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後代,清朝最後猛將僧格林沁,為何死於16歲少年之手?


蒙古親王僧格林沁一生驍勇善戰,長年征戰沙場,圍剿太平天國北伐軍、抗擊入侵的英法聯軍、鎮壓捻軍,堪稱晚清名將。但他並不是題主所說的成吉思汗的後代,而是成吉思汗的弟弟哈布圖哈薩爾的子孫。下面我們就來捋一捋僧格林沁的身世,看一下僧格林沁是怎樣由窮小子華麗轉身成為鐵帽子王的。

僧格林沁,姓博爾濟吉特氏,是成吉思汗的同母兄弟哈薩爾的第二十六世孫。這個姓氏通過聯姻與清朝皇室關係密切,皇太極的孝端文皇后哲哲、孝庄文皇后布木布泰、順治的廢后孟古青及第二任皇后阿拉坦琪琪格都來自這個姓氏。雖然出身黃金家族,祖上風光榮耀,但到了僧格林沁父輩這一代時,家道早已中落,空有貴族名頭。

不過僧格林沁的命運確實是好。他的族叔是扎薩克郡王索特納木多布齋,此郡王是嘉慶皇帝的女婿。他死後,因身後無子,僧格林沁就過繼給他,並承襲了郡王的爵位。

時來運轉的僧格林沁被道光皇帝任命為御前大臣,極受道光皇帝的恩寵。道光皇帝在臨終之際,還任命僧格林沁為咸豐的顧命大臣之一。

僧格林沁在咸豐朝依然備受重用。咸豐三年的時候,太平天國北伐軍在林鳳祥、李開芳的率領下一路北上,勢如破竹,直取直隸。此時,僧格林沁披掛上陣,一舉在天津獨流大勝太平軍,太平軍被迫後撤。次年,僧格林沁將林鳳祥部在連鎮包圍,並在咸豐五年的時候,佔領連鎮,俘虜林鳳祥。此後,與李開芳在高唐交戰的勝保因戰事不利被解京問罪,軍務交付僧格林沁接替。僧格林沁在馮官屯周圍開挖水渠,利用水攻致李開芳部火藥全濕,槍炮啞火,李開芳被俘,太平軍全軍覆沒。

僧格林沁大戰太平天國北伐軍近三年,生擒北伐軍主將林鳳祥、李開芳,立下赫赫戰功,被咸豐帝晉封為博多勒噶台親王,不久又下詔允爵位世襲罔替,僧格林沁成為清朝的十二位鐵帽子之一,他也是清朝的最後一位鐵帽子王。

僧格林沁對清廷忠心耿耿,對內追剿太平軍毫不留情,對外強力要求還擊入侵的英法聯軍。

咸豐八年的時候,英法聯軍向大沽口發起進攻。僧格林沁反對和談,力主還擊。但是咸豐懾於英法的壓力,不敢反抗,只是委任僧格林沁督辦大沽口防務。僧格林沁就任後,大力加強大沽口防務,積極備戰。

次年,英法艦隊再次進攻大沽口,遭到了清軍的頑強還擊。英法聯軍沒占著便宜,灰溜溜撤退了。

咸豐十年的時候,心有不甘的英法聯軍捲土重來,一路打到通州。在八里橋之戰中,僧格林沁率領的蒙古騎兵在英法聯軍猛烈的炮火下死傷慘重,被迫撤退。僧格林沁也跌入人生的低谷,被奪爵革職。

咸豐末年至同治年間,僧格林沁恢復王爵,重回戰場,追剿北方捻軍。正是在這場征戰中,身經百戰的僧格林沁折戟沉沙,竟意外地死於一個十六的少年之手。

同治四年的時候,僧格林沁不顧士兵千里行軍疲憊不堪,繼續追剿捻軍至山東境內。其部下陳國瑞提出應休整隊伍,養精蓄銳。可剛愎自用的僧格林沁根本聽不進去,執意追擊。結果在山東高樓寨一帶被捻軍重重包圍。僧格林沁突圍至曹州一帶的吳家店時,墜馬落入麥田,被年僅十六歲的捻軍張皮綆斬殺。

僧格林沁一生征戰沙場,為朝廷立下赫赫戰功。清廷以親王的喪儀為其舉行了葬禮,同治和慈禧娘倆親自出席追悼,賜「忠」字謚號,配享太廟、入祠「昭忠祠」。僧格林沁作為晚清最後的蒙古勇將,身後備極哀榮。


真實歷史上,滿清名將僧格林沁深受三朝皇帝的信賴,與高樓寨陣亡。這位赫赫有名的大將不是被某位名將打敗,而是死在一位16歲、騎著騾子的普通捻軍戰士手上。

在這裡先說明一下捻黨和捻軍

捻軍是晚清時橫行淮河兩岸,縱橫於魯、皖、鄂、豫、蘇、陝六省的武裝分子也就是農名起義軍。歷史學家認為,捻黨其實就是白蓮教的殘餘勢力,他們從湘楚流竄到黃泛區,和黃泛區原有的農民起義軍聯合起來。

