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如何看待無為的思想?
「無為,而無不為」這個說法,許多人都知道,現實中一些知識分子還將這句話作為格言用於指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此事,一則令人喜,一則令人憂。令人喜者,國學文化的傳承最終會體現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令人憂者,將經典中的某一句話單獨拿出來,如果沒有上下文語境的支持,我們很容易犯「斷章取義」或「以字取義」的錯誤。
就「無為」這個詞的意義而言,暫不管個人如何臆解它,先看「在線漢語字典」的解釋,無為:謂順應自然,不求有所作為。對一般讀者而言,這基本屬於以概念解釋概念,無法用於現實工作和生活的指導。為什麼?
因為「自然」這個詞,本身又有六種解釋:①即「自然界」。 ②天然而非人工的。 ③自然而然;按事物內部規律發展變化。 ④自若,不拘束,不呆板。 ⑤副詞。(略) ⑥連詞。(略) 即使採用排除法,剔除第 ④、 ⑤、 ⑥,前面的三項,我們應該順應的是「自然界」、「天然」、還是「事物內部規律」呢?
如果仔細查詢「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的來源——《道德經》,通讀上下文,你可能發現自己,包含「在線漢語字典」或多或少都沒有完整的理解其涵義。例析如下:
《道德經》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這裡講的是「道常無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即侯王若能守道,萬物將會遵循自身規律而演化。那如何修道呢?
《道德經》第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注意這裡的「損」是動詞,沒有賓語,沒有對象。如果你加上老子在前面講的話:摶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道德經 . 第十章》) 「玄覽」是「滌除」的對象,也是「損之又損」的對象。什麼是「玄覽」呢?我在問答:老子的本來面目是什麼樣的?已經有回答,篇幅所限,不再引述,有興趣讀者可以自己查閱。
部分人認為:什麼事都不幹,就是無為。南懷瑾先生斥如此學佛修道之人為:這是懶。我引用《道德經》第六十三章為證: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為(修持)無為」,看易實難,開始時聖人也會覺得困難,如果我們把它看得簡單容易,那是太高估我們自己了,犯了「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道德經》第二十四章)的錯誤。
前幾天在頭條看到一篇關於《道德經》的文章,把道家硬生生的解釋為「生殖崇拜」,因為典籍中有「玄牝」、「天下母」的說法,認為「玄牝」是母性生殖器。一些所謂的「磚家」,真讓人無語了!難道支撐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文化真會毀在所謂的「現代磚家」之手嗎?!(以後有機會再講解)
靈性成長又叫終極成長,又叫終極實現。
靈性是瑜伽的稱法,
在佛家稱之為佛性,
在道家把它叫做道性,
在儒家叫做德性,
在基督教把它叫神性。
這些佛性、道性、德性、神性、靈性是一個意思,
指的都是人的終極本性。
那麼從哲學上講,
這個終極本性又叫超越性。
超越前兩者,
也就是超越生理,超越心理。
因此,凡是涉及到靈性的,
在過去都有一個術語,叫形而上的追求。
就是靈性的追求,又叫形而上的追求。
為什麼它叫形而上呢?
就因為它是超越。
超越什麼?
小則超越身心,大則超越一切存在。
它是一種超越性存在,而且是一種終極超越式存在。
終極超越式存在的意思就是徹底超越,
對所有的領域、所有的方面都是徹底地超越。
它不是對某些方面超越,是對所有的方面超越。
乃至於對它自身都要超越,對超越的超越。
它不僅超越萬物、超越一切、也對超越進行超越。
對於這種超越性,
在過去,過去不叫超越,
超越是我們現代人使用的一個詞語,
過去就叫無或空。
超越性就是無性,就是空性。
佛家叫空性,道家叫無性。
所以我們古人把佛道二家稱為空無之學。
空無之學不等於空無,
字面上的意思就是什麼都沒有,
不是的!
