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鳳陽童謠中說:「鳳陽本是個好方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乾旱九年荒」?


這首童謠很出名,但內容並不準確,一是鳳陽本來就不是什麼好地方,二是十年乾旱九年荒不能全怪朱元璋,他一定程度也是背黑鍋。

鳳陽本就不是好地方

鳳陽原名濠州、鍾離,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覺得老家地名太土,為了抬高身份,便想給老家改名,因為濠州地處鳳凰山南面(即陽面),便改稱鳳陽。

鳳陽境內多丘陵,土地貧瘠,常有荒災,朱元璋本人也是受害者,君不見他一大家子人(父親、母親、大哥、大哥的長子等等)都死於饑荒,自己當過好幾年和尚,討過幾年飯?

朱元璋曾鼎力扶持鳳陽

朱元璋對鳳陽很有感情,當了皇帝後把老家鳳陽設為中都,並且不顧群臣反對,決定在此地設立皇城,徵調20多萬人到鳳陽修築皇宮。

在他的長遠打算中,是要將鳳陽建成大明首都的,但一樁意外額發生打斷了他的想法。

工程建設過程中後,發生了「厭勝法」事件,一些心懷不滿的工匠,偷偷在宮殿中埋入了一些咒符、泥人、木人、弓箭、剪刀、紙人之類的東西,這是一種封建迷信和詛咒,在當時很有市場,朱元璋勃然大怒,涉案千名工匠全部被殺,他也放棄了建都鳳陽的想法。

但朱元璋並沒有放棄鳳陽,他在政策、項目和資金方面給了鳳陽很多傾斜,包括發展交通、修築工程、大興水利、減免賦役等等,對促進當地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他最重要的一項舉措是組織大規模移民,大量人口被遷到鳳陽居住,進一步帶動刺激了當地經濟發展。

在老朱的大力幫扶下,鳳陽人口大幅度增加,很多荒田被開墾,土地數量達到40萬頃,稅糧年收入超過20萬石,出現了「一郡桑麻翠如洗」的興旺景象,特別是臨淮關一帶「居民稠密,商賈輳集」,成為重要的商業城鎮。

老珠朱好心卻辦了壞事

然而,誰也沒料到朱元璋對家鄉的特殊關愛和政策,最終卻給家鄉造成了難以承受的惡果。

朱元璋的大移民政策一時促進了農業經濟發展,但人口劇增、生產擴張和大規模的樹木採伐給當地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破壞。幾十年乃至上百年過後,鳳陽周圍漸漸變成荒山禿嶺,森林損毀殆盡,湖泊淤塞,淮河經常泛濫,水患頻仍,兩岸百姓民不聊生,「地力既盡,元氣日銷,天災流行,人事屢變」。當初遷來的移民後代不得不流亡他鄉,留下來的百姓無以為業,漸漸操了朱皇帝當年的舊業——乞丐。

直到今天,安徽淮河流域大部分地區的經濟還是比較落後的,其中原因就有當初生態環境嚴重破壞的影響,這也是一心為家鄉父老著想的朱元璋始料未及的。

正因為如此,鳳陽當地百姓對這位洪武大帝並沒有多少好感和自豪感,這首童謠無疑就是這種民意的一種體表現。

我是專註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正面或反面的評價還得看做出評價的人是哪一類群體,站在怎樣的立場?

這個所謂「童謠」,從道理上自然是說不通的,元朝的鳳陽本身也談不上是好地方,其實邏輯很簡單,如果是好地方,又何至於赤地千里,導致少年朱元璋家破人亡最終鋌而走險,自從出了朱皇帝之後,鳳陽被設置為中都,得到了極大的重視,歷史及方誌記載中也並無頻繁的災情記錄。

明朝開國伊始,洪武二年(1369)九月明太祖朱元璋在濠州(今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建中都,「命有司建置城池宮闕,如京師之制」。明中都佔地面積382.30公頃,朱元璋以《宮皇圖》為模本,以南京宮殿建築群為藍本營建,為了建造中都,朱元璋在全國調集數以萬計百工技藝、軍士人等在此大興土木。

朱元璋的這一選擇,是在經過對在應天、長安、洛陽、開封、北平建都的各種方案利弊分析之後做出的,朱元璋認為南京地處江南,難於控制中原和北部地區;洛陽、開封所在的中原經過元末戰亂民生凋弊,依靠江南財賦供應又成本過高。這些因素,再加上朱元璋對桑梓之地的熱愛,於是鳳陽達到了歷史上最高的行政級別和位階。

作為加強中都地位的另外一項措施,朱元璋將松江、蘇州一帶的富戶遷移到鳳陽,朱元璋的這個措施不是他的發明專利,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根據婁敬的建議「徙齊諸田、楚昭、屈、景、燕、趙、韓、魏後,及豪傑名家」充實關中,收效長遠,一心模仿劉邦的朱元璋打的也是這個主意。

