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趙禎被包拯當面吐口水,為何卻不動怒?
包拯吐了宋仁宗一臉的口水,卻沒有動怒,這從根本上來說,是宋仁宗這個作為皇帝的人,修養好、心地好、性格好,胸懷大度,面慈心善。作為手握生殺大權的皇帝,持有這種性格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我曾在《宋仁宗的仁》一文中說過:「宋仁宗是宋朝第四位皇帝,論能力,他不如宋太祖雄才大略,論學問,他不如宋徽宗多才多藝,但論生前死後的名聲,他卻是宋朝十八帝中最好的,在位四十二年,執政寬簡,為人溫良, 他把一個『仁』字,貫穿於治國安邦全過程。」
包拯為什麼吐宋仁宗的口水呢?是這麼一回事。宋仁宗任位時只有13歲,他的皇后是當時垂簾聽政的劉太后安排的,他不喜歡。後來親政後,他非常寵幸張美人。張美人出身不夠顯赫,他的堂伯父叫張堯佐,進士出身,在地方任過知州,在朝中任過給事中,為光大門楣,張美人多次吹「枕頭風」,希望宋仁宗提拔自己的伯父出任宣徽使。宣徽使在宋朝號「使相」,級別相當於宰相。
後來,宋仁宗果然在朝堂上把提拔張堯佐為宣徽使的方案提出來,走「朝堂公議」的程序。誰知,皇帝一提出,時任御史的包拯當場就以業績不顯、資歷不夠等原因反對,最終,宋仁宗的提議未獲通過。同時,包拯說話時,由於情緒激憤,唾沫星子濺了宋仁宗一臉,這便被後來的人演繹為「吐口水」。作為皇帝,再豁達寬容,遇到這樣的事情,心裡肯定很不舒服,也是人之常情。所以,當退朝後張美人問起伯父的事時,宋仁宗沒好氣地說:「你只知道要宣徽使,難道不知包拯是御史?」
宋仁宗在包拯吐了自己一臉口水後沒動怒,一方面是他修養好、心地好、性格好,另一方面,也在於他當皇帝時推行的議事制度,他不搞一言堂,凡事「朝堂公議」,大臣說好就施行,大臣說不好就不行,自己決不武斷,以槍杆子作後盾強力推行。
清初傑出詩人、文學家王士禎,曾把宋仁宗和宋徽宗並列一處進行評價說:「仁宗皇帝百事不會,只會做官家;宋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意思是宋仁宗什麼都不會,只會做皇帝,宋徽宗這個人什麼都會,獨不會做皇帝。
這個評價真好,也確實,宋仁宗文章不出名、書法不出名、繪畫不出名,在文化高度發達的宋朝,這個皇帝是什麼都不擅長的,可謂「百事不會」。不過,他會做皇帝,凡事「朝堂公議」,多人討論總比一人獨斷全面科學,所以,宋仁宗一朝,是宋朝發展最好的一段時期。
而且,宋仁宗最大的能耐就是善於用人,他這一朝,發現和啟用的名臣名人,幾乎佔了宋朝名人的半壁江山,我曾經列舉過這麼一個名單:范仲淹、韓琦、富弼、文彥博、王安石、司馬光、狄青、歐陽修、曾鞏、張先、柳永、晏殊、梅堯臣、蘇洵、蘇軾、蘇轍、包拯、尹洙、趙抃、唐介、蔡襄、周敦頤、邵雍、程顥、程頤、張載、畢昇、沈括、蘇頌……這個名單里的人,無一例外地經過了宋仁宗的發現和使用。一個柳永,宋仁宗從心底里不太喜歡他,但仍然讓他通過了進士考試而走上了仕途,其他可想而知。
還有一點,唐宋八大家,宋朝有六個人,這六人全部得到了宋仁宗的栽培。用群星燦爛去形容宋仁宗發現的人才,真是再合適不過了!
