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說北洋水師的裝備並不輸日本,那麼甲午海戰中,清朝究竟敗在何處?


甲午戰爭時期的清朝就像白堊紀末期的恐龍,封建制度已經發展到極致,表面看上去幅員遼闊,實則內部腐朽不堪;日本則像是這一時期剛剛進化出的哺乳動物,已經進行了資產階級改革,雖然處於初期,但對時代變化的適應能力更強。

北洋水師的裝備略弱於日本

北洋水師的主力艦均購於1888年之前。這一時期的科技發展迅速,鐵甲艦甚至陷入了一下水就落後的尷尬境地,北洋水師的主炮均是射速較慢的架退式後膛炮,速射炮很少。反觀當時的日本聯合艦隊,大部分軍艦服役於1890年以後(「吉野」1893、「秋津洲」1894、「松島」、「嚴島1891等),不僅艦艇航速較快,且裝備了大量速射炮,佔據了射速和航速優勢。

其次,1891年起,清政府決定將南北洋購買外洋槍炮、船隻、械器暫停兩年。國內江南製造總局生產的器械進度緩慢(江南製造局於1893年開始仿製的120mm速射炮產量極低,至甲午戰爭爆發時為止共生產12門),外購的炮彈存儲量不足。

此外,日本於1891年成功配製出了以苦味酸為主要成分的烈性炸藥,定名「下瀨火藥」。這種填充了下瀨火藥的炮彈威力極大,爆炸後除形成衝擊波和炮彈碎片外,還會伴隨有中心溫度高達上千度的大火,足以把鋼鐵點燃;爆炸形成的火焰會像汽油著火一般四散流動,就算在水中都能持續燃燒一段時間。在甲午海戰中,日本的炮彈還有這種技術優勢。

但是北洋水師裝備的鎮遠、定遠兩巨艦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不足,兩艦的305毫米炮威力巨大,且裝甲厚重,整場戰鬥中各中彈220、159發,但均無致命損傷,這是日艦所不能比擬的。

總體來說,北洋海軍和日本聯合艦隊是有差距,但是這個差距還可以接受,甚至可以說,差距不大。而當時清政府和日本兩個國家之間的差距,卻遠得讓人絕望。

北洋水師的敵人是整個日本國,而日本的敵人僅是北洋軍

清政府和日本均是在19世紀60年代末開始進行改革,兩國也均向海外派出過考察團。但是,清政府為了維護自身統治的利益,改革僅是在表面的,稱作是「師夷長技以制夷、師夷長技以自強」,並且這些改革均是清政府在有選擇的學習外國的技術,上至官僚、下至貧民,整體的思想並未改變。

同期的日本改革極為徹底。甚至天皇都以身作則:

日本人深受佛教戒殺生思想的影響,很少吃肉。西風東漸後,日本人開始轉變觀念。當時的思想家福澤諭吉就鼓吹吃肉,認為日本人之所以矮小,就是因為沒有吃肉的習慣。1872年,明治天皇試吃牛肉時,讓報紙大肆報道這一消息,以作為「率先垂範」。一時間,民間吃肉之風盛行。

此時,日本近代國民意識已經逐漸形成(例如十年之後的日俄戰爭中,沖繩的漁民發現疑似俄國艦隊後,幾個漁民划了一條小舢板在大海上划了十五個小時趕到石垣島報告)。日本已經樹立和完善了舉國體制,日本人也已經有了國家概念。雖然貧窮依舊,但日本人已經成為了現代國民。明治維新的成果,首先是在國民的動員體制上體現了出來,這時候日本已經能夠動員全民來進行一場戰爭了。

對比五年後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所到之處,殺人放火、姦淫搶掠!

