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瘋轉的麻省理工教授盛讚中國神話一事被本人闢謠,為什麼很多人會相信並轉發這類謠言?


首先,我不知道這個信息,也沒有核實、查閱,我不知道題主說的「很多人相信、轉發」是一個什麼數量級,我先假設問題的描述是真實不虛的。

題主要問為什麼,我會說:最本質上是一個人性的問題。這就涉及到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可以從【製造謠言的人】和【相信謠言並轉發的人】,兩個角度來回答。

----------------------------------------------------------------------------------------

從【製造謠言的人】的角度來說:

他肯定希望他的文章傳播得越廣越好,而前提就是看到文章的人會很快就相信,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就用一招簡單卻百試不爽的招數:訴諸權威(appeal to authority)。

高大上的麻省理工教授,都這麼說,你憑什麼不相信?

另外,顧名思義,麻省理工乃理工大學,是不是一定沒有人文研究?我也不清楚,如果是,這應該是一個很大的bug。

特別是在有專業壁壘的問題上,「訴諸權威」這一招可以讓九成的人中招。

比如:醫療廣告。

經常請一個演員,扮演某個頭銜很多的醫生,什麼老中醫、某個醫學協會的主席等等,結合一大堆你不明所以醫學術語、高科技名詞,讓你雲里霧裡,明白又好像不明白,加上你治病心切,有的是急病亂投醫,掏錢買單的幾率就大大增加。

這位經常在各種醫療廣告上露面知名的老太太,看起來人畜無害,談吐得體;一頭華髮和金絲眼鏡是知識分子的標準行頭,加之各種學術頭銜護體,簡直就是如假包換的華佗在世,九成老年人會被迷惑而掏錢買葯!

莆田系各種男科醫院,為什麼經常要掛什麼武警、海軍的招牌,也是訴諸權威,讓你放下疑惑趕緊掏荷包。

「訴諸權威」不是一個貶義詞,不一定是錯的,我們寫論文肯定會引用知名大學者的結論,我們做PPT會用知名調查公司的統計數據,這都是訴諸權威以增強說服力。。。。。。

真實可靠的權威,確實是分辨信息真假的一個捷徑,因為權威的意見,代表學術共同體的認可的主流結論,如果是自然科學的權威結論,是經過了很多苛刻的驗證。

換句話說,可恨的是利用假權威誤導、誘騙人,特別是一些老年人。最可怕的是,這種低級招數卻很管用。

為什麼?利用了人性的弱點。

我自身說法:十幾年前,我對自己170的身高很苦惱,被尼瑪各大衛視上輪番轟炸的增高葯騙過,花了幾千塊毫無效果。

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一廂情願的相信世界有這種葯,加上假扮醫生(訴諸權威)和明星(光環效應)、很多醫托(訴諸多數)的現身說法,讓我掏錢買葯。

今天我看來,當初的我簡直是蠢得原地爆炸,蠢得五體投地。

「訴諸權威」、「光環效應」、「訴諸大眾(羊群效應)」等這些招數一騙一大堆,這就是騙子利用了人性中固有的盲從權威、強者、大眾的本性。

----------------------------------------------------

從【相信謠言並轉發的人】的角度來說:

《易經》云:「人以類聚,物以群分」,乃真知灼見,八個字就道出了社會組織的本質。

國家、黨派、宗教團體、球迷團體等等,本質上都是這個成語的體現,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會如此?

因為,我們人天生喜好與我們見解、理念、信仰相同的人,很自然就會組合聚攏在一起,成為一個虛擬共同體。我們也天生喜歡符合自己原有胃口、立場和認知的信息。

這種偏好到了什麼地步呢?最恐怖的可以說是你死我活。

且不論基督教對異教徒殘忍的殺害,文革中的不同派別的小將武鬥,就是喜歡不同球隊的球迷,都大打出手,鬧出人命。

這種與生俱來且頑固的人性,導致我們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出現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這個心理學術語簡單的說:

