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婆媳誰包容誰呢?
我是李曉傑,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簽約心理諮詢師,精神動力學取向心理諮詢師、家庭治療師。想成為心理諮詢師,可以關注及私信我們的頭條號,華大心理陪你助人自助!
百度科普一下,我們會了解到,』包容,字面意思是寬容、容納,其實質則是「仁」,就是愛人,是要用心去愛每一個人,是大愛』。話雖簡單,能做到確是如此之難,尤其是在婆媳之間。
從表面上看,是婆媳彼此的價值觀出現了差異,才導致了衝突,但婆媳關係有其深層的心理學含義,很多心理學學派都對此作了研究,說來話長,這裡我就不闡述。
但深究每個家庭之間的婆媳矛盾又都是由不同的綜合因素所導致,比如,婆婆和媳婦各自的人格發展狀態、婆婆與兒子的分化程度、心理學意義上兒子的獨立程度、婆婆的夫妻關係等因素,所以原因不能一概而論。
在心理諮詢的原則里,有一句話是『誰痛苦誰求助』。我想從這個角度談一談我的觀點,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能改變其他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為我們都是在各自的原生家庭、所處的不同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形成了現在的自己,改變談何容易呢,
即使有時意識層面會發生一些變化,但潛意識的部分還是牢牢的根植在那裡,像一隻無形的手一樣影響著我們的行為,所以,在一段關係中,我們總是會反覆無常,產生了許多困擾與痛苦,如果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我們需要「自救」,唯有改變自身看待事物的認知,才能改變自己的世界,這可能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甚至需要遇到一段新的健康的關係才能使我們重新得到發展。
再說回婆媳關係,婆媳之間彼此要用包容這個詞的話,如果做不到真正意義上的「仁」,那我想無論是誰包容誰都是帶著一種負性情緒,情緒積壓過多早晚是要爆發的,這並不利於一段關係的長期發展。所以需要作出一些改變來調和彼此的關係,我姑且把這裡的「改變」稱作「包容」,在交往過程中痛苦程度越大的一方改變的動機越大,也許「包容」的就越多。
但無論雙方痛苦程度如何,我個人更傾向於媳婦「包容」婆婆,因為老年人的心理從統計學意義上來說更僵化,更難以調整與改變,而應變能力對年輕人來說是佔優勢的,那我們何不發揮年輕人的優勢,使家庭關係更和睦呢?當然這裡的改變並不是指遷就,而是調整自己的認知,改變看待問題的方式,認知變了,同樣的世界,在我們眼裡也許就完全不一樣了!
作者簡介:
李曉傑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簽約心理諮詢師精神動力學取向心理諮詢師、家庭治療師致力於兒童青少年心理成長、家庭系統完善、人際關係改善方面的諮詢與探索。
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可以關注及私信我們的頭條號,向作者提問諮詢!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王宏梅:
王宏梅,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級職業指導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專家講師團講師、公益人。熟識精神分析、家庭治療、敘事療法。擅長領域:夫妻關係、親子關係、人際溝通。
婆媳問題,向來是世界性難題,據調查,全球約有四分之一的家庭有婆媳問題。歐美國家情況稍好,因為他們的人際關係比較有界限,而在中國家庭中就比較糾纏,處理不好,妻離子散,雞飛蛋打。
婆媳究竟誰應該包容誰呢?
那要看站在誰的角度了,誰都覺得對方應該包容自己:婆婆認為我把兒子辛辛苦苦養這麼大,難道媳婦不應該孝順我、包容我嗎?可是今天的兒媳婦已不再是封建時代的小媳婦,你是我老公的媽,又不是我的媽,你又沒有養我一天,我為啥要包容你呢?
看到了嗎?如果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這個問題是無解的。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應該」的問題,如果你把你的觀念用在對方身上去要求對方,終究就是一種道德綁架,被綁架著包容別人,放在誰身上,都會不好受,明明覺得對方的言行已經很讓自己難受了,還不能表達,而要去「包容」對方,一味地壓抑自己,誰都受不了。
我們換一個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為什麼要求別人「包容」自己呢?