但是從照片上看卻有老百姓幫助入侵者扶梯子的,有在城頭上接應的,也有觀看砍殺主戰官員的,更有親自動手砍殺義和團的,洋人付錢,百姓掙錢。

用魯迅的話說整個國家都是病態的,民眾都是麻木的。

再反觀日本,甲午戰爭前夕,日本為了打敗中國,舉全國之力籌集資金購買巡洋艦,天皇宣布自己一日只吃一餐直至擊敗清國,皇太后則捐出了自己的首飾。這種情況下,可以說對本國民眾的動員能力才是日本在甲午和戰爭中獲得勝利的關鍵。

北洋水師不畏死者有之,以命相搏者有之,但封建式的軍隊對抗近現代化的日本軍隊,背後又有著搖擺不定的政府,甲午戰爭還未開戰天平就已經偏向了日本。維持舊帝國的底子就不可能完成國家的崛起,就如同狗尾巴草的種子種不出牡丹花。


只有具備巨大船體才能承載幾十噸上百噸的大口徑火炮,還要承受火炮發射產生的後坐力,由於北洋海軍艦船以大噸位軍艦為主力,才有裝備大口徑火炮的絕對優勢和條件,而日本海軍正好相反,日本海軍沒有大噸位艦船,日本聯合艦隊一多半軍艦都是商船改造的軍艦沒有裝甲防護噸位小,所以沒有條件裝備大口徑火炮,為了彌補這個不足日本海軍在旗艦松島號上安裝了唯一一座300毫米口徑大炮,射速3分一發,由於船小炮大承受不了大炮的后座力,而使松島劇烈搖晃幾乎要沉沒,毫無實戰價值,按當時的科技水平120毫米以下口徑火炮已經實現了管退試(速射炮),清朝江南製造局甲午戰前生產製造的120毫米口徑速射炮。

120毫米以上大口徑火炮當年的技術沒有實現速射,甚至到今天也沒能實現速射。機關槍能速射因為口徑小,北洋海軍巨艦大炮為主力,120毫米以下小口徑為輔。日本聯合艦隊由於工業能力經濟基礎低下一半以上的軍艦都是由商船臨時改造而成的,主要火力是兩側船舷開口配置的小口徑火炮,優點是射速,缺點是殺傷力有限。而清朝的工業早已有能力製造上萬噸貨船和幾千噸巡洋艦的生產能力,並且還購買了世界上最先進最大噸位的定鎮姊妹艦單只排水近萬噸,相當今天的美國福特號航母,艦上主力裝備是300毫米大炮,日艦隊所有120口徑火力對二艦毫無辦法,被譽為擊不沉的戰艦,而定鎮艦上300毫米巨炮只要擊中日艦必讓其尚失戰鬥力或沉沒。黃海海戰日本艦隊圍攻定鎮二艦所發炮彈如同以卵擊石,日軍無奈首先退去,定鎮二艦立即跟蹤追擊並不斷巨炮轟擊逃跑的日艦。就是從這天開始世界海軍確立了大艦巨炮的海戰理論,確立了戰列艦的海軍靈魂地位。


中日戰爭是全面的戰爭,不應把注意力集中在甲午年前後和參戰部隊身上,很多事互相都有影響。基本上甲午是中日兩個國家洋務運動的一次大考,贏的那個將面對1905年的下一次考試,而清朝這個學生的洋務運動進行得很三心二意。

為了明確說明清朝的三心二意,我會以正確的路線和歷史線的路線兩條線來進行對比說明。

首先是資本主義國家換位清朝洋務運動會出現的光景,我的目標沒有遠大到要實現國家的工業化,只和暴力部門相關。

1、舊式陸軍軍事改革

清朝已經半殘的八十萬經制軍隊綠營兵和八旗軍就不補充編製了。每年挑選出6萬人整編,整編出1.5萬人接受近現代軍隊編製和改組,剩下的4.5萬人派遣到江南交通便利的地方屯田,半數農作物半數甘蔗一類的經濟作物。經制軍隊改組為期十年,十年後開始第二期5年改組練勇。經制軍隊每年的2000萬撥款暫時照舊,多出來的作為初期本金。

2、第一期洋務工程

江南機器局天津機械局金陵局等部門合併成軍械局,福州船政和江南廠合併為船政局,統一管理。變更船政局第一期兩類16艦計劃,取消武裝商船設計,由600馬力發動機設計一款民用貨輪,軍艦由一艘揚武級巡洋艦和五艘湄雲級組成,其餘十艦均為貨船。福州船政開展貨輪租賃業務,租賃期十年,十年後折價賣出。軍艦開展有償護航業務。並且在第一期完成後建設第四條造船生產線。江南廠不引進任何發動機,發動機由福州船政提供,船型定位是小型船舶,不再生產歷史上的馭遠級,集中交付金甌級鐵甲蚊炮船給各海軍港口(進口蚊炮船就不要繼續了),著手開發淺吃水的川江船型。福州和江南每年四十萬的撥款不變,福州船政民船業務盈利不必上繳,全部用於船隻建造。

