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婆媳矛盾存在數千年,其歷史根源是什麼,為什麼國外婆媳矛盾卻很少?


「一山不容二虎」的家庭結構。

同樣地,一個家庭只能有一個女主人,這是最幸福的。可是如果跟婆婆同住,誰才是女主人?就像一個人同時戴著兩塊手錶,會亂了套。

「距離產生美」的相處模式。

我們都聽過這句話,可是,卻不會好好使用這句話。

和一個外國朋友聊天,說到婆媳矛盾乃中國特色產物時,他笑了。事實上,國外很少有這方面的煩惱,並不是老外男人多牛。而是,他們根本就不住一起。

久久見一次面,即使三觀差異再懸殊,也是客人,相處起來也溫暖。

「她再怎麼說也是長輩」的不平等關係。

所以,無論婆婆再怎麼錯,都是長輩,如果媳婦跟其吵架,就是不孝,就要背負所謂傷風敗俗的罵名。

這種不平等的關係,是導致家庭關係失衡的主要元兇。家是一個講情的地方,但這不代表家可以不講理,否則,就是道德綁架。

「女人的妒忌,見縫插針」的人性弱點。

婆婆、媳婦都是女人,都一樣的細膩和敏感。一方面,婆婆有一種養大的兒子被人搶了的失落感,而另一方面,媳婦有一種自己的老公被婆婆「佔用」的不滿。其實婆婆媳婦都沒有錯,這本來就是人性的弱點,最重要是老公在中間的解決方法。

身為男人,不要偏袒任何一方。

如果老媽抱怨媳婦,可以拿出老爸作為擋箭牌,可以說「你看看,爸這方面對你如何如何好,媳婦有缺點我承認,但我自己也有缺點,她也一樣包容著我……」諸如此類的話來提醒自己的老媽,很多情緒應該去找老伴而不是兒子。

如果媳婦抱怨老媽,可以規勸「媽那年紀有時候想法確實跟我們不一樣,我對你好最重要,她那邊,我會想辦法勸她。么么噠」。

「孩子是我們的血脈」的缺乏邊界感。

很多媳婦會抱怨婆婆跟自己搶孩子,育兒也堅持老一套。

老人家,帶孩子的時候,需要擺正心態,孩子畢竟是兒子兒媳的,自己也就幫個忙,有問題可以溝通,但不能霸道,如果遇到霸道媳婦,大不了不幫忙帶,何必面紅耳赤地爭執,到頭來,費力不討好。


西方也有婆媳問題,最近網上報的西班牙王太后與王后中間就在眾目睽睽之下因為公主發生糾紛。但西方的婆媳問題明顯要小於我們。其中最大的區別在於界限!

東西方對於孩子在家庭中的定位不同有關。在西方,父母會尊重孩子作為獨立的存在,尊重孩子的想法,自然也會尊重孩子選擇的愛人。西方父母一般不會過多的介入孩子的家庭生活,見面也比較客氣。

在我們的觀念中,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往往把孩子作為彌補自己遺憾的繼承者,在孩子的生命中要有自己的影子。孩子是自己千辛萬苦生下來養大的,有私人財產的性質。所以,必須無條件地關心與保護。

在中國家庭中往往是兒子沒結婚之前,是各種催婚,希望兒子結婚。但如果兒子找到所愛結婚了,婆婆突然很失落,自己千辛萬苦生下並養大的兒子怎麼就和那個女人結婚了。那個女人純粹是橫刀奪愛,偷搶勝利果實。自己那天底下沒有一個女人能配得上的出色兒子怎麼就找了這麼一個女人啊!開始各種挑剔與嫌棄。

有一個挺奇葩的例子。一朋友結婚有二十年了。她婆婆有一個習慣,去她家一定要洗衣服。但是,一定把她的衣服挑出來,只洗自己兒子的和孫女的。吃飯的時候,媳婦面前永遠是剩菜。我朋友無數次的問自己老公:我是你家仇人嗎?哎。碰上一個不給力的男也實在不給力。只有一次,她老公斜著眼睛小心翼翼地跟他媽說:好菜往那邊放放。(她媳婦那邊)。她媽說:都是自家人,怕啥。剩菜又推過去了。我朋友講的時候,我們沒笑死。後來,我朋友發飆了。警告她丈夫,他媽可以洗衣服,但請她洗她自己兒子的。如果敢再碰孩子的,就離婚。我朋友現在一年都很少再出現在婆婆家。我真不知道,婆婆想要的就是這個結果。我朋友是一個很有點俠氣的女子。她曾經流著淚說:曾經,她想如果家裡來了歹徒說你家三口必須死一個,她一定會挺身而出,讓他們父子好好活下去。現在她的想法是,讓他死吧,我和孩子要好好活下去。

尊重孩子的選擇,尊重小家庭的生活方式真的很難嗎?

