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聖人為什麼叫孔老二,若論弟兄排行為二,那麼孔老大叫什麼名字?


孔子,我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姓孔,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古人一般用伯(孟),仲,叔,季來排定兄弟之間的順序,故」五四」新思潮運動中,」打倒孔家店」的一批新式知識分子,為了標新立異,把叫了二千多年的」孔夫子」,」孔聖人」,一夜之間變成了略帶戲謔稱呼的」孔老二」了...

孔子雖然出生在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但是他生長在一個亂世之秋。父親叔梁紇(66歲)晚來得子,不久便仙逝,生母顏征在是二房,時常受到正房施氏的欺辱,在孔子十七歲時也離開了人世...孔子一生的政治主張,是竭力恢復」周禮」,少年時候當過吹鼓手,就是別人家有什麼紅白喜事,象現在某些農村的樂隊一樣,得幾個小錢,聊以謀身。

孔子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即所謂」周禮」,一輩子顛沛流歷,周遊列國,卻處處碰壁,沒有幾個國君買他的賬,孔子帶著一大群弟子,時常是飢腸膔臕,疲憊不堪,有時更象是一群喪家犬,被人家追來喚去,很是艱辛...

儒家主張的」仁」,是孔子最重要的核心思想。由於篇幅有限,我們姑且不做討論。

我們就談談孔子對教育的貢獻。

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就是說,只要任何人願意讀書學習,管他是貴族或是平民,都可以成為孔子的學生。孔子一生教了三千多個學生,其中著名的」七十二賢」,就有很多是貧苦人家的子弟,而且孔子收的學費很低,如果你真的拿不出分銀,家裡有兩塊臘肉也可充當學費,看來孔夫子也是」吃貨」...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等等等等...都成為千古名句。

總結孔子的一生,他不但是偉大的思想家,而且是偉大的教育家。雖然歷代封建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對孔子的思想多有利用和曲解,但也絲毫掩蓋不住孔子思想的光芒,尤其是」仁」的核心以及教育理念,對於今天仍然有偉大的現實意義!


答:這個問題本身並不難回答,一句話可以搞定:孔子共兄弟兩個,長兄孟皮,他排第二。

但就這個話題背後的一些東西,我想再多說幾句。

每當聽到一些年少無知、不問天高地厚的後生小輩把「孔聖人」直呼為「孔老二」,我的心就會有一種隱痛。

怎麼說呢?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在中國古代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但是,他提出的許多理論卻被別有用心的統治者歪曲和利用,比如說孔子鼓吹等級制和專制,制訂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三綱五常;又比如說孔子憎惡女子,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還說孔子倡導平均主義,「不患寡而患不均」,甚至說孔子有復辟奴隸制社會的傾向……因此,五四運動時有人提出要打倒「孔家店」,而到了某特殊時期,人們還錯誤地把孔子當作封建禮教的反動頭子來批判,直呼「孔聖人」為「孔老二」。

可以說,「孔老二」的稱呼,是對先聖的一種詆毀和侮辱。

其實,所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是後來的統治者所杜撰出來的假儒學。《論語·八佾篇》中孔子對君臣之間的關係定位是:「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即臣對君並非無條件的「忠」,而是在合乎禮的範圍內,這是一種契約精神。孟子後來把孔子這句話闡述得更清楚:「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孔子又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崇尚自由,追求自由,卻又辯證地解釋自由,把人民的權利和自由擺在第一位。

最有意思的是,《論語》中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語,統治階層將這句話標讀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把孔子包裝成推行愚民政策的先鋒。實際上,這句話的正確標讀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和孔子的另外兩句:「民可道也,而不可強也」、「凡動民必順民心,民心有恆,求其永」是一脈相承的,即要求統治階級尊重和順應民眾的意願,不可強制於人。

還有,《禮記曲禮》中有說:「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統治階級對這句話的解釋是:上大夫犯了法也不能加刑;對待庶人不用講禮、不用客氣。