捻黨的成員來路非常複雜,有貧苦的農民、也有當地的豪強。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捻軍的勢力得到增長,達到聚眾逼官的地步。1853年,太平天國北伐時,路經淮河兩岸,立時有無數百姓跟隨響應,此後成為太平天國在淮河戰場的最可靠的盟友,捻黨也是當時滿清帝國在北方最危險的敵人。

僧格林沁的心裡失常

回顧僧格林沁的軍事歷程,1860年前後的對比,從前的沉著冷靜、從容不迫,到後面的盲目躁動,在這段過度的時間裡,無疑使僧格林沁的心裡產生了極大的變化。

究其原因還是因僧格林沁在天津和八里橋的戰鬥中失利,導致被剝奪親王爵位和三眼花翎,後被派率軍鎮壓捻軍戴罪立功。此刻的僧格林沁深受打擊,性情大變,為了挽回在朝廷中的威信,完全不管客觀條件,不顧一直以來沉著冷靜的作戰心態,最終釀成悲劇。

1861年,僧格林沁率軍萬人進山東討伐捻軍。在前三個月,輕敵的僧軍連吃了三場敗仗,幸好得到麾下滿蒙騎兵和漕運總督的援助才沒被迫打道回府。

1864年12月份,貪功冒進的僧格林沁在河南鄧州遭到捻軍的攻擊。捻軍挖坑設欄,擊退僧軍的三路人們,迫使僧軍躲進鄧州成避戰。捻軍擊潰僧軍後向東北方向行進,而吃力敗仗的僧軍卻又重新尾隨捻軍,又在魯山縣吃了敗仗,僧軍數千人馬被打的只剩下1300人。捻軍不理僧軍修整,移動到了山東境內,山東人們群起響應,使捻軍的人數擴展到了7萬多人。

經過數月的交戰,僧軍已到了強弩之末,僧格林沁的失敗驚動朝廷。朝廷一再下令要求僧格林沁不要貪功冒進。如果當時僧軍能夠修整部隊和擁有開花炮的劉銘傳和解,聯合對抗捻軍,也許高樓寨之戰的結局會是另一般模樣。然而,他只是在河南短暫的停留,待援軍來臨後他有重新踏上征途。

僧格林沁被擊斃

經過數個月的追逐,僧軍終於把捻軍引誘到了自認為理想的決戰地(山東和直隸交界處的黃河水套地區)。這裡蘆葦叢生、水網密布,根本不利於色竣工施展騎射。捻軍則在高樓寨設伏,僧軍的先頭部隊剛投入作戰就被捻軍擊敗。

怒不可遏的僧格林沁集結了全部兵力,強攻高樓寨。在寨前引誘僧軍的捻軍且戰且退,把對方主力引進埋伏圈。待僧軍進入埋伏點後,大批的捻軍蜂擁而出,把僧軍包圍的里三層外三層。擁有天時地利和人數優勢的捻軍,擊退了僧軍東、中、西三路人馬。僧格林沁寡不敵眾至少帶領殘兵,躲進了郝衚衕圩堡。捻軍見此,便在堡外築壘、挖長壕封鎖通道,可堡內無水無糧,堅持不了幾日。

5月20日凌晨,僧格林沁突然率軍突圍,憑藉部下的保護和死戰,僧軍殺出血路突出重圍後逃入柳林,卻又進入捻軍布下的圈套里。最後,埋伏圈的僧軍被捻軍全部殲滅。戰鬥到天亮,肩頭受傷的僧格林沁騎馬逃到吳家店,被捻軍戰士張凌雲碰見,張凌雲追上前將其斬殺,結束了這位蒙古王爺的性命。

戰後統計,參與追剿捻軍的僧格林沁部隊有一萬三千多人,戰死者超過7000多人,包括來自內蒙古和東北的精良馬隊,而捻軍傷亡卻微乎其微。


僧格林沁,蒙古科爾沁人,出身貴族,後來家道中落,淪為幫人家放牧為生,然而人有些時候還是得信命,公元1825年,僧格林沁的命運在這一年發生了巨大改變,他被選定為索特納木多布齋郡王嗣子,之後承襲了科爾沁左翼後旗扎薩克郡王,僧格林沁的身份地位一下就提升到了蒙古親王。

僧格林沁圍剿捻軍,輕敵冒進反被圍

之後他也為滿清立下赫赫戰功,先是參與了對英法聯軍的戰爭,之後又參加過於太平天國的戰爭,尤其是太平天國戰爭中,僧格林沁直接將太平軍的兩位大將斬殺,分別是林鳳祥和李開芳,這也使得僧格林沁成了農民起義軍怨恨的對象之一,他們認為僧格林沁就是滿清的走狗。

