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劌論戰中齊國為什麼不射箭?難道當時也是方陣對戳嗎?
從某種意義上說,《曹劌論戰》中所描述的長勺之戰,是春秋戰國時期戰爭的分水嶺。
為什麼這麼說呢?咱們先把這一段抄錄一下。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魯軍攻擊)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這裡打的不是一種戰爭,而是兩種戰爭。
齊國打的是春秋早期的戰爭。魯國打的是春秋晚期和戰國時期的戰爭。春秋早期的戰爭是什麼樣子的?首先,兩軍打仗需要選擇一個合適的地方。這是一場由齊國挑起的戰爭,既然是齊國挑起的戰爭,那它完全可以選擇怎麼來打魯國。比如說突然襲擊呀兵臨城下呀等等。但齊國不是這樣打的,它首先向魯國遞交了戰書,說我要打你,接著,當魯國應戰以後,又選擇了一個打仗的地點在長勺,於是在長勺這個地方擺開了陣勢作戰。其次,齊國選擇了最正規的打仗方式,就是把戰車擺開,接著,擊鼓進軍。這裡面特別說到了一個「齊人三鼓」。齊人三鼓,就是擊了三次鼓,擊了鼓就得進軍,那也就是說,齊人進軍了三次。進軍了三次,打了嗎?沒打。因為魯國一直沒動。沒打,是不是就該退回來呢?不退回來,又怎麼再次進軍呢?所以我們這裡看到,齊國打的真是一場非常奇怪的戰爭,衝過去和人家挑戰,結果人家不打,然後又退回來。都沖三次了,人家不打,還是得退回來。魯國不打,你為什麼不可以打呢?直接攻上去,打魯國一個措手不及,手忙腳亂呀。你這麼退回來,又重新擺陣,那不是瞎折騰嗎?
(長勺之戰示意圖)
第三,齊國打敗以後逃跑,也是正常的逃跑方式。曹劌下車看,又登上車看,擔心齊國有埋伏,其實齊國根本就不可能埋伏,因為他們是在正常打仗。從某種意義上說,曹劌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我為什麼要說曹劌有「小人之心」呢?這就需要說到曹劌的打仗方式了。曹劌打的顯然是另外一種戰爭,當曹劌去見魯庄公,問魯庄公靠什麼來打贏這一仗到時候,魯庄公講了一番道理。我們感覺,魯庄公說的這番話,其實是有道理的呀。他對士兵好,士兵拚命為他打仗;他對百姓好,百姓就積極交糧,他對祖先好,祖先就保佑他。但是曹劌說,不行,你這些打不了仗。曹劌為什麼覺得這些打不了仗了?因為曹劌覺得魯庄公要打的,還是一種常規性的戰爭,而不是一種創新型的戰爭。我們來看曹劌打的仗。(長勺之戰是車戰)
第二,齊軍已經逃走了,當時魯庄公想立刻就追,魯庄公為什麼想立刻就追呢?因為那時候還有一套規矩,就是打敗了的軍隊,如果已經逃到了50步開外,那你就不能再追了。魯庄公心裡著急,所以當然要追。可是曹劌不著急,他下車看了看車轍,又登車看了看齊軍的旗幟。這樣一來,大概齊軍已經跑到了50步以外了。也許那時候,齊軍還在想,我都跑到50步以外了,魯軍應該不會再追來了,結果沒想到,曹劌不守規矩,依然要追,結果大敗齊軍,打得齊軍閉聲閉氣,徹底改變了齊魯兩國的戰爭狀態,齊國再也不敢向魯國挑戰了。
曹劌用講究謀略的戰爭,和齊軍講究規矩的戰爭打,曹劌肯定是會打敗齊軍的。而這場戰爭也受到了整個春秋戰國各諸侯國的舉世關注,後來像曹劌這樣打仗的人也就變得越來越多,甚至出現了孫武、孫臏、吳起這樣的大軍事家。
這樣說完,大家就明白了,講規矩打仗的齊國,為什麼會射箭呢?
