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中的「三」為何意?
易經中多次出現「三」這個字,有很多種含義。我們首先來回顧一下究竟出現了那些帶有「三」的卦辭和爻辭。
出現在卦辭中的「三」蠱卦 蠱: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後甲三日。
晉卦 晉: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
出現在爻辭中的「三」
需卦 上六:入於穴,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
訟卦 上九:或錫之鞶帶,終朝三褫之。師卦 九二:在師中,吉無咎,王三錫命。
比卦 九五:顯比,王用三驅,失前禽。邑人不誡,吉。同人卦 九三:伏戎於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坎卦 上六:系用徵纆,寘於叢棘,三歲不得,凶。明夷卦 初九:明夷于飛,垂其翼。君子於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解卦 九二:田獲三狐,得黃矢,貞吉。損卦 六三: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困卦 初六:臀困於株木,入於幽谷,三歲不見。革卦 九三:征凶,貞厲,革言三就,有孚。漸卦 九五:鴻漸於陵,婦三歲不孕,終莫之勝,吉。豐卦 上六。豐其屋,蔀其家,窺其戶,闃其無人,三歲不見,凶。
巽卦 六四:悔亡,田獲三品。巽卦 九五:貞吉悔亡,無不利。無初有終,先庚三日,後庚三日,吉。既濟卦 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未濟卦 九四: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於大國。
雖然都是「三」,含義各不相同
在周易的卦辭和爻辭中多次出現了「三人」「三歲」「三日」「三年」等不同的三,這裡的三,既有實指的「三」,也有虛指的「三」,在虛指的「三歲」「三日」等三中,三代表「多年」,「多日」等複數含義。
實指的「三」
訟卦 上九:或錫之鞶帶,終朝三褫之。
師卦 九二:在師中,吉無咎,王三錫命。 比卦 九五:顯比,王用三驅,失前禽。邑人不誡,吉。革卦 九三:征凶,貞厲,革言三就,有孚。
為什麼說這裡的「三」是指實際上的三次或者「三驅」呢?
先來理解一下訟卦和師卦中的三。訟卦中出現了「鞶帶[pán dài]」,並出現了「三褫[chǐ]之」的說法。
(圖為古代的鞶帶,指皮製的大帶,為古代官員的服飾。)
「訟卦」及「師卦」都提到了賜(錫)命、帶,源自《周禮 春官》中的九儀:「以九儀之命正邦國之位:壹命受職,再命受服,三命受位,四命受器,五命賜則,六命賜官,七命賜國,八命作牧,九命作伯。」,這裡的「命」指官爵的等級,三命就是第三級的官爵,所以師卦中的「王三賜命」,指的就是王賜予九二所代表的將軍第三等級的官爵。
而「褫」為剝奪、革職的含義。在這裡的「或錫之鞶帶,終朝三褫之」是指「賜給了官職(「鞶帶」指代高官厚祿),但一天之內被降職三次,訟卦及師卦的「賜」和「褫」都是根據《周禮》而來。
「王用三驅」為什麼也是實指呢?這裡的「三驅」是古王者田獵之制。謂田獵時須讓開一面,三面驅趕,以示好生之德,指「左、右、後」三面三個方向,而空出前面,有關「三驅之禮」,可以參考商湯的故事。
有一次湯走到郊外山林中,看見在一個樹木茂盛的林子里,一個農夫正在張掛捕捉飛鳥的網,是東南西北四面都張掛。待網掛好後,這個農夫對天拜了幾拜,然後跪在地上禱告說,「求上天保佑,網已掛好,願天上飛下來的,地下跑出來的,從四方來的鳥獸都進入我的網中來。」湯聽見了以後,非常感慨說:「只有夏桀才能如此網盡矣!要是如此的張網,就會完全都捉盡啊!這樣做實在太殘忍了。」就叫從人把張掛的網撤掉三面,只留下一面。商湯也跪下去對網禱告說:「天上飛的,地下走的,想往左跑的,就往左飛,想往右跑的,就往右飛,不聽話的,就向網裡鑽吧。!」說完起來對那個農夫和從人們說,對待禽獸也要有仁德之心,不能捕盡捉絕,不聽天命的,還是少數,我們要捕捉的就是那些不聽天命的。仲虺和伊尹聽了以後,都稱頌說:真是一個有德之君。那個農夫也深受感動,就照湯的作法,收去三面的網,只留下一面。這就是流傳到後世的「網開三面」的成語故事。
