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的書法水平如何?


我是宇航,說唐太宗書法如何,應從後世評論看起。唐太宗時期言論並非不實,恭維嫌疑居多。

《晉祠銘》全稱《晉祠之銘並序》,唐太宗撰文並書。

 楊賓《大瓢偶筆》云:「今觀此碑,絕以筆力為主,不知分間布白為何事,而雄厚渾成自無一筆失度。」

此碑用筆厚重,而不乏骨力。沒有可以布白結構,全是自成。

評價可謂極高了,第一在「筆力」,這二字是評判書家水平的一個標準。用筆有無力度,是基本功的表現。

第二在布白結構,沒有刻意遵守,用筆雄渾,卻沒有敗筆。

這等水平,就不需多說了吧,已經是高手一列。

清錢大昕云:「書法與懷仁《聖教序》極相似,蓋其心摹手追乎右軍者深矣。」

書法與聖教相似,學右軍學得太深入了。

上邊說布白結構沒可以遵守,這個說與聖教相似,矛盾嗎?

其實不矛盾,在取勢和對字的處理上,確實有聖教神韻。

一般人只能學其形,李世民學其神。

能學到神的人,水平自然很高。

如果有人不服,覺得自己臨的不錯,也可以發出來,讓別人看看。

清人王佑作詩讚曰:「平生書法王右軍,鸞翔鳳翥龍蛇繞,一時學士滿瀛州,虞褚歐柳都拜倒。」此碑書法渾然天成,筆畫結實爽利,無做作之態,實開八大山人之行楷書先河。

此句,前半句感覺有拍馬嫌疑,就是說這個李世民的字龍飛鳳舞鸞翔蛇繞,小日本和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權見過都佩服。

後半句是很中肯,渾然天成,用筆爽利結實不做作,八大的行楷就是得到了此帖的啟發。

反正我覺得此碑,給後人學,是肯定不錯的,格調很高,感覺隨意,法度不失。

《屏風帖》

唐太宗習字作書,有其獨到的方法,其《論書》說:「今吾臨古人之書,殊不學其形勢,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勢自生爾。吾之所以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

這句話就對上了,學書不學結構取勢,只求筆力筋骨,形勢自然而然就有了。

也就是說,臨帖不求像,只求用筆功夫。

估計此論會被很多初學者罵。

但我覺得沒錯,畢竟個人也是這麼練的。

像文徵明王鐸趙孟頫年輕時,也沒都主學王羲之,卻都有自己的風格,只不過筆畫太嫩。

《屏風帖》深得右軍草書意趣及使轉形勢,所不足者正是骨力稍弱。蓋草書走筆疾書,最難求者正是骨力,習草書最當體會。

此評論不錯,骨力不足,使轉意趣深得右軍真傳。

骨力即筆力,評論王鐸說「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軍」也是從此來,王鐸學柳體,骨力雄強,行草主法十七帖,使轉不虛。所以筆力為明清以後第一人。

反正此篇用筆功夫很深,至於說骨力不足,我是不以為然的,我以為是風化所致。

《溫泉銘》

溫泉銘

此帖最出名

《溫泉銘》書風激越跌宕,字勢多奇拗。

用筆確實跌宕,勢態很奇。

裡邊有些字,跟往聖教序里字是一模一樣的用筆結構

還有褚遂良虞世南的取法。

反正取法蠻多。

俞復在帖後跋云:「伯施(虞世南),信本(歐陽詢)、登善(褚遂良)諸人,各出其奇,各詣其極,但以視此本,則於書法上,固當北面稱臣耳。」對其評價極高。此碑書風不同於初唐四家的平穩和順,而有王獻之的欹側奔放。有人認為太宗書法在大王和小王之間,但從作品看似更多地得之於王獻之。

意思是此帖跌宕起伏的書風,能讓歐虞褚稱臣。主要取法王獻之。

這評價,有點高,至今看不懂,從我看李世民字那天開始,也不覺溫泉銘水平多高。

但是之前有名家大家總結過,我還是的細細去研究。

我個人不回去噴一些不我認同的事,而是私下其研究。

噴人誰都會,噴完沒長進,白搭。

所以此帖我決定細細研究,多請教些大師。

然而,出於帝王的威嚴,他對王獻之卻極為不恭,曾云:「觀其字勢,疏瘦如隆冬之枯樹;覽其筆蹤,拘束若嚴家之餓隸。」他譏諷小王之動機,後被宋米芾窺破,米芾《書史》中說得很清楚:「太宗力學右軍不能至,復學虞行書,欲上攀右軍,故大罵子敬」。

