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軍事史的重要轉折點?


大家好,我是錟錟,本文1350個字,閱讀時間大約4分鐘

今天我們來聊聊為什麼僧格林沁的死為什麼是晚清軍事的轉折點?

這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呢?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僧格林沁是何許人也?

僧格林沁

貴族出身,善於騎馬和射箭。是著名的晚清名將也是愛國名將。1825年被封為御前行走,在1834年被授予御前大臣。深受咸豐,道光兩位皇帝的寵幸。在同治同治年間,還參與了英法聯軍,太平天國的作戰。並擊潰了太平天國北伐軍,在1855年被封為博多勒噶台親王。到了1859年,他再一次帶領軍隊和英法聯軍對抗。造成了484人的英軍傷亡和六艘敵艦的重創。這一次勝利,也可以說是清軍在鴉片戰爭以來,對抗外來侵略者的第一次偉大勝利。到了1865年的5月18日,僧格林沁被誘惑至高樓寨。並被一位騎著騾子年僅16歲的捻軍戰士張皮綆手刃。從此「鐵帽子王」的一生傳奇就此結束。

在了解「鐵帽子王」之死扭轉滿清軍事格局之前,我們得先了解一下滿清的軍事體系。

在順治時期,滿清形成了八旗軍營和綠營兩種軍事體系。而這兩種軍被稱經制兵,換句話說就是國衛的正規軍。綠營是以滿清入關後形成的以漢族為基礎的軍隊。它通常由60萬人維持,而八旗營可能只有20萬人,最高時期35萬人。儘管如此,八旗軍依然是滿清的守護力量。就駐軍而言,綠營的分布在全國各地都有,主要是為了保衛西南,西北,華東,華南和華中。而八旗軍除了的部分軍營分散在全國外,其他軍營主要採用集中的方式來保衛京畿地區。因此,八旗營的主力部隊相對於綠營更處於有利地位,是滿族最後的一張王牌。但到了嘉慶之後,綠營開始出現明顯的腐敗和衰落,但國家基本軍事制度的格局沒有改變。

到了1851年。太平天國的捻軍興起,面對捻軍的次次反抗。由於腐敗過度的綠營根本沒有任何優勢抵抗敵人。而到了1852年,咸豐皇帝才開始大面積的組織團練。但是到了1856年,1858年和1860年,太平天國的捻軍一次次打敗了江南大營,江北大營,這次綠營基本失去了戰鬥力。而剩下的八旗軍則成為了滿清最後一張王牌。而此時的僧格林沁帶領著八旗軍活捉了太平天國北伐的捻軍主帥李開芳,林鳳祥,而後又應付進攻北京,天津擊敗英法聯軍。一次次的勝利僧格林沁還是越來越輕敵。但是對於流竄作案的捻軍來講可以說是,無孔不入。最終由於輕敵,僧格林沁帶領兵力不多的軍隊掉入圈套,死於馬下。

而僧格林沁的死,導致八旗主力沒有了核心骨。而已經在一年前失敗的太平天國捻軍,因為此事又暴露了行蹤,曾國藩馬上奉命北上討伐捻軍。最終在1968年,將捻軍基本殲滅。雖然之後的八旗和綠營仍然存在,但湘軍的武裝力量體系成為滿清的基本軍事力量和主力軍。雖然中法戰爭和抗日戰爭宣布了新軍,但是仍然存在腐朽落後,而且這還不足以保證能夠對外抗戰的勝利,但是漢族在清軍中控制軍隊的格局已經註定了,也間接造成滿清最終崩潰的基礎。

所以這麼一來,僧格林沁的死直接導致了滿清軍事力量體制發生巨大轉折。但是不得不說,自負和驕傲也成為了他失敗的必然。


你有什麼有趣的見解,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如果喜歡錟錟的文章請點個贊,如果對錟錟其它的文章感興趣請關注錟錟,有什麼想問的歷史問題可以在評論區提問哦,您的鼓勵是錟錟繼續碼字的動力!

作者:錟錟

圖片:網路

(圖片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繫作者刪除)


僧格林沁1865年被捻軍擊敗後處死,這確實算是晚清軍事史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清朝中前期的軍隊主要包括兩種,也就是八旗軍和綠營兵,這算是國家的正規軍。八旗軍包括滿洲八旗,也包括蒙古各旗的軍隊,也包括清軍入關之前在遼東地區已經編旗管理的漢人八旗。

清朝能夠在東北崛起,主要依靠騎兵,征服東北蒙古各部之後,滿蒙騎兵就成為清軍的主力精銳。到入關之後,為清軍攻城略地的,實際上就已經是投降的漢人軍隊了,但清朝最為信任的仍然是滿蒙騎兵。

入關之後,清朝在各地設立將軍府,分別駐紮一些滿族、蒙古族、錫伯族等游牧民族為主組成的軍隊,作為鎮撫地方的主要依靠力量。並且,清朝在這些駐地都另外修建滿城,以駐紮這些滿蒙軍隊。