商湯「網開三面」的故事在諸侯中很快就傳揚開了。諸侯聞之,曰:「湯德至矣,及禽獸」(《史記·殷本紀》)。諸侯們聽說以後,都齊聲稱頌說:「湯是極其仁德的人,對禽獸都是仁慈的。大家都認為湯是有德之君,可以信賴,歸商的諸侯很快地就增加到四十個。商湯的勢力也愈來愈大。
「革言三就」為什麼也是實指?這裡的「三就」也是古代的刑罰之禮。「三就」謂古時服死刑者,依照身份不同,分別三處就刑。《書·舜典》:「五刑有服,五服三就。」 孔 傳:「行刑當就三處:大罪於原野,大夫於朝,士於市。」
虛指的「三」
除了以上所實指的三之外的,大多數卦辭爻辭裡面的「三」都做「多」來解釋。這是因為《易經》和《道德經》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一樣的,道德經中的三即代表多數。
估計是這個問題的提問者將老子的道德經和易經弄混了吧?《易經》裡面沒有終點的提到三這個數字,倒是老子的書里有「」,但是《道德經》和《易經》並不是一回事,雖然前者是對後者的傳承和某方面的深化,卻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要說易經中的三,其實也還是有提到的,三爻、六三、九三……這些都是爻位,不同的位有不同的爻辭意思,這就要去細度易經才能理解的了。既然說到三,大禹就跟大家一起說說古人的「數」,原諒我雖然是個數學學渣,但是真心喜歡這些神奇的文化,古人在數這方面的研究不得不讓人五體投地啊。
就說問題中的「三」,這個數字單單看來就是123,就是計數用的,放在不同背景里,又有不同的意義了。「三生萬物」這個三就絕對不是123的意思了,這裡牽扯太極、陰陽、萬物等概念。
什麼叫太極?說白了,就是混沌,啥都沒有,祖先們想破腦袋也沒想到最原始之初是什麼樣子的,那就一片「情深深雨蒙蒙」,視之為太極,也叫太一;
二指的是什麼呢?兩儀,陰陽……所謂有使有動,使動用法,混沌之初就是個球,一旦動起來就熱鬧了,只有動起來才會有更多的可能啊,獨角戲當然沒戲,於是就有了「二」;
天地間熱鬧了,但是很顯然,力量雖然巨大,但是關於未來還是很茫然的,於是就有了三,三是什麼?是混沌裂變,世間大動之後產生的「一」,這個一和前面的是不同的了,這個一,也就是三是有生命的,並非混沌,也並非陰陽,是新生,也是催生萬物伊始,所以三是什麼?在我看來,是混沌的結束,也是萬物的開始……
無論是一二三,還是陰陽三才四象五行八卦,這些數字都是有很深的哲學寓意在裡面的。以上是我個人的理解,不同意見歡迎討論。
說完一二三,下面大禹給大家普及一個很少有人知道的古人的數據,哈哈哈哈哈,知識點來了,我好興奮。中國人很喜歡討吉利,什麼八八八發發發,六六六順順順,九五至尊,七上八下,十八層地獄啊……這講頭太多了,咳咳,但是今天大禹給打擊普及一個特別牛掰的數——五十五!
哎喲,五十五有什麼講頭啊,除了看起來對稱一點之外,就沒啥意思了啊!錯錯錯,五十五才是所有數裡面的「人生贏家」,天地之大,大不過五十五!
懂《易經》會占卜的朋友一定會蓍草占卜(我最討厭的一種占卜方法,太麻煩了),繫辭里有說道「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好吧,這就是個占卜的方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研究研究,如果不嫌麻煩,咳,我一般都是用五十根牙籤占卜(捂臉)。後面重點來了「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五,地數三十。」天數二十五,地數三十,相加五十五!所以,五十五這個數字是這麼來的,所以,在古人眼裡,五十五才是「大數」!
