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總愛比較?


愛比之心人皆有之,不單是孩子愛比較,難道我們大人就不愛比較了嗎?除了比工作,比伴侶,現在有了娃,可能還會比娃。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那麼懂事聽話,而自己家的孩子和人見面都不打招呼,毫無禮貌可言。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學習成績優異,什麼事情都不用父母操心,而自家娃沉迷遊戲,不可自拔。

其實我覺得是我們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比如孩子畫畫,很多家長都覺得,自己的孩子塗的顏色漂亮 ,才是好的作品 ,我認為 ,顏色漂亮固然是好作品, 但大家接受不了的 ,未必不是好的 ,只是我們的認知還沒有那麼超前。作為媽媽,我也不例外,經常拿自家孩子的缺點去和別人家孩子的優點比較,比較下來,自己總是在暗自嘆息,怎麼生了這麼一個娃!後來我想通了,當我不在拿孩子和別人比較的時候,心理反而舒坦很多。多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表揚與鼓勵他們身上的優點,孩子會變得更加自信,當你不在專註比較的時候,孩子也會看淡這件事情,有些問題,是我們家長本身帶給孩子的壓力。

還有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比如孩子痴迷看電視,玩遊戲,不做作業等。不要試圖用家長的權威去壓制孩子,把你想要的答案和做法從孩子嘴裡說出來就OK了。聰明的家長們,你們有哪些高招,可以讓孩子變得懂事聽話,歡迎評論區留言反饋。


感謝邀請!孩子愛比較有很多原因,關鍵在於媽媽的思維習慣。媽媽也是普通女性,女性通常愛面子,會因為面子問題給自己找不少的氣受。如果孩子不聽話,就會擔心別人說自己無能,所以總要有焦慮的心態,把原本很小的問題無限放大,如果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會覺得臉上無光,羞於見人,甚至有的媽媽覺得自己家的孩子沒有別人家的孩子長得好看,也會窩火一陣子。當媽媽們的心理產生這種反應的時候,折射出來的就是對孩子過大的壓力,孩子也會在無形中自己去跟別人比較,所以最好就事論事,孩子是孩子,面子是面子,分開對待。

.

當與功利性相連接時,連孩子們喜歡的惡作劇也失去樂樂其原有的味道,變為避之不及的苦差事。從「好學」到「厭學」,其中的原因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所以,對待孩子學習的問題,我們必須少一些功利性,不要讓獎狀,好吃的,比別人強,將來的好生活等功利因素影響孩子學習的興趣。如果孩子體驗不到獲取知識本身的快樂,對知識本身不敢興趣,就會將它看成是苦差事。我們應該做的是激發孩子的興趣,燃起孩子渴求知識的慾望,讓他們體驗到獲取知識本身的快樂,並最終實現自覺的學習。

父母要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並教會孩子去發現別人的長處,真誠的讚賞他人。聰明的媽媽不要把自己放在一個高高在上的位置上,不會以一副指責埋怨的態度對待孩子的失敗,他們會在孩子的失敗中發現其可貴的優點給予正能量的鼓勵,與孩子一起面對成長中面對的困難和挫折。

媽媽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正確的引導能促進孩子積極向上的成長。如果老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比較,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記住,只要孩子努力了,那他就是最棒的!


這有兩個因素:

一、孩子模仿力強,所以很容易將自己代入別人特別是與自己相近的夥伴的角色。一旦有了完整的行為邏輯,就不需要模仿,不模仿,壓根就不會在乎別人怎樣了。

二、孩子的自主意志仍未堅固,容易受外來影響左右。獨立性強、自主意志強,也不會去跟別人比。


國家開放以來,西方國家的一些東西傳入國內,人們對西方國家的神往,「媚洋崇外」。學習西方國家的人文,教育,經濟,學俗等等,丟失了我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美德。殊不知國度不同,種族不同,地理環境不同,就一定有大同小異。有些東西是應該取其精華放其糟粕的,是不能照貓畫虎的。

就比如教育方面。近些年教育方面細細想來其實是最大的敗筆,不知那些教育專家是怎麼想的。

就拿小學來說把,過去,先生對不好好學習,調皮搗蛋的學生,是可以打手板的。孩子小不懂事,先生可以逼著孩子學。那時的學生光上三年冬學,就可以應對一切當前社會文案。現在的老師敢嗎?那叫虐待學生,是要曝光的,處罰的。只好聽之任之吧。

首先說說小學課本,取消了大部分孔孟思想和古寓言教育意義的內容,增添了一些花而不實的知識。比如,以前是「東郭先生和狼,農夫和蛇」,現在是保護動物,蛇和狼成了保護動物,有點可愛。可愛嗎?你近前用手摸摸試試。

中學課本基本注重「數,理,化,外語」,語文課本古文次之。致使大部分高中甚至大學的學生,比如你讓他寫一份社會實用信件,契約,或介紹信等條據,相信他們除了電腦百度,連格式都找不見。

再比如學習醫學,特別是中醫。上完高中大學才能進醫學院學醫。年齡快二十歲了吧,要在過去,早結婚生子了。才從零學起。不分心嗎?能學好嗎?