3、1874年台灣事變,因為中方軍艦少(一大五小),日本可能直接發動戰爭,但日本十幾條船里只有三條軍艦,陸軍改革也剛開始,所以完全不必害怕。

4、1873-1876年船政展開第二期,全部採用鐵肋船型,三條線每年六艦的速度開始造鐵肋型民用船,剩一條線每年一艦的速度產軍艦。屯田的綠營兵開始從事一些諸如製糖一類的簡單食品工業,利用水運交通進行銷售。第二期完工時可以開第五條線。

5、1877-1882年船政第三期的時候,由於開始出手船隻,每年租船賣船的業務收入可能要超過財政撥款,所以造開濟級船政就不用等錢用了,歷史上吹牛皮的十艘開濟雖無必要,但提前擁有6-8艘開濟級這種強大巡洋艦將極大改善海防局面,船政盈利狀況的改觀也讓船政更容易進行新項目。經制軍隊大量撤編又解放了財政,使得外購軍艦的時候更加有錢。

三期以後,進入軍工良性發展階段,歷史上很多沒法推進的規劃都可以落實下去,二等鐵甲艦和兩千噸穹甲巡洋艦都不在話下,指望一下前無畏艦也不是不可能。而日本,在同財力雄厚的清朝的軍備競賽中很快就會感到絕望。1905年大考的主角將從日本換成中國。

歷史上的中國是如何表現的呢?

1、國家經制軍隊在洋務運動時期沒有任何要動的跡象,康有為氣急敗壞的喊「必裁,立裁」的時候已經是戊戌變法時期了。這些不能作戰的部隊每年花費2000萬兩,就這麼佔了每年財政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開展洋務的錢居然要各地自己想辦法。除了北洋是財政撥款來的,其他全部來源於督撫的「靈活操作」,這種靈活法就免不了腐敗出現。翁老頭說沒錢,某種程度上是真話。

2、洋務運動各工廠之間毫無協調,辦事多重複,效率很低。栗色火藥的配方,天津機器局和江南總局各引進了一次;福州船政已能製造多型發動機,江南總局還得進口;福州船政和江南局生產船型的定位重複性很高,而且江南局選的船型還落後。

3、洋務運動的工廠完全不是企業性質的。以福州船政為例,福州船政每年固定經費40萬兩,初期實行調撥制度,也就是造好的船不但沒賣一分錢還得自己出資維護保養。左宗堂選擇將船由軍艦改成帶有貨艙的武裝商船型,希望亦商亦軍的艦隊能夠自己養活自己,可船政只是一家船廠,沒有精力維持這樣的商業行為,各省賺到的錢也和船政沒關係。於是一個怪圈就形成了,船政造得船越多越大越先進就越窮。後來清政府開始實行有償購船,各省提出用船需求,福州船政開發相應的船隻,用船地花錢購買。看起來不錯,但所謂的購買價也就是個用料成本價,就這也未必有保障,各地的購船訂單也不見得能一直維持,船政的船型也不見得是人家想買的。於是當船政做出近海防禦鐵甲艦平遠和魚雷穹甲巡洋艦廣乙級,達到自己的事業頂峰時,船政也走到了資金鏈斷裂的時候,真TM悲劇。等到甲午後,清庭也再也沒有閑錢讓船政摸石頭了。

4、連洋務運動各地的洋務派大員都在互相拆台,保守派的影響還用說嗎?福州船政第一期就有一個大學士帶著一大群官員上摺子「中國已經和英法和談了,世界和平了!所以中國不需要蒸汽軍艦和洋槍洋炮!應該把南北洋的工廠全部拆掉!」

5、清庭沒有現代國際關係的概念,也就無從進行國際戰略規劃。英法在世界範圍內爭奪霸權,沙俄在東西兩面興風作浪,德國和美國作為新興工業國家也不甘寂寞,這裡面沒有能結成軍事同盟的嗎?英國從來不希望清庭有任何造軍艦的能力,憑什麼法國人就樂意讓清國測繪發動機並國產化?戰艦的設計圖紙都是援助人員免費贈送的,為什麼?為什麼德國賣的軍艦都是成本價?為什麼美國主張提供貸款2400萬還提出軍事技術和情報共享?那幫啥X知道自己錯過了什麼嗎?英日結成了抗俄同盟,清國卻和全部的列強成了敵人!哈哈哈!