公元1865年,也是同治皇帝年間,僧格林沁接到命令,準備圍剿捻軍張宗禹部隊,曹州一戰,僧格林沁原本以為勢在必得的,結果卻因為自己高傲輕敵,指揮失誤,竟然被張宗禹給包圍,一怒之下,僧格林沁帶著精兵強行突圍,之後一路逃亡到吳家店,然而在突圍中受傷的他,一不下心落下馬背,只能躲進麥田之中。

16歲少年張皮綆,手起刀落斬猛將

接下來介紹下這個16歲的少年,他叫張皮綆,是安徽人士,從小就家境貧寒,父親和大哥都參加了起義軍張宗禹的捻軍,後來張皮綆家鄉也時常遭到清軍士兵的騷擾,不得與跟著母親投奔了張宗禹的隊伍,在起義軍的那段日子,張皮綆整日習武,習得一身上陣殺敵的好本事。

恰巧,僧格林沁在突圍逃跑之後,張皮綆接受命令,就是負責搜索殘敵,結果他就走到了清朝猛將僧格林沁的藏身之處——麥田。

張皮綆定睛一看,此人穿著非常高貴,因為此時的僧格林沁正穿著皇帝賞賜的「黃馬褂」,黃馬褂只有軍功卓著,對國家有貢獻或者有能力的人才可獲得。張皮綆只知道這應該是個大人物,但確實不知是僧格林沁,心想管他三七二十一,斬了再說,於是想著清軍如何糟蹋自己的家鄉,一刀砍了下去。

就這樣,僧格林沁被一個16歲的少年張皮綆殺死,張皮綆隨後便將其帽、珠、花翎、衣服脫下,穿在自己身上大搖大擺的回到軍營。後經過辨認才知道,自己殺死的竟然是清軍猛將僧格林沁,這一消息很快就傳到了京城,但是滿清也只能惋惜,他們又如何能尋找到這個16歲的少年呢?

張皮綆隱姓埋名

張皮綆後來因為母親病逝,父親和大哥又戰死,家中只剩下大嫂一人,生活困難,張皮綆為了保證香火不斷,自己回到家鄉,結婚生子,改名為凌雲,做了份小生意,以此維持家中日常生活,還得接濟自己的大嫂,不過日子倒也還過得去。

公元1873年,抓捕張皮綆的通緝令一直都在執行,山東巡撫丁寶楨打探到消息,派人到了安徽搜查,原本早已改名的張皮綆,很多人早已不知,畢竟幾年的變化,清軍更是認不出來,然而張皮綆卻因為貪杯,喝醉了酒,吹噓自己當年殺了清軍大將僧格林沁,這一消息剛好被清軍聽到,他們將張皮綆押送到山東濟南,之後被凌遲處死,年僅24歲,清朝也算是為僧格林沁報了仇,一雪前恥。

那麼僧格林沁為何會被16歲的張皮綆所殺?

上面也提到,僧格林沁因為輕敵,被捻軍包圍,是身邊隨從冒死突圍才將其救出,然而他自己在突圍的過程中也受了重傷,後又從馬背摔落,躲進麥田,此時的僧格林沁早已經精疲力盡,加上傷勢嚴重,哪裡還有能力進行反抗。

其次僧格林沁已經是55歲的人,和一個16歲的少年,如今看來的確是少年,可是在那個時代,16歲都已經娶妻生子,他們的力氣也都近乎成年人,殺了受傷的僧格林沁絲毫不成問題。

奈何一代猛將就這樣去世,僧格林沁在軍中威望甚高,常與將士同甘共苦,出生入死,對百姓也從不濫殺,卻死在了一個16歲的少年之手。

【文/羽評郡主,歡迎關注】


相信很多人對僧格林沁的印象,最早還是來自於1982年的電影火燒圓明園中那個蒙古鐵帽子王的形象,統領蒙古騎兵連續絞殺捻軍與太平軍,與英法聯軍談判時毫不畏懼,甚至將談判代表巴夏禮現場抓捕並下了大獄,八里橋之戰,率軍奮勇拼殺英法聯軍,是一個純粹並充滿血性的陸軍統帥,雖然只是藝術作品,但歷史上的僧格林沁,也的確不是等閑之輩。

剿滅太平天國北伐軍,解決了自清朝入關以來所遭遇的最大京城危機,僧王一戰成名,大沽口之戰巧妙設下陷阱伏擊英法聯軍,更是創造了自鴉片戰爭以來最大的勝利,但當他遇難的時候,整個清廷朝野一片震驚,畢竟太平天國早在一年前就已經滅亡,國內只剩下了分崩離析的捻軍起義,可偏偏僧格林沁就栽在了這隻沒有引起他主意的武裝力量上。