所以,現在很多地方都有滿族,尤其是一些在農業時代比較重要的軍事要點城市,都有一些滿族、錫伯族、蒙古族後裔,就是清朝駐軍的後裔。比如現在著名的女明星佟麗婭,就是伊犁的錫伯族駐軍的後裔,屬伊犁將軍府管轄。又比如成都的寬窄巷子,也是清朝時期滿族、蒙古族駐軍生活的地方。武威、荊州等地也有這種情況。

實際上,駐紮在各地的滿蒙軍隊在各地不事生產,實際上是特權階層,由國家財政統一供養,所以,這些軍隊在各地名義上是駐軍,實際上早就戰鬥力衰退了。比如大家在周星馳的電影《武狀元蘇乞兒》重看到的,吳孟達飾演的蘇燦他爹就是廣州將軍,蘇燦本人也屬於這種人。

但這些軍隊退化得很快,戰鬥力很快就不行了。到康熙平三藩之亂的時候,滿蒙騎兵的戰鬥力就已經嚴重衰退了,作戰不得不主要依靠綠營兵。但清朝仍然始終把滿蒙軍隊視為自己最核心的依靠力量,長期供養。

因為清朝始終很注意防範漢人勢力在軍事和政治中發展得過大過快,所以在軍事上也長期維持著一支人數龐大的滿蒙騎兵軍隊,在遇到比較重要的戰爭的時候,都要派出去參戰,而且是作為絕對主力使用的。

但從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時候就已經很明顯了,不僅滿蒙騎兵已經靠不住了,綠營兵也靠不住了,而以地主團練武裝為主體的湘軍、淮軍、楚軍等地方漢人官僚組織起來的軍隊卻發展得越來越快,發揮了主要作用。

太平天國起義被鎮壓下去之後,捻軍接踵而起。捻軍和太平軍不同,作戰的機動性比較強,而湘軍這時候的火器還不足以壓倒捻軍騎兵部隊的衝擊力,僧格林沁率領的蒙古騎兵機動性更強一些,本來被寄予厚望,結果卻被捻軍幾百,僧格林沁本人也被俘後被處死。

僧格林沁死後,清朝視為維持統治的核心依靠力量的滿蒙騎兵基本上就退出了歷史舞台,只能完全依賴湘軍、淮軍和楚軍這種地方團練武裝發展起來的帶有私人化軍隊特徵的軍隊了。尤其是在李鴻章率領淮軍剿滅捻軍之後,淮軍就成了清朝當時的主要軍隊。

這種局面持續了二十多年,一直到甲午戰爭中,淮軍受到嚴重打擊,勢力才削弱了。這之後,清朝讓袁世凱編練北洋新軍,同時各地也都各自組織地方武裝,比如八國聯軍進攻北京的時候,清朝就連遠在西北甘肅的甘軍都調來了。

在這個意義上,僧格林沁是清朝軍事史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因為在這之後,清朝賴以建立統治的滿蒙騎兵就已經完全衰落了,最後一支蒙古騎兵也隨著僧格林沁之死而被消滅了,清朝的統治只能依靠漢人軍隊了。


僧格林沁作為清朝中晚期最出名的將領可以說知名度非常高,因為清朝能拿得出手的名將已經鳳毛麟角,僧格林沁是八旗最後的王牌。

僧格林沁是蒙古人,他的祖上是成吉思汗的兄弟哈撒兒,但是到了僧格林沁這代早已家道中落,幼時的僧格林沁靠給富人放牧來維持生計,人有時候確實需要一些運氣,索特納木多布齋郡王雖然娶了嘉慶皇帝的女兒但是並沒有生下一兒半女,便將僧格林沁收為養子。

道光五年索特納木多布齋郡王逝去,僧格林沁因「儀錶非常」而被道光欽點為王位繼承人,從此僧格林沁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

道光皇帝駕崩時僧格林沁被命為顧命大臣,咸豐初年僧格林沁奉命鎮壓太平天國,生擒太平天國北伐軍林鳳祥和李開芳。

除此之外僧格林沁還曾在大沽擊潰英法聯軍,重傷英國海軍司令,取得大沽口保衛戰的勝利,僧格林沁堪稱大清國之柱石。

1865年僧格林沁在和捻軍的戰鬥中陰溝翻船被捻軍小將張皮綆斬殺於麥田中,清廷清廷以親王規格為僧格林沁隆重舉行了葬禮。同治帝和慈禧親臨祭奠,賜號「忠」,配享太廟。

僧格林沁號稱八旗最後的猛將,大清八旗鐵騎本曾橫掃神州,僧格林沁出身蒙古更是對騎兵戰法非常推崇,滿清入關後八旗兵迅速腐化,大清的主要國防力量已經被綠營取代,但是由於僧格林沁的存在,八旗兵尚能有一些存在感,僧格林沁的死標誌著八旗鐵騎徹底退出了歷史舞台。漢人地主武裝崛起從而稱為朝廷最重要的武裝力量。

另外這種騎兵衝殺的戰法在現代化武器面前也是不堪一擊,八里橋之戰的慘敗也給大清敲響了警鐘,對於「師夷長技以制夷」有了進一步認識,僧格林沁以及八旗鐵騎的失敗也加快了洋務運動的進行。


清朝晚期愛國名將僧格林沁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曾經打敗了太平天國的北伐軍,俘虜了林鳳祥、李開芳,在第二次大沽口之戰中率軍痛擊英法聯軍。他的死,是清朝的重大損失。他死後,漢族官僚開始得到重用。


