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有哪些教育思想?
可以了解一下孟子思想中體現出的為人處世的智慧。
孟子的「與人為善」原則「與人為善」一語,今天我們常常用到,孟子認為只有「與人為善」的舜,才真正進入了人生的最高境界,成就了為人處世的典範。孟子說:「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捨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於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這個故事的意思是說:「子路,別人指出他的過錯,他就很高興。禹,聽到別人善意的意見和建議,就向人家致敬。偉大的舜更是了不起,善於向別人看齊,拋棄自己的缺點,吸取他人的長處,來發展自己的善行。舜從耕田種地、制陶打魚,一直到成為帝王,沒有哪一個優點不是從別人那裡學來的。吸取眾人的優點來發展自己的善行,這就是與別人一同行善啊。所以,最高尚的德行就是偕同他人一同行善。」
孟子認為:我們的感情、時間和精力都有限,就要分清本末主次。而人與人相處需要找到穩定的模式,才能長期維持和諧的關係。
做事「通權達變」的原則
孟子被稱為「亞聖」,因為「至聖」是孔子。但這種稱號並不像奧運會的金牌銀牌,因為他們生活的時代隔著一百多年,在各自的時代其實都是獨一無二的。
孟子其實很不喜歡一個人一輩子就固執一個原則,因為人生的變化是非常複雜的。根本原則是心要真誠,遵守社會規範,但對方的期許有彈性,我們做出的行為要對別人真正有利才行。為人處世要懂得變通,語出《離婁篇》。他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意思是說,「有德行的人,說話不一定要句句守信,行為不一定要貫徹始終,與義同在,依義而行。」 孟子的意思就是告誡人們做事宜通權達變,並不是不講信用,而是說,要把道義放在第一位。
孟子特彆強調變通,儒家思想有原則,但也要考慮具體情況,採取權宜措施,古語叫做「守經達權」。「經」就是常,遵守基本原則,「權」就是變,能夠通達變化的意思。
有個人叫淳于髡的,故意跑來問孟子,如果嫂嫂掉到水裡去了,做小叔子的能不能伸手去救她?今天我們會覺得這個問題很荒謬,但是古時有嚴格的規矩,男女授受不親。一邊是「授受不親」,一邊是「要不要救人」,怎麼辦呢?
孟子對淳于髡說,如果你不拉她,真是豺狼一般,太狠心了,眼看人要淹死了,即使不認識的女子也該對她伸出援手,何況自己的親人。絕不能不救!淳于髡就說,現在天下的人都沉在水裡了,你怎麼不伸手援救呢?意思是要孟子出來做官幫助百姓。孟子回答,天下的人都沉在水裡,要用「道」來救,難道想用我的手去救天下人嗎?一個人的力量有限,但「道」是可以救更多人的。
切勿「嚴以待人,寬以律己」孟子為人處世最重要的原則是勿「嚴以待人,寬以律己」,意思是決不能對他人要求嚴格,自己卻為所欲為,用兩套標準來衡量世事。
有一個「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就是來自孟子與梁惠王的對話。孟子曰:「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
該名句出自《梁惠王篇》,故事情節是這樣的:梁惠王對孟子說:「我治理國家,夠盡心的了。河內遭災,我便將災民移到河東,並調河東的糧食救濟河內;河東遭災,我也這樣處理。看看鄰國的,沒有像我這樣盡心儘力的。可是他們的民眾並未減少,而我的民眾也不見增多,是什麼道理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喜好打仗,那就請讓我用打仗來作比喻吧。戰鼓咚咚響,兵刃相交鋒,戰敗的一方丟盔棄甲,倒拖著刀槍,掉轉頭就逃。有的士兵逃了一百步停下來,有的逃了五十步停下來。逃了五十步的譏笑那些逃了一百步的,您看行不行呢?」梁惠王說:「不行,他們只不過沒有逃到一百步罷了,同樣也是臨陣脫逃啊!」孟子說:「大王既然懂得這個道理,那就別指望您的民眾會比鄰國多了。」
嚴以待人,是對他人甚為苛刻。寬以律己,是放任自己的行為,無所顧忌。「嚴以待人,寬以律己」,這是一種人格缺陷,是一個破壞人際關係的無形殺手。因此,我們也應時常警惕。
(文/廣報全媒體記者 吳波)
感謝邀請。?首先,孟子是個大教育家,而且是非常熱愛教育的大師。他說人生有三種最大的樂趣,其中之一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說明孟子是個熱愛教育崗位的老師。
孟子的教育思想豐富而深刻。主要的教育思想如下。
一是教學生樹立遠大的人生志向。他說,君子尚志立志,要做個具有賓士天下高尚理想道德的人。
第二,孟子要學生專心致志,做學問不能三心二意,必須持之以恆的努力。他說挖井挖到一半不出水,那是沒有堅持的緣故。
第三,孟子要老師教給學生以規律,嚴格學生的行為,這叫做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第四,孟子要學生積極發揮主體能動性,老師只能教給學生以原則,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左右逢源。孟子把這個思想叫做欲求自得。
第五,孟子討厭好為人師的人,要求老師1必須做學習的榜樣,否則就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手機回答,不到之處,敬請指教。謝謝您的閱讀。歡迎關注好玩的國學。
一、性善論。孟子認為人性是人類所特有的本質特性。孟子認為,人先天就具有四種善的萌芽: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四種善端是後天仁、義、禮、智四種道德發展的基礎與條件。後天完善的道德其實就是先天「四端」的展開。孟子不僅提出了「四端」說,而且提出了「良知、良能」的觀念以推廣「四端」說。所謂「良知」,即不經過考慮而生來就具有的知識。有時孟子統稱為「善心」。他認為善心不僅是先天性的和非功利性的,而且具有平等性,人人相同。人性是善的,一個人道德及其他方面的發展動力來自於內部。但不否認教育的作用。教育的作用一方面將固有的善端保存並擴而充之,使其成為善德,另一方面擔負著把喪失的良心尋找回來的任務。
二、理想人格「內聖外王」是理想人格,重視道德完善甚於治理天下國家才能。「大丈夫」應該有著崇高的志向和偉大的精神境界,有著對正義行為的高度自覺性,有著堅定的信念和高尚的氣節。
三、道德教育的內容。仁、義、禮、智四德作為道德內容。仁是發自內心的思想情感和精神狀態,是內在的東西,義是仁的外化與推衍,是外在的道德行為。禮是行為的準則,智是辨別是非的智慧。孟子注重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是以血緣關係為核心的倫理道德內容,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也是孟子整個教育目的所在。四、道德教育的方法(1)存心寡慾,自然屬性和道德屬性價值和意義不同,其中有大小貴賤之分。(2)尚志養氣。立大志,捨生取義。它是一種以正義培養起來的,是至大至剛之氣,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3)反求諸己,道德修養方法上,最重自覺,講究內省,主張判別行為是否合宜以自己的良心為標準,強調對社會規範再判斷,與孔子(4)磨練意志注重道德修養方法和意志的鍛煉。會焚書坑儒嗎,不會和龍祖學一學嗎,
孔子的儒家的理念,從社會層面出發到個人,以德為本,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社會有序。
孟子的理念,從個人的角度出發到社會,以善為本,人與社會的關係,溫和態度。
孔子採取的是治世之道。
孟子採取的是君子之道。
推薦閱讀:
※淺談人工智慧與教育的結合
※「華五」南京大學和「網紅」武漢大學誰更強?網友:不是一個檔次
※流行鋼琴伴奏學習適合用什麼書?
※教育信息化公司為什麼做不大?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到底有多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