高樓寨之戰可以堪稱清末農民起義戰爭中的經典戰役,捻軍佯裝失敗「逃亡」上千里,並在逃亡的同時不斷彙集各路人馬雲集山東,而率領著清朝最後的嫡系軍事力量,僧格林沁的7000蒙古騎兵則完全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一頭扎進了農民起義軍提前設下的伏擊圈中,幾天的時間,這支曾經轉戰十餘年,先後與內患和外敵 進行搏殺的蒙古騎兵,就宣告全軍覆沒,漢族地主武裝開始正式成為清朝陸軍的核心。

歷史上沒有過多交代這位蒙古王爺的個人武力,也不曉得他是否像電影中的那樣,能將一個歐洲大漢輕而易舉地扔進河中,但至少可以肯定作為從小生長在蒙古草原的人,僧格林沁的個人騎術和箭術絕對是一個高手,他手下征戰十餘年的蒙古騎兵也絕不是烏合之眾,但在上千里的追逃過程中,長途行軍跋涉之下,這支蒙古騎兵早已透支了自己的戰鬥力,甚至史書當中記載,為了能夠追上農民軍,僧格林沁和他手下的部隊拒絕休息,甚至要用韁繩拴在自己的身上來馭馬,因為他們已經沒有足夠的體能來支撐馬上的操作,這樣一支已經透支戰鬥力的蒙古大軍,當他們被十幾萬農民軍包圍在山東時,僧格林沁已經沒有逃生的可能,論戰場局勢他們四面被圍毫無增援,論單兵戰鬥力,長途奔跑上千里、體力完全透支的蒙古騎兵面對突然襲擊,早已經失去了戒備和戰鬥力,也造成了這支數千人的馬隊,僅僅在幾天的時間就被農民軍的殺掠殆盡。

最後時刻年過五旬的僧王鑽進麥田,卻被一個十幾歲的農民軍士兵張皮綆發現,十幾年的消耗,50多歲的僧格林沁恐怕早就不復當年之勇,上千里的奔跑和長達數日之久的追殺,更讓已經全軍覆沒的僧王失去了抵抗意識,最後時刻,也許體能和希望完全消耗殆盡的僧王,面對著一個十幾歲孩童的追殺,已經失去了生存的勇氣,也許他更會想著能夠被俘求得生路,因此他放棄了抵抗的機會,但眼前並不知曉他身份的敵人,卻不會放棄這個殺敵立功的機會!昔日威名赫赫的蒙古王爺,就這樣慘死的一個孩子的手中!


僧格林沁與成吉思汗沾親,但他體內那點高貴血液,早就在歲月中長河中被沖淡了。當然,這位清軍統帥還是很猛的,曾先後擒獲林鳳祥、李開芳等名將,成功扼殺了太平軍的北伐。然而,這位被清政府視為寶貝疙瘩的親王,卻在陰溝了翻了船。

在說明僧格林沁死因之前,還得插播一段僧格林沁的家史,因為題主稱其為成吉思汗後代的說法,多少有些不妥。

僧格林沁是蒙古人,姓博爾濟吉特氏,這是姓氏就是之前的孛兒只斤氏,也就是成吉思汗的姓氏。不過,僧格林沁的祖上並非是成吉思汗,而是一代天驕的弟弟。僧格林沁屬科爾沁部,早年歸附滿洲,比較受清代統治者重視。

到晚清時,八旗軍隊作戰能力急劇下降,能上陣殺敵的精銳並不多。太平天國攻佔南京後,派出林鳳祥、李開芳等人率軍北伐。北伐軍一路大捷,使得京畿大為震動。

關鍵時刻,清政府派出了僧格林沁,命其率軍抵禦北伐的天平軍。僧格林沁也是一代名將,而且驍勇善戰,其部下也都是清軍精銳,因而先後取得了多次勝利,其中最大的功勞就是擒獲林鳳祥、李開芳,成功扼殺了太平軍的北伐。

在僧格林沁越戰越勇的同時,南方以曾國藩為首的地方團練也取得了不小的勝利。當時清政府看到僧格林沁能堪當大任以後,便又打起了重滿抑漢的心思,派僧格林沁帶兵去南方。

結果,僧格林沁在鎮壓捻軍軍的過程中,大意輕敵,陷入重重包圍之中。起義軍一見領頭的是僧格林沁,自然更加奮力攻殺,結果僧格林沁幾乎全軍覆沒。

事實上,當時僧格林沁幾乎已經逃脫了,但他負傷墜馬,躲在麥田裡躲避。這時,捻軍中有一位叫張皮綆小卒盯上了。論武藝和身軀,張皮綆都不是已經受傷的僧格林沁的對手,但是張皮綆畢竟精明,他偷偷地靠近,然後突然襲擊,一刀結果了這位大名鼎鼎的親王。

