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舉兵征討東吳時為什麼不帶上諸葛亮?


當時的劉備已經稱帝,這時候的心態已經不是桃園三結義時的心態了,劉備從一個賣席織履小兒到現在的一國之君,他的佔有慾和控制欲都變得非常強烈,因此他現在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一統天下,成為真正的帝王。

曹操統一北方,勢力雄厚,劉備無力與之抗衡。而「荊州失、關羽死」正好是一個攻打孫權的理由,所以從戰略上講,關羽死的恰逢其時。

劉備以為弟報仇為由,起傾國之兵來戰孫權,當時朝內意見不一致,以張飛為首的主戰派多次請命,以孔明、趙云為首的一方持相反意見。趙雲主張攻打曹操,曾說:漢室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望陛下先公後私。劉備不悅,因此也沒讓趙雲上前線,只是讓他在後方接應。這也是劉備不喜歡趙雲的根本原因,趙雲至死也沒封侯,官職在五虎將中是最小的,甚至比腦後有反骨的魏延還小。

孔明何等的聰明,他早已看出劉備為弟報仇是假,奪取天下是真,但又不能說破,只能說:現在還不是時候,請陛下寧耐一時。劉備也看出來了,因此心裡也不喜孔明。後來劉備東征,孔明曾言道:若法孝直在,必能止主上東行也。這也說明,孔明知道他已經不是劉備最信任的人了,法正才是劉備最看重的人。可惜當時法正已亡。

再加上還有幾條客觀原因,第一,劉禪還年輕需要大臣輔佐,以保萬無一失。第二,劉備也確實輕敵了,以為評自己的智慧和兵力滅東吳還不是小意思。第三,孔明的哥哥在東吳任職,萬一孔明念骨肉親情走漏了消息呢。第四,孔明是百官之首,位居丞相,大權在握,朝中有很多人對孔明非常敬佩,若此次再立大功,劉備怕壓不住他了。何況劉備年事已高,自己百年之後,兒子阿斗怎是諸葛亮的對手,劉備不得不為劉家的帝位考慮。

暫時想到這些,不當之處請大家斧正。


謝謝悟空問答讓我遇到這個問題,我試著回答一下,說說自己的看法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發兵70萬,攻打東吳,把家底都用上了,目的就是要打下東吳,和曹魏劃江而治。當然也為了給兄弟關羽報仇。可是這一次,劉備愣是沒有把他的智囊諸葛亮帶上,讓人好生奇怪。他們不是有君臣魚水情嗎,這魚兒突然離開了水,是不是因為他已經越過龍門進化成龍了。

有人說是劉備翅膀硬了,不需要諸葛亮了,其實這麼說也不算錯,因為劉備覺得70萬大兵,在當時,曹魏都沒有這樣的實力,實力是有了。小泥腿子變成了暴發戶,腰杆子硬了,自然不把一般人放在眼裡。可是劉備把實力的使用方法錯了,那也還是失敗了。

劉備為什麼不帶上諸葛亮,我認為原因有這麼幾個,

第一,劉備很驕傲更憤怒

《三國演義》中劉備進攻東吳孫權之前,剛剛和曹魏在漢中發生過大戰,並且取得了勝利,這次勝利讓劉備覺得自己的實力大增,曹操都沒有什麼可怕的,何況比曹操弱小的東吳,那攻打起來很容易。沒有必要帶上軍師。

劉備的二弟關羽被東吳害死,劉備心裡想著當年的兄弟結義之情,想到兄弟慘死,他也不能獨生,憤怒充滿了他的頭腦,其他的什麼都看不見,一心只想著報仇,好像只有報仇才能稍微緩解他心中的憤怒。被憤怒沖昏頭的人,自然什麼都不管不顧了,把諸葛亮忘一邊也很正常。

第二,益州還要有自己人來鎮守

《三國演義》如果劉備是清醒的,那麼他起兵攻打東吳,是因為他認為他圖霸天下的時機到了,就像《笑傲江湖》里的岳不群,他打敗了左冷禪當上了五嶽派的掌門人,之後他就想攻打日月神教一樣,劉備跟岳不群的心思是一樣的,他在漢中打敗了曹操,就要進攻東吳。