  • 如果一個信息,符合你原有的認知,你會放低審查的門檻,馬上就接受,也就再次強化你原有的認知。

  • 如果一個信息,不符合你原有認知,你會將審查門檻提高,千方百計想駁倒,即便是正確的,你也很難接受。

這兩種思維都是「先有結論,後找證據」,就正是西方諺語所說的:你手裡拿的鎚子,眼裡就都是釘子。

一句話管總:「認知偏誤」讓我們形成了頑固的先入之見,自動忽略不利信息,只接受有利信息,強化原有認知。

我買啃爹的增高葯,並不是沒有考慮過可能是假的,我找過醫學書看過,男人基本在十七歲以後骨垢線關閉,沒有增高的可能。

可恰恰那個騙人的廣告,用了一些聽起來很高大上的術語說,這個葯能重新打開閉合的骨垢線(大致意思),一下就碰到我的g點,我傻裡傻氣就相信了。我的先入之見和一廂情願讓我忽略、抵制了這些信息。而增高葯廣告上各種專家、權威、明星提供的誘人信息,強化了我的先入之見,蒙蔽我的心智,導致我被騙。

知道了「認知偏誤」這個原理,就能理解大部分網路爭議、熱點的原因。

再回到這個謠言:《麻省教授:中國人的信仰問題分析》,謠言製造者訴諸權威。看到文章的人,我將其分為兩個陣營:

  • 愛國粉紅陣營:他們相信中國越來越強大,認為中國文化優秀,二者不是因果關係,也是強相關。

  • 你國公知陣營:他們相信西方優越,對中國持悲觀的崩潰論,喜歡西方的那一套。

「公知」和「粉紅」各自都覺得對方陣營是傻逼。因為他們只看到符合自己原有認知的信息:他們看到對方陣營最SB的人,就覺得對方陣營都是那樣的人。

根據「認知偏誤」和「訴諸權威」這兩個因素考慮:

  • 如果粉紅陣營看到這個文章,懷疑的概率會很小,相信的概率會大大增加,

  • 如果你國公知陣營看到,結果就恰恰相反。

據我所知,這些年隨著國家實力不斷強大,粉紅人數越來越多,公知越來越沒有市場,以中國網民基數,粉紅的強勢,轉發量很高也是很正常的。

我個人政治立場,在粉紅和公知之間搖擺,看到國家進步,我是粉紅,看到社會的黑暗面,我是公知。

但總體上我覺得我是個愛國者,我認為愛國不是什麼意識形態灌輸,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情感。

這類文章中的信息,又不是我做決策的參考信息,這就是一個娛樂,真假對我無關宏旨,我說不定也會相信。我相信大多數也是這樣的。

而且近年來,也有不少外國學者看到中國文化和制度的特殊性,讚揚幾句也正常。因為事實擺在那裡,中國在短短几十年取得了無與倫比的成績,是人類歷史罕見的。

所以,不要以這個來批評某一陣營的人是傻逼!「認知偏誤」不管是多聰明的人,多大的學者都免不了。

我要批評的是那個訴諸權威製造謠言的傢伙。

我不知道他的初衷什麼,訴諸一個外國權威製造謠言,恰恰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不得不說,有那麼一批人,見到外國人稱讚就高興得不得了。有些外國人有投其所好,靠這個在中國混飯吃。

這也還是那種人性中的「認知偏誤」,我們喜歡別人的讚美,別人讚美一句,你一天的心情都會很好,不喜歡別人的批評,不管這個人如何號稱自己「虛心、雅量」,他都無法抵抗與生俱來的人性。

我們面對批評,大多數情況下,是不是條件反射的為自己辯護:認為別人不了解自己,別人不知道真相,不是你想的那樣?

當然,我不是說讚美就不好,批評就一定好,而是說,一定要經過不帶先入之見的審查。

---------------------------------------------------------------------------------------

最後一個問題是,如何不被訴諸權威的假消息騙到?如何儘可能的避免認知偏誤?

你可能會說:作為普通的吃瓜群眾,面對各種專業壁壘,防不勝防的真假消息,雲里霧裡的學術名詞,你根本沒有能力識別真假權威呀?

