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鼓吹明朝?


明粉我還真接觸過,他們都是非常理智的歷史愛好者,對歷史有著清醒的認識,完全沒有吹捧明朝。反倒是某些民族主義蛋白質卻把明朝吹上了天。

明朝到底值不值得捧,答案是不值得。明朝不管是跟前面的比還是跟後面的比,都是不出彩的。論疆域、武功、文治、經濟、民生,不好意思,我還真找不出哪裡能和別的王朝比,除了專制加強、把國家變成國營養豬場以外。

說實話,我本來對明朝沒啥惡感,無奈蛋白質們把明朝吹上了天,還不許別人質疑,如果有人質疑,那麼「滿遺」、「洋奴」、「漢奸」的帽子就扣了過來。所以,為了去偽存真,我還真翻了不少一手、二手資料,終於看清了明朝是個什麼玩意。

這是一個把全國變成國營養豬場、把全國老百姓變成農奴的王朝(成群的王爺們圈了全國大量的土地,老百姓要麼成為流民要麼成為農奴);

這是一個老百姓出遠門都要找衙門開路條的王朝(前所未有);

這是一個只會用屠殺來解決流民問題的王朝(要麼強行驅趕流民回故地,缺乏賑濟);

這是一個無開疆拓土之武功的王朝(就長城裡面三百來萬,幾百年解決不了已經四分五裂的蒙古,連洋人的武裝商人都干不過);

這是一個禁錮思想、毫無文治的王朝(幾百年就出了一個比理學還極端的心學,好不容易出了個李贄還被迫害死了,顧炎武都說「明人好刻古書而古書亡」);

這是一個以砍了老婆孩子後卻只會像娘們一樣上吊為骨氣的王朝(崇禎砍了老婆孩子後自掛東南枝嘛,他有骨氣咋不為了自家的產業去拚命一把);

這是一個愚昧無知、故步自封的王朝(不了解世界,自以為是世界的中心,知識分子鄙視科學,連數學都不會);

這是一個4000~6000名西班牙勇士就可以征服的王朝(西班牙拉達教士語,拉達教士在遊歷了中國後說中國的士兵都是犯罪的人,訓練毫無章法武器落後質量還非常差勁,也沒有歐洲式的城防,這樣的軍隊只能鎮壓老百姓的反抗,同時還說中國人膽小怯懦,就連日本人和南洋的土著都比中國人勇敢);

這是一個以從軍為恥的王朝(軍餉本來就低,被拖欠若干年都有可能,經常有士兵冬天因為無錢買棉衣被凍死,而且自己當了兵就永遠成了軍戶,子孫後代都跑不了);

不說了,實在說不過來。

當然,其實每個君主專制王朝都不值得捧,但是為什麼會有民族主義蛋白質來捧明朝呢?畢竟從歷史來看明朝是最後一個所謂的漢人王朝,而前面的大元後面的大清都是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這就刺痛了民族主義蛋白質們脆弱的心靈。而清朝很不幸的是趕上了傳統中國的末班車,傳統中國的農業文明根本無法同西方近代的工業文明相抗衡,有人會說清朝為什麼不發展工業文明,不好意思,工業文明是建立在商業文明的基礎上,而中國農業文明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根本無法發展出商業文明,所以清朝只是按照傳統中國的軌道發展,除非是外力作用。故清朝在近代的失敗本質上是文明的落後。而這些民族主義蛋白質看不清文明的落後或者不願意承認文明的落後,寧願沉浸在漢族人盡善盡美這種自欺欺人的幻想中,把中國落後的這口鍋扔給少數民族,所以他們必然要吹捧明朝這個最後一個所謂的漢人王朝,無限的貶低少數民族王朝,以此作為他們逃避現實的精神鴉片。

最後補充一下,人之所以稱為人,是因為人知道思考,知道求真。如果做不到這兩點,那就是蛋白質!


不懷念明朝?懷念我鐵血大宋?

首先明朝是距今最近的一個漢人王朝。

先來說說明粉經常說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首先光天子守國門這一點,歷史上能做到的就沒多少,有的真做到了,也是因為被外敵入侵到首都不得不成為前線,廣德元年的吐蕃破長安,你能說那是天子守國門嗎?君王死社稷這一點可能會有人噴,但是真正是殉國的君主,歷史上又有幾個呢?

