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明知道時間緊迫,卻還是努力不起來的心理?


心理學家Steel和K?nig在2006年,結合了前人的理論假說,提出了變化動機理論(Temporal Motivation Theory)。他們認為,任務的效用(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行動動力)會取決於以下幾個因素:個體對自己能否完成任務的期望(我有沒有可能完成任務)、任務的價值(完成這件事能帶來多大的好處)、結果的延遲性(要多久才能見到任務結果)以及個體對於拖延的易感性(Γ,屬於心理因素,也就是個體出於某種心理原因,主動選擇去拖延)。任務的價值越高,個體對自己獲得正性結果的期望越高,越是能儘快得到結果,個體的拖延易感性越低,任務的效用就越大,則個體的拖延行為也越低。

所以根據上面的模型,也許每一位存在拖延情況的個體都可以對照自己的情況來看看,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對於某些人來說,也許拖延是因為已經預見到了自己肯定做不好任務,所以根本沒動力去做。而對於另一些人而言,也許拖延是因為努力做了工作也得不到任何好處——別跟我說可以增長經驗、提升毅力,這些大道理騙得了別人騙不了你的內心。還有些人拖延,是因為遲遲見不到自己努力的結果(比如說學英語,需要投入很多,但是見效很慢)。

上述這三個原因基本上可以算現實因素,換成任何人面對這樣的現實情況,都會產生拖延的傾向。但是模型當中的拖延易感性Γ,則屬於更加個體化的心理因素。也就是說,是因為每個人獨特的成長和生活背景,而構建出的一種對於拖延的態度。這一部分的內容實在太多,不可能在問答裡面詳細描述,感興趣的朋友也許可以看看像《拖延心理學》這樣的書籍,裡面有分析和列舉各種可能的心理成因。

綜上所述,要解決拖延,首先要正確理解拖延,也就是正確理解拖延的原因,只有找對了方向,才可能更有針對性地解決拖延問題:如果是因為期望的緣故,那可以選擇調整或者降低自己的期望(雖然不可能做到考100分,但是可以爭取考到60分);如果是因為任務價值很低,那就需要去挖掘或者賦予任務一些價值(完成工作報告雖然老闆不給我獎勵,但是我可以給自己買一雙鞋作為獎勵);如果是因為任務的結果延遲性太高,那麼就想辦法設立一些更短期的目標,讓自己能夠看到自己努力的回饋(學好英語這個目標實在是太遠大,能不能先每天背5個單詞,每天都看到自己學習的成果);如果是心理因素的話,和心理諮詢師談一談,或者對照拖延心理學書籍進行一下自我反思,也可能會有幫助。


這種人很自私,沒有點責任心,心裡只想著自己不閑著就好根本就不為大局著想,廠不僅是廠也是個大家庭,在哪裡工作無論你做什麼都要有責任心,做什麼都要換位思考問題,凡事都要以大局為重,個人觀點!


推薦閱讀:

90後請假條火了,患拖延症冬天起不來要請病假1個月,你怎麼看?
我是一個連自己都不會好好養的人,家中養什麼花好呢?
當拖延症犯了時該如何處理?
如何能快速擺脫拖延症?該怎麼建立短期目標?
拖延症重度患者怎麼破局?

TAG:教育 | 社會 | 拖延症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