我在前面說了:這本質是一個人性問題,是人性弱點帶來的,所以,要從規避人性的弱點開始著手。

如果說騙子利用了這個人性弱點,讓九成人中招。那麼,遵循以下幾個原則,可以識別九成以上的騙子,提高信息接受的質量。第一,懷疑精神

你一定要明白,這是世界上到處是人云亦云,真假參雜的各種信息。懷疑,是獨立思考的前提。陳寅恪先生曾說:

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真理應得以發揚。

世界上到處都是俗諦,時刻桎梏著我們,只有懷疑,才是是接近真理的第一步。

第二,核實信息來源。

如果你需要某個信息做決策,一定要核實信息的來源。不要輕易相信沒有信息源的信息。凡是文章中【據XX說、據有關專家】等等絕不要相信,有的是騙子,有的是以訛傳訛,一定要查證。

維基百科最基本的要求是:要求編輯者一定要給出可供查證的信息源。論文中引用他人結論,一定要給出符合學術規範的信息源,目的就是為了【可核實】:

  • 可供核實的信息,能一定程度上杜絕騙子。

  • 空口無憑的亂說無效,同時給讀者提供參考信息。

  • 信息傳播過程中會失真。人性會本能的會曲解信息,有些甚至故意斷章取義,

第三,我可能是錯的,

從歷史經驗來看,看起來堅不可摧的正確答案一再被顛覆、更新,那些大智者都不可能掌握真理,你能好到哪裡去?

你一定要意識到,你可能會錯,越是中二患者,越以為自己手握真理,相信自己的正確;越心智成熟且博學的人,越疑惑,越不確定。

但這不是說要你不下判斷,而是說:成熟心智的基礎是開放的心態,方如此才能規避「確認偏誤」,學會兼聽則明,不被頑固的先入之見所桎梏。

看起來很簡單,其實很難做到,我是不能完全做到,我本人是專攻領域涉及文獻學,對信息真實性和要求非常的高,即便是這樣,我仍然被我固有的先入之見所左右。

第四,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這個世界很少問題能有截然明了的對錯,特別是涉及人的問題:社會、經濟、道德等等,爭議很大的問題,很難取捨,就一定要兼聽,然後綜合考量,這就是獨立思考的本質。

因為你的觀察和個人經驗是有限的,是不完備的,你要儘可能吸收各種反饋信息,逼近真實客觀。

碰到有專業壁壘的問題,哲學家羅素先生提供了一個判斷取捨的方法,我認為只要做到了,就可以大致可以得到靠譜的結論:

  • 專家一致認可,你可以暫時相信

  • 專家有爭議,你不能擇其一端而不疑惑。

  • 專家一致否定,你暫時不要相信。

----------------------------------------------------------

你可能認為這些很簡單,我完全可以做到,說真的,我當初也是這麼認為!

這個世界最大的問題就是:愚人和狂熱分子總是對自我如此肯定,而真正的智者內心卻充滿疑慮 ------ 勃蘭特 羅素

人大多數時候是相信自己比別人更聰明、更正確,相信我,規避人性的弱點,並不是那麼容易。到今天我才驚訝意識到,這麼簡單卻深刻的道理,我卻花了十幾年的時間才明白,而且不一定能時刻恪守。區別是,如果離開正道太遠,我會反省,將走偏的思維拉回正道。


這事的要害,不在「解讀神話」,也不在國人的「不屈精神」,而在「洋教授」的誇讚;而「洋教授」誇讚的要害,不在「盛讚中國人的不屈精神」,而在「稱西方人習慣於聽神的旨意,往往逃避」,說白了就是借洋教授的權威之口,做一個「西不如中」的偽證。

西方人,還是學問很深的教授都承認了,你還不服嗎!