其次再來說說:不和親,不納貢,不割地,不賠款。

漢初高祖白登之圍,後來和親暫時解決一些關係,漢武帝時期打回去了。

貞觀元年,太宗與突厥簽訂渭水之盟,貞觀三年就打了回去。

鐵血強宋,割地賠款納貢和親樣樣不少,靖康之變時真可謂天子守國門,兩個皇帝全被抓了,後宮嬪妃都成了金人的玩物。

元朝存在時間太短沒啥好吹的。

清朝比宋朝也好不到哪去,但好歹清朝還基本奠定了我國目前的領土範圍。

所以

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人會想明朝

當然

肯定也有不少是因為看了《明朝那些事兒》才突然粉的(確信)

看完關注一下(確信)

謝謝????????


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有兩點原因:第一點就是清朝的不堪和明朝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第二點就是有著現實的因素。

詳細情況,讓我來和大家詳細的分析一下。


鮮明對比

第一點,就是清朝的不堪和明朝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俗話說,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如果不是清朝在中國近代史中割地賠款,屈辱求和的不堪表現,相信很多人都不會對清朝嗤之以鼻的,反之也不會對明朝過度的吹噓的。因為有了清朝這個蹩腳的王朝在後面作對比,明朝的漢人骨氣才顯得更加的讓人肅然起敬。

說到清朝在近代史中的不堪表現,我就想起了初中歷史老師講的歷史知識。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程度大大加深;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相比於清朝對外戰爭中割地賠款,屈辱求和的不堪表現,明朝又是怎麼樣的呢?網友們有一句話叫做「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是對大明王朝最為形象和逼真的形容,終明一朝,不割地,不賠款,不和親,不投降,漢人的骨氣在明朝體現得淋漓盡致。


現實因素

第二點,就是有著現實的因素。我所說的這個現實因素,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在現在的中國,很多人都信仰缺失,沒有骨氣,沒有操守,為了金錢,權力和美女,可以拿別人的生命,別人的利益,親情,友情,愛情來進行交換。

君不見,很多老老實實的打工族,為了自己的艱辛生活,不得不對老闆的無理斥責點頭哈腰,忍氣吞聲,不敢怨懟半句;君不見,很多雙手雙腳健全的老人,不知道自己去努力勞動,養活自己,而是站在大街上祈求施捨;君不見,很多還在大學讀書的女學生,為了和同學攀比,愛慕虛榮,但是自己的家庭經濟實力不濟,就用了一種大家都懂的方法來獲取錢財。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是沒有骨氣的。而看到了這些沒有骨氣的人,很多人是非常氣憤的,借古諷今,想想大明王朝寧可滅亡也絕不投降,這該是給咱們大漢民族長了多大的志氣。與現實中沒有骨氣人對比,大明王朝的骨氣又讓多少人汗顏?正是因為如此,現在鼓吹明朝的人越來越多了。


所以,我覺得,基於以上兩點原因,現在鼓吹明朝的人就越來越多了。


題主已經把觀點亮明了,就不多說了。鼓吹明朝,就是反清復明思想的泛濫和膨脹——只要是漢人最後的一個政權,你管他是明朝,還是什麼朝,都可以接受。為什麼反清,因為民族主義者只看到晚晴所簽訂的屈辱性條約所帶給他們的心理壓抑,卻看不到,正是這些屈辱條約打開了古老而封閉的中華帝國的大門,造就了今日的中國——雖然不要主要因素,但卻起了推動作用。

為什麼復明。明朝是民族主義者意淫的歷史殿堂。明明一無是處,卻被捧為百花燦爛,這就是意淫的結果。這和儒家天天說堯舜禹三代如何如何的盛世就是一樣的道理。就是因為得不到,所以天天意淫。

根本原因是什麼?民族自卑感!你看明朝多麼有骨氣,現在的我們低賤如狗,或者說是清朝低賤如狗一樣和外國簽訂屈辱條約。很多人認為自己是漢人,不是滿人,可你的先祖當年也和滿人一樣低賤如狗的接受這個屈辱性條約。

只看過去的人,沒有將來;關注現在的人,才有將來。


有一種海禁不等於閉關鎖國。

君可知元霸九州近百年對華夏文明之催殘?

君可知明朝對華夏文明恢復有多大貢獻?

君可知聖人王陽明?

君不知成祖時代世界上最早的火器部隊神機營?

君不知鄭和下西洋?

君不知明太祖北伐第一次成功?

君不知元享國不足百年便被驅走?

君可知隆慶開關?