清庭沒有錢,也沒有外部援助,到北洋成軍就已經撞了天花板,就算更新不斷,它能把倆一等鐵甲變成仨嗎?就算度過了甲午大考,1905年能力抗沙俄嗎?沙俄光太平洋艦隊就有前無畏戰列艦七艘,加上波羅地海艦隊一股腦蓋過來鋪天蓋地三十幾條戰列艦,活過甲午是為了面臨這種絕望嗎?


晚清政府不惜耗費巨資,親手打造了號稱遠東第一艦隊的北洋水師,這是我國近代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大洋海軍,其裝備水平遠非福建水師和南洋水師可比。筆者熱愛中國歷史,特從以下4個方面講述北洋海軍的興衰,並從中分析出北洋海軍失敗的原因。

一、鴉片戰爭後中國的海防困境

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以來,清政府不斷遭受到列強從海上的入侵。由於清王朝缺乏近現代化的水面力量,無力防禦重要的渤海灣口,導致首都的海上門戶洞開,海防形同虛設。

尤其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數千人的英法聯軍公然從渤海灣登陸,擁有數十萬軍隊的清王朝竟然不知所措。英法聯軍登陸後,很快就攻陷北京,嚇得咸豐皇帝倉皇逃竄;在中法戰爭中,法國也同樣恃海軍之威將戰火蔓延至中國腹地的長江流域。

在西方的堅船利炮面前,晚清政府逐漸感受到制海權的重要性,擯棄了傳統的「重陸輕海」觀念,開始立足於構建近現代海軍艦隊。正是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李鴻章一手創建了清王朝的這支北洋艦隊。清政府頒發的《籌議海防折》,將組建北洋海軍的事宜作為了清政府未來海防建設的重要目標,並勒令李鴻章全權操辦。

二、新興的北洋艦隊沒有能夠挽救中國的海防

從1875年開始,清政府連續撥款,不斷從英、德等海軍強國購買現代化軍艦。到1891年前為止,北洋水師已經擁有主力軍艦25艘,海軍士兵4000多人。其中,北洋海軍的旗艦是定遠號鐵甲巡洋艦,屬於鎮遠級。本級艦一共2艘,標準排水量高達7300多噸,是當時東亞地區最大的巡洋艦。此外,北洋艦隊還有濟遠級穹甲巡洋艦、經遠級裝甲巡洋艦、揚威級撞擊巡洋艦等等,總體實力亞洲第一。

可惜,清政府組建北洋海軍過後依便不再重視裝備的更新換代,也沒有正視明治維新後全面崛起的日本,這正是給自己埋下的滅頂之災。北洋艦隊成軍時的實力曾凌駕於日本聯合艦隊之上,但後來發展得卻不如日本聯合艦隊。1894年9月,為了配合日本陸軍在朝鮮取得的勝利,蠢蠢欲動的日本海軍傾巢而出,在中國黃海海域重創丁汝昌率領的北洋艦隊。1895年3月,日本海陸軍並進,在山東威海衛全殲剩下的北洋艦隊,迫使清政府跪地求和。當時北洋艦隊雖然全軍覆沒,但日軍也已到強弩之末,正是甲午海戰後中日《馬關條約》的賠款讓日本完全崛起。

三、北洋艦隊失敗的原因

1、清政府內部腐敗

日本是貧瘠的島國,唯有通過海軍對外擴張,所以日本自古秉持著「重海輕陸」思想。當時日本舉全國之力構建海軍,連明治天皇也身體力行地節衣縮食籌集軍費,可見日本全民族把未來的希望都賭在了海軍身上。

而與日本全國上下同心協力的景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清政府內部的一片混亂。反觀清朝國內,創建北洋水師的李鴻章受到其他黨派人士的排擠。翁同龢等人將北洋海軍看做李鴻章的私人武裝,想方設法削弱其力量。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龢以「昂貴而無用」為由上奏朝廷停止了對北洋水師的撥款。更有記載表明,慈禧太后公然挪用海軍軍費修建頤和園。