貴胄之後,出身不凡

僧格林沁有著無比尊貴的出身背景,根據《蒙古世系》記載,僧格林沁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圖哈薩爾的二十六代孫,是真正的貴胄之後。大家都知道元朝自元順帝北遁入漠之後蒙古人便再也難回大蒙古帝國時期的輝煌時代,特別是明朝初期太祖、成祖兩代皇帝的多達14次的北征,蒙古勢力遭到巨大的打擊和削弱。清朝建立後,蒙古各部被迫臣服於女真人,僧格林沁雖然出身不凡,但和歷史上的很多貴族後代一樣,從小也是家境貧寒,生活困頓。小小年紀的僧格林沁因為家貧還曾和父親布和德力格爾為富人放牧,十二歲才時被送到昌圖老城文昌宮讀書。


一直到道光五年(1825年)14歲的僧格林沁才苦盡甘來,被選定為索特納木多布齋郡王嗣子,承襲科爾沁左翼後旗扎薩克郡王。同年十二月,奉命御前行走,賞戴三眼花翎。至此開始了僧格林沁戎馬生涯為國驅前的輝煌一生。而僧格林沁這個蒙古人能受到清朝重用,皆是因為蒙古與清朝非一般的關係,清朝雖然沒有明確將統治下的各族人民分等級,但是作為清朝八旗重要組成部分的蒙古八旗是地位低於滿族八旗但要高於漢人八旗。為了拉近清朝與蒙古的關係,滿蒙之間從努爾哈赤時代就開始通婚往來,大量的蒙古人因此得到清朝的重用。


年紀便輕輕展露頭角,大敗太平天國北伐軍,生擒林鳳祥、李開芳

在道光時期,僧格林沁已經受到重用,官階是不斷的升。至道光三十年(1860年)宣宗皇帝駕崩的時候,僧格林沁已是鑲黃旗蒙古都統、顧命大臣之一,這一年他正好50歲。咸豐帝即位後,南方的太平天國已成燎原之勢,佔據東南半壁河山與清朝分庭抗禮。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天國在天京誓師北伐,以林鳳祥、李開芳為北伐主將,統領2萬太平軍北伐。咸豐皇帝委以重任,僧格林沁臨危受命,率領以哲里木、卓索圖、昭烏達蒙古諸王勁旅及八旗護軍營、巡撲五營等精銳之師出京剿賊。同年八月,太平天國北伐大軍橫掃冀豫兵鋒直指京津,咸豐帝以太祖努爾哈赤用過的寶刀賜予僧格林沁,望他以大局為重速滅逆賊。僧格林沁果然不負眾望,於天津南王慶坨大敗太平軍,咸豐四年(1854年)又在連鎮再一次大敗太平軍。咸豐五年(1855年)面對陷入重重包圍的太平天國林鳳祥部僧格林沁再一次大敗太平軍並生擒林鳳祥。六月,知道大勢已去的太平天國李開芳部決定突圍南下,在山東馮官屯被清軍團圍,僧格林沁識破李開芳詐降之計,全殲太平天國殘部並活捉李開芳。李開芳林鳳祥都是太平天國當時的名將,能征慣戰,僧格林沁兩年來與太平軍大小百餘戰幾乎無一敗績還生擒了他們兩。僧格林沁的威名至此傳遍海內,惜才的咸豐帝鑒於僧格林沁的功勛卓著,加封他為博多勒噶台親王,賞朝珠一盤、四團龍補褂一件,並世襲罔替,俸銀加倍。


抗擊英法,名垂青史

早在道光帝在位時,清朝就與英法爆發了第一次鴉片戰爭,當時以清朝的慘敗並割地賠款而結束。到了咸豐時期,清朝的內外局勢更加險惡,國內太平天國、捻軍起義幾乎讓半個中國陷入無休止的內亂。而西方列強早就對清朝虎視眈眈,咸豐八年(1858年)迫於壓力,清朝被迫與英國簽訂《天津合約》,僧格林沁得知後,憂心如焚當即上書,請求廢除條約,主張舉傾國之兵將西方列強趕出中國。咸豐九年(1859年)爆發了第二次大沽口戰役,英法聯軍不顧中國的勸阻和警告明目張胆的使入大沽口,僧格林沁毫不猶豫的下令還擊,並親冒矢石身先士卒痛擊英法聯軍,擊毀英軍戰艦3艘,使英軍死傷464人,英海軍司令赫布受重傷。第二次大沽口戰役清軍完勝。但是此役後卻迎來了英法聯軍更大的報復,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自天津入北京,圓明園被毀。僧格林沁遭到主和派的攻仵,王爵被削僅保留了欽差大臣職。


再復起用,壯志未酬卻中道崩殂,以身殉國

從咸豐十年(1860年)到同治元年(1862年)僧格林沁被再復起用,用兩年的時間大敗橫行北方多年的捻軍勢力。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輕敵冒進的僧格林沁被捻軍包圍在山東曹州高樓寨,於突圍途中不幸中傷墜馬,被捻軍張皮綆斬殺在麥田,終年五十五歲。僧格林沁之死震驚了整個清王朝,朝廷上下皆以失去「柱國之石」而大為惋惜。