劉備的蜀漢集團裡面,劉備的益州是他奪劉璋的,劉璋手下的李嚴等人可能會趁著劉備不在,重新擁立劉璋上位,到那個時候,劉備的家就沒有了,後路也沒有了。所以讓諸葛亮這個親信鎮守益州。只有諸葛亮才能壓制住那些想要復辟劉璋的野心家,這樣他才可以放心的攻打東吳。

第三,後勤工作要讓可靠的人來做

《三國演義》中劉備帶走70萬大軍,他這麼多人的吃喝拉撒睡以及軍械等後勤保障工作是非常巨大了,如果交給不可靠的人來做,那麼劉備沒有走進東吳幾里,就斷了糧草軍械的供應,70萬軍隊瞬間就會崩潰,更別說攻打東吳了,這麼重要的工作,劉備一定要交給可以勝任的人來做,諸葛亮在荊州的時候,做的就是招兵買賣積蓄糧草,他在這方面是行家,沒有人能比過諸葛亮,其他人劉備也不信任,所以劉備讓諸葛亮在益州來做後勤保障工作。

第四,諸葛反對進攻東吳

《三國演義》諸葛亮從一開始就反對進攻吳國,諸葛亮一向堅持的是聯吳抗曹。就算益州有人供應糧草軍械,後方穩定,帶上諸葛亮,諸葛亮也會勸諫劉備放棄攻打東吳,因為諸葛亮看的比較長遠,而這時候的劉備基本是被憤怒沖昏頭腦,心裡剩下了報仇,那麼諸葛亮越是勸諫,劉備越生氣。最後鬧得不歡而散,對大家誰也沒有什麼好處,只能憋一肚子氣。所以諸葛亮主動選擇退讓,不去參與那次大戰。

所以我覺得劉備之所以不帶上諸葛亮,是由於給方面的因素共同決定的,不是劉備故意不帶,而是形勢上,他不能帶走諸葛亮。

或許我說的不是很正確,如果您有不同的見解可以寫在下面一起交流,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妖火讀歷史


劉備不帶諸葛亮征討東吳是正確的決定。

彰武元年,公元221年。劉備為關羽報仇,舉傾國75萬大軍征討吳國。

戰役剛開始,劉備屢戰屢勝,很快攻佔了吳國很多戰略要地。但最終被陸遜以逸待勞,一把大火燒掉了劉備七百里營地,劉備損兵折將,狼狽逃回。

那麼在這場決定蜀國命運的戰役中,劉備為何沒帶上諸葛亮呢?沒有讓他跟隨大軍參戰,反而讓他留守成都,導致自己被陸遜火燒連營呢?

我們從二十四正史《三國志》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吧:「亮一生治戎為長,奇謀為短……」。也就是說:諸葛亮是一個管仲、蕭何這樣的人物。擅長治理國政民生以及擅長處理少數民族關係等事務。但是不擅長行軍、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也就是說,歷史上的諸葛亮更傾向於是一個政治家,而非是親臨火線的軍事家。

劉備是一個類似漢高祖劉邦的人物,自身才華不高,但是一個善於用人的英主。好鋼用在刀刃上,劉備難道不懂這些道理?

打仗打的就是後勤保障,有道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劉備征討東吳的戰爭中,諸葛亮最大的任務就是要為這浩浩蕩蕩75萬大軍,籌措軍馬糧草,保障武器供應,負責傷員安置。這樣才能做到人盡其才。

如果沒有諸葛亮在後方為劉備的75萬大軍保障後勤供應。這次僅次於曹操赤壁之戰的83萬大軍,吃什麼?喝什麼?受傷了人員咋辦?