宋仁宗是北宋帝國最高領導人,身邊美女如雲,可是有一美艷女子卻能在眾多美女中脫穎而出,專寵多年,此人就是貴妃張氏。宋仁宗對她恩寵有加,短短几年間,就把她從小小的才人提拔成僅次於皇后的貴妃,甚至動過廢掉曹皇后改立張貴妃的念頭。可惜,張貴妃30歲出頭就一命嗚呼。宋仁宗悲痛萬分,不顧曹皇后的冷眼和朝廷眾位大臣的反對,在皇后在世的情況下,就追封張貴妃為溫成皇后,痴情得有些過頭。
不過,宋仁宗既非只愛江山不愛美人的冷酷皇帝,也並非愛江山更愛美人的荒淫皇帝。就算他對張貴妃再怎麼寵愛,可一旦牽涉江山社稷、官員任免的大事,宋仁宗還是很有分寸的。
張貴妃出身寒微,在宮中難免受人歧視,於是總盤算著拉自己娘家人一把。張貴妃的父親和兄弟都不夠爭氣,或者早喪或者無能,只有伯父張堯佐還算爭氣,雖然關係疏遠了一點,但畢竟是娘家人。張堯佐擔任地方官多年,名聲還不錯,被順利調到中央。可是擔任什麼官職好呢?張貴妃看中了「宣徽使」一職。這是皇城各衙門的最高負責人,是皇帝的大總管,權力極大,油水多多,一般都是由國防部副部長(樞密副使)兼任。
可是,張貴妃枕頭風吹了很多遍,宋仁宗總是遲遲沒有動作。張貴妃每天都哭哭啼啼,宋仁宗招架不住,答應試一試。臨出門,張貴妃拍拍宋仁宗的肩,說:「官家今天可不要忘了提宣徽使的事啊。」宋仁宗連連說:「得了得了。」很是無奈。宋仁宗上朝後宣布這項任命,可是包拯極力反對,說話慷慨激昂,唾沫都噴到皇帝臉上了。皇帝很無奈,只好放棄。
這個故事一般被認為表現了包拯的剛直敢諫和宋仁宗的仁慈虛心,可是原文後面還有一段奇怪的文字:「溫成(張貴妃)遣小黃門次第探伺,知拯犯顏切直,迎拜謝過,帝舉袖拭面……」按照常理,一個人被人把唾沫噴到臉上後,會在第一時間擦去,可是宋仁宗沒有。他不但沒有在朝堂上立刻擦去,就算是在散朝之後也沒有擦去,而是一直從朝堂退出,走到後官,來到張貴妃面前,才「舉袖拭面」。
很明顯,他在施展「苦肉計」。
宋仁宗就是要告訴張貴妃,不是我不把你放在心上,而是阻力實在太大,看看,我都被人吐口水了,絕對不是騙人,有口水為證。他還借題發揮,說:「中丞向前說話,直唾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汝豈不知包拯是御史中丞乎?」言下之意,我這麼受辱,完全是為了你啊!
果然,看到宋仁宗為自己受了這麼大的委屈,明明他並沒替自己辦成事,可張貴妃不但沒有責備他,反而主動迎上前去向他道歉。面對大聲嚷嚷、一臉憤然的宋仁宗,張貴妃小心翼翼,很久都不再提給家人封官的事情了。
首先要說明一下,不是包拯當著仁宗面吐口水,而是包拯講話比較激動,把唾沫濺到了仁宗臉上。
仁宗對包拯的失禮行為不動怒,一是因為他確實性格寬和,配得上那個「仁」字,更是因為本身理虧,包拯所諫言的那件事情,理在包拯那一邊。
事情要從仁宗寵幸的張貴妃說起。張貴妃因為在宮中得寵,就為自己的大伯子張堯佐求官職。早在慶曆年間仁宗看在張貴妃(當時還只是張美人)的面上,給張堯佐安排了不錯的職位,還因此得到台諫批評。
有張貴妃的枕頭風在,張堯佐官升得飛快,一直升到了三司使。三司使是僅次於宰執大臣的大官,又是官吏財政的重要崗位。以包拯、吳奎為首的台諫官至此無法容忍,開始群起攻之。仁宗礙於包拯等人的意見,在將張堯佐提拔為三司使後,沒有再將他提拔為宰執大臣,而是授予宣徽使等榮譽職銜。即便如此,包拯等人覺得還是太便宜了張堯佐,繼續上奏摺要求罷免張堯佐。
包拯直截了當的指出:「(張堯佐)是非倒置,職業都忘,諸路不勝其誅求,內帑亦煩與藉助。法制利弊,商旅阻行,而堯佐洋洋自得,不知羞辱……真清朝之穢污, 白晝之魑魅」 。言下之意,張堯佐就是個靠關係爬上來的棒槌,這種人簡直是人渣污穢,白天見鬼(罵得夠狠)。
包拯等人的奏書遞上去後,仁宗置之不理,想用緩兵之計。見仁宗遲遲不表態,包拯等人在一次朝會上主動發起辯論,甚至連著宰相文彥博一起罵,指責他們只知道巴結權貴,不知道勸諫皇上。