君可知萬曆時就有世界地圖?

君不知崇禎料羅灣海戰?

君不知崇禎時就有結合西方技術造出的紅夷大炮?

敢問清前期軍事之強大何苦關外面對晚明耗死兩代帝王?

敢問康熙時戴梓發明類似於機關槍火器何苦被流放?

敢問騎射乃滿族之本不是清皇所說?

敢問閉關鎖國後,明時海禁世人尚知有西方國家,清人知道歐洲國家存在否?

敢問明朝知其火器落後尚敢仿造學習,清朝第一次鴉片戰爭到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二十年,幹什麼去了?

敢問文字獄大興後清可有一個文學大家?

評論一個朝代,要依史料而說話,不要民族至上,亦不要人云亦云,同樣對先進的西方文明,明是積極學習,取長補短,清是固步自封,第一次鴉片戰爭到第二次鴉片戰爭中間二十年什麼也沒有做,直到被幾千部隊打進帝都才勉勉強強開始洋務運動,結果甲午戰爭中被晚幾年明治維新的日本暴打證明是一場笑話。

同樣面對強敵,明皇沒有棄都逃跑過一次,沒有割地賠款過一次,清帝咸豐逃熱河,慈禧光緒逃西安,割地賠款更是數之不盡。

明的確黑暗,但是還有不少文學大家,宋濂、高啟、劉基、楊慎、解縉、徐渭、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徐禎卿等等,更有一個聖人王陽明,四大名著其三出自明,清文字獄後,有文學大家嗎?

明朝,錚錚鐵骨,這樣一個朝代,懷念一二就是鼓吹?不可思議。


我就是鼓吹中的一員。因為明朝不斷進行改革,進行權利制約,皇權、相權得到了平衡,同時明朝經濟發展比較元朝有了極大進步,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明朝經濟與清朝的閉關鎖國有鮮明對比,國家經濟在世界其他經濟體相比幾百年前有極大進步的情況下,依舊佔有極高比例。

喜歡一個朝代,原則和標準差不多,國家強大,經濟繁榮,人民生活水平較高。我想問一下,喜歡歷史,歌頌我們國家的歷史,為什麼要用「鼓吹」這個詞?恰當嗎?


明朝需要鼓吹嗎?明朝就如他的名字一樣光明正大,反而是清朝不斷的被人粉飾鼓吹。

清朝,首先想到的是康乾盛世,想到康熙雄才大略,然而說到明朝,則首先想到皇帝昏庸,太監專權,朝政腐敗,似乎就以此判定了明清兩朝的熟優熟劣。事實上,這其中卻存在著許多對明朝的偏見與誤解。明朝後期無疑是一個黑暗的年代,但是一個最基本的事實是,明朝自1368年開國,1644年滅亡,存在了二百七十八年。清朝1644年立國,1912年滅亡,存在了二百六十八年,單從朝代的壽命上,清朝就已不及明朝,而結合兩個時代的整個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發現,明朝同無論是經濟,政治,文化還是武功,明朝都建立了赫赫的功業,出於還歷史以真實的需要,我們有必要認識一個真正的明朝。

後人對明朝的專制制度和特務組織,尤其以錦衣衛制度頗遭非議。事實上,朱元璋最早建立錦衣衛的初衷,自有加強獨裁的目的,但也是出於懲治腐敗的需要。明朝如此專制,但是能容下海瑞這樣的直臣,能容許東林黨在民間講學,而雍正皇帝只因一句「清風不識字」,就將作者滅了三族。相比於明朝,清朝的專制統治更為殘酷,氣量也更為狹小。

至於今天我們所津津樂道的康乾盛世,其實存在有極大的水分。最具諷刺意味的就是王聰起義發生在乾隆時代,參加者多為貧苦農民。可見康乾盛世中貧富差距到了何種地步。康乾盛世無論如何恢復,也沒有達到明朝的最高水平。康乾時代天下基本承平。但滿清的國庫卻大部分時間都是空虛的,每遇到戰爭或者災荒,國庫用度就捉襟見肘。電視劇〈〈雍正王朝〉〉和〈〈天下糧倉〉〉都已經清楚的再現了這一史實。這真是對康乾盛世的一個絕妙的諷刺。明朝也曾海禁,但到1567年倭寇平息後就已開放港口,使沿海工商業迅速發展,幾乎開闢了一條海上絲綢之路。鄭成功的家庭就是海商起家,東林黨事件中江南富商的資助更是支持了東林黨的大多數活動。滿清時代工商業卻日益委瑣,發展不大,海禁沒開兩天又重新禁止,只保留廣州澳門兩地,導致沿海工商業原地踏步。