僧格林沁之死,使清朝如使臂膀。此後,滿蒙貴族不再是主角,漢族官僚最後的輝煌到來了。

這個為清朝奉獻畢生的愛國蒙古王公的死,對清朝的震動是巨大的。由於僧格林沁平素愛護百姓、善待士卒,聽說他去世的消息,百姓罷市,巷哭野祭。靈柩返回北京時,獻上的萬民傘有七十多柄,兵弁、百姓皆迎祭,哭聲震地。清政府以親王規格為僧格林沁舉行了葬禮,同治帝和慈禧親臨祭奠,賜謚號「忠」,配享太廟,在北京、山東、河南、盛京等地建「昭忠祠」,並繪像紫光閣。清朝到了後期,幾十年都難找出一個像僧格林沁這樣能文能武的大將,他的死使清朝不得不深思反省,在滿洲貴族內部腐朽無能的情況下,提拔大量優秀的漢族官僚或許是當下最好的選擇。僧格林沁之死,確是漢族官僚開始走上歷史舞台的開始。從此以後,漢族官僚掌兵握權,走上歷史舞台的時代到來了。


僧格林沁未必是清朝最後的猛將,但他卻是大清皇帝最信任的將領。自僧格林沁意外被殺以後,清政府再也無人能夠擔當大將,徹底的失去了自己的鐵拳。

清政府統治的核心就是幾百萬的旗人,所以在當時各個城市都有滿城,為的就是在關鍵時候這些人能夠支持清政府。太平天國運動爆發以後,八旗子弟由於腐化墮落,已經不堪大用了。因此慈禧太后打破了「重滿抑漢」的用人制度,重用以曾國藩為代表的一大批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漢族士大夫,讓他們組織團練,鎮壓太平軍。當然,事實也證明了慈禧的這個做法是非常正確的。

不過清政府還是非常擔憂的,畢竟如果手裡沒有信得過的人帶領軍隊,誰心裡都不放心。清政府可是「馬上得的天下」,自然懂得槍杆子裡面出政權的道理。這個時候僧格林沁的重要性便顯示出來了,他是道光皇帝姐姐的過繼兒子,同時也是八旗之中唯一能夠真正擔任統帥的人,非常受皇帝的信任。僧格林沁有多受皇帝信任呢?舉個例子,道光帝死的時候他是顧命大臣之一,咸豐皇帝親自將清太祖努爾哈赤用過的寶刀授予僧格林沁。這份恩寵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

當然,僧格林沁的表現也是非常好的。當時太平軍中的林鳳祥、李開芳率軍北伐,威脅京畿重地,正是僧格林沁率軍打敗了他們,並且生擒了太平天國的名將林鳳祥、李開芳。這一仗也使得僧格林沁名揚天下。

之後,僧格林沁開始鎮壓捻軍。捻軍和太平軍還是有一些區別的,捻軍中的很多人都是大地主,有著牢固的社會基礎,並且捻軍有著強大的騎兵部隊。這使得捻軍的行動非常靈活,往往能夠出其不意的以優勢兵力消滅清軍的部隊。

僧格林沁手下有著當時最強大的騎兵部隊,所以他自然是看不上捻軍。在高牌樓之戰中,僧格林沁被包圍。當時的捻軍並沒有找到僧格林沁屍首。這個時候出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兵,手裡拿著頂戴花翎,他說他打仗的時候看著一個當官的受傷墜下了馬,逃到了麥田裡。於是他悄悄跟上去,結果了這個大官。這個他口中的大官就是僧格林沁,他當時才16歲。

我們知道電視劇中反派死於話多,這個16歲少年後來和別人吹牛的時候無意之中說了出來,於是引起了丁寶楨的注意。丁寶楨從他家中找到了僧格林沁的朝珠,於是這個少年便被凌遲處死了。


僧格林沁的死代表了大清兵權從滿蒙勢力轉入以曾國藩、李鴻章為首的漢人勢力

在雍正乾隆時期,即便有年羹堯、岳鍾琪等將軍的存在,大清的將領還是以滿清、蒙古為主。大清的兵權還是緊緊掌握在滿蒙勢力的手裡。

從天平天國之亂、捻亂、陝甘回變、雲南回變、第一二次鴉片戰爭等戰爭,滿清將領慢慢戰死而新生力量有沒有得到補充,湘軍、淮軍於是崛起:

《八里橋之夜》展示的英法聯軍佔領八里橋之後的戰後情形

1、和春,滿州鑲黃旗、欽差大臣,在第二次圍困金陵時,被李秀成攻打杭州不得不分兵而失敗戰死;

2、烏蘭泰,滿州正紅旗,擅長訓練、火器,在追擊太平軍的昭平山中被擊敗戰死;同時戰死的有滿州正白旗的長瑞、昌壽。

3、文瑞,蒙古鑲藍旗,守杭州時戰死;

4、雙來,漢軍正白旗人,攻打揚州時戰死;

5、勝保,滿州鑲白旗人,被東太后慈安賜死;

6、托明阿,滿州正紅旗人,在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因傷退休。

7、德興阿,滿州正黃旗人,1867年去世。

8、舒通額,滿州鑲白旗人,同治三年在平定捻亂中戰死;

9、恆齡,滿州鑲黃旗人,同治四年在平定捻亂中戰死;

10、蘇克金,滿州正黃旗人,同治三年在戰鬥中突發疾病而死。

11、何建鼇,漢軍鑲紅旗人,和僧格林沁戰死;

12、樂善,蒙古正白旗人,在大沽炮台中戰死;

在僧格林沁死後,滿清勢力基本上沒有有能力的將領,只有依靠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

第二次大沽口之戰形勢圖:用障礙攔截河口,導致英法船隻集中並進入射線範圍,左邊的岸炮猛轟

僧格林沁是冷兵器時代的代表?