電視劇里,「追星,小三上位,三角戀愛,等等」,網路上,「如何名星緋聞,如何宋喆背叛王寶強,如何馬容出軌,如何李雙江老師娶了學生孟鴿,生下李天一強姦,如何李小潞夜宿,等等」。

很少看到教育人們:「仁,義,禮,智,信」之類的內容。

整個國情所致,專家教授們聰明專一的頭腦一定是對的,也許這是人類發展的必經路。

認把。孩子們都一樣。

只能平常自己教育孩子多看看古典書籍,如,《三字經》,《弟子規》,《增廣賢文》等。讓孩子多了解一些中華傳統文化之禮儀孝道。


孩子在小的時候,很多的認知都是在塑造的過程中的。在孩子的認知世界裡很多都是通過看、學,看周圍的人父母同學建立自己的認知,甚至有孩子並不能確定是好還是壞,在看到父母偷懶的時候自己覺得也可以偷懶,當父母不能以身作則的時候又拿這樣的事情教育孩子時對於在叛逆期的孩子很容易適得其反


首先個人感覺,人性最原始的自尊和好強的讓人們喜歡不自覺的去比較!人類用億萬年發展成為食物鏈的頂端,優勝劣汰的天然選擇讓人們在不斷的進化中佔據優勢,這是在大自然中自己內部與環境相互作用比較權衡之下做的選擇。其次,除了自己內部的因素之外,在外的環境因素的影響作用也很大!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們對自己能夠抬頭仰慕的人或者事情,或者習慣,都會用敬仰的心態去對待,相對來說對那些不好的,惡劣的會天然感到反感,孩子同樣。還有就是來自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家長為了讓孩子更優秀,通常會拿自家孩子與其他孩子做比較,孩子為了得到寵愛,得到重視,也會跟著比較的步伐,成為兩種心態,要麼積極向上,要麼家長引導不當,孩子破罐子破摔!所以在孩子今後的生活中也行成這種比較的習慣。


人是一種虛榮的動物,不止孩子,大人也會比較。孩子們之間愛比較,不只是虛榮這種本性,或許有種畸形的自尊心在作祟吧,我們都是平等的,憑什麼你穿的衣服比我好看比我貴?我為什麼不可以穿那樣的衣服之類的問題也許是孩子們里的心理特徵。


首先,孩子之所以愛比較,家長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因為在日常生活中,好多家長都會說,你看其他小朋友怎樣怎樣,別的小朋友怎樣怎樣;往往這樣的語言很容易就讓孩子潛移默化的形成一種和別人做比較的思想。再就是孩子的年齡小,好多事都不懂,都是在學習別人,好多事他們不知道是對是錯,但他們會模仿,當家長說他們做的對和錯的時候,他們就會說我看到別人怎樣怎樣。因此我們看到孩子,往往總是那一個事物和另一個事物做比較!


隨著,現在生活節奏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人忙於工作,忙於上班,而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閑陪孩子。對於自己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情況了解不多,現在的孩子為了吸引家長的注意,為了讓家長關注的焦點放在自己的身上,孩子喜歡與其他的孩子比較。讓自己的家長看到自己的優點,看到自己的進步。


正常啊,愛比較這種東西在小孩時期是很正常的。例如在學生時期,孩子的思想很容易被父母影響,在父母的眼裡通常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孩子的優秀等,在各種各樣的對比之下,孩子會顯得有些自卑啊等等的,所以在潛在的意識中也便形成了孩子愛比較的這種心理,從而孩子無論是在學校中還是在社會活動中,都會更加的加重內心的比較心理,比較成績的高低,比較零食的多少,比較衣服的好看等等,這些都是孩子時期常常會有的一直比較心理啦。不過,愛比較的這種心理也不是一點好處都沒有,比如說在成績上還是有很多用處的,促進了學生中比較中更加上進,努力學習,這何嘗不是一種收穫呢?。


推薦閱讀:

「公益人設」是什麼?可以吃嗎?
大保健才是人類之光
約過300人的「炮王」聊天記錄曝光:妖獸世界,要佩好自己的劍
「共享體育」項目分析
iPhone離不開的中國村子

TAG:社會 | 育兒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