空無,空性,無性,
就是超越性,或者叫形而上,或者叫終極性,或者叫靈性,或者叫佛性,或者叫神性。
超越就等於解脫,
超越多少就解脫多少。
解脫是對執著而言,對束縛而言。
沒有束縛談不上解脫。
我壓根就沒有束縛,哪來解脫?
而事實上,
人類是無時不刻地被束縛著。
束縛又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自身束縛,一類是客觀束縛、客體束縛。
自身束縛就是來自於自己內在的身或心。
客體束縛來自於客觀,
客觀又分為兩類,
一是來自於社會,社會對我們的種種束縛和影響;
第二是來自於自然界,來自於自然界對我們的束縛和影響。
那麼這個超越,
對內是超越身心,
對外是超越自然界和社會。
社會裡面又含著文明文化,包括對文明文化的超越。
因此,超越就是終極解脫。
因此,靈性等同於終極關懷和終極解脫,或者叫終極實現。
具體請看我的最新文章。。。。
羿逍子:
無為,就是致力於身心解脫的作為,致力於究竟証悟的出世間法。
無,名天地之始。帛書版是「無,名萬物之始」,就是分陰陽之初的那個究竟,就是「先天地生」的那個道。換句話說,無為就是致力於達到這個究竟智慧的作為,就是那個可以讓你超越陰陽,步入先天的無極狀態,也就是覺醒狀態。
這個首先要從覺知開始,覺知最初的訓練就是「記得自己」。記得自己會讓妳更加的清醒,以及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情緒。
基本上,它可以讓妳的工作更有效率,以及減少不小心被開水燙傷的機會。但是更加深入的覺知對妳沒有一點好處。
你知道的,我指的是輪迴生活,事實上覺知會毀了你的生活,而妄念卻可以豐富你的輪迴生活,沒有妄念的人生可真是無聊透頂。所以我聽到有人說,妄念也很美麗。那只是因為我們沒有看到真相。
點擊「關注」,有更多關於《道德經》的文章,與您探討!
鄉人拜讀《道德經》——(第十一章)
新風堂堂主 2017-03-13 13:00鄉人拜讀《道德經》——(第十一章)
——鄉人淺學,孤陋寡聞,不敢罔言,惟有拜讀!
三 十 輻 共 一 轂 , 當 其 無 , 有 車 之 用 。埏 埴 以 為 器 , 當 其 無 , 有 器 之 用 。鑿 戶 牖 以 為 室 , 當 其 無 , 有 室 之 用 。故 有 之 以 為 利 , 無 之 以 為 用 。
古人講道理,不會空空洞洞的來。此章就以車輪、陶罐、房子為喻,以講道的無與有,利與用。
古時候的車輪,木質的。軸、輻、圈構成一輪。就跟自行車的輪子是一樣的。輻條有三十根,單獨都是很細看起來沒有用,但是跟軸、圈連成一個整體後,便才有用。輻看著細巧無用,實則大用。
埏,製作; 埴,陶器。製作一個陶器,只有中空,才能成為有用的器具,裝水盛物。如果中間塞滿了泥料,反倒成了不能裝東西的物件,成不了裝物的器具。
建造一所房子,只有鑿開了門窗,使室內空著,才能作為房子居住或者堆放東西使用。「有室之用」則更偏重與住房。人住的居所,所以開了門窗,才能使光線、空氣都進來,才能養住人。「開張靈命,靜居其中,見聞不隔而清靜無為」。
無與有、有與無,虛懷若谷。還是在講「道」的體,可以理解為,轉過來轉過去,用各種例子告訴「道」是個什麼東西。
說「道家」是無為的出世學說,本人一直不認可,只是感覺老子把世間的東西看的太透徹了,就失了興趣,但是世人依舊難以真正看得開。
老子講道,所有81章,很少有空空洞洞的說教,都是用當世所喜聞樂見的事物現象來解釋。只是被後人斷章取義,為了論述自己的觀點而摘取一部分章節,或者直接曲解某些字句。
此篇講的道理,簡直是通俗的不能再通俗,易懂的不能再易懂。但是真正要理解此說的深意,卻又不是誰都可以在現實中做到。有幾個成功人士能做到真正的「虛懷若谷」?誰能一直把自己想像成一個「空罐子」以求裝下更多的東西?
