目的來讀書。比如看小說等休閑類的,會快速閱讀;看傳播知識的工具書,會慢慢研讀。從而做到有的放矢。

以上就是我通過學習閱讀技巧類的書籍,形成的一套選書方法。可能會比較片面,但希望能給你如何選書帶來一定的幫助。


推薦閱讀:

上聯:上聯對下聯下聯對上聯聯聯公正……請指教?
單色釉-官窯瓷器存世罕見珍貴無比
出書大師:賀《中國精怪文化圖集》台港澳新馬泰地區中文繁體字版進入出版流程,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傳統文化八仙中的呂洞賓談到的:「說著丑,行著妙,人人憎,個個笑」,指的什麼?

TAG: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