很多人認為僧格林沁的死,是代表了大清從冷兵器時代進入熱兵器時代,認為僧格林沁在八里橋之戰的失敗就在於僧格林沁頑固的使用蒙古傳統騎兵戰術對付英法聯軍導致的。

那麼僧格林沁真的是只懂冷兵器和騎兵而不懂火槍嗎?

1、在挫敗太平軍北伐中就有兩次明確使用火炮攻擊的記錄:

「毀堆村、連村、杜場諸賊屯,炮殪悍酋吉文元」

「悍黨詹啟綸出降,焚西連鎮賊巢,僅余死黨二千餘人,以大炮環擊。」

2、第二次大沽口之戰的勝利就是僧格林沁善用火炮伏擊的證明。

3、八里橋之戰戰敗是敗於英法聯軍武器升級而非僧格林沁只懂騎兵衝擊。根據俄國布克斯蓋夫登男爵所著的《1860年北京條約》的記錄作戰過程:

A、騎兵以樹林為掩護同時襲擊法國炮兵和英國陸軍並意圖突入後方,但被照明彈被迫中止;

B、在八里橋墓地附近,騎兵再次試圖衝擊英法聯軍,同樣失敗;

C、在八里橋橋堍,清軍和英法聯軍在這裡進行激戰——這裡是清軍最後的防線。清軍的27尊炮兵連和埋伏的清軍,被八門法國線膛炮摧毀和射殺。

D、法軍度過運河佔領八里橋後,清軍才撤退。

參戰的法國將領蒙托邦如此回憶:

「八里橋成了這一天最動人的一幕。早晨還鬥志昂揚的那些清軍騎兵,現在都已消失得無蹤影了。這座橋是一種古老文明造就的偉大古迹。那些衣著華麗的騎兵,在橋道上揮動旗幟,毫無掩護地以一種對我軍大炮和火炮無能為力的炮火反擊。」

即:英法聯軍的線膛炮,是八里橋之戰清軍失敗的原因。

從俄羅斯人的記錄來看,僧格林沁的戰術是用騎兵同時衝擊英法聯軍,一是讓英法聯軍軍亂,二是用大規模騎兵來引誘英法聯軍追擊進入僧格林沁以27尊火炮和禁旅八旗為主的埋伏圈。

僧格林沁的騎兵衝擊是誘敵之計,但兩次都沒有能夠成功,反倒被英法聯軍步步為營進攻而發現了埋伏,最終失敗。

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時所拍攝的戰後所拍攝炮台照片

綜述

僧格林沁在八里橋之戰時,並沒有喪失八旗精銳。八旗精銳的喪失,是在剿滅捻亂之時。根據俄羅斯人伊格的估計,八里橋之戰投入5到6萬兵力,損失1000人(清朝自己估計為3000人),戰損率2%,不算高。

我不知道大家所說的八旗精銳(或蒙古騎兵精銳)盡失,是根據什麼來的。但從斯蓋夫登男爵所著的《1860年北京條約》中:

「一部分軍隊奔向北京,而大部分則向北跑回草原老家。」

的記錄來看:蒙古騎兵精銳並沒有全部戰死,或者大部分戰死,而是跑回蒙古。

八旗精銳或蒙古騎兵,基本上都是在平定捻亂時戰損的。當時曾國藩、李鴻章的湘軍、淮軍採取圍堵策略,而僧格林沁都是主動率軍直入大戰:

「自蘇克金、舒通額、恆齡等歿後,得力戰將漸稀。朝命先調湘淮軍著名兵將,多觀望不至,僧格林沁亦不原用之。」

騎兵主力的戰損記錄:

「僧格林沁所部騎兵最號勁旅,驍將以舒通額、恆齡、蘇克金為最」

而上面也說了,舒通額、恆齡、蘇克金都是在同治3、4年戰死的。八旗精銳或蒙古騎兵應當是跟隨三人戰死而喪失的。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僧格林沁的是清末非常重要的軍事人物,不僅僅是說他本人,而是說他帶出了一批猛將。在很大程度上了恢復了一部分八旗軍的戰鬥力。

僧格林沁手下的多隆阿率領1萬八旗打敗了陝甘數十萬回軍,金順作為副司令和前敵總指揮參加了左宗棠收復新疆的戰役,多隆阿,都興阿,西凌阿等人還在湖北摧毀了太平軍英王陳玉成的主力。