綜上所述,劉備帶著75萬大軍伐吳,沒帶上諸葛亮是正確的決定。只不過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報仇心切,而且戰術運用不當,最後被陸遜所敗,留下了千古遺憾,令後人唏噓不已。

(撰文:秉燭讀春秋,歡迎點評加關注)


劉備被獨具慧眼的曹操煮酒論英雄,評點為天下英雄唯玄德與操耳的斷語,曹操位高權重,劉備寄人籬下,曹操更本不必恭維劉備,實則從劉備起兵至巔沛流離,看似孤立無援而始終巔撲不破,歷經磨難而不自怨自艾,看在曹操眼裡不得不佩服劉備堅定信念支持下的矢志不移。

由於人才資源大多被實力派割據勢力捷足先登,劉備作為後來者且起步太低,被士族豪強輕視,要讓君擇臣,臣亦擇君的時代里擇木而棲、待價而沽的謀士人才來投奔三兄弟的軍事小團體,其成功率不言而喻,正因為如此,長期的軍事政治鬥爭逼使劉備事事自己決策執行,雖因勢力單弱,常常歸於失敗,但很多構想和步署也是高竿有見識的,他學習得很快,什麼樣的人適合幹什麼樣的事,又需要什麼樣的人才來輔佐,他心裡早有筐架,只是戎馬倥傯無暇顧及自己謀臣團隊的建設。

三顧茅蘆請得自詡管仲的孔明出山,經過赤壁之戰,劉備有機會暗中觀察考驗諸葛亮各方面能力,得出諸葛亮長於吏治政事,短於軍事,謹慎有餘,機變不足的特點,就揚長避短,選擇行事果斷,機巧百變的龐統作用自己的軍事策劃軍師隨軍征戰,龐統戰歿無奈調諸葛亮入川協助割據益州,與曹操爭奪漢中也是多聽法正之計而使孔明坐鎮後方調度錢糧軍械支援前線的爭奪戰,可想而知,劉備側重於將諸葛亮作為蕭何,荀彧使用,而將龐統、法正當成張良、陳平言聽計從,關羽荊州之失實出劉備意料,出兵東下報關羽被殺之仇是虛,奪回荊州兵家必爭之地為實,為防止東征孫吳而使漢中益州有失,必定要讓老成持重忠誠的荊州系人馬坐鎮,舍諸葛亮而無人勝任,而劉備率領以黃權為首的川系軍馬東征。

劉備蜀漢政權是三國人才國力最弱之國,劉備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諸葛亮也是不辱君命,有生之年以攻為守保蜀漢江山無恙。


原不想答。但見點贊最多的回答後覺得還是有些手癢。

原文總的來說堪稱詳盡,本文主要以駁斥裡面的一些觀點並予以補充。

關於劉備東征

1、論正史,史書之說劉關張以兄弟相稱,沒給排名,有史料稱關羽甚至可能比劉備還年長。故而那些什麼征討荊州「為二弟報仇」之類的不成立。但卻可以說「為關羽報仇」。這兩種說法有什麼區別?區別在於,前者強調情感因素,後者強調的是孫吳的不義行徑。關羽當時威震華夏,正在巔峰,結果孫吳用卑鄙的手段「白衣渡江」偷襲江陵,按理說,擊敗關羽就可以了,關羽依然可以從上庸退軍,可是孫吳沒有止步,而是圍殺關羽一眾於麥城。這樣大家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孫權在殺了關羽之後,將頭送給曹操而不是歸還劉備了吧?他是想通過這個行為,告訴劉備,是曹操指使我對關羽斬草除根的。曹操一眼識破,厚葬了關羽,告訴劉備,孫權小兒是想栽贓嫁禍。劉備也不傻,看完戰後的荊州劃分,他一眼就明白了孫吳在這次偷襲行動中的角色。畢竟早年就曾因魯肅呂蒙奪荊州,雙方在公安劍拔弩張,但是那次雙方重新修訂盟約,平分荊州。也正是有這份新的合約,關羽才敢放手北伐,不必提防孫吳。只是沒想到孫吳竟這般無恥,這才沒多久就撕毀了盟約。故而「為關羽報仇」是有國家大義名分的。