2、北洋艦隊戰時的裝備水平略遜於日本

在1888年北洋海軍成立之時,其裝備水平雖然曾經位列亞洲第一、世界第九,但只是當年。從1888年開始,由於清政府不再撥款,北洋海軍全面停止發展。與之相比,日本海軍的發展卻到了高潮。受到長崎事件的刺激,日本國內直接以整個北洋海軍為假想敵。所以1894年時,日本聯合艦隊裝備水平高於北洋水師。

到1894年甲午海戰前為止,清政府雖然有2艘威懾性的7300多噸的鎮遠級巡洋艦,另外幾艘巡洋艦卻是清一色的2000多噸的小型巡洋艦,並且還在使用老式火炮與黑火藥炸彈,航速也不如日艦。日本海軍雖然並沒有5000噸以上的艦種,但多是3000~4000噸的中型巡洋艦,並且已經全面換裝速射炮與新式炸藥。黃海海戰中,日軍的「苦硫酸」炸彈爆炸後可以焚毀清艦鋼板,而清軍傳統的黑火藥炸彈卻不能迅速擊沉對方。黃海海戰,清軍沉沒5艦,日軍無一沉沒。

3、北洋艦隊戰時的戰術失誤

決定了甲午海戰勝負的是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親自指揮的黃海海戰,這是整個甲午海戰的大決戰。此戰後,北洋艦隊因為我方損失慘重轉為消極防守,最終被日軍全殲於威海衛軍港。

黃海海戰中,面對日軍的來襲,北洋艦隊採用了「雁形」方陣迎敵,但旗艦(海軍艦隊指揮艦)定遠艦的航速過快,導致兩翼的軍艦跟不上。過於突出的定遠艦,成為日軍火力集中打擊的炮灰。在日軍猛烈圍攻下,定遠艦的指揮台被炸毀,提督丁汝昌也被炸傷。

鄧世昌為了掩護北洋艦隊的旗艦,下令用自己指揮的致遠號巡洋艦去撞擊日本聯合艦隊的旗艦吉野號,成功吸引日軍火力。日軍為了保護旗艦,瘋狂朝致遠艦發射魚雷,導致致遠艦被擊沉,鄧世昌壯烈殉國。

而定遠艦雖然沒有沉沒,但卻已經無法指揮整個艦隊。失去了旗艦的指揮,北洋艦隊各艦頓時一片混亂。黃海海戰開始時,日軍就將聯合艦隊中航速比較快的軍艦抽調出來組成游擊隊,從側翼包圍北洋艦隊。在北洋艦隊陷入群龍無首時,日軍的指揮反而顯得有條不紊。

4、李鴻章錯誤的「保船避戰」觀念

黃海之戰後,日軍先行撤退。1895年,日軍捲土重來,水陸並進。由於擔心北洋艦隊會全軍覆沒,李鴻章禁止北洋艦隊迎戰日軍,命令北洋艦隊龜縮于軍港內,結果白白錯過了迎戰的機會。

等到日本海軍徹底封鎖了黃海,北洋艦隊想出海已經出不去了,被死死封鎖在軍港內。日本陸軍攻下威海衛的各個炮台,用清軍的陸炮對準停泊的清軍軍艦群狂轟濫炸。

最終,在日本陸軍和海軍的合力絞殺下,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不願投敵,服用鴉片自殺身亡,而北洋海軍上千人被日軍俘虜。

四、甲午戰爭失敗的後續影響

1、清政府李鴻章、張之洞等人耗費30多年的洋務運動,最終隨著甲午戰爭的失敗而徹底失敗。此戰後,代表洋務運動成果的北洋艦隊徹底化為灰燼。

2、北洋艦隊的覆滅不僅瓦解了中國的海防,更讓京畿地區門戶洞開,渤海灣如無人把守。黃海、東海等中國近海成為日本海軍猖狂活動的區域。

3、西方列強曾經因忌憚北洋艦隊而延緩了對清朝的入侵,在中法戰爭結束後到甲午戰爭前這段時間,西方都對北洋艦隊持觀望態度,可見北洋艦隊的威懾作用。中國的海防瓦解後,西方列強再次趁火打劫,8國聯軍的侵略路線來自海上。

