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即將消失的傳統文化?
說到傳統文化,首先想到的是最近很火的《中國詩詞大會》,一直以來的詩詞積累都是在上學時日復一日的死背中積累下來的,和現在通俗易懂的網路用語相比,不上學似乎就遠離了「風花雪月」得時代,但是,這個節目告訴我們,不是,從普通農民到大學教授,真的是有人再用那個心熱愛著詩詞,熱愛著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詩詞大會》為例,攻擂比賽形式,選手、學者嘉賓、主持人之間的頻繁互動和詼諧發揮,超大演播室、水舞台、大屏幕意境展示等全新舞美設計,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運用,有效提升了節目的觀賞性、趣味性和參與性。這也給了世人很多的啟迪,並非傳統文化是久遠的,對現今無用的,是枯燥的,乏味的,適當的運用,傳統文化也是有趣的,可以讓不同年代的人都接受的。
有人說得好: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中國詩詞大會》走紅,正在於它扭轉了人們對古典詩詞曲高和寡的固有看法,滿足了國人深入了解傳統文化的心理需求,增強了老百姓的文化參與感、獲得感、認同感,讓他們在遠方發現更美的自己。雖然,我們再也寫不出那麼好的古詩了,但是至少還可以消費古詩。只要我們沿著古人的生花妙筆一路上溯,就一定會找到那份詩和遠方。同樣,傳統文化也可以在繼承中有融入新元素的發展。
謝謝邀請!
我只能說順其自然。社會本來就是在不斷進步中,不斷有新的東西產生,也不斷有舊的東西消亡。這本來就是自然規律。
當然我們民族歷史悠久,燦爛輝煌,有很多非物質文化傳承。現在都面對一個尷尬境地,後繼無人。從情感上來說,都希望保留下來,不希望失傳。但是隨著時代發展,他們已經失去了自己的定位,價值模糊。所以面臨著巨大尷尬。比如說磨刀師傅,以前有專門磨菜刀剪刀等等的,可是我們現在都用不到了,需要的話直接買把新的就行了,生活中沒見著幾人專門去磨剪刀的。當然除了磨刀,還有很多例子…
有的確實很不錯,但是就是沒有市場。傳承人如果不能靠手藝養活自己,那麼這個傳承就比較尷尬了。
總體上講,國家,社會都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這是好的。我也希望我們傳統文化都不失傳,而是要繼續發揚光大。
最後我自己也是原創作者。作品已經上傳,反應還不錯,請大家多多支持我。點我頭像就是了。謝謝!
再次謝謝邀請!
那些看似即將消失的,別急著否定
這是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不但時間流逝的很快,產業形式的更迭以及興衰也很快,作為一名90後,人生中用的第一部手機是諾基亞,見證過諾基亞的興盛,記得剛上大學的時候,舉目四周幾乎全是和我一樣的諾基亞手機,也見證了諾基亞的沒落。還有在智能機剛開始時一時興盛的HTC,再比如日漸發展壯大的網路經濟對實體經濟造成的衝擊等等。
最近看「冬吳相對論」文集之《無畏》中有篇文章——《夕陽里的朝陽》讓我感觸很多。因為時代的發展,見過了一些曾經「霸屏」多年的知名企業一夕之間就銷聲匿跡的案例,我們很容易陷入一種否定過去,只求新潮的思維模式中。彷彿所有過去的,復古的,經典的就都不夠創新,沒有活力,就難以繼續生存下去。但事實上,凡事總有個例外,就像朝陽企業也有很多失敗的,夕陽企業中也有生存得很好的。因為朝陽企業競爭壓力大,夕陽企業競爭壓力小,一切還是要看個體的自身發展,與大趨勢沒有必然關係。