但孔子的原意卻是:對大夫的管理不應該光靠刑罰來維持,而要以禮儀來約束;但對庶人來說,講求禮儀太過繁瑣,還要有相應的排場,庶人花費不起,不應該要求庶人履行這些禮儀。

本來嘛,孔子觀念的核心內容就是:仁和禮,而仁的根本含義是人人平等相待。

法國大文豪伏爾泰對孔子推崇備至,說:「中國是舉世最優等、最古老、最廣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良好的國家。在歐洲沒有一個國家,能如中國一樣,充分證明其立國之悠久;中國是世界上最公正、最仁愛的民族;孔子學說,是極純粹的道德,不談奇蹟,不涉玄慮,人類的智慧,不能再想比中國政治更優良的組織:而且在中國,已是廣大繁庶,有完備而明智的制度,以治理國家時,我們法國,還是森林中流浪的野人。」

羅伯斯庇爾在1793年起草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第六條中就引用了孔子的人權思想:由是屬於所有的人做一切不損害他人權利的事的權利,其原則是然,其規則為正義,其保障為法律,其道德界限在下述格言之中:「己所不欲,勿施與人。」

白呂尼慈爾因此說:「法國革命的原理,是由崇拜中國孔孟學說的哲人所發動的。」

布倫退爾也說:「法國革命之主義,由先哲定下基礎,他們都是讚美和崇拜中國學者——孔子思想,使法國人起來革命。」

李約瑟盛讚孔子是「無冕皇帝」,愛默生更稱頌「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

所以,「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雖是溢美之詞,但在人類思想發展史上,的確是會讓有識之士從肺腑里發出這樣一聲感慨。

弄清楚了孔子是中華上古文明的集大成者,是垂範萬世的聖人,那麼,「孔老二」、「臭老九」之類侮辱性的詞語,就不應該再出現在我們的嘴巴上,而應作為歷史名詞永久沉埋於故紙堆里。


孔聖人被蔑稱為「孔老二」,是所謂的新文化運動的產物。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他爹的第二個兒子,中國古代兄弟們之間的長幼排序,是按照「伯,仲,叔,季」的順序來的,也有一說是「孟,仲,叔,季」。

孔子既然排行第二,他爹肯定有個大兒子,這個大兒子也不是什麼難以查證的事。《史記》裡面就有:孔子有個哥哥,當然是同父異母的哥哥,叫孟皮。

很可惜,他的這個哥哥腿有毛病,是個瘸子。也沒有記載有什麼作為。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開創的「儒家學說」深深地影響並左右了中國兩千多年的發展,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在秉承著其中的精華或者說精髓。

孔子是中國幾千年來文人們的「祖師爺」——至聖先師。被尊重,被敬仰,被膜拜。

孔子也是中國教育的奠基人,是孔子開創了「平民教育」的先河,打破了只有貴族才有受教育資格的禁錮。

「有教無類」到今天還是所有國人的共識。

「三人行必有我師」也是人們一直尊崇的「求知準則」。

所以,我認為,無論社會如何發展,如何進步,如何文明,對於孔夫子的尊重不能變。

中國的文人,一貫痛恨的一件事就是「欺師滅祖」,但有的時候文人們噁心,調侃甚至蔑視起他們的「祖師爺」來,也是毫不留情,這個毛病蔓延開來,就是「蔑視一切」——連祖師爺都敢瞧不起,別人更不在話下。

新的思想,新的理念學的不怎麼樣,大有「畫虎不成反類其犬」的笑話。但是「欺師滅祖」的活乾的比「西學為用」強好多。

孔夫子的後輩們,好好想想,是尊稱「孔夫子」合適,還是蔑稱「孔老二」合適?

難道忘了「臭老九」的稱呼了?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我們都知道,孔子字「仲尼」,古人一般用伯(孟)、仲、叔、季來排定兄弟之間的順序。

「仲」字行二,故孔子又名孔老二,說明了孔子在家行二。那麼問題誰是孔老大呢?

