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和粵東區域為什麼喜歡喝工夫茶?
小友空杯長期學習分享茶知識,不斷更新關於工夫茶的所見所聞,歡迎關注空杯交流。
看到問題,第一時間想到元月4日所更新的文章,問題的答案就在裡面。在這裡還是簡要回答一下,以便茶友共享共知。
空杯認為具體原因有如下幾點。
歷史原因最早指出武夷岩茶為工夫茶的文獻是雍正十二年陸廷燦所著的《續茶經》下卷「茶之出」引《隨見錄》,這裡所指的是茶葉為工夫茶,並且難得珍貴。還有高繼珩《蝶階外史.工夫茶》、清初釋超全的《武夷茶歌》等等諸多文獻證明閩南地區很早就開始產茶、飲茶,而工夫茶主要是指烏龍茶獨特的泡飲方式,福建人流行飲工夫茶順理成章。
講到粵東工夫茶,實質是以潮州工夫茶為核心,潮州人喝茶的歷史更為久遠,可追溯到唐朝。由我已發的文章可知,工夫茶藝是由明代壺泡法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經歷了唐代煎茶法、中唐和五代時期的點茶法、明壺泡法三個主要階段。至清朝,發源於福建的工夫茶在潮州得到迅猛發展,並在這個階段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工夫茶藝,從環境到茶具、用水、控火等都頗為講究。此間,工夫茶成為百姓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興盛至今。
傳承和發展
無論閩南還是潮州,又或者是同樣很多人愛工夫茶的灣灣(台灣),都在古代很早就開始有飲茶習慣,都有種茶這個產業。工夫茶在當地長久興盛,不斷補充、發展,當中茶樹的種類最為明顯的體現。鳳凰水仙、鳳凰單叢、烏崬單叢、嶺頭單叢、大紅袍、鐵羅漢、水金龜、武夷肉桂、閩南烏龍、白雞冠、安溪鐵觀音、東方美人、文山包種等等,眾多茶樹品種補充進去,和當地賣茶飲茶形成一條自產自銷的鏈子,這條鏈子我稱為「傳承」。
工夫茶的發展,說來真的可以是一匹布那麼長(嘻嘻??),我們這裡只需要明白一點——工夫茶的發展給當地人們帶來什麼影響。福建人喝武夷茶追求茶韻,潮州人嗜茶成痴,了解了這背後是什麼原因導致的,我們就能很好理解這個問題了。這裡小友賣個關子哈,歡持續迎關注小友翻看我的更新。
除此之外,國家對當地茶行業的扶持也算一個原因,還有就是習慣上的問題等。我們先了解一下工夫茶是怎麼演變過來的!
首先在唐宋是流行煎茶法和點茶法的,到了明代開始有泡茶!
泡茶道又分撮泡法和工夫茶!
撮泡法:
用一大壺放茶葉,沖水,然後倒出來喝
明朝紫砂壺盛行,大家都知道有個制壺大家時大彬,善制大壺。但是喝茶的主力人群還是文人,文人追求精美,慢慢的制壺的師傅們也為了滿足文人墨客的口味,把大壺製作成小壺,越做越精緻。於是就有了現在的工夫茶道!而綠茶產區因為追求嫩芽,綠茶、嫩芽又好看又不善悶著,所以也就沒有變成工夫茶道,閩南、粵東地區都是製作烏龍茶的地方,再加上潮汕地區也出產潮汕朱泥小壺,而且此地的壺是用手工拉胚可以做的特別小巧。於是自然就流行開了工夫茶!
推薦閱讀:
※幾個人適合在一起品茶?幾個人適合在一起飲酒?
※飲用工夫茶,有防衰老功效嗎?
※潮汕人為什麼喜歡喝功夫茶?
※要學習潮汕茶文化,請先從兩個概念誤區中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