2、從戰略角度上講,荊州是不能丟的。還記得《隆中對》嗎?諸葛亮和劉備的戰略規劃是建立在益州、荊州地盤之上的,然後益州取長安,荊州取洛陽,從而光復中原。荊州的丟失對於蜀漢的打擊不管是在實力上還是戰略上都是巨大且慘痛的損失。畢竟此時劉備手下荊州系的文臣武將也太多了。相比益州,荊州更像是蜀漢政權的老巢,老巢被人端了,劉備集團能夠坐視?還記得當年孫劉對峙公安,那時候劉璋剛投降,一聽說孫權派呂蒙襲擊了荊州三郡,連軍事地位極其重要的漢中都不管了,親帥大軍殺回荊州,可見荊州在劉備集團心中的重要程度。故而劉備建國後第一大征伐就是收復失地,完全不出乎意料。

3、支持者與反對者。支持征伐的恰恰應該是荊州人,儘快收服故土,尤其是軍心!當時鎮壓益州靠的就是張飛趙雲諸葛亮帶入益州的荊州軍,此時他們應該是最想收復荊州的人群。諸葛亮是高明的戰略家與外交家,他的反對實明智的。可是在旁人眼裡,很可能是半個荊州人的他可以拋下鄉情,棄萬千同胞於不顧而已。另外荊州土著門閥,尤其是那些家人還在荊州的普通人群,他們不會坐以待斃,如此下去,很可能會造成軍心嘩變。劉備也是個政治家,他肯定也知道王朝初建就去和孫吳撕逼是多麼危險的一件事兒,可是他作為一個軍事統帥,又不能不管那些跟著他出生入死的荊州戰將士卒,哪怕是做做樣子,他也得去教訓一下孫權。這也很有可能是為什麼劉備東征過程中堅決拒絕東吳的議和意願的原因之一——被軍心所挾持。第二個重要原因是,從永安出來到夷陵戰敗,這一段領土其實並不多,假設目標為光復之前丟掉的半個荊州,這個戰績也遠遠達不到預期值。

4、個人猜測啊,劉備的原計劃應該是憑著返鄉團的高昂士氣,一口氣奪回半個荊州。在沒有了魯肅和呂蒙的情況下,東吳能放他劉備眼中的將領也的確不多了,如果運氣好,奪回整個荊州,然後再和東吳談和平。他就不擔心曹魏嗎?擔心又不擔心,當時曹操已死,劉備為了緩和魏蜀關係,還派了一支弔唁團去魏國,這是擺明了要搞外交戰。策略比較成功,曹丕坐山觀虎鬥一直到最後。然而你說什麼劉備想「劃江而治」,我的天,就別再吹牛皮了,曹操當年數十萬不一樣在荊揚交界上被孫吳幾萬人給擊潰了?就算東吳周瑜魯肅呂蒙都死光了,劉備這邊關羽張飛龐統法正也沒了啊,一樣是不佔優勢。最關鍵的是,劉備帶的並不是全部精銳,這就涉及到下一個問題,為什麼不帶諸葛亮。

關於不帶諸葛亮

1、首先是定位,諸葛亮在劉備這裡優先是個「蕭何」。沒錯,蕭何能打仗也能參謀,但是他的主要任務是理政。諸葛亮的治政能力是得到賈詡劉曄敵對集團的認可的,外交能力也是深得東吳信賴的。這個人一定會被優先留在後方。就好像當年入蜀,若非龐統陣亡,軍隊遇挫,怎麼會召張飛、趙雲、諸葛亮三個駐守荊州的軍團入蜀?相比於隨劉備出征,諸葛亮還是留在後方的作用更大一些。換種更好理解的類比——就像是荀彧與曹操之間的那種關係,曹操帶著荀攸與袁紹對峙,荀彧坐鎮許昌保證後勤。