而在高樓寨一戰,損失了太多勛貴軍官,可以說這是八旗軍創辦以來一戰損失軍官最多的一戰。滿洲鑲黃旗翼長恆齡、齊齊哈爾副都統舒倫保等等都戰死了,而且還死了很多開國功臣的後代。

僧格林沁率領的部隊包括東部察哈爾三盟蒙古軍,黑龍江吉林八旗軍,還有西方人訓練的漢人步槍隊。結果,僧格林沁自認為部隊精銳,一味追擊,最後的步騎萬人全部陷入包圍圈。

在狹窄地形上,數萬捻軍手持幾米長的長桿長矛一頓攢刺,在上萬捻軍騎兵配合在在狹小地形完全擊敗了蒙古軍和八旗軍騎兵。蘇克金、舒通額、恆齡,舒倫保,舒通額,全順等人全部戰死,其中都統級別的就有4個人。

這造成的嚴重後果就是八旗軍,碩果僅存有作戰能力的中級以上軍官,基本在這個包圍圈裡面全滅,也就是後繼無人了。而且,黑龍江,吉林八旗馬隊在清朝看來非常珍貴,本來就分了1萬人跟著左宗棠去西北各省轉戰,最後一直到新疆,就剩下這些也都損失了在了高樓寨。

據稱在戰場上,華麗麗的單眼雙眼三眼花翎就裝了幾個大簍子,繳獲戰馬數千匹。最後,只能徵調黑龍江八旗西丹馬隊了,也就是未成年少年組成的騎兵隊伍。

後來就是清朝失去了對北方的控制,只能提拔湘淮軍將領到北方駐防。從此湘淮軍掌握了南方和北方的所有防務。

其實算起來清末八旗軍歷次戰爭也損失了很多人,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損失了1000多人,在第2次鴉片戰爭的大沽口炮台,石縫炮台,張家灣和八里橋又損失了數千人,在對太平天國戰爭,捻軍戰爭又損失1萬多人。

最後在高樓寨又損失了6000-7000人,最後的一支八旗軍部隊在金順帶領下,在西北五省轉戰十年,戰鬥艱苦,也損失過半。從此,八旗軍已經不能作為一支主要戰鬥軍團參戰了。


作者:金滿樓

晚清時期,一向被認為是落後挨打的,其實在局部戰爭中,也不乏勝仗。

最有名的,當然中法戰爭中馮子材的鎮南關大捷,將法軍打得稀里嘩啦,而不得不坐下來談判。

而除此之外,其實在1859年,僧格林沁在天津也曾對英軍取得了大勝,而且是一場成功的反登陸戰。

當時,按清廷的要求,英國方面應該由陸路入京換約,但驕橫的英國人卻帶著軍艦,企圖沿白河進京。

結果,在僧格林沁的指揮下,天津炮台及守軍協同作戰,結果,英國艦隊損失了五艘艦艇,死傷四五百人,慘敗而歸。

在此慘敗之下,英國艦隊無力進攻,而不得不退回印度,等到第二年補充了大量兵力後這才重新進犯,這就是所謂的英法聯軍之役。

當然,僧格林沁並非以此戰而聞名。在此之前,其率領的騎兵將李開芳等人率領的太平北伐軍一舉殲滅,這是他的成名之戰。

之後,1859年的這次反登陸戰,才將其名聲推到最高(當然,因為之後戰敗的原因,現在的歷史已經不太提正常戰役了。)

之後,在八里橋之戰中,在阿姆斯特朗大炮的轟擊下,僧格林沁的騎兵被炸得四分五裂,毫無還手之力。

從某種程度上說,八里橋之戰其實是古典騎兵的謝幕之戰,事實上,這是工業文明對農牧文明的一次降維打擊,這不可能有勝算的。

此戰之後,僧格林沁日漸頹敗,最終在與捻軍作戰中被殺。

而僧格林沁的死,說起來也很窩囊,據說是一次被衝散之後,躲在青紗帳里的僧王被小鬼張皮綆給捉住,結果給一刀咔嚓了。

你說說,一代名將,這死得冤不冤!

至於僧格林沁之後,所謂的八旗,就再也沒有打過什麼像樣的仗了。

而從大時代看,在中國未趕上工業文明之前,也不可能有什麼像樣的仗可打了。


僧格林沁是蒙古科爾沁郡王,後因鎮壓太平天國有功被清廷封為親王,其人驕橫跋扈,暴虐愚頑,屬非常典型的滿蒙親貴。他麾下的蒙古三盟騎兵剽悍善戰,曾是捍衛大清帝都北京的首要武裝力量,被清廷倚為長城。然而,自咸豐十年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在抵抗英法聯軍的戰鬥中卻屢戰屢敗,面對擁有熱兵器的西洋軍隊,能征善戰的蒙古人開始轉向能歌善舞。咸豐十年11月,僧格林沁奉命率部開赴山東剿捻,同治元年又奉命總督山東、河南軍務,勢力已達皖北,開始與在此剿捻的曾國藩部湘軍有了實際接觸。