就是這個扯大旗作虎皮的邏輯,可笑的邏輯。

我們寫文章,歡喜引用名人名言,比如孔子怎麼說,朱子怎麼說,這是從小學就開始學習的加強論證的作文方式。

過去引用名人名言,需要加引號,比較正式,發表時還要進一步查對,以防有誤。到了網路時代,一些人就變得不正經起來,網上寫文說事兒,常常胡編亂造名人言論——包括活著的,編了就用。記得我聽郭德綱講過一個相聲,引用高爾基的一句名言,說:「高爾基說,去你奶奶個纂兒吧!」于謙答:「高爾基親戚還挺全。」大家一聽就樂了,但樂完不會記住這句「高氏名言」,相聲嘛,就是逗樂,誰會真的相信,高爾基會說「奶奶的纂兒」?可網上有些很「高大上」、很「正能量」、還是廣為轉載、閱讀達到100000+的文章,也經常妄引虛假的名人名言,為自己的論點作偽證。

(許多網路爆款的嗨文,直可當段子來聽,卻又不如相聲有趣,是令人哭笑不得的段子)

這些「名言」,有一個特點,就是簡單、偏激、粗暴,甚至可以說淺薄,平白扣在洋教授頭上,令教授們甚感難堪不安。好比題目中說的,什麼西方人習慣聽神的旨意、逃避,中國人「不信邪」,就不屈了,不是很荒唐幼稚嗎?真正的教授不會那麼說,倒是「民科」,對了,還有雞湯寫手、營銷號文案喜歡說這樣的話。而讀者偏偏喜歡讀,因為千百文章,唯獨這類文字能發生打雞血的效應,令人嗨起來。

我曾在系友群里,看到有人轉發某民科的高論,其中引了美國高校一位女性歷史教授的「言論」,大家看過,覺得那位教授不會發表那樣有損名譽的言論。剛好有一位系友與該教授有合作關係,馬上把信息反饋過去求證。果然教授否認自己發表過類似言論。系友將教授的回復截圖發到群里,大家呵呵一樂,知道又是民科在搗鬼。

網路時代,信息發達,隨便編造洋教授的觀點,很容易被當事人察覺,但闢謠很難,闢謠的聲明真的「止於智者」了,而不為廣大不明真相的群眾所知。

所以大家在讀網文時,要提前打好預防針,當看到某個極端言論或石破天驚的「新見」時,不管文中出現什麼權威人物或大牌子名校(主要集中在牛津劍橋、哈佛麻省)為他背書,你一定不要輕易相信。現在網上好多「爆文」,都出自民科和網路思想家、人類精神導師、國學大師(以上稱號,引號不用打吧)之手,有不少都是胡編亂攢而成,製造炫奇言論以聳動視聽。讓不負言責的教授們受害不淺。

其實,喜歡引用西方名校的教授的言論,不單民科和寫手這麼做,就是一些專業研究工作者,也有這個習慣。我經常看論文,動不動蹦出一句:「據希爾烏有的研究」,或「莫知其人教授指出」,有時候還加上「著名」二字,根本不知道這些洋專家是何等人物,也看不出引用這位教授觀點的必要性何在,但風尚如此,似乎論文里出現一個洋教授,或引用一篇二手的洋文獻,就大大提高了此文的學術水準,對得起高水平的學術刊物了。

(辜鴻銘教授)

崇洋心理,就是辜鴻銘先生說的,人們心裡的剪不掉的辮子。與西方名校的教授經常上榜不同,隨意借重國內教授的情況比較少見,真如高校里常開的玩笑:到底土鱉不如海龜(海歸)啊!更莫說,洋不龜了!

說白了,這種現象還是在思想上、學術上,中外交流不夠;在許多人的意識里,挾洋自重、洋貨好過國貨的心理,仍然沒有變化——儘管他鼓吹的是中國好,而手段卻揭示了,他內心真實的想法,還是自卑和陰暗的。


這個假新聞很老了,我們在半年多以前就已經辟過謠,文章名字叫:《哈佛教授盛讚中國神話「敢於向天抗爭」?幹了這碗毒雞湯》 。大家有興趣可以去搜。

為什麼是哈佛教授,不是麻省理工教授?因為原先的謠言中,這個理論的提出者是「美國哈佛大學神學院教授大衛·查普曼」。順便吐槽一下營銷號的標題,很有意思,「中國人自己都不知道」的民族特徵。