說起誰是孔老大這個問題。我們有必要談談孔子的父親是誰?畢竟他能解釋孔老大的來歷。

孔子的父親是個貴族出身,名叫叔梁紇,其官職為陬邑大夫。

叔梁紇有九個女兒,人稱「九鳳」。換言之,孔子有九個姐姐。還有一個哥哥,兄弟姊妹一共11個。孔子的父親計劃生育觀念淡泊。

孔子的哥哥當然就是孔老大了,他的名字叫孟皮,叔梁紇起的名字意欲深刻,「孟」為老大。「皮」同「陂」。孔老大生下來就先天有毛病――腳陂。所以起名字叫孟皮(陂)。

叔梁紇見此很失望。根據周代的禮制,女兒和殘障兒都是不宜繼承貴族身份的,因此孔梁紇非常著急。一心想再要個兒子。以便有個接班人。

他找到有三個女兒的顏氏,想從顏氏的三個女兒中再納一個妾以便生兒子。

三個女兒中,只有顏征在同意嫁給叔梁紇。

顏征在時年不滿二十歲,而叔梁紇已經六十六歲,年齡相差懸殊,兩人受不了世俗的眼光,怕人們說他老牛吃嫩草。

於是叔梁紇與顏征在偷偷在山洞野合,雖然是夫妻,但還要偷偷摸摸。

夫妻二人在尼山居住並且顏征在懷孕了。不久生下了孔老二。

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禱於尼丘生孔子」。

意思是孔子的父母在尼丘山祈禱,趕緊生個兒子,後來果然生下了孔子。所以,孔子的名字可能來自於他出生的尼丘山。

這樣的話,孟皮和孔丘為同父異母的兄弟。

有的親們可能要問,孔老大為什麼不叫伯皮啊?「伯」字排行老大。沒錯,「伯」字確實排在老大。不用「伯」字實際是有原因的。

其一,孔老大和孔老二都非正室所生,所以即便他排行老大,也只能用「孟」為字,因為「伯」字只能用於正室所生的第一個兒子。

其二,伯皮同音於包皮,叫這個名字有點不雅。

孟皮確實命苦,本來孔老大的身份,有資格繼承老爸的貴族身份,由於腳陂,這一切都和孔老大無關了。

所幸孔子出生後,身體健康,吃嘛嘛香。整體還算健康,所以可以作為嗣子繼承父親孔梁紇的貴族身份。而孔老大孟皮,按照禮制就只能淪為平民了。

(我是春秋君,歡迎點贊和留言評論,歡迎加關注)


閑話少說,長話短說,翰林院學士為您作答。

孔子名丘,字仲尼,排行老二,他哥叫孟皮,字伯尼。這是常識,根本不需要長篇大論。問題是「孔老二」這種稱謂,帶有鄙視乃至侮辱成分,並不是誰都敢叫。幾千年來,孔子是聖人,甚至是神人,是中國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從皇帝到百姓,從廟堂到鄉間,人們敬之唯恐不及,誰會這樣侮辱他呢?

五四以來,主流學界長期打著科學的旗號,將傳統文化全部打倒,孔子等人也被當作文化糟粕各種批判。袁世凱尊孔,竟被傳為一時笑談。

但問題是,打倒舊的,卻沒有建起新的來,導致國人道德淪喪,原有的信仰體系淡然不存,偉人的初衷適得其反----精華都被拋棄了,留下來的竟是糟粕。

到今天,又要復興傳統文化了,也很少有人再叫「孔老二」了。每逢高考中考小考,公務員等等各類考試,各地文廟聖人像前,香火鼎盛可見一斑。

可笑的是,這並非對文化的尊重,只是企求孔聖人在天之靈,能夠保佑學子考試成功。

破壞總是容易,建設太難。


從漢朝開始確立起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整個歷史封建社會中其實沒有對孔子這麼稱呼的,沒有人敢稱呼孔子為孔老二,孔子一直都被稱為聖人的。孔老二這個是近代,還有在文革時期才出現的,當時全面的否定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肯定最具代表的就是儒家思想了。那麼首當其衝的就是孔子,孔老二隻是這些人對於孔子的蔑稱。那麼為什麼要交孔子為孔老二呢?