仁宗雖被激怒,但也不敢小視台諫的威力,最終免去張堯佐的宣徽南院使、 景靈宮使兩官,但仍保留群牧制置使和淮康節度使職位。
但是,不久以後,張堯佐又重新出任宣徽南院使。包拯不顧仁宗皇帝的憤怒,再次上書極諫。包拯為了說服仁宗,還多次上殿爭辯。有一天下朝後,仁宗回到宮中,張貴妃又迎上去,想為大伯子張堯佐說話。仁宗不耐煩地說:「你還只想著要宣徽使,今天包拯的唾沫都濺到我臉上了!你不知道現在擔任諫官的是包拯嗎 ?」
好在沒過多久,靠山過硬的張堯佐就病死了,這場曠日持久的爭議才告平息。點此查看圖片摺疊原因
北宋的國力在宋仁宗時代達到巔峰是有一定道理的,趙禎之所以被稱為「仁宗」,的確與他本身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他在位長達42年,駕崩之後連敵對的遼國君王都悲痛不已,為其建立衣冠冢祭祀。
按照「文治武功」「文韜武略」為標準,宋仁宗絕對算不上是個出色的皇帝,但他之所以被稱為好皇帝,就在於他的「仁」。宋仁宗時代,沒有對外開疆拓土的文治武功,沒有征戰四海的赫赫威名,但是他統治時代,北宋國力最為強盛,唐宋八大家中有除了唐朝的,宋朝的都活躍在仁宗時代,四大發明中在仁宗時代得到了廣泛應用,北宋國庫充盈,國內百姓安居樂業。
在對外上,對西夏的局部戰爭多勝,而與遼國保持著多年的和平互不侵犯。
也正是由於宋仁宗對臣民的無上仁慈,北宋才能出現包拯這樣的臣子,黑臉包青天,是個連皇親國戚也敢得罪的人,雖然歷史上的魏徵也以敢於直諫而聞名,但是魏徵死後與包拯死後,兩位被直諫的君王對他們態度完全不同。是說話噴口水不是吐口水,不是不動怒他都快氣死了,問題是宋朝祖訓不許殺文人,導致宋朝的文官各個都不怎麼把皇帝當回事,國家基本上每天都有大臣噴皇帝而且都沒啥事頂多被扣點工資罷了,問題是宋朝官員的工資高啊!這比後來動不動就挺杖的明朝好太多了。
這個問題應該來自於宋仁宗要給寵妃伯父封官而被包拯怒懟的事件。包拯是個什麼樣的人估計大家都了解,剛直不阿直顏敢諫的人臣典範。那麼宋仁宗又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歷史上對他的評價可是不低啊!「仁」就是對他的最高評價,〔宋史〕說,「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他在位的四十二年間被稱為仁宗盛治,大批歷史名臣走上政治舞台,大儒王夫之在〔宋論〕中說:「仁宗之盛治,至於今而聞者羨之。」連乾隆皇帝都說,平生最佩服的三個帝王,除了爺爺康熙和唐太宗,就是宋仁宗了。
由此可見,宋仁宗是一個政治智慧極高的人,歷史上說他恭儉仁恕,寬厚和善,還能約束自己,在帝王中情商也算得上逆天。對於張貴妃為其伯父要官的事,他的真實想法是什麼呢?據載張貴妃枕頭風吹了很多遍,他都遲遲未動,可見他並非出自真心。有可能他明白這事不該辦,也可能他知道這事不好辦,因為在宋朝的政治環境中文臣的地位很高,很多事情不是皇上可以乾綱獨斷一言而決的,只是性子柔耳根軟才不得已而為之。結果被包拯噴了一臉唾沫星子。
這個結果有可能出乎預料也可能在意料之中,無論如何仁宗的政治智慧爆發了,舉著一臉唾沫星子跑到張貴妃跟前反戈一擊,「你看看你,就知道要官兒,不知道包黑炭兒么?害我受此大辱,都是為了你!都是為了你!」結果成功的消彌了一場危機,張貴妃躬身謝罪,以此不敢再提此事。
綜上所述,包拯敢噴仁宗-臉口水且能安然無恙,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宋朝的政冶環境相當開明,文臣地位很高。其次,仁宗確實是一位明君,且性情仁厚心胸寬大。三,包拯的發難正中仁宗下懷,使他藉機擺脫了一個難題,平熄了後院之火。
總之,仁宗雖然被包拯噴了一臉口水,卻利用自己高超的智商加情商成功化解了一場家庭危機,又博了個寬厚仁慈善於納諫的好名聲,他怎麼會真生包拯的氣呢?