當然這個教授是不存在的,所以當時配了一張麻省理工某教授Larson講座的圖,Larson因為形象上很接近中國人心目中的「教授」,所以被用在很多垃圾文章里。不過這事,被人譏笑為「連P都懶得P」,也就是說,造謠太不敬業了。所以後來索性就把作者傳成了麻省理工教授Larson。但這裡出現的問題是,之前偽造的哈佛教授的專業,「神學院」,至少顯得是很專業的,與問題對口。可麻省理工是個理工科院校唉,哪個教授跑去研究中國神話?所以又出現了另一個不和諧的破綻

這套理論是知乎網友在何新的某本書的基礎上寫的。作者既不熟中國神話,也不熟西方神話,或者沒有基本的學術規範,全是胡扯。但忽悠普通讀者已經是足夠了。滿足了朋友圈傳播的第一定律。借用教授的名頭是一種常見的忽悠方式,叫「訴諸權威」。一個理論,哪怕你有一些懷疑,能夠認出一些破綻,舉出一些反例,但假如是某個教授說的,那麼你會自動繳械而全盤接受。這是壓制你個人思考的一種手段而已。這就是為什麼造謠的人要炮製這個故事。

類似的情況遍布各個知識領域。比如真正的科學家熱衷於講理論本身,民科熱衷於談論哪些科學家認可自己的理論(當然那些認可基本都是編的)。熟悉這套手法能夠少上當受騙。


因為這句話來自麻省理工的某位教授,大家甚至不會去管是哪位教授,而只是看到了麻省理工這幾個字,然後就瘋狂相信......

這背後反映了什麼,值得我們深思。


網路世界裡類似的這種虛假信息和謠言數不勝數,在中國最深受其害的幾個人物,比如說莫言、白岩松,包括魯迅等等,這些人經常會被安上各種莫名其妙的一些名言,然後以他們的名義到處傳播,這個在互聯網都已經成為一種經久不衰的「景觀」了。

這種類似的虛假信息的傳播,可能更多的是傳播者,從這些語言當中獲得一些認同,至於是哪一個人說的倒是成為其次的,並沒有人關心,可能只是想通過這種張冠李戴找一個更具有權威性的一個來源,讓更多人轉發。

而對於類似這個問題這種表揚中國或人或文化的虛假的信息案例,也是有很多案例的,就比如說很典型的一個就是說「宇航員在外太空用肉眼能夠看見的人類工程兩個裡面一個是萬里長城」,另外一個就是西點軍校設立有雷鋒的雕像,號召學習雷鋒;還有就是號稱拿破倫說的「中國是一頭沉睡的東方雄獅,一旦醒來,會讓世界震驚」等等。其實這些消息最早出來的時候都引起了很多國人的振奮,國人們從這些案例里,似乎找到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很多時候人們很少會做到去核實這些信息的來源,可能只是看到這些消息就以訛傳訛,但這些不實或虛假消息的廣泛傳播,只會成為笑柄。

但是,這些虛假的信息為什麼會如此有市場?一再出現?其實也反映了很多中國人的一個心理,就是太在乎對於外界對於自己國人的認同跟國家的認同,以及太追求這種所謂民族自豪感,太過於患得患失,別人批評不得,但一旦有一些好話,就全民歡慶,甚至很多時候花大錢請外國人來中國誇自己,寫各種文章讚美中國。目的卻僅僅是為了廉價而虛幻的民族自豪感而已,這其實是不可取的,不是一個大國人民該有的表現。


炮製者一般有兩種動機;

1、發泄情緒;

2、獲得轉發、獲取流量。

這個炮製者可能是其中任意一種動機也可能是兩種動機都有,但是動機轉化為最後的成功大面積轉發,是因為他的視頻里可以讓我們感受到一種自豪和認同感,帶有比較濃的民族主義情緒,當情緒被帶動,是可以傳染得很快的。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一個出身寒門狀元之死》這篇文章?
馬伊琍:她的成功,依靠的不是文章,而是這兩個人……
做最好的自己,遇見最美的人生
怎麼起好作文題目?
這篇檄文能與陳琳的《討曹操檄》和駱賓王《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相提並論么?

TAG:麻省理工學院 | 社會 | 文章 | 文化 | 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