「滿瓶水不響,半瓶水晃蕩」是人之常情,倒是這半瓶水的無和此篇所說的無,又是截然不用的意思。
現代人喜歡引用的所謂西方哲學家的「辯證法」,在老子這裡,就是重孫子遇到老太爺了。國人以為西方的哲學思想多麼的高級,確實有點忘記祖宗的意思。
諸子百家就把有關哲學的好多東西幾乎講完嘍!——鄉人不懂哲學,只是這麼說說。
簡單的說「無為」就是無所不為;
就像滾燙的茶水被倒進透亮的茶杯,
茶杯不因炙熱的溫度而拒絕水,
而是以自己的身軀包容著它,
讓熱氣中的縷縷茶香漫過杯子,
這就是一種無為的溫暖和快樂。
涓流積至滄溟水,拳石壘成泰華岑;
水流任急境常在,花落雖頻意自閑。
無為,才能有所為。
當你想說明有為和無為時,這本身就是一種「有為」。其實,沒啥好說的。但是生活中,總避免不了和別人解釋。
真人是不言的。至於為什麼「不言」呢?這個他也沒想。
「言」,解釋和解讀。對他人解釋,沒必要;對自己和更好智慧的解讀,要有進步,才好。
我看無為是對一切都不動心!金錢收買不了!貧困動搖不了!逆境不低頭!順境不倨傲不偽善!既知是因果,何必忽喜忽憂呢!無為實際上是建立在知天命的基礎上!世法上,須什麼都見過都玩過。但莫要沒夠!要有度!其實只有過來人才明白,是境來找你的!原因是過去世願力所致!非常人能行~至於普通人入無為,先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一點太重要了!做不到這個,信什麼都沒用!做到了以後,再從自省開始,可以信佛道。邊修邊尋名師!因為若要真正做到無為是在證道見性之後。叫做悟後起修。實乃大乘菩薩之踐行!不證不悟談不上無為,只能約束自己,佛門稱戒,雖可成賢。但不能登聖!也就更不可能無為無所不為了~
「無為」得從"道」「德"中來,當知道什麼是道,尊之為德後,才有無為,順序不可逆,「什麼是道,萬物有物性,生物有本能,人類有人性」這些規律變化,順昌逆亡是為德,當你遵德就是無為,無為既是無不為,你順勢時沒人知道你做了什麼,沒做什麼,就如滾滾長江東流去,誰知道一粒水做了什麼,這就是無為
六祖曰:自性(本來清凈~夲具智慧)故(清凈心)便是(無為),眾生因(妄想執著~起心動念)故(心被污染)是謂(有為)。(行有為法)者常以(我見~分別)處世,故對待(世間事務)產生偏執不斷(傷害自它)使世間(爭鬥難息)。(行無為法)者即能以(清凈平等心)處世以(智慧)應對(世間事務),隨順自然(直心應對)而(心不動搖)長居(安詳恆樂)中。(起修)即非常簡單遠離(妄想執著)便是,始終長居(清凈平等)中(隨緣起午~過後無痕)便是。
無為,其實就是回到萬物的初始,一個人的日常行為歸根揭底就是心的行為,而心的行為又是人體中陽氣的作用,陽氣的精髓又依靠的是陰氣的規則,平衡,無為的運行著,所以我們做事的最大原則是無為,正是因為無為才能看透事物的本質,但是要做到無為的本心還得依靠最自然的心理去碰,撞,求,無為做事,有為做人。
推薦閱讀:
※下聯:嘻笑怒罵皆文章,上聯怎麼對?
※人類精神活動之文化與文明第八十一
※道教知識 | 道家秘術,金光咒的修鍊方法!
※遼東何以成「三韓」?——淺談高句麗的三韓認同
※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是死於心理疾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