李世民罵小王字拘謹細窄。。。米芾說「李世民學王羲之字達不到那麼高的水平,所以學虞世南行書,向離王羲之更進一步,所以罵王獻之字不行」

罵的有道理,相當於面前少了一座大山,掩耳盜鈴。

唐太宗揚大王抑小王,曾影響了初唐的書壇,直至孫過庭《書譜》亦據此論。這一過錯,一方面因抑制使激厲、奔放一路的書風暫時隱匿,另一方面也使志氣平和的大王書風逐漸抹上了宮庭色彩,而漸失光輝。

小王之奔放,因為李世民的唾棄,被世人不重視了。

但是大王的平和,卻被捧起來了。

於時代來說有利有弊。

尤其以書取仕,是對書法發展一個很大的推進。

總結

個人以為,唐太宗於歷史書家,應該在2線水平

一線為二王歐顏柳趙虞世南褚遂良米芾蘇軾等當代大家。

二線就是李世民解縉張弼徐浩吳琚等人的了

至於評價溫泉銘的水平那麼高

我自己也不解

私下回去請教一些大師,問問他們的感覺和想法。

再做討論。

我是宇航

喜歡請

關注

關注

都是一些經驗之談,沒啥花里狐騷的東西。


首先,李世民是王羲之的鐵杆粉絲。李世民自己臨摹的字跡已經和王羲之真跡非常相似,北宋文學家張耒評價他的書法時說

「觀其用筆精工,法度粹美,雜之『二王』帖中不能辨也」。

是不是真像到分辨不出來,我們可以從李世民傳世書法作品《晉祠銘》來一窺究竟。

《晉祠銘》拓本局部

《晉祠銘》是李世民摹擬王羲之書法的得意之作,全文1203字,用筆遒勁,筆勢流逸洒脫,字字結體都從王羲之而來,其中最見功力的當屬「之」字。

《晉祠銘》中「之」字的結體明顯帶有《蘭亭序》的風格

王羲之《蘭亭序》全篇21個「之」字,字字不同,被視為神來之筆;《晉祠銘》中的「之」字多達39個,亦是各有姿態、絕無雷同,且多數與王《蘭亭序》中「之」字如出一轍,可見唐太宗對王羲之書法揣摩之細。

而李世民自己對於《晉祠銘》也是滿意到不行,《後唐書》記載,貞觀二十二年( 648),新羅(位於朝鮮半島)派國相來朝,李世民就曾以《晉祠銘》拓本相贈。

要說李世民一心學王羲之的最大收穫,並不是最後寫出的字能夠以假亂真,混進「二王」帖中幾乎不能分辨,而是首創行書入碑,留名書法史!

唐以前,為表莊重威嚴,碑文書體一般是篆書、隸書或楷書為主。

秦李斯《嶧山碑》拓本 書體為小篆

漢《石門頌》拓本局部 書體為隸書

而到了李世民呢,估計是覺得自己多年臨摹練就的行書最拿得出手,於是大手一揮,中國書法史上首個以行書入碑的書家,和首塊行書碑就這麼愉快地誕生啦。

《晉祠銘》碑局部

這塊最早的行書碑,就是我們剛剛提到過的《晉祠銘》,由李世民親自撰文並書寫,現保存於晉祠貞觀寶翰亭內。

晉祠貞觀寶翰亭

晉祠位於太原,為紀念周武王姬發之子唐叔虞而建,李世民登基後來此拜謝叔虞,並做《晉祠銘》,主要內容為歌頌叔虞的建國策略,宣揚唐王朝的文治武功。

碑高1.95米,寬1.20米,厚0.27米,全碑1203字,主要用行書寫成,間有極少量的楷書和草書字體,使全文筆意流暢貫通的同時,在章法上充滿節奏感。

《晉祠銘》中的楷書字體

《晉祠銘》中的草書字體「可」

不同於一般碑石以題目做碑額(碑頭),《晉祠銘》碑的碑額所題卻是年月日,從「貞觀廿年正月廿六日」九字可以得知,此碑立於貞觀二十年(646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

仔細觀察的話,會發現碑額書風與正文又有不同:碑額九字採用隸書寫成,每字橫豎筆畫間絲絲露白,似用枯筆所寫,其實這是李世民於行書外所擅長的另一書體——飛白書(相傳為漢朝大書法家蔡邕所創)。

武則天《升仙太子碑》碑額「升仙太子之碑」六字也是飛白書

也就是說,李世民同學在《晉祠銘》碑上,向我們展現了行、楷、草及飛白書四種書體。作為一個前半生忙著戎馬,後半生忙著治國的帝王,於書法一事能取得如此造詣,實為難得。

當然,更難得的是,他對書法的喜好,極大地推動了唐朝書法的發展,在「貞觀之治」外,開創出一個書法盛世。

(我是萃花小姐姐,更多關於書法的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或者微信號「藝萃」,藝術,懂一點挺好!)