趙禎之所以能被稱為仁宗,一是他性格寬厚,二是宋朝制度使然。就包拯這件事來說就是最好的例證。需要注意的是,包拯並不是朝他臉上吐口水,而是說話太激動唾沫濺到了皇帝的臉上。如果真的是有意朝皇帝臉上吐口水,一百個包拯都完了。就算皇帝不治他的罪,御史也不會放過他。哦對了,這個時候包拯自己就是御史。
這件事的起因,就因為仁宗寵愛的張貴妃的伯父張堯佐求官而起。張貴妃父親早死,張堯佐就仗著聖眷正隆,以國丈自居。他本人也是進士出身,不敢說有大才,至少還是有些才能的。再加了有張貴妃撐腰,短短几年時間就青雲直上,從小小縣令升任權知開封府。這個職務包拯也擔任過,還好大家只記得開封有個包青天,不記得開封有個張青天!
此時的張堯佐可謂志得意滿,權知開封府是一個重要的跳板,他很快就繼續升職,擔任了大宋的三司使,成為國家的財政部長。沒想到這一下觸犯了眾怒,眾官普遍認為張堯佐並沒有為國理財的才幹。於是包拯帶頭上疏彈劾,認為張堯佐不過了憑藉著群帶關係驟升高位,皇帝的任命過於草率等等。
仁宗此時正與張貴妃如膠似漆,對於包拯的彈劾不理不睬,包拯見狀又連上兩章,其他諫官也紛紛附和,要求皇帝收回成命,見此情景仁宗無奈,只得撤了張堯佐的三司使一職。但作為了補償,仁宗打算任命他為宣徽南院使、淮康軍節度使。這一下更如同捅了馬蜂窩。
宣徽使總管著皇宮內部大小事務,可以理解為大內總管,地位頗高。上朝的時候宣徽使站的位置僅次於兩府宰執相公們,比三司使有過之而不無及。如果真的這樣任命,張堯佐可以說是因禍得福了。
聽到這個消息,包拯不幹了,這天上朝結束包拯請求「留對」,即留下來有話要對皇帝說,他不但自己留下了,還將台諫官員全部留 下了,要與皇帝進行「面折廷諍」。這是很嚴重的事情,意味著諫官們要集體對皇帝的決議行使否決權。
見此情景,仁宗知道了事態的嚴重性,他氣勢上先慫了。他先避開了風口浪尖上的宣徽使,用淮康軍節度使開場,說一個小小的節度使不過是個粗官,不值得各位如此興師動眾吧?話一出口就被包拯抓住了漏洞,他說:「太祖、太宗都擔任過節度使,怎麼能說是粗官?」仁宗頓時啞口無言。
包拯接下來趁勝追擊,更是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說到慷慨激昂處唾沫星子更是直接濺到皇帝的臉上。仁宗只能默默得拿袖子擦去。
回宮後張貴妃還在等著好消息呢,見她動問,仁宗將一腔怒火全部發到了她的身上:「你就知道宣徽使、宣徽使,現在包拯是御史你不知道嗎?(今包拯為御史焉!)」。可見仁宗並不是不生氣,只是無法對諫官發怒而已。宋朝是文人們最心嚮往之的一個朝代,由此可見一斑。
推薦閱讀:
※上聯:牆角孤梅獨開放,有哪些合適的下聯?
※地球上誕生過如此多的文明,為何只有華夏文明可以存活至今成為文化之林中的一朵奇葩?
※上聯:荷蓮清高塵不染,如何對下聯?
※有時候委屈未必能求全,單刀直入開門見山反而更容易達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