2、最受不了那篇文章中關於「內部鬥爭」的觀點。新建國,內部有什麼爭的?原本劉璋時代,土著和東州的確是兩大勢力,東州佔了上風。但是劉備帶著荊州人來了之後,排名自然是先荊州,再東州,再土著。可是矛盾能有多激烈?可以看看奏請劉備登基的奏章署名順序,和諧到一點毛病都沒有。什麼「讓荊州人統治益州,讓益州人治理荊州」。。。大哥,我讀書少,你就這麼誆我?這麼搞內部矛盾不更大了?。。。「所以諸葛亮這個荊州系頭領肯定不宜隨軍」。。。我還是那話,請看一下署名順序,再查查這些人的背景,諸葛亮雖然被委以重任,但在當時搖大旗是不太可能的。正兒八經的荊州派系那是在丞相府建立之後的事兒。

3、總結一下,不帶諸葛亮很可能是這幾點考慮。

(1)合適的人用在合適的地方。治理後方更重要也更適合諸葛亮,人盡其才。

(2)為自己戰後留條退路,不論勝敗,總得有人來收拾殘局。

(3)劉備出征,太子監國,沒有能臣輔佐也是不能放心的。

(4)劉備親征本身就是為了壓制反對聲音,表明決心,如果還要帶上帶頭反對的諸葛亮,於情於理也不太現實。

(5)(腦洞一下吧)要知道劉備有魔咒,荊州時的軍師徐庶跑了,平定荊州入侵益州的軍師龐統陣亡了,法正跟著劉備奪取了漢中結果沒多久就死了,這次馬良跟著他出征荊州也掛了。。。所以作為軍師跟著劉備上前線是很有風險的一件事兒。。。劉備這是對諸葛亮的愛護啊。


三國志裡邊是這樣說的,劉備因關羽被東吳殺害,而荊州又落入吳國的掌控,想起兄弟結義,不顧諸葛亮等謀臣勸阻,起全國之兵伐吳,而將諸葛亮留於後方剿匪和統籌。

看到這裡我們似乎明白了,原來諸葛亮忙著呢!但這似乎漏洞百出,劉備自取荊州就是諸葛亮一手策劃,為什麼起全國之兵如此重要的事沒有諸葛亮參與,有一說諸葛亮當時被劉備猜忌。呵呵,大家不覺得能掐會算的諸葛亮有點不地道嗎!即使不為劉備。為那八十萬蜀中軍隊如何?所以結論或者真相只有是諸葛亮所謂的神乎其神是杜撰出來的,而其在劉備死後短期內勞民五出祁山,無功而返,不為蜀漢培養人才。更是驗證了這是一個被寫小說的人捧上神壇的一般人而已!


公元221年,劉備舉全國之力,率十萬大軍,發動了三國最後一場大戰役——夷陵之戰,東征孫吳的口號是為二弟關羽報仇,難道劉備真的只是為關羽報仇嗎?真的理由是什麼呢?

1.劉備以仁義立世,如果不給關羽報仇,以後如何面對世人?後世又如何評價呢?所以劉備為了仁義,也不得不東征。

2.漢中之戰親自領軍大敗曹操後,導致劉備驕傲自滿,認為攻打東吳沒那麼難。

3.劉備已有六十歲,時間不多了,想要在最後的時間做出些成績,攻下東吳後,可以與曹操劃江而治,成楚漢稱霸之勢。

4.荊州對於劉備來說太重要了,一是隆中對的戰略,如果沒有荊州,僅僅依靠益州來爭霸天下太難;二是劉備對荊州的感情也很特殊,它是劉備的發家之地。

5.當時蜀漢內部的派系的爭鬥,只有拿下荊州,可以讓蛋糕變大大,派系矛盾才可以避免。

6.出師有名,以蜀漢皇帝劉備仁義之名,為二弟報仇天經地義,世人皆知,就算曹魏也不能在這個時候肆意的偷襲蜀漢,所以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劉備得要抓住這個機會。

既然這個時候劉備東征孫吳勢在必行,那為什麼沒有帶上諸葛亮呢?

