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軍東征當年在文壇影響力巨大,如今這些作家還寫作品嗎?


「陝軍東征」的說法其實首先是一個玩笑,然後就多少有點跟風炒作的色彩了。

1993年,記者韓小蕙在《光明日報》發表了題為《「陝軍東征」火爆京城》的文章,第一次正式使用這一說法。她之所以會這樣措辭,是因為這篇稿子的源起——高建群《最後一個匈奴》的研討會中,有人開了句玩笑說:「陝西人可真厲害,聽說都在寫長篇。好傢夥,是不是想來個揮馬東征呀?」這個細節在後來韓小蕙所寫的澄清文章《「陝軍東征」的說法是誰最先提出的?》里詳細解釋過。

我也是一名媒體人,對於前輩韓小蕙可以說非常理解。幾乎所有新書發布會、研討會都會邀請媒體參加,出版方和作者都希望藉助媒體力量宣傳圖書。很多時候,這種發布會研討會並沒有特別值得寫作或者傳播的價值,而且活動遍地,記者們精力有限不可能挨個照顧到,所以往往就只出個簡訊或者通稿。有時候心有餘力又不想應付時,或者會上有那麼一兩個吸引人的地方,就會被記者提煉出來寫成文章。但其實既不說明這種東西有非常重要而紮實的意義,也不意味著就是主題或核心,只是記者出於寫作和傳播的考慮。網路時代大家都說標題黨,紙媒時代也一樣。

所以韓小蕙的報道只是一篇報道而已,「陝軍東征」並非一個嚴謹的、經過學術考量的正式概念。但沒想到,這篇文章後來被《光明日報》以二版頭條位置轉載,《文藝報》也做了相關報道,「陝軍東征」的說法被越來越多的使用,更是成為了陝西省作家協會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熱門話題。這就有點炒作的嫌疑了,陝西地方和作協可以藉此彰顯自己的文化政績,出版機構可以藉此推動相關圖書的發行售賣,衍生的利益給這塊招牌鍍了金。當然,這跟當時的文化潮流也有一定關係,1980年代中期以後興起尋根熱,電影、流行音樂都掛起一片「西北風」,文學也不例外,1993年可以說是一個尾巴,此後尋根漸熄,而且五虎將中賈平凹當年的那部《廢都》就被視為這樣一個轉折的標誌。

實際上,很多地方都有過比較集中的在某一時期出現一批有才華的作家,比如民國時期的東北作家群,再比如中原作家群——1990年代也有「文學豫軍」的說法。這些說法基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不一定就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就像古典文學裡的「三曹」「三蘇」,不過是一種通俗又易於記憶的歸攏罷了。文學是個體勞動,每一個作家都是獨特的。

好了,說回到題目里「東征五虎將」如今還有沒有繼續寫作的問題。陳忠實2016年已經去世了,《白鹿原》之後他一直以散文和短篇為主,沒有再寫過長篇,也沒有其它作品超越《白鹿原》;賈平凹一直保持著比較高的創作頻率,2016年還推出了最新長篇《極花》,而且《秦腔》《高興》《古爐》《老生》《帶燈》等等都有很高的知名度,不輸當年的《廢都》;高建群也一直有作品,但知名度和影響力都不及《最後一個匈奴》;當年的所謂五虎將中,京夫和程海的名氣最弱,此後也差不多,雖然都一直有在寫作,但效果有限,其中京夫已在2008年去世。


中國出名的名家也很多,最著名的于右任、劉自櫝,沈鵬,啟功,歐陽中石,田氏兩兄弟,范曾,冷軍,崔如琢,石魯、趙望雲、何海霞。後來是方濟眾、黃胄等人。陝西名家中:劉文西、王西京、吳修、雷珍民、吳三大、鍾明善、江文湛、王金嶺、陳國勇、趙振川、王海力、張之光、馬繼忠、賈平凹,任法融,王有政、崔振寬、郭全忠等有幾位在海外名氣很大。


高鍵群還在寫,而且他的書都用自己的畫作當插圖,真的少見。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白鹿原》田小娥的一生?
因為一本書,愛上一座城為什麼?
潘粵明的白夜追兇配的上9.1的評分嘛?

TAG:賈平凹 | 陳忠實 | 白鹿原 | 文化 | 高建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