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15歲兒子跳樓遺書「我帶給世界歡笑卻帶不給自己歡樂」,頭七祭日父親也跳樓?


慘烈之極,家庭之殤,家族之殤!想哭,為這對父與子。

父不知子,父親不知道表面帶給所有人快樂的陽光男孩,內心這麼苦,苦到活不下去了。

子不知父,兒子不知道父親原來這麼愛自己,失去了自己的父親,自責無限,生無可戀。

到底是哪裡錯?一個人最擾動內在心靈的,除了親密關係,就是親子關係。在這個事件中不能說孩子錯了,也不能說父親錯了,很有可能是他們之間的關係出錯了,錯的太嚴重,嚴重到完全無法以真實的面目彼此交流,儘管表面很親密。

15歲的男孩,這麼小的年齡就帶著無法脫卸的人格面具,做著別人眼中最好的孩子,唯獨不能做自己。當他無論如何努力如何優秀,都達不到父親的標準時,孩子就會絕望,絕望自己在父母眼中終歸沒有價值。既不能做自己,還沒有價值,只能以死謝罪。

而父親的高標準嚴要求,不是覺得兒子不好,而是在他的世界中不知如何表揚和讚美,他只是以父親的嚴厲,希望兒子成為最優秀的那一個,而孩子那麼出色,他應該可以做得到。他不知道孩子一切的努力,只為換來父親的認同。

而父親滿腔的愛,唯獨沒法轉化成充滿愛的欣賞,充滿認同和讚美的語言。不是不想,而是不會,因為從小他也沒有獲得過。

人給不出自己沒有的東西!

想哭,為這對父與子。也為很多彼此有愛,卻彼此傷害的父母子。

多少緣分才換來今世成為父子、母子,有緣成為此生最親密的人(之一)。如何給出愛,並能讓對方接受得到這份愛,是家庭關係的功課。

希望所有的父母子,彼此都有力量在對方的艱難時刻,做他最貼心的守衛者。

關注《父母心法》,精神分析既是育兒學,也是人格鑒賞學。


具體詳情不知。只能在 提問里的文字範圍內 談談自己的思考

一、15歲孩子自殺。 至少不能簡單的定論 是孩子 一定抑鬱症。因為 孩子15歲正值青春期。青春期孩子 特點,內心矛盾多,內心情緒波動大, 思維半成熟,導致行為可能就會出現一些極端的情況。 所以,需要詳細了解後, 才知曉 這個孩子 是因為 一時的極端情緒導致的自殺行為,還是這個孩子真的一直才處於青春期困惑,引發的嚴重抑鬱 導致自殺行為。

二、無論什麼原因,孩子生命結束了,對家長 對這個家庭 必定是個嚴重的無法挽回的重創。父母不僅出現的是居喪障礙,更多激發的是急性應激障礙,進而又會出現創傷後應激障礙。

這些心理障礙,不加以及時的 疏導,自殺的再次發生 都是高比例的。

三、提問中表述,孩子在自殺前,情緒一直比較失落。這短短几個字,說明父母是看到孩子情緒端倪了。更說明 父母真的沒有 重視孩子情緒,也可能不懂 孩子如此情緒 會有這樣的後果。由此,出事後,父母 自責是爆棚的,父母的道德良心 是被自己 重重的 綁架與纏繞的。這些是外人 很難體會到。具體的親子互動中,孩子是否 還表現了更多的細節,在事發後,父母才一一去關注和警醒,這都是 更巨大的 壓上了自我良心道德的自我譴責。統統這些 都由於 出現的是不可彌補的情況,父親的內心是 承受不了這個後果,生的本能被自我內心 徹底摧毀了。必須專業心理疏導,才能避免二次惡果的。

四、這個事情,只能感嘆 遺憾,惋惜。也同時提醒我們廣大的家長朋友。青春期孩子 心理必須高度重視。 在發展心理學中,青春期 被稱為:危機困難期。青春期是成年人太多不理解的 矛盾心理的。 生理一下子從昨天的 孩童,毫無提示的一下變成今天的 月經初潮,胸部發育、喉結髮育,變聲、遺精,等等 生理變化充斥著 昨天還傻傻不懂的孩子們,今天一下子真實中讓孩子知道 自己成人了。孩子們心理都沒有任何準備呢,生理的內分泌失掉 都說明機體自己也沒準備好呢,但就是這樣 到來了。

誰懂孩子們 那樣的 不知所措,誰懂孩子們內心的 羞愧、茫然、又喜悅、又害怕 等等 複雜又複雜的內心?一方面孩子們想 讓所有人知曉 自己成人了!!要求平等對待自己 與成人一樣的!!『另一方面,自己沒有生活社會經歷,太多幼稚 不成熟,可是自尊水平已經成年,進而不想被人看透自己的 不成熟一面。

由此,孩子們就是 左右糾結矛盾中,有時候比大人還成熟懂事,有時候 比小孩還氣人 和對抗。不同的家庭環境,形成孩子不同的 為人處世的模式,這些矛盾處理不好,家長忽視、很多情況可能就是無意中 又加大 了孩子內心的矛盾與負擔。 惡性循環 就會引發極端結果。於是這個不該發生的悲劇,就這樣不被接受的 發生了。

請家長們不要輕易對中學生說: 你是小孩 少插嘴!

不要對中學生說:你一個半大孩子 懂個什麼?1 大人事一邊去

也不要對中學生說:你看看你 什麼樣? 你今後一定 是什麼什麼的 ,誰能看不起你?你還有什麼未來?

