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評價劉震雲新作《吃瓜時代的兒女們》?


中國已經徹底進入了魔幻現實主義時期,大量的現實中發生的事情讓人感覺到非常魔幻,有時候感覺哭笑不得。對很多作家來說,這種現實是最好的寫作題材,但是中國作家卻很少書寫這樣的現實。

比如吧,這兩天朋友圈一直傳一個事情,公安系統發布的公告說,有個人給公安局打電話,他說自己是網上逃犯,他想自首。警察同志接到這樣的電話當然很開心啊,然後就求證這個逃犯的信息,還真跟公安系統發布的信息對上號,警察同志就勸告這位打電話的人來自首。沒想到,他說,他想跟警察通知好好聊一下這個事情,但是手機欠費了,想讓警察通知幫他充點話費。警察同志痛快地答應了,話費給他充好了,結果電話再也大部頭了。沒想到警察也能遇到這種套路騙子。

朋友圈很多人都看到這條信息,很多人都留言評論說,這個哥們的腦洞太大了,應該去寫劇本。這就是我們的現實,各種荒誕的、奇怪的、預想不到的事情層出不窮的發生。而中國作家面對這樣巨大的現實金礦,但是反而集體保持了沉默,機會沒人來書寫這樣的現實。

為什麼呢?最簡單的猜想是自我審查。因為這樣的現實涉及到題材過於敏感,就算你辛辛苦苦進行了創作,估計也沒人敢出版,就算出版了,作家可能也會面臨被體制和作協禁言的危險。所以,大多數中國作家都對這種荒誕的現實保持了沉默。前些年,余華的《第七天》出版,算是一個重大突破。但是那本小說出版之後,遭遇了大量的惡評,因為余華的寫作雖然取材於當時的敏感事件,但是他對這些新聞事件的處理,顯得粗糙和膚淺,他把小說變成了新聞連連看,只是單純的描寫新聞和重大社會事件。這種描寫其實不是小說家的筆法,而是記者的手法。所以,那本小說雖然寫到了很多現實問題,但是完成度上比較差,從小說的角度看是失敗的。

我們再說劉震雲的這本新作《吃瓜時代的兒女們》,這部同樣取材於現實題材的小說,已經是最大尺度地描寫了現實。小說中的人物,從不同的人物角度描寫這個時代的眾生相,即涉及到底層小人物,又涉及到高官腐敗,已經是面面俱到了。但是這部小說給我的印象,還是流於表面,更像是官場小說,劉震雲想在小說中注入那種強烈的荒誕感,尤其結尾的處理上,這個點很是明顯,但是喜歡的讀者會覺得餘韻悠長,不喜歡的人會覺得幾位多此一舉。

小說的故事,取材於前幾年的爆料社會新聞。這個故事中最荒誕的部分在於,副省長遭遇了四面危機,他卻相信一個算命的,想要找個處女弄一下,就可以解除政治危機,還可以升職,擔任省長。沒想到,這個年頭找個處女太難了,下面的人不會辦事,找個假處女糊弄副省長。結果危機暫時沒有了,但是最大的危機,卻是由這個妓女帶來了。紀委部門正是通過這個妓女順藤摸瓜,找出一連串的貪官。

劉震雲對這個題材的處理雖然值得尊敬,因為大部分作家都不敢涉獵這樣敏感的現實題材的時候,他敢於迎難而上。按照我的推測,大概劉震雲對體制和作協並不太感冒,他是中國最有名氣和最有錢的作家編劇,他不依靠作協吃飯,單純依靠市場就可以吃飽飯——不說他的編劇收入,單純這本《吃瓜時代的兒女們》首印八十多萬冊,估計銷售百萬冊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是這本小說,其實還不如余華的《第七天》,畢竟余華還努力將社會現實的題材上升到一個高度,而劉震雲對這個貪腐題材的完成度,只是進行小小的嘲諷,他的小說寫得像段子,像飯局中談資和笑料,幾個熟悉的朋友吃飯,聊起各種社會新聞,嬉笑怒罵,扯淡閑聊,但是吃完飯,這些事情就爛到肚子里了。劉震雲的小說就給人這樣的印象。

尤其結尾的處理,一個局長找小姐被釣魚執法了。他解釋說,他沒嫖娼,他只是打了一個口炮。被敲詐了一筆錢,他又不甘心,回去找那個小姐,沒想到這位不起眼的小姐,就是當年被雙規的省長夫人,瞬間這種滿足感讓他忘記了被敲詐的事情。大概這部小說,唯一讓人感覺到高明的地方就是這個結尾吧。


最近剛讀完《吃瓜時代的兒女們》,買的時候確實被推薦中說的語言打動,但實際讀完感覺有點失望。

先說說這個作品的新穎處:

首先,在篇章結構上很新奇。整本書有2/3是前言。四個素不相識的人,農村姑娘牛小麗,省長李安邦,縣公路局長楊開拓,市環保局副局長馬忠誠,四人不一個縣,不一個市,也不一個省,更不是一個階層;但他們之間,卻發生了極為可笑和生死攸關的聯繫。八竿子打不著的事,穿越大半個中國打著了。

其次,每個人物都清晰得講述了他們的前生今世。從閱讀體驗講,讀著很順暢。

第三,語言依然簡潔犀利。從《一地雞毛》《手機》《我不是潘金蓮》到本書都延續了這個特點。

第四,關注當下。在書名中就用了網路熱詞「吃瓜」,在材料選擇上也是近年來社會上影響較大的新聞事件的改編。

再說說這部作品的不適處:

首先,開篇就映入眼帘的露骨的描寫。不知道是現在小說喜歡用此吸引人注目,還是因為真的需要如此方能彰顯作家的能力,嚴肅文學也有了非常多的、這樣的描述。從閱讀體驗講,真的不舒服。

其次,文中人物的轉變太快。比如,牛小麗的轉變只是因為遇到了蘇爽,儘管山窮水盡,但蘇爽給她的5000塊也夠她回到家鄉了。就是因為覺得和包小銳所給的相比,蘇爽能讓她更快還上欠的高利貸,她從前一晚的拒絕,突然第二天就立馬順從了。而且還裝處女先後應酬數十位高官。這裡面這個人物扁平了些。

再比如,省長李安邦一路順風,從兒子撞車開始,他的人生猛然逆轉,儘管交代了妻子的貪婪、兒子的胡作非為對他後來的墮落有一定的影響,但最後卻栽在女色上面。從文中看,李安邦運籌帷幄,連喝茅台都用報紙包著,吃飯都是去街邊攤偽裝自己,這麼一個人怎麼可能看不出牛小麗(化名宋彩霞)的真假呢?

第三,現實新聞人物事迹的運用太直白。李安邦明顯就是李雙江,公安局長直接連外號也用了「表哥」,這讓讀著很容易從書中跳到書外,脫離感太強了。如果這些人物背後的變化能更細膩些會更好。

這本書讀完,我們會發現深陷其中的人痛不欲生,看熱鬧的吃瓜群眾卻樂不可支。而書名《吃瓜時代的兒女們》到底是誰在「吃瓜」呢?也許這句話可以幫我們解開謎團。


「崔永元炮轟馮小剛劉震雲事件」 ,兩位當事人馮小剛劉震雲一直沒有正面回復,而小崔並沒有收手的跡象,這些天他不斷公布著那一抽屜「陰陽合同」的情況,一方面我們支持小崔這種可能對影視圈多年的「劣幣逐良幣」狀況進行扭轉的行為,另一方面我們不得不承認在小崔之外的所有人基本都是吃瓜群眾。

「吃瓜群眾」又回到劉震雲最新的這部長篇小說,出版上的情況之前說過,他在採訪中提起首印90萬冊是長江文藝出版社社長要求的,這一說法真是劉震雲式的聰明。50萬冊,20萬冊首印,他幹嗎?要知道現在圖書市場銷量達到10萬冊就很不易。這種聰明人的圓滑也是讓劉震雲在《一句訂一萬句》之後創作時間和水準不斷下降的根本原因。

而這部新作,單就書名來說,就有取巧之嫌,看起來「吃瓜時代」很有時代特徵,但這個名字也是滿滿的自媒體文章標題既視感,對於他這樣的作家來說能決定用這個名字就是腐朽被消費,傾倒於市場化的標誌。


謝謝提問!

真巧前幾天剛在長篇小說選刊上看了這個長篇,用了二天一夜的時間讀完。

總得看法這是劉震雲一貫的手法寫的長篇,風格和語言特點全沒變。四個不同命運的人,四個不同的人物,寫了一個並沒有多少新意的故事。

因為作者有意埋下伏線,把他們的命運串在一起。又有偶然又存在著必然,看似荒誕又有它的必然性。這是第一個印象。

第二,看完後對因果很畏懼。萬事有因才有果,有果必有果。看完故事後對因果對命運很怕怕,也很教畏。

第三感覺,這個長篇不如他的一句頂一萬句,我還是喜歡他的《一萬頂一萬句》。


今年買了幾十本書,只有最近這個吃瓜時代是一口氣讀完了,前些日還想好長時間沒有所謂的官場的小說了,沒想到老劉又出手了,不過官場部分寫的有些粗,有些簡單,整本書看完,突然感覺有點和余華的[第七天]風格類似,都是把時下的熱點融匯到小說里了,很好看,可是感覺味道不夠,回味的少,感覺像老劉交了一份作業,離滿分還有些差距。還是一貫的風格。


推薦閱讀:

劉震雲——崔永元、伏爾泰,馮小剛、不要臉、厚黑學及其他
崔永元事件暴露出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重要問題

TAG:劉震雲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