《道德經》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按正常的理解,應該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四、四生萬物,怎麼會到二以後變成三了呢?況且《易經》中有「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這和老子的思想在此有點差別。
其實古人經常用「三」來表示多,道德經中的多並不是我們理解中的「多」,如果那樣萬物已經表示多的含義了,沒必要寫出一個三,道德經中的三是多樣性的多。(特別註明,從考古和理解來看,《道德經》應該為《德道經》,德為認知,道為天道,即以認知講天道,具體可以看我之前的文章《到底是《德道經》還是《道德經》?》)
有的懷疑論者往往是沒有看到的、感覺不合邏輯的就徹底否定、儘力抨擊。還有的只要是神秘的就莫名崇拜。這些都是信念上的固執,真正的精神應該是探索其中原因,找到事物規律。就像遠古時期在打雷閃電的時候,人們先看到的是閃電,後聽到的是雷聲,其中必有原因,否定這些現象並不是真正的科學精神,而迷信這些現象在今天也是很可笑的。
宇宙最基本信息是量子比特序列。構成弦的基本單元「量子比特」的不同序列組合形成了量子信息,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最基本的信息;生命載體DNA內蛋白質的不同序列組合,構成了地球生命的基因的智慧信息;人類認知可以化為0-1的不同排列組合,構成了非基因的智慧信息。信息決定著外在有形物質,而智慧信息具有驅使自身及相關係統熵減的能力,並且使得外部環境與智慧載體內信息具有幾何上的相似性。
DNA複製是指DNA雙鏈在細胞分裂以前進行的複製過程,複製的結果是一條雙鏈變成兩條一樣的雙鏈(如果複製過程正常的話),每條雙鏈都與原來的雙鏈一樣。DNA的複製是一個邊解旋邊複製的過程。複製開始時,DNA分子首先利用細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兩條螺旋的雙鏈解開,這個過程叫解旋。然後,以解開的每一段母鏈為模板,以周圍環境中的四種脫氧核苷酸為原料,按照鹼基配對互補配對原則,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各自合成與母鏈互補的一段子鏈。隨著解旋過程的進行,新合成的子鏈也不斷地延伸,同時,每條子鏈與其母鏈盤繞成雙螺旋結構,從而各形成一個新的DNA分子。這樣,複製結束後,一個DNA分子,通過細胞分裂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去。
DNA複製時邊解旋變複製可以減少變異。從分子水平上看,基因變異是指基因在結構上發生鹼基對組成或排列順序的改變。基因雖然十分穩定,能在細胞分裂時精確地複製自己,但這種穩定性是相對的。DNA複製開始處的幾個核苷酸最容易出現差錯,而變異就是發生於此。
細胞核中每一個DNA分子都會從幾個點固定在核質上,並由這些點形成 了DNA分子環。俄研究人員認為,許多染色體變異正是發生在DNA分子與核質相連的位置,而導致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所有與核質相連的長度上DNA分子處於與DNA拓撲異構酶的接觸中,如果這種酶的活性受到限制,這個環將碎裂成片段。
在DNA解旋過程中,其中一條發生了變異,於是出現了新的事物。一個YSE,一個NO,以突變鏈為模板複製形成的基因均為突變基因,以正常鏈為模板複製形成的基因均為正常基因。因為是解旋與複製同步進行的,NDA在儘可能的保留原有信息減少變異。所以使得解旋時複製加變異後的信息與原有信息大部分保持相同,少部分稍有變異。雖然說解旋後再複製變異形成的是四條鏈,但是整體上說,YES的有兩條鏈,NO的兩條鏈但是並不是完全與YES鏈不同,而是稍有不同,這兩條變異鏈可以稱之為一個變異的部分,加上原有兩條YES鏈,整個組成了一個整體,老子稱之為「三」,三意味著多 ,多樣性的多。
一般對進化論的批判在於認為其缺乏足夠的化石證據解釋不同物種之間的「過渡」,有可能在事實的進化過程中某些較短時間段,變異DNA鏈數量大於正常DNA鏈數量,實現了突變,突變的物種要麼可以繼續繁衍生存,要麼就無法生存新物種很快消失,這兩種都有可能,延續下來的就是新的物種,今天可以較容易的發現其種類的化石;而很快消失的物種,因為數量極少,今天發現化石的可能性也極小,但是也有可能會找到這些化石作為證據。
美國有一個叫做「國家科學教育中心」的機構,其宗旨是為了捍衛在公立學校進行進化論教育。該機構為了紀念去世不久的生物學家斯蒂芬·傑·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1941-2002),在其網站上搞了一個「斯蒂夫計劃」(Project Steve),讓全世界所有支持進化論反對神創論並叫「斯蒂夫」(Steve,也包括讀音相近的Stephen、Steven、Stephanie、Stefan等)的科學家都去報到簽名。截至2005年2月22日,已經有543名「斯蒂夫」簽了名,名單中赫然便有大名鼎鼎的斯蒂芬·霍金和斯蒂芬·溫伯格(Steven Weinberg)。今天,往往是很多物理學家非常相信進化論,而社會學家反而不相信進化論。
老子的《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說的是信息通過複製加變異,形成了多樣新的信息,而後不停如此形成了萬物。這與進化論有異曲同工之妙。
將《易經》的「三」與老子的「三」共提並論,這個答案就不可能簡單,因為這個關係玄機太深,沒有真正思考通了的答案都只能進「摺疊區」:說了《易經》的滿足不了老子,滿足老子的肯定與《易經》不合轍——會不會是哪位大神逗大家玩?