這時,清朝的正規軍綠營已基本被太平軍摧毀殆盡,僧格林沁的滿蒙騎兵部隊便成為清廷用以監視並抵制湘、淮系地方軍閥勢力的惟一可以依賴的一支武裝力量。然而從戰鬥力到作戰經驗來看,僧格林沁遠不是曾國藩、李鴻章和湘、淮軍的對手。但驕橫跋扈的科爾沁親王從不把曾國藩放在眼裡,他非常嫉恨與蔑視曾國藩和湘、淮軍,動輒上奏告黑狀、彈劾曾,無故尋隙欺壓,甚至故意慫恿反覆無常的苗沛霖率團練向湘軍挑釁,有時還突然攻擊湘軍。

僧格林沁唆使太平軍降將陳國瑞殺害淮軍李昭壽(也是太平軍降將)的部將,並將其功竊為己有,事後反誣李昭壽部將搶功殺人,上奏清廷要求嚴辦。李昭壽部當時歸曾國藩統轄,曾國藩頓感僧格林沁故意打狗欺主,囂張太甚。僧格林沁唆使部下在皖北向湘、淮軍屢屢尋釁,曾國藩皆不敢置辯,他忍氣吞聲,處處退讓,內心卻異常惱恨,雙方積怨越來越深。

湘、淮軍本是地方軍閥,門戶之見很深,不願聽從他人指揮,又聽說僧格林沁兇殘戾狠,待部下猶如奴隸,曾鞭笞湖北的兩位提督,因此遇到僧格林沁的部隊作戰失利,都袖手旁觀,不願出兵救援。清廷曾經下令將湘、淮軍劉連捷、劉銘傳部劃歸僧格林沁指揮調遣,到河南協助蒙古騎兵剿捻,曾國藩卻借故拖延,二劉也望而卻步,拒絕北上。驕傲自大的僧格林沁也不願湘、淮軍來援,他認為湘、淮軍戰力低下,於是上奏阻止; 僧奏曰「皖軍為上,豫軍次之,楚軍為下」。皖軍是安徽道員英翰等人組織起來的地方部隊,豫軍是張曜、宋慶糾集的河南固始練勇 。這些雜牌軍欺負百姓還行,平時連苗沛霖、李昭壽的烏合之眾都打不過,更別提能和身經百戰的湘、淮軍比了。

僧格林沁一向嫉妒曾國藩兄弟立下的攻克天京、鎮壓太平天國的蓋世奇功 ,他這樣講,不過是故意貶低湘、淮軍,不願意承認他們是維護清廷統治的中堅力量,所以極力詆毀、輕蔑之。僧格林沁反對湘、淮軍北上,正中曾國藩下懷。他命劉連捷退守皖北,劉銘傳回到原來的駐防地,湘、淮軍袖手作壁上觀,靜等僧格林沁敗亡的消息。

僧格林沁驕狂愚頑,湘、淮軍冷眼旁觀,這時機對捻軍來說可謂極其寶貴。同治三年冬天,捻軍在鄧州唐坡伏擊僧格林沁的部隊,僧格林沁輕敵冒進,被打得大敗虧輸,他僅率數十騎逃出戰場,竄入鄧州城裡,才免於被全殲的的悲催命運。不久,捻軍圍攻南陽,再次挫敗僧格林沁。同年底,行蹤飄忽的捻軍在河南魯山大敗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陣斃蒙古悍將恆齡、蘇倫堡。僧格林沁屢吃大虧,氣的暴跳如雷,惱羞成怒的他以救援不力為由殺了部將富精阿,以泄其憤。捻軍和太平軍不同,以騎兵為主,打法機動靈活,非常適於在北方平原地區作戰,很少和敵人糾纏打惡仗、死仗,尤其擅長打伏擊戰、運動戰。捻軍先後在葉縣打敗了河南巡撫張之萬的軍隊,在汝寧包圍了團練大臣毛昶熙的練勇,並乘機在當地大肆招兵買馬。

補充了兵員、擴大了隊伍後,捻軍渡過黃河進入山東西南部。僧格林沁報仇心切,一心要找捻軍主力決一死戰,他率蒙古馬隊跟在捻軍後邊日夜狂奔,窮追不捨,在近一個月的時間裡,竟然馳騁了3、4千里地。捻軍利用僧格林沁求戰心切的急躁心理,故意避而不戰,每日驅馳1、2百里,領著清軍來回兜圈子。捻軍士兵每人配兩匹馬,經常替換乘騎,因此速度大大超過了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捻軍利用速度優勢,經常可以乘隙稍事休憩,而清軍則日夜兼程,人困馬乏,疲憊不堪。

騎兵尚且如此,跟在後面的步兵就更苦不堪言了,他們用兩條腿跟著四條腿的馬兒跑,有時幾天都疲於奔命,水米不進,被累死、餓死不少,非戰鬥減員十分嚴重。僧格林沁急欲報仇,他常常率少數驍騎脫離大隊人馬,跟在捻軍後頭銜枚急追,為捻軍聚殲這支兇悍的蒙古騎兵部隊提供了難得的機會。

捻軍見時機難得,當初制定的計劃已初步實現,便在前面布下了天羅地網,專等僧格林沁自投羅網。同治四年4月底,捻軍派小股騎兵將僧格林沁誘入早就布置好的埋伏圈內,準備關門打狗,將其一舉殲滅。