4、隨著北洋艦隊的覆滅,日本海軍與中國海軍的距離進一步拉大。甲午海戰時,中日海軍尚且能夠一戰。而到了數十年後的抗日戰爭時期,經過數十年發展的日本海軍,其實力早已是國民政府望塵莫及的。日軍能夠建造7萬噸以上的大和級戰列艦與美國人在太平洋對決,而國軍卻連南京江面3000多噸的出雲級巡洋艦都應付不了。抗日戰爭時期,國軍海軍唯有靠自沉軍艦的方式堵塞長江口,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壯。


北洋海軍唯一比日本海軍強的裝備,就是定遠級鐵甲艦,其他的軍艦就遠遠不如日本了,而軍艦數量上更是相差甚遠。所以,甲午海戰失敗不稀奇,勝利才是奇蹟。我們可以對比一下。

七千噸級軍艦,中國2,日本0。

四千噸級軍艦,中國0,日本4。

三千噸級軍艦,中國0,日本3。

二千噸級軍艦,中國6,日本3。

一千噸級軍艦,中國5,日本8。

六百噸級軍艦,中國0,日本5。

四百噸級軍艦,中國6,日本0。

魚雷艇,中國13,日本24。

以上這個數據,刨除了雙方的非戰鬥艦船,如練習艦,改裝巡洋艦等。僅列舉戰鬥軍艦,大家可以看出,總數上中國32,日本47。二千噸級以上的大中型軍艦,中國8,日本10。這裡比較複雜的總排水量,火炮數量,質量,航速對比就不拿出來了,那個只會更讓人絕望。

即使唯一佔優勢的定遠級鐵甲艦,我們應該知道,這時候的鐵甲艦還不是後來可以主宰戰場的戰列艦。

首先在射程上,由於觀瞄設備還很簡陋,有效射程只有三千米左右,鐵甲艦不可能像戰列艦那樣利用射程優勢壓制巡洋艦。

其次在彈藥威力上,北洋海軍的黑火藥炮彈爆炸力小,破片少,不如日本海軍的下瀨火藥威力大。

再次在火炮數量上,戰列艦除了主炮還有相當多的副炮,每側都有8-12門,並不比巡洋艦的炮少。而定遠級只有2門副炮,只有被巡洋艦壓制的份。

所以,認為北洋海軍裝備強於日本,只是一個美麗的誤解。


歷史上中國與日本三次交手都付出了慘痛代價,間接引起改朝換代

一個潮氣蓬勃的小夥子 跟一個英雄遲暮的老太太干架

跟有什麼裝備已經關係不大了,咱們黨小米加步槍照樣把十幾個國家的聯合國軍打的沒脾氣


北洋水師被日本軍隊擊敗,最重要的原因在於日本作為一個國家及它的政府能集中所有的資源和力量來進行這場軍事較量。經濟上日本天皇捐錢買軍艦、武器,日本老百姓更是出錢,出力。軍事上,日本各個軍種、兵種高度合作。反觀中國當時應戰時簡直是一片賞沙,南洋艦隊作壁上觀。陸軍不管海軍背後的防線只管跑路。老百姓和多數士兵不知為何而戰,朝廷里所謂的主戰派只會夸夸其談,不會對戰略和軍事有實際的對策。兩相比較,所謂的北洋水師的優勢裝備不過是水中花,鏡中月一般虛無。


一句話,人的問題。軍紀廢弛,丁汝昌,死後清廷懲罰三年不許下葬,村頭搭棚暫厝。福建幫管代個個發大財,方某僅在威海就幾十間房屋出租。劉步蟾擠走英國教習,奪權後上下糜爛,成烏合之眾。光緒主戰,紫禁城內日夜盼望勝利消息,李鴻章多次電令出戰,北洋上下畏縮不出。北洋鋼鐵巨艦,從初到尾,連日軍一艘小船都未擊沉。責任全都推到體制,不公平。軍敗言勇,掩蓋上下責任,是對人民犯罪,侮辱國人智商。


清朝沒有好的指揮官,要麼失誤,要麼逃跑。


推薦閱讀:

歷史故事——月餅的那些事兒
【模聯同人】《1932之重生德意志》第五章
歷史上的皇后都是丞相的女兒嗎?
【大國興衰】黃仁偉 : 大國興衰的歷史比較
華夏粟粒的藥用及其精神價值

TAG:軍事 | 日本 | 歷史 | 清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