「三生萬物」的「三」,與《繫辭》的「四象生八卦」的「八卦」是一個「輩分」。因為「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可以等於「一生二」;「兩儀生四象」,可以等於「二生三」;最後「四象生八卦」自然等於「三生萬物」。——似乎沒毛病。
細心的人自然知道,我剛才的演繹完全「差輩」了。因為真正輩分相同的是「三生萬物」和「八卦生大業」。「三」就是「八卦」,「萬物」就是「大業」。這才是真的沒毛病。
我們在什麼地方出錯了?這個「點」很重要。靜下心仔細劃道,就不難發現:1、老子的「一生二」與《繫辭》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雖然長得象孿生,但如果真的屬於兄弟姊妹,那麼「兩儀」就應該是「二」,可是這樣就會直接產生一系列無法調和的矛盾。2、《繫辭》裡面的「兩儀」與「兩儀生四象」,有點彆扭,不是太對勁。因為如果「兩儀」不等值於老子的「二」,就只能得出「四象」是「二」的推論。3、由此,「四象生八卦」是不是等值於老子的「二生三」同樣出現了疑問和矛盾,就算「八卦」是「三」,「四象」也不一定就必然是「二」。
希望沒有讓大家蒙圈。個人認知是,老子的「一」,乃是指的一個「位」,並不直接是那個原始的「一」,從本質到形式都不是那個本原的「一」。這也許是怕人看不懂,也許是故意施「障眼法」,還有可能是老子的認知限定在低於「道」的境界,只能這樣表達。無論出於什麼緣故,不能把老子說的「一」,直接等同於《古易》的「太極」,而是約等於《古易》的「一陰一陽之謂道」。因為是「位」,所以「一」的位上,按照《繫辭》的說法就既可以是「陰」,也可以是「陽」,二者必居其一。《繫辭》的「道」後邊跟著的是「善」,就是「四象」,這樣答案呼之欲出:老子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中的「一」、「二」、「三」與《繫辭》的「一陰一陽謂之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的「道」、「善」、「性」是一個輩分。
現在又出現了新的問題,比如,「兩儀」和「四象」是什麼關係?老子的「道」會不會與《繫辭》的「道」字同意不同?這些問題本身與本問答沒有關係,有關係的是「三」與「性」平輩,那麼「性」又與「八卦」是什麼關係?就「人」這個層面而言,「性」直接就是「八卦」;從自然這個層面而言,「性」是「八卦」中的一個最關鍵的部分——「人」。
這個題目太費勁了,我已經很儘力。這個問題,如果單獨用易經或者傳統的話語,去解釋的話,容易陷入一定的誤區。
可以跳出的,用數學的方法去解釋。
在數學中有一種說法,說的是一維世界是二維世界的投影,二維世界是三維世界的投影,三維世界是四維世界的投影,n減一維世界是n維世界的投影。
這個說法說的是,世界每增加一個維度,都會增加無窮多的變數。
一維世界是一條線,二維世界就是在這條線上,加一個變數變成一個面。
二維世界是一個面,三維世界,就是在這個面上,加上一個變數高,使其擁有長寬高變成一個空間。
三維世界是擁有長寬高的一個空間,在這空間上加一個變數時間,就可以構成四維世界。
易經中講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這個一和二,代表著陰和陽。
這個三,就是在陰和陽上面,加上一個變數,使陰陽可以產生變化。
回答都挺高深的。首先《道德經》也罷,《周易》也罷,講述的是一種了解天道,遵循天道的指導思想。
所以書中描寫的,暗含萬物,三做任何解釋都能說得過去,卻又似是而非,總會有種說不透徹的感覺。其實這就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悟」。
個人感覺,指導思想嘛,非得具象有點過於注重旁枝末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講的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境界或者說是原理。