李世民先生治國有一手,寫字也有一手。高手哦。貴閣下請參觀他陛下的《溫泉銘》:

《溫泉銘》原石已佚,清末在敦煌石窟發現唐拓本,現藏法國巴黎。《溫泉銘》用筆圓勁,或楷或行,流暢典雅,洋溢著雍容大度之風。

唐朝,中國書法的楷法得以確立。自秦、漢至此,篆、隸、楷、行、草等書法的典範宣告完成。

自此以後,後人無論如何推陳出新,都脫離不了這個典範。

唐初書壇,盛行王羲之的書法風格。如做過唐太宗的秘書長的虞世南先生,謹守右軍規矩,所書深秀婉潤,沉厚內斂,成一代大家。

李世民先生,更是王羲之書法的隔代骨灰級鐵粉。他將《蘭亭序》昭陵殉葬,實在是因為太愛太愛了。貴閣下請參觀李世民先生親自為《晉書》王羲之本傳所作的贊:「曠觀古今,堪稱盡善盡美者,其惟王逸少乎?觀其點曵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霧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正,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所以,他閣下駕崩之後,都還要把《蘭亭序》拿去繼續欣賞。而虞世南先生深得逸少之法,所以李世民先生一直都把他當好基友看待,以至虞先生卒後,他還曾夢見,有若平生。李世民先生為此還專門下詔,制曰:「世南奄隨物化,倏移歲序,昨因夜夢,忽睹其人,追懷遺美,良增悲嘆!宜資冥助,申朕思舊之情,可於其家為設五百僧齋,並為造天尊像一軀。」

李世民先生學王羲之書法,心摹手追,於其風流氣象,已得一二。


唐太宗李世民「武功文治」,善於納諫,任人惟賢,貞觀之治,太平盛世,他酷愛書法,拜師虞世南,學習態度非常嚴肅,認真,但他的斜鉤老是寫不好,有一次,書法作品裡有一個戩」字,他寫這個字時只了「晉」字,右邊空著,虞世南進來看到,拿毛筆將「戈」字添上,唐太宗非常高興,把這副作品給魏徵看,魏徵仔細看了一遍,點評只有「戈」字寫得最逼真,李世民大吃一驚。從這件事可看出,李世民的書法沒有虞世南好,在歷代帝皇中應該是很好的了。他祟拜王羲之,曾用重金購王羲之的手跡,因此王羲之的書聖地位,就在此時確定的,因為唐太宗經常與歐陽詢,虞世南談論書法,身體力行,他對全國及後代起了很重要的影響,全國都學習書法勁頭都大起來,所以唐代出現很多書法家,如楷書四大家其中三人是唐代的,柳公權,歐陽詢,顏真卿,狂草的代表張旭,懷素。李世民開了行書的先河,是他允許在墓碑上刻行書,這也是對後世的正能量輻射。


唐太宗李世民的書法當然寫的很好了,也是位書法家,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就是他那個時代的,李世民十分酷愛書法,傳說他讓人臨摹蘭亭序,然後發到大臣的的手裡,讓他們保存,也命人拓下許多著名的碑帖,傳說蘭亭序孤本就隨它一起帶進了墓里!要不唐朝就會出那麼多書法家了!


不錯,比現在的書法家強。


謝邀。唐太宗李世民對唐代書法的發展、興盛及所取得的偉大成就起了關犍作用。他以帝王的身分身體力行並將王羲之的書法樹為盡善盡美的最高審美典型。他學習王羲之書法不拘泥形似而更重神似。他用筆渾厚,結體雍容,特別注意筆觸和字勢的變化。其《溫泉銘》用筆勁健,體勢跌宕,氣勢奔放,與王羲之溫潤飄逸又有所不同。李世民書風並非只取一家,有南北書風融合之趣。


推薦閱讀:

TAG:書法愛好者 | 王羲之 | 唐太宗 | 中國古代史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