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喝君山銀針的人這麼少?


君山銀針屬芽茶,風格獨特,質量超群,乃我國名優茶之佼佼者,產自湖南省岳陽市君山島。有詩曰:「淡掃明湖開玉鏡,丹青畫出是君山。」這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對洞庭君山的抒情詩章。

「君山」故事

君山,又名洞庭山。相傳四千多年前,舜帝南巡,不幸死於九嶷山下,他的兩個愛妃娥皇和女英奔喪,船到洞庭被風浪打翻,落難到湖中小島。愛妃南望茫茫湖水,扶竹痛哭,血淚染竹成斑,後人稱為湘妃竹。湘妃——娥皇、女英墓前的引柱上,刻有清光緒年間彭玉麟「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諸斑淚一人」的對聯,上下聯首字,巧妙地嵌成了「君山」二字。

產茶歷史君山所在的岳陽市,古稱岳州。君山產茶歷史悠久,有相關書籍有記載道:

1、《巴陵縣誌》記載:「巴陵君山產茶,嫩綠似蓮心,歲以充貢……盛產於唐,始貢於五代。」

2、北宋范致明《岳陽風土記》中有關於浥湖茶的記述:「……而洞庭君山之毛尖,當推第一......」

3、同治十一年《巴陵縣誌》引清代吳敏樹《湖山客談》記述:"貢尖下有貢兜,隨辦者炒成,色黑而無白毫,價率千六百,粗五十止,其實佳茶也。」

由此可見君山茶有「貢尖」、「貢兜」之分,把茶葉採回來進行揀尖,分開芽頭稱尖茶,白毛茸然,用作納貢,又稱貢尖;余稱貢兜,質量也不差。君山銀針可能就是「貢尖」或由「貢尖」演變而來。

製作工藝

君山島坐落在波光瀲灧的碧湖之中,它東與江南第一名樓一一岳陽樓隔湖對峙;西望洞庭,煙波浩渺。島上竹木叢生,生態環境優良。

生產君山銀針的茶樹品種主要是君山自己選育的銀針1號、銀針2號。其採摘標準為全芽頭,一般於清明前4天左右開採,最遲不超過清明後10天。從茶樹上揀采芽頭,放入襯有白布或皮紙的茶籃中,防止擦傷芽頭和茸毛。茶芽採回後,揀剔除雜,方可付制。

君山銀針製造工藝精細而又別具特色,分殺青、攤涼、初烘、初包(悶黃)、復烘、推涼、復包、足火八道工序,全程歷時4天左右。初包時間長短與氣溫密切相關。當氣溫20℃左右,約40小時,氣溫低應適當延長。待芽色呈現橙黃色時為適度,銀針品質風格基本形成。

品質特徵

君山銀針芽頭肥壯,緊實挺直,芽身金黃,滿披銀毫,稱為「金鑲玉」,湯色橙黃明凈,香氣清純,滋味甜爽,葉底嫩黃勻亮。用透明的玻璃杯沖泡,沖泡初始可以看到芽尖朝上、蒂頭下垂而懸浮於水面,隨後緩緩降落,豎立於杯底,忽升忽降,最多可達到三次,故君山銀針有「三起三落」之稱。

少人品飲原因

1、君山銀針屬芽茶,每0.5千克銀針茶約要2.5萬個芽頭,所以君山銀針雖然質量超群,但是因為原料要求高、工藝難度大,所以產量不多。

2、君山銀針屬於黃茶類,市場上黃茶的流通較少,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有黃茶。

3、黃茶工藝是在綠茶製作工藝的基礎上形成的,多了一道悶黃工藝,所以它和綠茶也很相似,有的人誤以為它是綠茶,而綠茶的選擇十分廣泛,所以綠茶愛好者一般很少會有人去選擇滋味沒那麼鮮爽的君山銀針。

我認為喝茶能品出三種味道,一是本真味,二是文化味,三是生活味。茶與人一樣,都有獨屬的個性。我是【小茶一叢】的創始人許煒鑫,自小長於茶圈,迄今走過476個茶園,拜訪了619位茶農,對茶有著些許個人見解與格調追求。歡迎關注我的原創公眾號」小茶一叢「一起交流茶聞佚事,也可以來我的茶館「小茶閑舍」喝茶,就在廣州塔下。


君山銀針屬於黃茶類,但好多人卻把當成一種綠茶來品飲,而綠茶的種類比較多,可選性比較廣,喝君山銀針的自然也只有少數


謝邀。我喜歡普洱茶,至於為什麼喝君山銀針的人這麼少,我想也許是推廣的不夠?或者知道的人少?或者有的人不喜歡君山銀針的那個滋味吧。不是很了解。


推薦閱讀:

TAG:文化 | 君山銀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