但是,朱元璋遷移到南京的富戶和朱棣遷移到北京的富戶日後反彈都很大,更何況依靠行政命令強行輸血建設的中都鳳陽,隨著中都計劃事實上被廢棄,被遷到鳳陽的富戶以外出逃荒為由潛行回鄉,本題所講到的所謂童謠就是他們的創造——在他們這裡,朱皇帝自然成了災難的象徵,正如這位皇帝的面貌,人言言殊。

《明史》寫道:

太祖立法之意,本仿漢徙富民實關中之制,其後事久弊生,遂為厲階。

這已經是一個比較寬容的評價。


這個問題蒼茫大地來回答:

一、淮西鳳陽地貧,歷史上不是個好地方。

像文友所言:鳳陽本身不像江南,不是富庶之地。黃河奪淮在歷史上常有發生,治淮也是歷朝歷代的頭等大事,當年康熙就將水患、三藩、台灣三大問題寫在樑柱上,淮西水災是家常便飯。

元朝採取民族歧視政策不假,但即便在元朝,江南討飯者仍如鳳毛麟角,而鳳陽作為貧瘠之地,朱元璋父子連真正意義上的名字也沒有,朱老大當過和尚、當過乞丐,最初叫朱重八,有興趣的文友可以去聽聽相聲《珍珠翡翠白玉湯》,就知道朱老大當然是何等的窮,朱老大的老爹死了,連一塊小墓地也沒有,怎一個慘字了得?

二、都是大朋初年富豪被移民惹的禍。

朱元璋對家鄉鳳陽真有感情。他當了皇帝後,建都南京,把家鄉鳳陽當成了中都。這種鳥不拉屎的地方,實在對不起中都的稱號。怎麼辦?好辦!先大興土木,亭台樓閣漸次多起來,可光有土木還不行,要有繁華的街市,也好辦!把天下富豪遷到鳳陽不就解決了家鄉經濟繁榮問題了嗎?朱老大御筆一揮,聖旨一下,許多富豪大戶就被遷到鳳陽,富豪大戶水土不服,心繫家鄉,心有怨氣,但朱大爺猛人一個,許多開國功臣都被殺掉了,哪個大戶還敢冒泡?等朱大爺一走,風聲不緊時,慢慢的,這些富裕的有文化的撤遷戶,就把他們對老朱的憤怒寫成了道情,這就是題中的唱詞!至於唱詞成於何時,我沒研究過,總之應該是適當的時候。

這有點類似明朝的陳世美,無意中得罪了老鄉,老鄉編了個故事,後來評書上有了,舞台上有的,他也慘了,讓他穿越到宋朝,被包黑子宰了。

三、唱詞一般都帶觀點的,小題大作都是家常便飯。

鳳陽是個窮地,是不是窮得唱詞這個地步,也是個大問號!

即便窮,也肯定不是朱老大搞窮的,朱老大登基後肯定會採取一系列的家鄉減賦政策。因為終朱元璋一朝,他對農民是發自內心的好。

望斧正!


傳說元末明初因為中原地區連年戰亂,加上水災、蝗災等自然災害,人口急劇減少。明朝成立後中原山東,安徽一帶很多地方赤地千里,人煙稀少,所收賦稅遠遠低於江南、山西等人口多的地方。

而且江南地區在朱元璋與張士誠的鬥爭中支持過張士誠,為解決經濟問題,也為了掃除政治隱患,朱元璋採取了強制遷移人口的方法!於是出現了洪武趕散,出現了山西大槐樹、蘇州閶門等不同人群共祖地的現象。

這種遷移是強制性的,特別是江南地區遷往中都鳳陽,應天府的大多是原本有家業的富民。讓他們捨棄家業田地到陌生的地方他們當然不願意,所以他們只能變成乞丐,唱著鳳陽花鼓一路乞討回江南故地,把對朱元璋的怨恨唱到了歌里……

這支歌謠還有清朝抹黑朱元璋的說法,但我個人覺得可信度不高。

一是因為滿清是鐵血的手腕取得的天下,崇尚用武力讓人信服,改編一個歌謠來鞏固統治,讓百姓仇恨朱元璋的可能性不大!