我有一個長輩,家裡有兩兒一女。在她的觀念中,她兒子是不能吃剩飯的。(那時候,所有家庭沒有扔剩飯的。挺久以前的事了。)後來,她女兒也結婚了,她女兒也不能吃剩飯的。最後,她一個兒子離婚兩次,並再也不想結婚了;她女兒也離婚了。那個她認為最不聽話的兒子,沒離婚。

有多少小夫妻是在家長的過分介入下而分手的,這真正是父母所願見到的嗎?!


外國人崇尚自由獨立,每一個人不論年齡大小,他的意願都需要被尊重,而在中國,我感受到的就是年齡小的要尊重大的,即使一些老人做的很過分也因為年齡大就要被尊重,所以婆媳本來就不是一個平等的關係。

我想很多媳婦都聽過老公說這樣的話,她是我媽,你就不能讓著她嗎?你就不能忍著點嗎?很多老公在處理婆媳問題上,沒有是非觀,不講道理,偏向婆婆的更多,他們認為自己的母親將自己養大很不容易,很辛苦,自己需要回報父母,而這種觀點往往也是父母灌輸給孩子,他們希望孩子聽自己的話,希望孩子對自己的付出有所回報,如果你不順著我,你就對不起我,所以兒子們的這種順著父母的觀念很深,很多兒子根本就不愛父母,只是所謂的尊敬,如果他們真的能感受到父母為自己的付出,他們也同樣能理解妻子的辛苦,之所以能說出讓妻子無條件順從自己的父母的話,是因為這樣的親子關係是有問題的。親子關係不應當大於夫妻關係。

還有比較普遍的現象就是帶孩子中產生的問題。我周圍很多年輕媽媽都反映,和自己的媽媽比較容易溝通,和婆婆很難,我覺得是因為婆婆把媳婦當小孩,放不下面子,不願意承認媳婦這個年輕女人比自己強,而老公在看孩子的問題上更多的是我媽是孩子奶奶還能害孩子不成,你事真多!我就想問了,如果你現在生病了,給你用30年前的醫療水平看你的病你願意嗎?作為媽媽,我認為應當堅持自己的原則,面子在這個時候都不重要,孩子的健康才最重要。當然要講究方式方法。

說到底,婆媳關係在中國的國情下很難解決,房子是一個問題,沒人帶孩子是一個問題,但最關鍵的還是人的意識,老公們應該好好想想,婆媳關係不是委屈一方,而是堅持對的,放下面子,尊重對方的意願,婆婆也有自己的老公,兒子結婚後就要脫離原生家庭,婆媳要互相尊重。

疼愛自己妻子的男人,婚姻會很幸福。


我覺得是中國文化中重男輕女,以男性為主的社會體系造成的。

就以結婚的提法,男性結婚是娶老婆,女性結婚是嫁人或者是嫁入夫家。這讓女性容易天然地認為,我是嫁到你家,你們家就應該準備好結婚的房子等,而且生寶寶了就應該婆婆帶孩子,女性在這樣的期待中開始了婚姻生活。

而婆婆呢?她對於兒媳婦也容易排斥,她對兒媳婦有很多期待,比如溫柔、對兒子好、能夠有收入等等,而這些期待和兒媳婦對她的期待很可能是矛盾的。這就為以後的婆媳關係不好打下了伏筆。

如果沒有生活在一起,婆婆能夠基本滿足兒媳婦的期待,即使婆媳之間有矛盾,應該都不大。如果因為照顧小寶寶等原因生活在一起,這時二代人之間的教育理念不同,二個家庭的生活方式不同等等,會引發各種各樣的矛盾,這就是平時我們說的婆媳關係矛盾。

當然還有婆婆認為兒子的家就是她的家,兒媳婦認為這是我的家,婆婆只是來幫忙的,同時如果婆婆不來幫忙帶孩子,兒媳婦的抱怨也會很多,來幫忙帶孩子,又會有新的問題和矛盾。這裡面沒有絕對的誰好,誰不好。古語說,清官難斷家務事。

如果婆媳之間沒有那麼多期待和抱怨,也許關係會好一些。


社會習俗問題:

結婚是兩個人的事,還是兩家庭。

結婚要不要花父母的錢,婆婆出錢娶來的媳婦,當然想使喚一下。

社會福利問題:

婚後小孩,沒有相應的措施。發達國家好像都是父母自己帶孩子,但現在的情況是母親的時間都無法保證,更何況父親。企業都是把女人當男人用,男人當牲口用,只有兩三個月的產假。自己帶孩子,辭職經濟條件是否許可。女方不賺錢,還面臨著家庭地位的問題。煩老人帶孩子。兩代人育兒觀念差不同,又有摩擦。

老人老了到底是子女養,還是去養老院。子女都有自己的事業自己的生活,有的更是為了生活而奔波忙得不可開交。養老院各種不良報道常常見諸報端。

其他問題:

子女成年了,父母是否有義務貼補。特別是有多名成年子女的家庭還會出現分配不均的狀況。

子女成年後是否有義務每個月要給生活費父母,多名成年子女也會出現給的不同而發生矛盾。

中國也有俗語說的親兄弟明算賬,子女適時候的斷奶,老人也應該適時候的斷奶。


中國婆媳關係矛盾既然存在數千年,這就與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有了一定的對比。中國傳統文化提倡「養兒防老」,一定程度上出現的重男輕女就是這樣形成的,雖然如今的偏見已然消失,但是在中國歷史上很長的一段時期內,這種傳統的文化影響力都在人們腦海里根深蒂固,並且父母對於兒子的管教在於,成婚以後不能分家。而西方文化,父母對於孩子的關係,在孩子成家立業以後,很少有父母與兒女共同生活,而是與兒女分居,雖然在經濟層面互有幫助,但父母很少去管兒女的私人生活。

在中國這種傳統文化下,提倡「百善孝為先」,而在父母的眼中,兒子不聽話方為不孝。為什麼這麼說?就一個很關注的案例。「抱孫子」問題!本來兩位年輕人想發展自身的事業,等事業穩定後才會要孩子,但父母有急於渴望抱孫子,對於年輕人而言不覺有些反感。畢竟年輕人與老年人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存在隔閡。父母有自己的想法,而夫妻兩人也有自身的想法。而父母有偏心於兒子,又認為「兒子娶了媳婦忘了娘」,就這樣將種種矛盾都推到兒媳婦身上。如果兒子方面懂得調節還不至於鬧僵,但如果調節不好,婆媳矛盾很容易產生。由於「養兒防老」的觀念,兒子成家以後,父母一方面為了照顧兒子起居日常生活,一方面自己也期盼家庭其樂融融,就會希望與兒子一家住到一起,但兒媳方面,又想過小兩口相對私密的生活,這也是一個原因。就算住到一起,日常生活難免會磕磕碰碰,時間一長,積怨一深,往往很容易爆發。歸根揭底,依然是兩代人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根本性的不同。如果父母是讀過書的高級知識分子,對於兒女還有所理解,但一般中產小市民階級,對與這種傳統的思想觀念依然很崇拜,而如今的年輕人對於老一代的觀念也會有所反感,就這樣矛盾的發生也成為必然。


歷史根源就是生活在一起。而且兩個女人都想爭兒子(老公)的占有權。尤其是婆婆,養了十幾二十幾年的兒子,突然對另外一個女人好,內心肯定吃醋和不滿。這就像所有物憑空被人分去一半,誰高興?媳婦呢,充滿期盼,想嫁個人找個依靠,不成想被別的女人管著,心理能心裡能舒服?肯定也是不滿和百般抱怨。所以日積月累,無事變小事。小事變大事,積怨就這樣形成啦。常言說眼不見心不煩,常言又說楚河漢界,所以要想沒有矛盾,最好不生活在一起。外國婆媳沒有矛盾就是這個道理。


中國千百年來講究養兒防老(國外不存在這種情況),無論是否條件允許都要住在一起,各種生活習慣的不同造成了矛盾,比為主要原因,遠的香近的臭嘛。另外,女人事兒多 加 同性相斥 加 有的母親有戀子情結,潛意識裡視兒媳為情敵,所以只要住在一起,婆媳矛盾就會一直沿續下去。


根源就在於婆婆媳婦都在用利於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中不中,西不西的,結婚時候小輩要這要那,忘了西方十八歲就獨立,父母不會太多的支持物質了。結婚後要獎勵要婆婆帶孩子,忘記西方婆婆是不帶孩子的。但是小輩得到這些的前提下喊的口號是不尊重隱私,不尊重自己育兒的理念,彼此沒有空間,婆婆管的太多,需要西方的相處方式。而婆婆表現最多的是凡事插一腿,一切巴不得替他們做主,用老觀念老方法去和媳婦相處。希望社會的發展能讓婆媳問題變少。


推薦閱讀:

你最受不了你婆婆哪一點?
一個好媳婦遇上一個好婆婆的概率有多大?
關於婆媳問題關鍵在於兒子嗎?

TAG:麻辣婆媳 | 情感戰爭 | 歷史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