捻軍設伏的地方在今天的山東曹州(今菏澤)西北方向一個叫高樓寨的村莊里。僧格林沁稀里糊塗地闖將進來,卻被捻軍團團包圍。彼時,數萬清軍步騎被遠遠甩在後邊,僧格林沁身邊只有陳國瑞等少數幾個將領和數千騎兵跟隨。結果除陳國瑞帶傷僥倖逃脫外,其餘的全部被殲滅,不可一世的科爾沁王爺僧格林沁被一個年僅16歲的捻軍小兵張皮綆殺死在麥地里,真乃見慣大風浪的人卻在陰溝裡翻船。

僧格林沁敗死,彪悍的蒙古馬隊覆滅,令清廷大為震恐。當初,慈禧太后本想讓僧格林沁單獨率滿蒙騎兵將捻軍鎮壓下去,以提高清廷的威望,以掣肘並打壓新近崛起的最大地方實力派曾國藩、李鴻章的湘、淮軍事集團。後來發現他僅憑一己之力對付不了捻軍時,又想讓湘、淮軍助剿,並有驅使湘、淮軍拚命,讓僧格林沁收功的險惡用心。無奈曾國藩老謀深算,湘、淮軍借故拖延、觀望不前,僧格林沁又恃勇排斥,想獨佔大功,清廷被迫撤銷了此計劃。捻軍從河南轉戰山東後,清廷以及曾國藩都察覺到僧格林沁已中計入套,如不改變對敵之策,難逃徹底敗亡的厄運。怎奈剛愎自用、狂妄橫蠻的僧王一心要和捻軍決戰,已經喪失了理智,拒絕了一切勸諫,遂至命喪高樓寨,全軍崩潰瓦解的可悲下場。僧格林沁和他的蒙古馬隊覆亡後,清廷手中唯一的一支可以依賴的武裝力量灰飛煙滅,只好利用湘、淮等地方實力派來對付捻軍、抵禦外辱。僧格林沁的敗亡,也讓湘、淮系地方軍閥無所顧忌並乘機坐大,逐漸擁兵自重,尾大不掉,成為既維護又威脅清廷統治的主要力量,也是民國前期各路軍閥的鼻祖。

【寫作不易 嚴禁搬運】【插圖源自網路】


僧格林沁是滿清舊軍隊最後的名將,他的死代表滿清舊軍隊的完全沒落,故而有「重要轉折一說」。其實稱為一個「 標誌」更恰當。

僧格林沁是蒙古親王,長得身材高大,精力勇猛,戰場上勇猛突進,朝廷上與慈禧太后關係也不錯。麾下有大隊蒙古鐵騎。

眾所周知,滿清入主中原,最早的核心主力是滿八旗。但進入中原花花世界數十年後,滿八旗就徹底墮落腐朽了,於是只能依靠綠營兵。但又過了百餘年,綠營兵也開始腐化。

到清末時候,滿清舊軍隊中,真正最能打仗的也就是僧格林沁的蒙古軍隊了。僧格林沁手下不光有蒙古鐵騎,也有些漢人的悍將。比如太平天國降將陳國瑞,是一個土匪,但打仗確實勇猛,深受僧格林沁賞識。同時,僧格林沁雖然為人暴躁,但是與士兵打成一片,深受士兵愛戴,北方的忠於清廷的市民也把僧格林沁看成國家棟樑。

僧格林沁的主要戰功,是在鎮壓太平天國和第二次鴉片戰爭中。

1853年-1855年,僧格林沁率領清朝最後的主力大軍,攜帶者咸豐皇帝賜予的努爾哈赤寶刀,與太平軍北伐軍展開多次激戰,最後全殲北伐軍,生擒統帥林鳳祥、李開芳。

1958年,面對英法聯軍壓境,僧格林沁堅持全國抗戰。1859年,僧格林沁至天津督辦大沽口和京東防務,整備炮台,並下令炮擊悍然入侵的英法艦隊,擊毀英軍戰艦3艘,斃傷數百人,取得大沽口保衛戰的勝利。但在1860年的八里橋之戰中,僧格林沁遭到慘敗。

此時,除了清廷最後的支柱僧格林沁外,另一支崛起的武裝力量是南方漢人的團勇,如曾國藩的湘軍,左宗棠的楚軍,李鴻章的淮軍等。兩邊之間存在競爭關係,彼此明爭暗鬥。尤其李鴻章,為人頗有心機。舊軍隊都感受到淮軍的咄咄逼人。

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僧格林沁主要負責北方鎮壓捻軍,1860-1865年間多次擊敗捻軍。但在捻軍神出鬼沒的戰術下,清軍也損傷慘重。尤其太平天國覆滅後,部分太平軍加入捻軍,為捻軍提供了軍事核心和戰術策略。

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僧格林沁被捻軍誘至山東曹州高樓寨,陷入重圍,墜馬被殺。

僧格林沁被殺後,滿清的舊軍隊中再無一根擎天玉柱。滿清的軍事全面讓位於左宗棠、李鴻章等人統帥的近代化軍隊。這也可以標誌著中國軍事從古代向近代化方向發展。

(歡迎關注巴山夜雨涮鍋,更多精彩話題共賞,也歡迎在評論區發表您的看法)


推薦閱讀:

TAG:清朝 | 僧格林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