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結局如何?究竟是和范蠡一起退隱,還是被殺?


春秋戰國,戰亂多年,自平王東遷後,各路諸侯你方唱罷我登場,從鄭國小霸到齊桓首霸,然後晉楚爭霸、吳越偏霸,歷史的記憶中那些碎片一閃而過,便留下多少蕩氣迴腸、欲罷不能的愛恨悲歌。吳王夫差,吳國的亡國之君,從腹黑老爸吳王闔閭那裡接下權柄,雄心勃勃欲進駐中原,那時的吳越子弟,不似現在溫文爾雅,而是民風剽悍、勇猛尚武。早在闔閭時期,便強兵練武,加上伍子胥、孫武的輔助,對戰楚國時,使其五戰五敗,楚昭王將都城一扔,慌忙出奔,只留下了老爹屍體讓伍子胥鞭屍泄憤(左傳上無此舉)。到了夫差即位,與越國之間更是有了殺父之仇,天天練習戰事射術,不敢懈怠,兵成終於揮軍攻越,並一舉擊敗。

越敗之後,美女西施正式登上歷史舞台。在此之前,她還只是苧蘿山一個不知名的浣紗女,可惜,勾踐一聲令下,從此她就要背負上家國天下,用她的羸弱之軀去為越國贏得喘息之機。

《吳越春秋》——乃使相者國中得苧蘿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鄭旦。飾以羅榖,教以容步,習於土城,臨於都巷。三年學服而獻於吳。乃使相國范蠡進曰:「越王勾踐竊有二遺女,越國洿下困迫,不敢稽留,謹使臣蠡獻之。大王不以鄙陋寢容,願納以供箕帚之用。」。。。吳王大悅,曰:「越貢二女,乃勾踐之盡忠於吳之證也。」

《拾遺記》——越又有美女二人,一名夷光,二名脩明, 【 即西施、鄭旦之別名。】 以貢於吳。

《越絕書》——越乃飾美女西施、鄭旦,使大夫種獻之於吳王。。。吳王大悅。

美人計在三十六計裡面屬於敗戰計,男人們的失敗,總是要女人來買單。西施到了吳宮後,獲得了夫差極致的寵愛,與此同時,勾踐在國內推行一系列強國政策,包括催生條款,「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為了更好地麻痹夫差,勾踐還獻上了自己的兒女:句踐請盟,一介嫡女,執箕掃以晐姓於王宮;一介嫡男,奉盤匜以隨諸御,有研究者認為,這裡的嫡女就是西施,到底是非曲直,眾說紛紜,而我傾向於此嫡女非西施。因為有關西施的零碎史料散見於《莊子》、《墨子》、《吳越春秋》等,卻從未見提起與勾踐嫡女有什麼瓜葛,除了《國語》。

轉眼時光流逝,當初銳意進取的吳王,如今已徹底躺在了越國美女的溫柔鄉,再也不願意起來。短短几年,失子胥,輕銳盡死於齊晉兩地,夫差的爭霸之路已走到了盡頭,他與西施最後相守的泡沫也已破滅,成住壞空,一切對於他,竟來得這麼快。

最終,吳王夫差自殺,越王勾踐一雪前恥,並使越國偏霸東南。而為越國贏得了喘息之機的西施,又是怎樣的結局呢?很遺憾,沒有明確的結論,只留下了兩種說法,一種是西施最終與心愛之人范蠡,泛舟五湖,功成身退(西施復歸范蠢,同泛五湖而去)。這樣的結局在我來看,不過是個美麗的童話結尾——王子公主,從此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說到底,都只是我們這些看客們的一廂情願,然而歷史終歸是歷史,它總是那麼的不盡如人意,第二種說法便是西施被沉湖而死:

《墨子》——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

《吳越春秋》——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而終。

一代絕色紅顏西施的人生就此終結,越國因她而生,她因越國而死,君王當初的無能,總得有塊遮羞布來掩蓋,「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要不怎麼稱得上是一將功成萬骨枯呢。只是,美人何辜?