謝邀。
曹劌論戰是在春秋時期,當時的戰爭,不是方陣對戳,而是車陣。大致來說,作戰的主力是戰車,每輛戰車4匹馬,上面坐3個人,其中中間一個人是馬夫,左邊是手持弓箭的指揮員,右邊是手持戈或戟的護衛。後面還跟著幾十個步兵。打仗時候,雙方先是戰車衝擊,車上的將士彼此遠用弓箭,近用戈戟作戰,後面的步兵也一擁而上。基本上,戰車兵的勝敗是決定性的。一旦打贏之後,最多稍微追殺一陣,並不過分的殺傷敵人,稱為君子之戰。
回到你說的齊國和魯國之間的長勺之戰,你的意思大概是,魯軍不動,齊軍為何不逼近射箭?首先這個和大家慣常的作戰方案不同。其次,齊軍可以射箭,魯軍也可以射箭啊。而在春秋車戰中,保持陣型的完整非常重要。
下面你設想下,第一次衝鋒時,齊軍戰車在前,步兵在後,嘿喲嘿喲地衝到魯軍列好的陣勢前面,而魯軍依然不動。這時候,齊軍停下來和魯軍射箭,誰佔便宜?毫無疑問,魯軍是要佔便宜得多的。而且如果對射一陣,齊軍陣型都沒整理好,魯軍卻是嚴陣以待,那齊軍就更吃虧了。再加上當時君子戰爭的思想,所以齊軍統帥鮑叔牙看到魯軍不迎戰,就直接退下去重整隊列了。
從曹劌論戰,其實也可以看出春秋時候的君子之風。那時候打仗的確講規矩,只分勝敗,不決生死。換成春秋後期乃至戰國時期的軍事家們,曹劌這種烏龜不出的戰術,不被轟成渣才怪。
春秋時期沒有獨立的弓箭兵方陣
曹劌論戰發生在春秋早期的齊魯長勺之戰中,當時的軍隊還是以戰車為核心進行編製的。每輛戰車配備一個車御(司機)、一車左(弓箭手、指揮官)、一車右(戈矛手、參謀官),他們往往是由受過「六藝」訓練的貴族擔任。戰車周圍配備72名步兵,環繞著一輛戰車進行列陣,他們往往都是由諸侯采邑里的鄉人充當,並未受過多少「六藝」訓練,所持兵器也往往是「戈」,直到春秋戰國之際,方才有因為冶鐵技術進步而改良後的弩機裝配到步兵當中。
而且,射藝與其他六藝一樣,是當時的貴族才有資格、有實力去學習與應用的技術,步兵是沒有資格也負擔不起射藝的學習的。所以,在冶鐵技術提升、弩機改良以前,以弓箭高昂的成本與社會等級制度制約,是不可能組織起一個具備遠程殺傷力的方陣的。
在春秋早期的這次會戰中,唯有少數貴族戰車上擁有「射手」,並不足以形成密集的弓箭方陣進行我們再影視劇裡面常看到的那種方陣排射的壯觀景象。換言之,由於技術水平與軍隊編製的限制,用弓箭兵方陣進行排射,是當時的戰將所不可能具備的戰術思想。
春秋時期的作戰方式春秋時期諸侯之間流行商代傳下來的車戰,也即利用步兵掩護,通過殺傷對方步兵以及戰車衝擊,從而擊垮對方陣型乃至士氣,進而通過中軍兩翼之間的配合,實現對戰場局勢的把控,這是春秋時期作戰的主流方式,想必要比問題所述「對戳」複雜多了,否則也不會有同時期的《孫子兵法》這種千古名著的誕生。
晉楚之間的諸多交鋒便是兩個超級戰車大國之間進行的最大規模車戰戰例,而且從晉楚軍制中,我們也能看到諸如後世軍法官、斥候官、情報官之類的存在,這也說明了春秋時期統御軍隊的權力渠道的豐富與複雜化。
歡迎關注頭條號寒鯤,及時獲取更多國史乾貨知識推送
春秋時期的士兵基本還是方陣攻擊,士兵的戰鬥能力很差,甚至大多數還是農民臨時征掉,弓箭兵早就是標配了,各個國家也有盾甲兵,而且箭也是有限的
推薦閱讀:
※教你如何發泄內心的情緒!
※女生髮嗯哪什麼心理?
※感覺自己有社交恐懼症該怎麼辦?
※自己雞皮膚,尤其是腿,感覺很自卑,想問男生們介不介意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