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的來由是什麼?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古代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為了便於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曆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穀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隨著中國曆法的外傳,二十四節氣已流傳到世界許多地方。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即在平面上豎一根杆子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以確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時分影子最短的一天為夏至(又稱「日短至」、「短至」),最長的一天為冬至(又稱「日長至」、「長至」),影子長度適中的為春分或秋分。春秋時期的著作《尚書》中就對節氣有所記述。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西漢劉安的《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中國古代用農曆(月亮歷)記時,用陽曆(太陽曆)劃分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我們祖先把5天叫1候,3候為一氣,稱節氣,全年分為72候24節氣。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

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至今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定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晨霧遮天霜如雪,秋風吹落樹上葉,草枯葉黃寒冬至,楓葉染紅梅上雪,


這個問題是我提出的,我也說說個人淺見。我國二十四節氣的來由,是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黃經道一一也就是地球圍繞衡星太陽運轉到各個時段的位置,我國古天文學家稱這個位置為黃經),將全年劃分為二十四個段落,包括雨水,春分十二個"中"氣,立春,驚蟄十二個"節"氣,統稱為"二十四節氣"。以節氣開始的第一日為節名,則各月的"中″氣必在夏曆(現在稱農曆)該月出現(如雨水必在正月出現)。沒有"中"氣的月,作為潤月。這在夏曆中因黃經道的位置的測定,存在時差的原因,夏曆一年為三百六十天,這在黃經道上的位置每六年就會出現兩個潤期(就是民間俗話所說的"三年兩潤,三年兩不潤)潤月就是稱之為沒有"中"氣的月。但"節"氣則可在夏曆本月或上月出現(如立春可以在正月或上月的臘月出現。,,,,,,,,,,,,,,,,,,,,,,我國二十四節氣的劃分,起源於我國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在沒有現代先進的測定地球圍繞太陽運行的儀測,而我國古代天文學家則已運用圭表測日影的方法,根據農時的需要,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大節氣;以後,通過農業生產實踐,又逐漸充實完善。在秦漢時期,二十四節氣就已完全確立,成為我國農事活動的主要依據。我國幅員遼闊,在同一節氣各地氣候變化不同,農事活動也不同。,下面為二十四節氣的"節"和"中「,簡列如下。立春(正月節),雨水(正月中),驚蟄(二月節),春分(二月中),清明(三月節),穀雨(三月中),立夏(四月節),小滿(四月中),芒種(五月節),夏至(五月中),小暑(六月節),大暑(六月中),立秋(七月節),處暑(七月中),白露(八月節),秋分(八月中),寒露(九月節),霜降(九月中),立冬(十月節),小雪(十月中),大雪(十一月即冬月節),冬至(十一月即冬月中),小寒(十二月即臘月節),大寒(十二月即臘月中)。以上就我國二十四節的來由。有一句民謬,"小寒大寒,一年過完。"


推薦閱讀:

什麼叫喪德?
普遍規定的喜喪是多少歲?
娶泰國老婆要給她父母多少彩禮錢?
結婚當天新娘為什麼要吃雞蛋?
為什麼把十二月稱為「臘月」?

TAG:霜降 | 民俗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