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書版《道德經》里的三寶為何意?


謝謝邀請。

《道德經》第67章原文: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 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天下人都認為我(老子)尊道貴德,所以非常偉大,德高望重,其實真不是這樣,因為真正的偉大就是沒人會認為是偉大,當所有人都認為某一個人很偉大時,實際情況就是這個人不偉大很久很久了。

無論我(老子)是不是偉大,我一直都謹慎地持有者護身的三寶,這三寶就是:慈、儉、不敢為天下先。

慈:慈愛、柔慈、柔、靜;

儉:不放縱慾望,不被慾望所綁架,節儉、內斂、收斂;

不敢為天下先:不違背無為的原則肆意而為、順勢而為、不爭、不走極端、注意迴避「拋物線頂點」。

慈能產生一些勇氣,這些勇氣一定來源於信念,無論是人類還是大自然,慈母總能為保護孩子而爆發出巨大的勇氣;

儉能使得我們積蓄一些走向深遠所需的方方面面的能量與資源,這與諸葛亮《誡子書》說講的「寧靜致遠」同理;

不敢為天下先能使我們成器、成長,成為一些領域的領袖或靈魂。

現在,我們看到更多的人都是丟掉三寶,反著來,捨棄「慈」,蠻力地「勇」;丟掉了「儉」,追逐浮華;在任何事情面前都是爭前恐後,這是一條死路。

如果可以「慈」為根本,那麼戰則勝,守則固,並能實現天人合一,在一些困難或危險時刻,上天也會以「慈」來給予一些救助。

《道德經》67章所提出的「三寶」概念,數千年以來逐漸發展成為了道家思想的根本了,非常蹊蹺的事情是,佛家也有「佛、法、僧」三寶。


文中有解釋: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解讀:慈,是一種感情,是一種愛。只要你有這種情感,會促使你勇敢。例如:女人非常膽小,但愛孩子,為了孩子,她可以很勇敢。當然,本文的慈更加的宏觀,泛指所有較深的情感。

儉,也不單單是一般的勤儉、儉樸。它代表著一種生活態度,錢省著花就能多買東西,時間省著用就能多做事情,儉和廣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陰陽的轉化,一個收斂一個延伸。

敢為天下先,就是號稱在某些方面自己站在巔峰,不敢為則代表老子的理念,世事無絕對。例如打比賽,奧運冠軍在歷年對戰亞軍的過程中,也常有敗績。


古漢語中,通假、假借、轉注常有。帛書本中,茲、檢同通行本慈、儉,不敢為天下先版本均同。慈:柔也,並包萬物,以無有入無間,故能勇,何以致柔?物我兩忘。儉:嗇也,懷素抱朴,夫唯嗇,是謂早復,此乃摒物慾以返太初(返本還元)也。不敢為天下先:和光同塵,守其本真也。內和其光,外斂其形,道之至要。


就是心慈,節儉,低調做人高調做事的意思!


謝邀。對於這個問題,前幾天看見"時照"頭條號里的解釋非常好,轉錄於下算是回答: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保持寂靜不腐的長生長養之三寶。一慈、二儉、三不敢為天下先。慈,從心而生的愛,為和;儉,精氣合一的本神,為靜;不敢為天下先,以自然法則為基石,為通。心中的愛合於本神作用於自然法則之中,便是天下之大道。

現在人舍慈愛求個人之勇;舍自心純凈求自我的偉大;舍自然法則求個人的利益。終會被天地之則殆盡無疑


慈、儉、不敢為天下先。慈不是愛,愛多情、有行動像母愛,慈多理智、沒有行動似嚴父。儉意指少費、不做。不敢為天下先當然是不爭。因此,老子的三寶都是無為的意思,即道德經反覆論述的常道,自然之道。


簡單說仁慈仁義,不要暴脾氣。勤儉節約,不喜新厭舊,不棄有緣人有緣物,不奢侈奢望。三思而後行,量力而行,凡事準備充足,不盲目冒險。


三寶:一曰慈,待人接物要有一顆「慈愛」之心;二曰儉,生產、生活要有「節儉」之情;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要有不爭(處眾人之所惡)之態。所以說,「三寶」是人人都要持守的處世之道,社會才能和諧。


推薦閱讀:

據說蚩尤曾經是騎著大熊貓上戰場的,古代傳說里都有哪些奇葩的坐騎?
有哪些比較硬派的小鎮風情速寫作品?
對於一個古琴初學者來說如何理解「操千曲而後曉聲」?

TAG:國學 | 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