「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比《道德經》說的就容易理解了。而《周易》《道德經》如果說是比作上學學科的話,《道德經》有點類似於哲學,《周易》類似於實用學科,比如「數學,物理,化學。。」
說了這麼多,我也不知道三為何物,哈哈。記得奧數啟蒙題有很多和這句話相同「1.3.7.9.11......99999」,而這些只是在表達一種規律,後續只是把「三生四,四生五。。。萬物」省略了而已。
個人傾向於「一二三。。。」說的是循序漸進的意思,可以類比所有。
三才觀意識型態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
(道生一)
在無的狀態下
通過渠道產生 曰一
(一生二)
一(用)
必須擁有正反(陰陽)性
物質相生相剋相乘相侮
達到合和
才能有用 曰二
(二生三)
二(體)
俱備天地人
三才觀意識型態
(天觀 地觀 人觀)
人觀主 吃喝拉撒睡
地觀主 身體生命安全
天觀主 大道德行
名體 曰三
(三生萬物)
三(子)
具備繁殖 創造
控制 能力 名子
子子無窮
故曰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
三的意義比較豐富,在易學中,天、地、人三才規律與道家的「三生萬物」
古人行禮腰三讓、三揖,服喪要三年為期,作事要三思而後行,探病要三問,弔喪要三往,哭喪要三踴,祭祀要三飯,占筮不過三次,強諫不為三番,禮樂要一倡而三嘆,作人要三十而立,夫不孝有三,夫大孝亦有三,兵以三軍為制
」比起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知道自己不做什麼更為重要「——《股票作手回憶錄》
小牌中所有的三號都代表該牌組的初步完成,三這個數字結合了一和二,在數字學中代表「合作」與「成就」,易經中對三也是個表示多的數字,經過2的選擇,往往需要有一個犧牲的過程,無論是為了一份前途似錦的前程還是一樁幸福美好的姻緣,都是需要有捨棄,犧牲,甚至以【放血】為說法也不為過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 易經的一個極端是道,另一個極端是萬事萬物,
- 然後從道到萬事萬物有一個展開的順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還是二生四,開始分叉了,但是不管怎麼分,分到萬事萬物算完事。
開頭以道、以一、以二、以三或者四,意義區別不是很大,結尾是萬事萬物,然後萬事萬物的匯總到什麼程度,能夠最有利於人們的需求是重要的
其實更進一步,一歸於無,到了無的境界,還能幹嗎?實際社會中只是有「無」,那是活不下去的!!!所以最精髓的部分還是八八六十四卦,或者是三百八十四爻。
題主的理解是對的,三就是指生命,用現代生物學的話講,就是"有機物";有機物的出現,是一切生命體的基礎。是為"三生萬物"。
《道德經》首次提到"三",所以扯易經本義的,都瞎聯想。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道德經》延續了《易經》的思想,但有所深化。
那麼,如果非要說《易經》里的"三"(易經沒有明確提出"三"的概念),那麼易經的三就是,在四象的基礎上引入"第三者",也就是陰陽中間的"人",也就有那種可能,是為八卦。
我在之前的文章詳細論述了以上的說辭,這裡不作重複了。
推薦閱讀:
※開學第一課:以德報怨?錯,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則衰——《論語》479-481
※「國學一本通」國學箴言之:君子不立危牆之下
※華夏詩歌之源——先秦古逸詩集編(西周篇)
※【大國學】契丹文字研究:幾個由契丹大字到契丹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