據說起義軍打掃戰場時,還曾因未發現僧格林沁而著急,但不久張皮綆便拿著僧格林沁的頂帶花羚來報捷,說自己弄死了個當官的。結果,大家一看才知道,張皮綆殺的是清軍頭目僧格林沁。

就這樣,一代悍將,被清政府視為柱石之臣的僧格林沁,竟死在了一個十六歲小卒手中,而這個少年因偷襲絕殺了僧格林沁,也使得自己的名字張皮綆被後人記住。不過,等太平軍和捻軍被鎮壓後,張皮綆酒後失言,泄露了自己的身份,遭清軍逮捕後被凌遲處死,其全家也被屠戮殆盡。


博爾濟吉特.僧格林沁(1811.7.24—1865.6.12),福垊翻譯成漢名就是寶寶獅,他哥叫寶寶象,卡哇伊思密達不思密達啊?那為啥叫寶寶獅啊?

先說姓:博爾濟吉特氏。元朝的發音是孛兒只斤(bó ér jì jǐn,外蒙語Боржигин),漢意三說。①藍色眼睛。僧格林沁、孝庄皇后是藍眼睛嗎?不是,所以福垊不認同此論。②棕色眼睛。棕色近似黑色,至少理論上不錯。③源自蒙人遠古的圖騰「包爾鐵赤那」,乃蒼狼??的意思,可有蒙人闢謠說他們絕不崇拜狼。三種說法,其中兩種福垊拿不住。但後來該姓氏又改成包、寶、鮑、孛、劉、李等氏,翻譯成包,怕誤會成包青天的後代,只好翻譯成寶了,而且寶寶有趣,不是嗎?

再說名:僧格林沁名。僧格林沁的父親是四等台吉(意同漢王子、滿貝勒)德力格爾,位尊家貧,常年幫人放羊、牛為生。一日報喜,生雙龍(同胞)胎。他給老大取名朗布林沁,意思為寶象。老二則是寶獅的意思。一個大一個強,可見他對家族強大多麼渴望。然後歷史的發展是老大沒大,二強真強!他一個放牛的牧童哥,怎麼就強了?

驍將的春天。越勤奮越幸運,機會垂青有備的人。不然就是天上掉下個大餡餅,你不僅沒接住,還要砸暈掉地上弄髒餅,最終會被別人搶走。1825年,科爾沁左翼後旗札薩克多羅郡王索特納木多布齋病逝,道光親自為郡王的夫人公主在其大家族中選繼承人,選中了勤奮、聰明又帥的15歲的寶寶獅子。獅子到底是怎麼樣的名副其實?

從40歲開始他就走向了疆場,而且無往不勝。他連續擊敗並活捉了太平軍的北伐將領林鳳祥、李開芳,爵位郡王變成親王還是鐵帽子的。1860年他在大沽口一舉擊敗了英法聯軍,當時的法國皇帝是曾經荷蘭國王的兒子,拿破崙的侄子拿破崙三世!英法聯軍反攻,敗了。這次失敗丟官,而下次失敗則喪命了。那麼他就是在劫難逃,也不至於死在一個少年手裡吧?

英雄末路,死於無名小卒。劉備夷陵之戰敗後喊天意,其實是大意。而僧格林沁的失敗,同樣是驕傲大意。作為常勝將軍,他對捻軍之流,就是鄙視藐視歧視,根本不放在心上。捻軍首領張宗禹,就利用他求勝心切,誘使他孤軍輕騎,而陷入重圍。他不愧是悍將,突出重圍,然而身負重傷,傍晚他藏在曹州吳家店的麥田裡。被追趕來的16歲捻軍小兵張皮綆(geng)發現,見他穿黃馬褂,不由分說,一刀斃命。後來,他才知道自己立了大功。雖然張皮綆(1849—1873)隨後退隱了,但清朝一直在追捕他,最終被丁寶楨抓捕並凌遲處死,死前還說自己的豐功偉績呢。

慈禧說寶寶獅在清朝在,反之依然,但清朝還是撐了47年才滅亡。


戰爭這種東西,沒有一片無辜的雪花,沒有一位名將能開掛,武功再高,也怕菜刀,速度再快,也沒有槍子兒快,崩著就得死。

說起大清朝最後的猛將,個人倒認為不見得這頂桂冠一定要扣在僧格林沁腦袋上,甲午戰爭時的依克唐阿表現也很生猛,被稱為「虎將軍」、「東北三省海外天子」,他要是多活十年二十年,東北准沒張作霖什麼事兒。