這篇文章中舉了很多例子,比如在西方中世紀,那時候沒有照相機,人們通過畫家的繪畫來還原人事物的真實影像,但出現照相技術後,就不需要畫家那麼寫實的繪畫了,可以用照片代替,於是畫家只能另闢蹊徑,開啟新的出路,畫家開始畫一些照相機做不到的,於是出現了印象主義、抽象主義等,反而將繪畫藝術發揚光大了。比如手錶行業,在手機等很多帶有查詢時間的功能的物品出現後,手錶並沒有消亡,反而成了一種裝飾品,是身份的象徵,手錶的銷量並沒有因為時代的變化而減少,反而銷量越來越大。再比如在CD已經不流行的今天,我們聽歌基本都是從網上直接下載音頻,可也許是情懷的作用,現在黑膠唱片卻突然又再度流行起來,很多人會買回去珍藏。而這些夕陽產業之所以還能繼續很好的生存,就是因為我們對事物的定價不是只看性價比,只看這個事物的功用,還有一種情感的定價,情感的定價也可以說是無價的。
對於那些即將消失的東西,不去急著否定,肯定其中有魅力和經典的地方,保留這些然後再順應時代去改變一些其他的東西,這樣也許能獲得更好的轉變。就像文中所說「產業氣候的變遷,導致一些產業註定消失,但也有一些產業會發生基因突變,獲得重生。」對於自己也是一樣,不是盲目跟隨潮流,正所謂有所變,有所不變。
最後,歡迎大家關注《山人的生活感悟》探討人生,感悟生活,共話養生,閑聊文學,共同學習進步。
民族的文化,傳統應該得到保留和傳承。近兩年的孝道文化就有所提升。這就是一個民族興旺發達的景象。一個人如果不孝順父母,不尊重長輩,那還談什麼事業有成。我覺得這些應該得到提倡。
謝邀。
這個問題,我曾經偏激進,現在歸於平靜。
時代變化,有生,就有死。
我們可以極力去保護,盡人事。
可惜有些終究會成為博物館的展品。
我的看法:保護,傳承。官方重視,民間活躍,商業激勵,人們響應。
能怎麼辦
改變即將消失的方法只有繼承
在舊的傳統文化注入新鮮血液
但是
得有人繼承
但繼承者也要吃喝拉撒睡
如果基本生存都滿足不了
憑什麼會選擇繼承
你說信仰
你說匠心
不好意思
人只有活命
才有其他
所以
不僅是繼承者
還要整個社會承認
同時去支持
讓匠人匠心不寒心
讓傳統文化迸發新的生機
有其生存的土壤
有個很好的例子
故宮
它的文創品牌
真的很棒
設計的也很贊
提升傳統文化品牌的附加價值
大概就這樣
傳統的東西未必就是文化,文化的東西未必就應該保留,舉個例子,古人沒有凳子,是箕踞,弄個墊子跪在上面吃飯,這墊子就不是文化,現在座沙發,很舒服,沒必要廢沙發而恢復墊子。另一個與文化有關的例子,傳統的中國男人可以三妻四妾,這是基於孝道『無後為大『定下的規矩,現代還能以傳統文化去恢復嗎?所以傳統的文化並不需要著意的保留,不符合人性自由發展的東西,想保留也終會被淘汰,而那些存於一個民族之中,有利於其生存發展的東西是不可能被淘汰的,譬如中國人心目中的慈。
謝邀,坦然面對,盡人力,聽天命,這彷彿是必然的事情,消失的還少嗎,例如我清楚的記得小時候有的東西,現在都記不得了,這句話不矛盾,意思是,例如記得有過一個很傳統很重要,但局限於那地方,後來出來久了就丟失了,以此種種,傳統文化也不例外,
題主說的很多老活,這個印象最深,因為現在的科技遠大於人力,不說別的,紡紗織布,現在多少人會而且做得像以前那麼好,以往都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現如今養蠶這樣的活貌似也不多了吧,但社會主義好,人人都可以是遍身羅綺者,對傳統,我們敬重,老活更多成了更高的追求,我先等等
傳統文化不可避免地在慢慢消失,我們的面對可以從三個層面來談。
第一個層面:把它完整地記錄下來,以便後人了解我們曾經有過什麼。
第二個層面:把它們儘可能地保護起來,讓它延續下去。
第三個層面:對一些有意義有特色的傳統文化還應加以傳承。
推薦閱讀:
※美國制裁中興將刺激國產晶元發展--洋務運動2.0版中體西用之無奈
※網紅「流氓」還有理了?
※詩哲魂:科學是後現代社會極權主義
※美國有哪些世界第一?
※約過300人的「炮王」聊天記錄曝光:妖獸世界,要佩好自己的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