其實孔子確實是老二。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我們從孔子的字就知道,孔子肯定是老二。因為在古代一般都是用伯(孟)、仲、叔、季來排定兄弟之間的順序,仲就是第二的意思,比如說劉邦,劉季也就是老四的意思。

那麼在孔子上面確實是有一個大哥的。孔子的家境非常好,是宋國的貴族。是商湯之後。父親是叔梁紇,從宋國逃到魯國,做了陬邑大夫。當時叔梁紇之前生了九個都是女兒。後來又取了小妾,生了一個兒子,叫孟皮,我們看到就是老大的意思。但是這個人有問題,有足疾,估計就是小兒麻痹症之類的病。後來又娶了一個顏徵在,當時顏徵在才15歲,不過叔梁紇已經66歲了。據說顏徵在生孔子時,曾去尼丘山祈禱,然後懷下孔子,故起名為丘,因為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

所以說孔子確實在家裡排行老二,也就有人叫孔子為孔老二了。要是以前在封建社會,肯定沒人敢這麼叫的,因為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一直都是儒家主導的,沒人敢這麼叫。不過在近代以來對於儒學不是那麼提倡了,特別是在近代和文革時期,對於儒學的全部否定,才有了人這麼叫的。

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其實有很多還是值得學習的,有很多得精華,但是現在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了解的人是越來越少了。基本上都是一知半解,不知道有多少人喜歡中國的傳統文化呢?又有多少人了解呢?


謝邀

孔子大家都知道,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孔聖人、至聖先師。他的學說在中國大部分歷史時期都備受推崇,很多對孔子及其學說有非議的人,會把他稱為「孔老二」。

孔子又稱「仲尼」,在古代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第為伯、仲、叔、季,「仲」為第二,但是如果把姐妹也合起來排序,就以孟、仲、叔、季為序,在兄弟姐妹中,居長的(大哥或大姐)為「孟」,所以孔子在家排行老二,但他哥哥的字是「孟皮」,而不是「伯皮」)。

那麼說起他的哥哥,歷史上又是怎麼回事呢?

讓我們了解一下孔子的家庭,孔子的父親孔紇(讀he,二聲),字叔梁(家裡排行老三),是周代一個貴族。他有一個正房施氏,後又納了個小妾,可讓人想不到施氏竟然連生九女,而小妾卻生了一個兒子(即孟皮),但他腿腳有問題,是個殘疾兒。根據當時的禮制,女兒和殘疾兒是不能繼承貴族身份的,因此孔紇情急之下,找到了有三個女兒的顏氏,想從她的三個女兒中再納一個妾以便接續香火,顏氏的兩個較大女兒嫌棄他老(當時孔紇的年齡已經66歲了),只有小女兒願意嫁給他,她名叫顏征在,他為孔紇生了一個孩子,這孩子生下來腦袋有坑(頭頂凹陷),但身體還算健康,可以作為嗣子繼承父親孔紇的貴族身份。

而孔子的哥哥孟皮,按照禮制就只能淪為平民了。孔紇在孔子三歲的時候就病逝了,正房施氏很強勢,把孔子的母親顏征在趕出了家門,顏征在帶著孟皮和孔丘兩個孩子住在曲阜闕里,過著非常凄苦的生活。所以孔子小的時候並沒有因貴族身份而享受應有的待遇。

母親顏征在積勞成疾,在孔子十七歲的時候病世了。這年季氏宴請士一級的貴族(士是最末等的貴族),孔子前去赴宴,還被季氏家臣陽虎拒之門外。但孔子自幼好學,有「知禮」的名聲,後來得到了魯國的官職,恢復了貴族身份。

孔子的哥哥孟皮,雖然腿腳有殘疾,但性格忠厚老實,對經濟條件不好的孔子時常接濟,甚至為了孔子能夠按照「周禮」成婚,把自己的婚事從簡省出錢來給弟弟。

孟皮生有一雙兒女,兒子叫孔忠,孔子的侄子,後拜孔子為師,為「七十二賢人」之一。

至於孟皮的母親,記載不詳,諸位看官,你知道嗎?