但這位依克唐阿恰恰也就是題目中的僧格林沁帶出來的,當年跟隨僧格林沁追繳過捻軍。

僧格林沁之所以更有名氣,一是出身高貴,有成吉思汗家族的血脈,其二十六代的祖上是成吉思汗的二弟哈布圖哈薩爾,但他出生時已經是一戶普通牧民,後來趕上機遇好投靠了科爾沁左翼後旗的老郡王,承襲了科爾沁左翼後旗扎薩克郡王。

話說清朝在蒙古高原上冊封的郡王、親王至少有好幾十人,作為郡王,級別實在不能算高。但僧格林沁之後的級別很快就開掛,因為他從當上郡王那天起,就奉命御前行走,天子腳下好辦事,爬升的那叫一個快。

再好的機遇也是準備給能把握住機遇的有能力的人的,僧格林沁在咸豐朝終於大放光彩。

1853年至1855年,僧格林沁百戰百勝,先後三度大破太平天國北伐軍,最後一次更是生擒太平天國北伐軍統帥林鳳祥,郡王改為世襲罔替的親王,聲望達到了頂峰。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英法聯軍兵犯京畿,僧格林沁先是取得了大沽口戰役的勝利,後來卻在天津、通州連連失利,尤其是在通州的張家灣和八里橋兩次戰鬥中,被後世稱為是「一個時代」的落幕,西洋人的熱兵器時代戰勝了滿蒙鐵騎稱霸天下的冷兵器時代。

而僧格林沁抓獲對方談判使團巴夏禮等39人後,對他們的殘忍虐待又直接導致了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報復行動,這也算是僧王對一部晚清近代屈辱史的另類貢獻了。

不過數月,捻軍興起,本已降職的僧格林沁被再度啟用,清廷實指望他能發揮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積極表現、戴罪立功。僧格林沁臨危受命,重新披掛上陣,在他的統帥下,前期把捻軍的確是打得落花流水,連捻軍總扛把子張樂行也被俘獲。

太平天國運動被徹底絞殺後,其餘部與捻軍余部合流而成為新捻軍,重新煥發生機,在清廷各路將領的合圍之下,捻軍四處轉移。這時,急於建功的僧格林沁犯了冒進錯誤,率領疲兵突進,掉入了捻軍設在山東曹州高樓寨一帶的埋伏圈。

戰爭老藝術家僧王先生,歡迎您來到大衣哥們的老家!

以前取得的優異成績都不算數了,戰爭老藝術家躺在功勞簿上、一首紅歌唱遍神州大地的好日子,結束了。

當地至今流傳著這樣一首民間小調:張皮綆,真正強,麥稞地里殺僧王!

張皮綆何許人也?

名不見經傳的一個年僅十六歲的毛頭小屁孩兒!

僧格林沁所部被捻軍圍困保衛,幾乎全部被包了餃子,混亂之中,僧王逃到了一處麥田,藏身於此。

而捻軍內部也下了死命令,活要見人死要見屍,挖地三尺也要找出來僧格林沁,為總扛把子張樂行和太平天國北伐將軍林鳳祥、李開芳他們老哥幾個報仇。

合該張皮綆運氣好,他在搜索一片麥田時發現了藏身於此的老僧王,這場16歲對54歲的「王者之戰」要正式上演嗎?

事實上,虎落平陽的老僧王早已失去了馳騁疆場時的威風,很難考證他究竟有沒有做出像樣的抵抗,反正最後結果就是,被張皮綆摟頭一刀砍翻在地。

事後,誕生的新王者張皮綆把老僧王身上的朝珠、帽子、花翎等自認比較貴重的物件套在腦袋上得意洋洋的收兵回營。

捻軍被撲滅後,張皮綆逃到了離老家不遠的地方改名換姓娶妻生子,開了一家小糧坊,兼賣油賣酒,小日子過得挺滋潤,假如他就此低調生活,也就帶著王者榮耀平淡混完一生了。

可張皮綆沒選這條道路,度過了幾年心驚膽戰的日子後,這哥們早就忘記了裝孫子的感覺。

再說清廷痛失猛將,早已派出密探四處撒網,多年來一直在可疑區域打聽「小英雄」張皮綆的下落,苦無收穫。

這一天,有三個密探碰巧就來到了張皮綆藏身的集市上,又碰巧宿在了張皮綆的小店裡,密探們有心灌了掌柜的二兩貓尿,想從他嘴裡打探出點南來北往的客人們的線索,沒成想,張皮綆喝完酒後愣是把自己當年的事迹給宣揚出來了!