 西施,名夷光,春秋時期越國人,出生於浙江諸暨苧蘿山村。同范蠡同卒於陶(定陶)。西施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又稱西子。天生麗質。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救國,與鄭旦一起被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於國事,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作用,表現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後吳國終被勾踐所滅。吳滅後西施就失去了音信,關於她的結局有很多種,最有可能的是被越王裝進袋子里拋入水中溺死。又聞「據說范蠡一是喜歡西施的美貌,二是怕勾踐像夫差除掉伍子胥一樣殺掉自己,就在吳國滅亡後掛印而去,帶著西施泛舟五湖,做生意去了。  

對西施最終是生是死的結局,歷來有不同的說法。歸納起來,大體有四種版本。 

 

1.沉海(湖)說  

傳說勾踐滅吳後,他的夫人偷偷地叫人騙出西施,將石頭綁在西施身上,爾後沉入大海。而且更有甚者傳說從此沿海的泥沙中便有了一種似人舌的文蜊,大家都說這是西施的舌頭,所以稱它為「西施舌」。三十年代著名作家郁達夫在福建時,亦稱讚長樂「西施舌」是閩菜中最佳的一種聖品。《墨子·親士》篇提到,西施因為太美,結果被沉入江中,可見「太盛難守」雲。     

「沉海說」的理由是:     

《墨子·親士》篇中說:「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其中「西施之沈」的「沈」在古代就是「沉」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西施是被沉於水中的,她的死是因為她的美麗。     

東漢趙曄《吳越春秋逸篇》中說:「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而終。」  

《修文御覽》轉引《吳越春秋》有關西施的記載說:「吳亡後,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  

明代楊慎《太史升庵全集》卷六十八《范蠡西施》錄《修文御覽》所引《吳越春秋?逸篇》之文亦云:「吳王敗,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這裡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  

在文人墨客的許多詩詞中,也是對西施被沉江而死有很多的描繪。李商隱曾作《景陽井》絕句一首:「景陽宮井剩堪悲,不盡龍鸞誓死期;腸斷吳王宮外水,濁泥猶得葬西施」。另一詩人皮日休也有詩題《館娃宮懷古》共五絕,第五首是:「響屟廊中金玉步,采蘋山上綺羅身;不知水葬今何處,溪月彎彎欲效顰」。

還有一種說法是:越王勾踐也被西施的美色所迷惑,想要納她為妃。但是大臣范蠡認為勾踐不可重蹈吳王夫差的覆轍,怕越王因此喪失鬥志,於是與西施乘船到湖中心後,將其淹死。無論是沉海還是沉湖,西施的結局都讓人忍不住感嘆:紅顏薄命。

2.隱居說  

這種說法也是十分風行,最早它見於東漢袁康的《越絕書》。裡面記載說,「吳亡後,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而明代胡應麟的《少室山房筆叢》也有類似說法,認為西施原是范蠡的情人或妻子,吳國覆亡後,范蠡帶著西施隱居起來。明代的陳耀文《正楊》卷二《西施》也引用《越絕書》認為西施跟隨范蠡隱居。 

「隱居說」的理由是:     

東漢袁康的《越絕書》,它的記載是「越乃飾美女西施、鄭旦,使大夫種獻之於吳王。吳王大悅。」,這和《吳越春秋》類似,但結局不同,認為「西施亡吳國後,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對於西施和范蠡隱居,古人的詩詞中也有很多描述。像李白的《西施》詩里就寫道:「一破夫差國,千秋竟不還。」     

蘇軾的《水龍吟》詞里也寫道:「五湖聞道,扁舟歸去,仍攜西子。」     

杜牧《杜娘詩》中有句云:「西子下姑蘇,一舸逐鴟夷。」     

《辭海》(修訂本)也這樣說:「西施一作西子,春秋末年越國苧蘿人,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夫差最寵愛的妃子。傳說吳亡後,與范蠡偕入五湖。」     