如果理所當然地認為別人應該「包容」自己,自己可以為所欲為,我覺得就跟恃強行兇一樣了。
然而別人可沒有義務一味地「包容」你,當你的行為超出別人能夠承受的範圍時,別人自然不會一直包容你,而是可能離開你、拋棄你!哪怕這個人是你的兒子,何況媳婦呢?這個世界沒有誰有義務包容別人。
好的關係是:我能愛自己,也能愛他人,尊重彼此的邊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僅婆媳關係如此,所有的關係都如此。
能有限地包容別人,但不主動要求別人「包容」的人,才能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沒有規定誰必須包容、遷就誰,我認為要想婆媳間相處的好,一定是雙方互相包容的結果,一方一味地遷就另一方,總有爆發的那一天,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既然進了一家門,就是一家人了,最初,媳婦像個客人,對家裡不熟,這時婆婆應該多點耐心幫助媳婦適應這個家庭生活,時間久了,婆婆老了,身體不好,媳婦也該挑起重任讓這個家持續更好的生活下去,對婆婆理應多些包容,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家和萬事興。
好的婆媳關係應該是互相包容,但現實中的關係是誰也不肯包容誰,或者是兩人都覺得自己在包容對方。因為當兒媳婦嫁進婆家,在婆家看來,就如一個外人入侵一般,原有的生活習慣多少會受到影響,而婆婆因為護犢,看媳婦都是從以下幾個問題:她在經濟上能不能幫我兒子分擔?在生活上會不會照顧我兒子?會不會尊敬我們兩老?然後就會用尺子去衡量:你應該怎樣怎樣,不能怎樣怎樣。而兒媳婦肯定是希望老公在經濟還有生活上都能照顧自己,矛盾就產生了,父母能包容兒女是因為血濃於水,而婆媳沒有這種關係。遠香近臭應該是婆媳的最佳寫照。
這個問題不好說,我婆婆這人吧,她的觀念就有問題,男尊女悲, 她認為,家裡的活,必須女人干,而且,掙錢也是女人的事,男人愛干不幹,好吃的,給閨女兒子留著,不是給媳婦吃的,小兒子結婚沒錢,必須大兒媳婦娘家出,不出,就斷了,人若無恥天下無敵,
不是誰包容誰,包容可能理解為忍,忍是心字上面一把刀,隨時隨地都有動刀的情況。人能包容多少次呢,一次,兩次,三次,四次,這也忍到極限了,總有一天會爆發的。
理解,理解這兩個字就和包容二字不一樣了,因為在心裡有了理解,就知道,這不是我親媽,這不是我親生的女兒,做出什麼樣的事都正常,說什麼話,都正常,因為我們沒有血緣關係,是一個陌生人參與到這個家庭中來的,要有相互接納的過程。
做為婆婆要從心裡接納,這是和我兒子共渡一生的兒媳婦,
做為媳婦也要明白,婆婆是我丈夫的親媽,
婆婆媳婦要把這種關係排列清楚了,就相互理解到位了,矛盾可能就減少了,相互不能要求太高,家庭就能和睦了。理解,理解,再理解吧。
感覺剛開始是婆婆包容媳婦,自己也是從媳婦熬成婆的,這個過程自己身有體會;媳婦剛開始進入一個新的家庭,一切都是陌生的,除了自己的老公能說上話,其他的家庭成員真的需要一段時間的相處,甚至幾年的相處才能感覺自己被他們接受,融入到這個大家庭中去;媳婦在沒小孩之前可以做到各自安好,但是從媳婦懷孕開始很多的矛盾開始慢慢出來,懷孕的時候婆婆不給做飯吃,不給買水果,不給出錢檢查身體,後面生了小孩,伺候月子又是矛盾的激發點,再到後面給不給看小孩,等等一切問題,婆婆媳婦能把這些問題解決,自然婆媳關係良好,婆婆理解媳婦上班的辛苦,媳婦理解婆婆的帶娃的更辛苦,等婆婆老了也會去盡孝,有那麼一句話你養我小我養你老,雖然婆婆沒有帶孫子的義務,但是媳婦也是沒有伺候你老的義務,婆婆體諒兒子的辛苦,當然媳婦也會體諒老公的辛苦,總之婆媳關係好不好老公的紐帶調節作用也是很大的!
謝!起點要相互尊重,婆婆具有人生閱歷首先要理解兒媳的年少無知和料理家務就是一張白紙,慢慢教慢慢引導,要換位思考~自己家的女兒到了婆家希望人家怎樣善待自己的女兒。兒媳嫁到婆家首先要尊重老人,手腳勤快多幹家務把公婆當成自己的父母。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婆媳相處之道歷經了幾千年的洗禮到今天仍然是道難解的題~難的不僅是世俗最重要的是人心。
個人認為只有婆家包容媳婦,為什麼這樣說:兒媳嫁到婆家就是一家人,不管是她的任性和嬌慣都要原諒和包容她。人跟人的性格是不一樣的,跟了兒子是跟兒子過日子。好懶認命了,她爹媽給她的性格。二十幾年,一下子是改不了的。所以順其自然的過,人人從小做到老,都要過那個階段。盡量不讓兒子中間為難,所以做父母的少管。少說,多做
我說個簡單的事兒啊,在孩子三四歲的時候,好說歹說才把婆婆請過來帶孩子,老公呢確實不想做家務,我就跟婆婆說你兒子有點兒懶啊,婆婆一句話懟回來「懶有懶福」,我做為媳婦兒自然是不能直接嗆回去,「忍」了。(就婆婆給帶了一個月的孩子,大姑姐可是念念不忘,我爸媽把孩子帶到14歲後,前後兩年我爸媽都走了。我老公連句感恩的話都不想說。現在我只能有所為有所不為,我想我不為過吧。婆婆的養老費只多不少的給著。)
推薦閱讀:
※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無法入睡,已經有一個禮拜了,每晚都失眠,怎麼解決?
※久病床前無孝子源於什麼時候,現在社會還會這樣嗎?
※有沒有覺得現在有些父母也很自私?
※跟公婆鬧矛盾回娘家不讓回來了,怎麼辦?
TAG: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