當場拿下後,官府又從張家搜出了僧格林沁的朝珠,這下人贓並獲,鐵證如山。好不容易成長為有產階級小店主的新王者張皮綆遂被押赴省城濟南,當街凌遲處死。


僧格林沁親王恰恰不是成吉思汗後代!僧格林沁的博爾濟吉特氏其實就是孛兒只斤氏,但是他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圖哈薩爾的二十六代孫,所以並不是如問題中提到的是成吉思汗後代。

《清史稿·列傳三百五·藩部一》記載:

科爾沁部,在喜峰口外,至京師千二百八十里。……科爾沁始祖曰哈布圖哈薩爾,元太祖弟,今科爾沁六紮薩克,……,皆其裔。

在蒙古諸部中,科爾沁部歸附滿洲最早,雙方化干戈為玉帛之後進行的通婚又自始即在各自的最高階層間進行且不間斷,其部族的武力又為清朝方面所倚重,所以科爾沁部在有清一代歷來大受重視。

以婚姻論,清室皇族成員迎娶蒙古諸部之女共163人,其中娶自科爾沁部達57人,佔比34.97%;同時共有432位公主、格格下嫁到蒙古諸部,其中嫁往科爾沁部的即有106人,佔比24.54%,由此可見科爾沁的地位。

僧格林沁本身出生於一個普通台吉(蒙古貴族名號)家庭,雖然也流著「高貴」的血脈,但是家境貧寒,道光五年(1825),他被選定為遠房堂叔索特納木多布齋郡王嗣子,承襲科爾沁左翼後旗扎薩克郡王,從此走上歷史舞台。

僧格林沁雖然不是常勝將軍,但是他確實在參與的一系列戰爭中屢建戰功,他所率領的蒙古馬隊也是暮氣沉沉的晚清八旗軍隊中特立獨行的佼佼者,但是僧格林沁有個毛病,就是驕傲輕敵,恃勇少謀,對手捻軍正好利用了他的這個弱點,讓他的精銳部隊在運動戰中疲於奔命,最後強弩之極力不能入魯縞,人困馬乏之餘戰鬥力急劇下降,他本人也陰溝翻船,被一個只有16歲的捻軍士兵張皮綆殺死在山東曹州(今山東省菏澤市)西北吳家店的麥田之中。

晚清四川總督劉秉璋之子劉體智編撰的《異辭錄》中說:

僧王將蒙古鐵騎,馳逐中原,可謂勇矣,而計謀不定,故無成功之望。

這或許可以簡單概括其最後落得如此下場的原因。


說起僧格林沁大家都很陌生,但是提到成吉思汗,大家便耳熟能詳了。

沒錯,僧格林沁乃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後代。

如同成吉思汗一般,僧格林沁也是兼聰慧,勇敢於一身的猛將,還是跨越了道光,咸豐,同治三代皇帝的朝臣。

為大清朝立下赫赫戰功,咸豐帝還授予僧格林沁「湍多巴圖魯」的稱號,就是勇士的殊榮。

然而,悲劇的是,這樣一名令敵人聞風喪膽的悍將最後卻死於一名十六歲少年之手,這是為什麼呢?下面有書君為大家道明原因。

一、僧格林沁有勇無謀,不講究作戰計劃,失敗是必然事件。

僧格林沁看似勇猛,但是也只是善打硬戰,不講究方法,在與太平天國的幾場戰役中,之所以能夠取得絕對性勝利。

一方面,太平天國是農民組織的草台班子;

另一方面,太平天國也沒有經過正規訓練。

而僧格林沁帶領的清朝軍隊,不僅是經過層層選拔的精銳,還是訓練有素並有多次實戰經驗的正統軍。

因此,與太平天國開打,進行持久戰,僧格林沁即使不用費腦筋部署作戰計劃,也是勝券在握。

然而,後來與捻軍開戰時,僧格林沁的弊端就顯露出來了,捻軍不過採取「打圍戰術」。

即誘敵深入之計,魯莽的僧格林沁就中了埋伏,捻軍將僧格林沁的軍隊形成包圍之勢,將他們一網打盡。

致使他兵敗如山倒,逃竄至一片麥田,捻軍當然不會放過這個追殺他的大好機會,窮追猛打。

後僧格林沁被一名十六歲的少年張皮綆發現,趁其不備,張皮綆將其一刀斃命。

僧格林沁的有勇無謀給了敵軍可乘之機,結果命喪黃泉。

二、僧格林沁驕傲自滿,得意忘形,導致老馬失蹄,命喪黃泉。

僧格林沁作為三代老臣,又立過汗馬功勞,不免有些得意忘形。

加之當年還與英法聯軍大幹一場,連英法聯軍都被其敢打敢拼的氣勢震撼到,如此一來,僧格林沁形勢更是一片大好。

因此後來在與捻軍一役中,自認為照樣打硬戰就能穩操勝券,結果捻軍採用誘敵深入之計都不知道。

求勝心切的他完全按照捻軍的圈套一步步靠近,以為是對捻軍窮追猛打,殊不知已被捻軍包圍,氣急敗壞之下,躲進麥田,最後被十六歲少年結果了性命。

屢建奇功的大英雄就此落下帷幕。

僧格林沁因得意忘形,失了本性,過於輕視敵軍,結果卻落得死於十六歲少年之手的凄涼下場。

僧格林沁一生榮耀,是戰場上的英雄,本來可以像成吉思汗那樣成為一代梟雄,卻因只會蠻幹,逞匹夫之勇。

又加之多年的勝仗漲高了他的氣焰,今朝遇到強勁對手就立馬歇菜,實在令人惋惜。

如若當年他能步步為營,穩紮穩打,或許結局不是死於少年之手,而是成為千古英雄了!