1.諸葛亮需要坐鎮後方,益州剛收復不久,人心不穩;防備曹魏的趁機偷襲;為東征孫吳做好後勤服務。此三點而言,當時蜀漢除了諸葛亮,再無第二人可勝任。

2.諸葛亮反對東征孫吳,帶上諸葛亮意見不統一,效果未必好,何況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當時是東吳的重要謀臣。

3.劉備此戰的第一目的是攻佔孫吳,與曹魏劃江而治;第二目的是拿下荊州,讓益州派系管理,解決蜀漢內部派系問題。所以諸葛亮這個荊州系頭領肯定不宜隨軍。

另外劉備親率的軍隊兵士主力是荊州人,儘管這次東征失敗,但荊州系勢力也大減,再加上有李嚴這個託孤大臣,蜀漢的派系可以達到平衡,作為君主的劉備,已經做得夠好了。


劉備舉兵征討東吳時為什麼不帶上諸葛亮,這個不難理解,諸葛亮出山,一直致力於連吳抗魏,劉備出兵東吳,和諸葛亮的想法是相矛盾的。

諸葛亮出山時的隆中對,分析天下形勢,鼓勵劉備去取西川,建立自己的根據地,先完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然後聯吳抗魏,在伺機成就霸業。

關羽大意失荊州,打亂了劉備、諸葛亮及整個蜀漢的戰略布局,以前完全可以以荊州為跳板,北可以和曹魏爭奪中原、東可以對盟友東吳造成威懾,東吳也正因為長江上游的荊州對它威懾太大,所以才不惜和蜀漢翻臉也要奪回荊州。

劉備仁義立世,關羽又為他的二弟、更是他仗下的一員大將,他不得不出兵,要不然當時的輿論對他不利。不過,諸葛亮當時必定是阻止劉備的,阻止不成,應該也慫恿別人去阻止劉備。劉備為君,諸葛亮為臣,如果劉備逼著諸葛亮一起去,諸葛亮是不得不去。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劉備舉兵征討東吳時為什麼不帶上諸葛亮呢?

第一、諸葛亮的路線是聯吳抗曹,劉備也深知這一點,出兵動員之前,諸葛亮應該阻止過劉備,也說了很多大道理,劉備一意孤行,所以不帶主張聯吳抗魏的諸葛亮。

第二、漢中張飛亡故,北方不穩,劉備怕伐吳北方的曹魏出兵蜀漢,故特留諸葛亮坐鎮成都,防範曹魏的大舉進攻。

第三、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並沒有《三國演義》裡面說得那麼鐵,劉備是用諸葛亮,也防著諸葛亮,萬一諸葛亮建立不世之功,更加難以牽制;劉備在世時,是壓制諸葛亮的,後來也證明,劉備去世之後,諸葛亮才大權在握。

第四、蜀漢剛平定西蜀,人心不穩,荊楚人和西川人的矛盾使劉備不得不防,所以留下理政能手諸葛亮守後方,以防內亂。

第五、蜀漢周邊的少數民族政權也蠢蠢欲動,對剛成立的蜀漢形成威脅,如果沒有能人守後方,容易給少數民族政權可乘之機。


後方也很重要,尤其是益州初定,益州貴族不服不忿,也需要孔明來安撫,調度。何況,孔明真去了前方也不見得有多大改善……

為什麼?國力擺在那裡。如果說東部戰線,劉備單挑曹吳最後大失敗的話,後來孔明在西部戰線六出祁山,單挑曹魏,又如之奈何?還不是『鞠躬盡瘁,一了百了』。


推薦閱讀:

諸葛亮死後劉禪一查他的遺產,為什麼「氣」得直拍桌子?讓人淚目
三國里最有智謀的不是諸葛亮,而是水鏡先生
不知妻美劉強東,不嫌妻丑諸葛亮
出現這些徵兆的人你別惹, 他們的主角光環馬上就要打開了!
諸葛亮臨終前設了一計,先讓文官殺死武將,最後文官也自盡

TAG:劉備 | 諸葛亮 | 三國 | 歷史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