二是明到清已經幾百年了,清就算採用文治洗腦的方法,也沒必要花大力氣用一支歌謠去編排幾百年前的明朝皇帝。

當然,抹黑整個明朝的行為還是有的,只不過一支歌謠能在民間流傳,一定程度說明了老百姓對它的認同,所以我更傾向於第一種說法。


感謝邀約。我的確有些孤陋寡聞,以至於以前我只知道鳳陽花鼓,只知道鳳陽藉的乞丐多,只知道鳳陽幾乎可以說乞付者層岀之地的代言。還真不知道鳳陽的十年乾旱九年荒與朱元璋有關。通過翻閱前面答手的回答,我才知道有江蘇等多處江南富戶填鳳陽一事。由此對鳳陽十年九荒的原因有了我的一些猜想。江南水鄉與地處中原的鳳陽有著太多的不同:就農業而言從耕種土地的土質,種植方式和栽培經驗都有著巨大差異。這種差異就會使來填鳳陽的從事農耕的人群不能做到正常的生產,這對以農耕為主的那個時代的負面影響應該是致命的。雖然遷來的多為富戶,但不能適應環境,不能正常從事生產也就沒有應有的收入。坐吃山空肯定會是必然。再就從商者而言,地處腹地的安徽鳳陽也沒有了江南地理位置的優越和江南靠大江大河交通上的便利,以及物產上不及江南的富足。這就讓從商者也不能很好的經營,也就不能有太多收益。坐吃山空的悲劇同樣會上演。再一個,大量人口的遷入讓原有的資源(比如土地)人均佔有率大打折扣,這也是造成貧窮的根源所在。綜上所述我認為鳳陽的十年乾旱九年荒的確與朱元璋遷江南富戶填鳳陽有關。換句話說,鳳陽的貧窮,朱元璋決脫不了干係!


我們可以推測出,這首童謠絕對不會是明朝流傳下來的,在中央集權的家天下制度下,任何事都要避諱的,那個地方出現這種童謠地方政府是脫不了干係的。而且,一般說這句話的,應該是鳳陽本地人吧,作為朱元璋的老家,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政策上的優惠肯定是有的,怎麼會罵老朱呢?

現在城牆根底下的姓金姓的姓佟的之類的還以八旗子弟自居呢,為什麼,那是祖上的榮耀吧,怎麼也能用來吹牛逼吧,怎麼到了老朱哪裡就不是東西了呢?

所以,說出這句話的不是當時的反政府組織(白蓮教之類)就是後來的清政府了


鳳陽延101省道可劃分為東西兩半(只是本人的劃法)。東半部山區山硬,平地底窪,水來水淹,旱來地荒。西半部則不同了,地勢高而山可蓄水,沒有水災,很少見過旱災,故為富裕之地。91年發大水後,本人去合肥出差,火車上遇一小溪河老漢去合肥投親,途經武店,老漢看到地里莊稼,就問:這裡水稻長的這麼好,這是哪兒。大家和他解釋半天這也是鳳陽,老漢最後嘆息:都說鳳陽窮,我們哪真窮,都說鳳陽富,這裡真富。 說上一朝代不好鳳陽窮了,就拿李二庄、小溪河說事。說本朝好鳳陽富了,就拿武店、西泉、劉府說事。曾經還有這種唱法,自從來了國民黨,十年就有九年荒。現在鳳陽西半部因為有各種礦產資源,所以經濟又特別發達。


朱元璋窮苦出生,當上皇帝後不僅極力打擊貪官污吏,對地主商賈也不友好,課以重稅打擊商貿。尤其江浙地區富商眾多,他們懷念張士誠統治時期,這讓朱元璋很不滿意,老朱到當地調研,發現當地民眾有很多紀念張士誠的活動,竟對比當朝的不好,勃然大怒。顧及皇家顏面,大明天子不好和草民一般見識,一紙皇命,把江南富庶地區的老百姓遷往周邊人口稀少的地區,包括安徽蘇北等。搞笑的是,這一招並沒有用,紀念張士誠的活動反而擴散得更廣了,至今蘇北安徽一帶仍有不少民俗源於此,反而當今的蘇南人瞧不起蘇北安徽人——那些本屬同宗的孩子,老朱也算是沒白折騰。


只要是有腦子的人都不會相信這些。有人畫了一個女人抱個西瓜,朱元璋就把他殺了,朱元璋懷疑是罵他老婆。在封建專制的社會連官府的名字都要避諱,不然就會招來橫禍,像大家知道的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你說誰敢一邊討飯一邊唱鳳陽以前如何如何好,自從出了個豬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啊?那還不全家抄斬,滅門九族啊。這都是後朝鳳陽要飯的人編的歌謠。明朝時鳳陽地域很大,連現在的明光市和盱眙縣都屬於鳳陽管轄。鳳陽要飯的主要是燃燈及其附近周邊的人。有句順口溜說,花鼓小鑼錢杆子,燃燈寺的飯碗子。鳳陽要飯的習俗一直到改革開放的90年代還有呢。倒不是因為窮,而是作為一種工作,一項掙錢的門路。我記得小時候,秋收以後,全村的人,家家戶戶男女老少,能走的都走了。很多人把家裡的房子用土坯把門窗砌起來堵死了。第二年春天春種的時候才回來呢。我因為讀書上學,一個小孩子獨自在家,每年都是這樣,我一個人要獨自生活幾個月。


這個童謠絕對不是明朝鳳陽人唱的!肯定是清朝人編的!古時候以水運為主,淮河是一條黃金水道怎麼會窮呢!我是鳳陽人只聽老一輩人說:「走千走萬比不上淮河兩岸,樹上都結雞蛋」可以看出明朝的鳳陽有多富有,這首所謂的童謠我們也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才聽到的!童謠童謠只是造謠吧了!幾百年的文化、經濟、政治中心怎麼會窮呢!誰能說今天的北京、上海、天津、重慶這四個直轄市窮呢?明朝的鳳陽同樣的直隸


推薦閱讀:

TAG:政治 | 朱元璋 | 歷史片 | 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