僧格林沁,血統高貴,出生於蒙古貴族博爾濟吉特氏,是成吉思汗之弟哈撒爾的後代,清朝晚期著名將領。

僧格林沁三朝元老,戎馬一生,為清朝立下不世之功。

他一生儘力輔佐道光、咸豐、同治三代皇帝。先後參與平定太平天國起義,抵禦八國聯軍入侵,歷經大小戰役數百起。

咸豐皇帝親自賜予他「湍多羅巴圖魯」稱號,封他為博多勒噶台親王,享雙俸。

(僧格林沁塑像)

僧格林沁出身寒門,少時家道中落,隨父親到處替別人放羊,遍嘗民間疾苦。

以致他後來貴為親王,統領大軍時,能與士兵同甘共苦,衝鋒陷陣。他也極愛護百姓,凡是他的軍隊所到之處,先安民心,對百姓秋毫無犯。深受士卒和百姓愛戴。

《清史稿》對他做了這樣的評價:「僧格林沁忠勇朴誠,出於天性,名震寰宇,朝廷倚為長城。治軍公廉無私,部曲誠服,勞而不怨。」

僧格林沁的主要功勞有兩點。

一是助清廷鎮壓太平天國運動。

咸豐三年,太平天國運動如火如荼,已攻下了清朝的半壁江山,定都天京。清廷如坐針氈,決心拔去這個心頭大患。

(僧格林沁鎮壓太平天國運動)

於是,咸豐皇帝將全部希望寄托在僧格林沁的身上,請出太祖努爾哈赤的御用寶刀,語重心長地對僧格林沁說:「你是大清的柱石,願你攜太祖神器,蕩平敵寇,保我大清江山。」

僧格林沁率軍出征,經過兩年的血戰,打得太平天國起義軍節節敗退。在東連鎮木城戰役中,生擒北伐軍統領林鳳祥。又在同年的山東馮官屯擒獲太平軍大將李開芳,全殲其兩部人馬。由此,僧格林沁聲名鵲起。被朝廷視為禦敵「長城」。

二是抵禦英法聯軍的入侵。

咸豐八年,英法聯軍強行登陸大沽口,清廷直隸總督譚廷襄不加抵抗,倉皇逃跑。餘下的守軍奮起反擊,終因臨陣缺帥,死傷慘重,炮台被占。

第二年,清廷又一次將保家衛國,抵抗入侵的重任交給了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不辱使命,率軍與侵略者展開殊死搏殺,在大沽口重創英法聯軍,擊沉敵艦數艘,殲敵數百人,擊傷敵軍司令賀布。

(僧格林沁抵禦英法聯軍)

此戰,僧格林沁創自鴉片戰爭爆發以來的首勝,給英法侵略者以沉重打擊,捍衛了民族尊嚴。

咸豐十年,僧格林沁再次披掛上陣,禦敵於八里橋。終因武器落後,慘敗在英法侵略者的炮火之中。

著名的皇家園林圓明園由此被焚。

這樣一位立下赫赫戰功的大將,為何死於一個16歲的少年之手呢?

同治四年,捻軍叛亂,勢如破竹,清廷無人可擋。

慈禧終於想起了被罷免的僧格林沁,再次啟用他,奉旨前去剿殺。僧格林沁過於急功近利,想快速殲滅捻軍,連續十多天馬不停蹄反覆追殺,結果在山東曹州陷入捻軍的重重包圍之中,

因連日廝殺,軍士太過疲乏,多次突圍不成。僧格林沁傷重,跌落馬背,在麥田中被年僅16歲的捻軍士卒張皮綆斬殺。

(被毀的圓明園)

僧格林沁之所以死於一個16歲少年之手,從小處說,是因為他勇有餘而謀不足,缺乏長遠的戰略眼光。從大處講,是因為腐敗的清朝氣數已盡,憑藉區區僧格林沁一人之力,無法阻擋清朝的滅亡,更無法阻擋滾滾向前的歷史車輪。

所以,即使僧格林沁沒有死於16歲少年張皮綆之手,也會被其他起義軍將士所殺。

這是歷史的必然。


推薦閱讀:

中國最起碼要多少年才能出一個和孫興民一樣的球星?
上聯:少年不知錢難掙,如何對下聯?

TAG:清朝 | 成吉思汗 | 中國古代史 | 僧格林沁 | 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