按《史記》介紹,孔子名丘字仲尼。古人取名,有名也有字,「字」與「名」義常相關聯。因叔梁紇曾禱於尼丘山,故子名丘,字仲尼。就是把「尼丘」二字拆開來。伯,排行老大的意思;仲,排行老二的意思。孔子有異母兄名孟皮字伯尼,孟皮的字也帶「尼」字,是不是也曾「禱於尼丘」呢?在孔子那個時代,「字」是在行「加冠」禮後才使用的。孟皮因天生有跛腳殘疾,按當時的規矩不能繼承家族之長的衣缽,所以孔丘得以承繼祖先。正因為他承繼了家族的大統,所以才得以替哥哥作主,把侄女嫁給了南容。


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有九個女兒,還孜孜以求想生個兒子,於是他又納了一房小妾,如願以償地生了個兒子。遺憾的是,這是個先天殘障兒童,叔梁紇為他取名叫孟皮。「皮」就是「跛」的意思,說明這孩子一生下來腳就有問題。按照現在的醫學觀點,很可能是「脊髓灰質炎」,俗稱「小兒麻痹症」。因為春秋時期規定,女子和身體有缺陷的男子不能繼承爵位,所以,叔梁紇現在最緊要的任務,就是再生個兒子。

叔梁紇又娶了顏征在。公元前551年,魯襄公二十二年,夏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誕生在山東曲阜東南尼丘山的一個山洞裡。叔梁紇給這個孩子取名「丘」,字仲尼。關於名字的由來,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禱於尼丘生孔子」。意思是孔子的父母在尼丘山祈禱,趕緊生個兒子,後來果然生下了孔子。所以,孔子的名字可能來自於他出生的尼丘山。而「仲」是排行第二的意思,因為孔子已經有了個哥哥孟皮。為了區別兄弟之間的排行,古人一般用伯(孟)、仲、叔、季來排定兄弟之間的順序。也就是說,字中有個「伯」或「孟」的,可能是老大,字中有個「仲」的,可能排行第二,以此類推。如孔子為兒子取名孔鯉,字伯魚,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很顯然都是在家裡排行老大。

感謝您的閱讀,不當之處敬請指點!歡迎關注好玩的國學!


在古代,論排行的話,會有伯仲叔季。孔子,名丘,字仲尼。那麼表明孔子是第二的,所以有孔老二的稱呼。如果長子為庶出,那麼會是孟仲叔季。按《白虎通義》的說法:嫡長為伯,庶長為孟。

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他與正妻施氏,沒有兒子,有十二個女兒。他有一個長子,是妾生的,庶出的,叫孟皮,也就是孔孟皮,所以題目所問的,就是孔老大叫孔孟皮,孔子是老二,叫孔仲尼。這個就是剛才所說的,叫孟皮,而不是伯皮了。

但這個孟皮腳有問題,所以這個叔梁紇又娶了孔子的母親顏征在。不過,在孔子三歲的時候,叔梁紇就死了,顏氏被正妻施氏所逐,她就帶著孔子和孟皮一起離開了,到了曲阜,在孔子十六歲的時候,顏氏也去世了,孔子就將她母親與父親合葬於一處。


推薦閱讀:

七夕的歷史與神話
雲箏司樂·第五期 | 欣賞箏樂不能不知的古箏七大門派(上)
歷史上的今天——1735年10月8日,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雍正帝)病逝於圓明園
菊花台版中國歷史朝代歌,太有才了!
歷史上不能忘記的三大漢奸,改變中國歷史,第一滅亡自己祖國

TAG:孔子 | 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