明朝初期吏治相對清明,直到中後期腐敗才逐漸嚴重起來。滿清則在建國時就推出了名目繁多的選官方式,變相賣官予爵,異途出身的官員使吏治大為混亂,使滿清貪污之風屢殺不止,康熙雍正都曾大規模治貪,收效甚微。清末的腐敗不亞於明朝,甚至有過之無不及。明朝縱然到了後期,還有海瑞這樣的清官廉吏。滿清卻流傳「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朱元璋為了肅貪,殺了自己的女婿。有明一代因貪污罪被株殺的內閣大學士就有十五名,而終滿清一朝,除和紳外,卻從沒因為貪污而株殺過一位一品大員。明朝兩次大規模整頓黃河,保證了黃河的安寧,而終滿清一代始終水患不絕。勒莆治黃河只完成一半,便以濫用民力的罪名被革職。結果整個十八世紀里黃河兩次改道,危害無窮,滿清也因這兩次災害整得稅收大減,國庫空虛。不得不靠查抄不法商人財產來充實國庫。反觀明朝,雖然後期財政緊張導致民亂四起,但並不全是生產力被破壞的原因。更多的是政策失當稅收失調。當時的江南以及東南地區還是非常的富庶。還有一個事實說明明朝生產力的強大,那就是明朝養活了200萬軍隊,滿清三點八億的人口卻只能支持80萬軍隊。

無論是科技還是思想,滿清沒有任何一點能和明朝相比。被鼓吹的是滿清而不是明朝。


一:奪回我漢家天下。一掃宇內膻腥。二編輯永樂大典,取書盡量保存原文。三:天子守國門,有敵為戰而已。四:宣威海內外。五:文化自由發展。六:日侵朝鮮,一戰而三百年,日本不敢侯中華,扶手稱臣。一戰而西方列強近三百年敢侵中華。七:與民休養生息,如不是後來東林結黨營私,明將稱雄宇內。建養老託孤治病之場所。八:發展海外貿易。九:政治架構合理,互司其職。皇帝才敢幾十年不上朝,而國安。(那像滿清,因害怕,而勤,害民殘暴,懼史而文字獄,大改史書,立心不正拒商而禺民。)


明朝可以說是壽命最長的朝代,漢代有西漢東漢,王莽篡權就已經讓西漢滅亡了。唐代武則天建立周朝時已經腰折。宋代分北宋和南宋,南宋偏安一偶,已經不能算完整的中國了。清代洪秀全在南京建立小朝廷,那時的大清只有半壁江山了。明朝如果祟禎遷都南京,最後誰勝誰負還很難說,也許大明會光復。大明為什麼能長治久安呢?肯定一點是生命力強,朱元璋和朱棣打下了好的基礎。


一、行的正、坐得穩,不需要經常算計他人,也不會經常被他人算計,老百姓能經常挺起腰桿、有自尊地生活。這是普通人夢寐以求地安穩生活。相對於唇槍舌劍、諜影重重地近代王朝,自然顯得舒適、光明、暢快、美滿富有多了。

二、真實地明朝比歷史說法強大、富有、是一個能挺起胸膛做人地王朝。這種感覺只有在多年低三下四、艱難苟活狀態下才能感覺到它地珍貴!而擁有權勢通天地達官貴人、王爺富賈自然感覺不到,而當代更是由於經濟富裕、生活自由才讓人感覺不到這種光「明」地美好,甚至是嘲笑……

當,歷史灰暗地那一天能貼近感受到,在高複雜社會網路環境下,才感到光「明」正大地重要,因此,才由對歷史上地戰敗與直轄地盤小地不滿(歷史說法未必真實),才轉變成了高度地熱愛與吹捧!

——欲知更多見解,請持續點擊關注本人頭條號


推薦閱讀:

傳聞雍正繼位是因為康熙隔代指定弘曆,這種說法靠譜嗎?
為什麼清朝的皇帝沒有去泰山封禪?
康熙、雍正、乾隆心煩的時候,就抄這260個字
為什麼康熙出生三年之後順治仍說自己沒有兒子?

TAG:明朝 | 康熙 | 明朝那些事兒 | 歷史 | 南懷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