《吳越春秋》和《越絕書》是同時代的作品,但在記載西施的結局上卻也迥異,這是西施結局出現不同版本的開端。至於以後歷代古詩詞中出現西施結局的不同說法,均是以此為依據的以訛傳訛。筆者認為,確定「沉海說」與「隱居說」哪個更有道理,必須查閱更早些的作品,同時關鍵在於如何理解兩一是對「西施」的理解。「沉海說」認為,比《吳越春秋》和《越絕書》更早的《墨子》里,明白地寫著「西施之沉」。從墨子的所處年代來看,他約生於公元前468年,卒於前376年,而越滅吳在公元前473年,墨子略晚而已。墨子出生並成長於春秋末期,即吳越故事的尾聲階段,又是緊鄰吳越的魯國人,或耳聞或目睹吳越故事的壯烈活劇,當是最權威的見證人。他的記載應該是最接近歷史真相的。但筆者以為,《墨子》中的西施是先秦知名度很高的一個美女,不僅《墨子》中提及,《莊子》、《孟子》、《韓非子》、《管子》中也都提到了西施,因此斷定這個西施跟吳越爭霸時的西施是不同的兩個人(詳見《西施虛實考》)。《親士篇》寫道:「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其中提到的比干、孟賁、吳起,在司馬遷《史記》中都有記載,可以斷定歷史上都確有其人,以此推論,西施也應該確有其人。但司馬遷在寫到與吳越爭霸相關的人與事時,卻隻字不提西施,這就證明《墨子》中提到的西施不是吳越爭霸時的西施。     

二是對「鴟夷」的理解。「鴟夷」是什麼意思?「鴟夷」本指夏商時青銅所制的鳥形盛酒容器。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多用皮革製成袋囊以盛酒,但仍稱之為「鴟夷」。清人黎士宏《仁恕堂筆記》記載:「秦鞏間人,割牛羊去其首,剜肉空中為皮袋,大者受一石,小者受二三斗,俗曰混沌,即古之鴟夷。」所以鴟夷的意思就是用一整張牛羊皮做的皮袋。「沉海說」理解「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而終」的意思是:吳國滅亡後,越王把西施裝在皮袋裡沉到江里去了。並繼續引證《吳越春秋?夫差內傳》裡面的記載:「吳王乃取子胥屍,盛以鴟夷之器,投之於江中。」這段話中的「鴟夷」是伍子胥的代稱,伍子胥死後,被裝在鴟夷之器里投江。照此理解,延伸出西施是被越王獻給吳王的,吳亡後,越王把西施沉江,隨伍子胥去了,而不是隨范蠡泛舟五湖。但筆者依然以為,《吳越春秋》是野史,其所記並不是歷史的真實。以此為據並不可信。值得一說的是,這裡的「鴟夷」,杜牧認為不作皮袋解釋,而指的是范蠡,因為《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說范蠡亡吳後,「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筆者以為,以「鴟夷」借代范蠡是成立的,因為范蠡隱居,圖的是隱姓埋名,不讓越王追殺,他不可能取一個與西施之死、與伍子胥之死聯繫在一起的「鴟夷」這樣醒目的名字。  

3.落水說  

或許是善良的人們並不希望西施這位無辜的弱女子有個悲慘結局,於是找出初唐詩人宋之問《浣紗》詩:「一朝還舊都,靚妝尋若耶;鳥驚人松夢,魚沉畏荷花」為依據,認為吳亡後西施回到故鄉,在一次浣紗時,不慎落水而死。此說似乎最理想,可是最缺乏證據。  

4.被殺說  

這種說法可以說純粹來自傳說了。傳說吳王自刎而死時,吳人把一腔怒火都發泄在西施身上,用錦緞將她層層裹住,沉在揚子江心。據《東坡異物志》載:「揚子江有美人魚,又稱西施魚,一日數易其色,肉細味美,婦人食之,可增媚態,據云系西施沉江後幻化而成。」     

四個版本中,沉海說和隱居說流傳最廣,而且相關的證據資料也最多。


西施的結局一共有三種說法。

  1. 西施根據傳說在吳亡後和心愛的人范蠡駕扁舟,入太湖,不知所終;

  2. 吳亡後被沉溺於江中;

  3. 也有人認為西施最後愛上了吳王,在吳王死後追隨他而去。

其實由於史書沒有明確記載,西施的歸宿也只好千古存疑了。

西施本名施夷光,越國美女,一般稱其為西施。春秋末期出生於浙江諸暨。天生麗質,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中的「沉魚」,講的是西施浣紗的經典傳說。西施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之美譽。


推薦閱讀:

美女GIF | 這個身材你可以給幾分?
科普:女生經常讓男友按摩,胸部真的會變大嗎?真相來了!
男人究竟喜歡什麼樣的"女神"?
我的天,這對雙胞胎姐妹從小就美到大,還有點像BY2?

TAG:歷史 | 美女 | 西施 | 文化 | 娛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