更不要對中學生說: 你就應該聽我們的,我們是為了你好,你沒資格反對,只有服從,不然就滾!』

--------這些都是 否定孩子的生理成年,更是在否定孩子人格已經成年和獨立,更是否定孩子人生的生命力量。

關愛孩子的心靈,才是給孩子迎接人生各種不確定挑戰的勇氣和生命力量!!


15歲的兒子自殺,頭七,他的父親自殺。這個悲劇帶給我們很多反思,我們的成長和進步都是一點點在別人的問題上通過反思和改變來實現的,但是也有很多人執迷不悟,最後通過慘烈的方式來解決,人死了也都消停了,我們是應該吸取別人的經驗和教訓的。

為什麼孩子會自殺,我考察過很多案例,除了極個別事件,主要的問題,還都是由家長的教育方法不當導致的。這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對孩子的期望值太高,設定的目標太高,為實現目標而急功近利,疲於奔命,而目標未能實現,悲觀失望,事實上很多出事的孩子都是倒在前進的路上。

我想說說,到底什麼是成功,我為我家小孩設定的目標是:平安健康快樂成長,學習一個技能,找一個喜歡的合適工作,能夠養活自己,養活老婆孩子,不至於將來挨餓受凍,沒有不良嗜好。

我不會給孩子的目標設置為非要考上北大清華,不會設置為出人頭地,光宗耀祖,其實,我只想反問一句,這句話可能有點不是很客氣,想讓孩子上北大清華,你們家長是什麼水平,你們有上北大清華的基因嗎?你們連211都考不上,憑什麼讓孩子考北大清華,這對孩子就是不公平的。

有個孩子說的特別好,跟我的觀點差不多,就是一隻鳥,自己飛的不高,然後下了一個蛋,就希望讓這個蛋高飛,來完成自己沒有完成的未來,這是不公平的,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不是父母的附庸品。

現在有些家長,對孩子比地主老財壓迫長工還狠,一天要跑十個培訓班的我都見過,一看孩子,就跟小老頭小老太太差不多,事實上,家長也辛苦,付出勞動不說,還大量的搭錢,所以一旦孩子表現不好,家長就會極度的失態,心理極其不平衡,很多家庭悲劇都是在這種狀態下發生的,武器是語言暴力,很多孩子自己解脫,實際也是在給父母解脫,只有死才是解脫,想想一個孩子,生無可戀,也就是說,這個世界沒有任何東西能讓他留戀,包括父母,這是多麼悲愴的一件事。

子孫自有子孫福,一代有一代的活法,適度關心,適度目標,適度方法,才是教育的真諦,時度效是網路輿情處置的方法,實際也是教育方法,讓孩子輕鬆的學習生活,讓家長有自己的生活,孩子不是唯一和全部,這樣的教育可能會更好。


我今年42歲,有個兒子才滿5歲。機緣巧合孩子到來的時間的確在現有的認知來看是晚了一點。我和老婆雙方的父母年紀都大了,他們自己能把身體養好就是給我這個家最大的支持了。所以照顧兒子和教育這塊的主要任務就落在娃兒的媽媽身上。兒子還算乖巧聽話,我和他媽對他也很是寵愛。應該跟年齡有很大的關係,我和兒子的相處相對於周邊認識的年輕父母和他們的子女來說要相對容易一些。我想應該是我願意花大量的時間陪他玩的結果吧!看見他開心的笑我的心真是暖暖的。當然也會有不聽話氣得我想揍他的時候,我經常會和兒子說一句話:老子要是年輕10歲你不曉得要挨好多的打。和自己的孩子做遊戲的朋友讓他喜歡你,做生活的導師讓他崇拜你,做人生的榜樣讓他尊敬你。作為父母既然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你就應該對他負責。這個責任不是一味地寵愛,應該結合自身情況儘可能多方面提供良好的教育,讓孩子獲得有用的知識,讓他能夠成為一個適應社會的人。


不管什麼原因,我也認為這對父子沒有盡到一個做人的責任。同時這個社會也是有責任的。人來到世上,不管老少,都不是為自己而活的。這對父子選擇了逃避責任。他們是自私的。兒子不歡樂選擇自殺,他沒有去想辛辛苦苦扶養他15年的父母的感受。而父親自殺也沒有想到妻子痛失兩個最親愛的人後會是什麼感受。他沒有堅強的陪同妻子,去頂起那一片天。或許兒子的死與父親有絕大關係,他沒有教育孩子堅強的面對一切。自己都做不到,如何能讓孩子做到?他們的自殺傷害的是他們的親人。爺爺奶奶,外婆外公,整個親友圈都會悲痛。他們不歡樂,換來的是更多的人不歡樂。咱們的社會怎麼了?竟然無型的給了人們這麼多的壓力。貧富差距,城鄉差距,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有人歡喜,有人炫耀,有人嘆息,有人痛苦。難免會有人不愉快。15歲的孩子沒有這麼多的思維去面對一切。選擇了讓親人痛苦。!可他的父親痛苦之餘又選擇了讓自己的父母更痛苦。不客氣的說,這位父親做的不合格。他沒有很好的與孩子溝通,釀成慘劇,作為兒子,他拋棄自己的父母。他是一個極不負責任的人。~希望所有人能深刻的反思自己,對社會,對家庭負責。都面對現實。更希望教育部門不要偏面追求升學率,要加強德育教育,使孩子們身心健康..


謝邀。

有其父必有其子。是我對此事最直觀的看法。兒子為什麼跳樓?與家庭教育環境有非常大的關係。家長沒有盡好責任,沒有及時發現孩子的問題,沒有好的溝通,積勞成疾最後一跳。家長內疚愧疚後悔不已,無法原諒自己,也只能一跳。

看到這樣的事情,現在很多,幾乎天天有類似的報道。我覺得很正常。看到太多的家庭教育不當,知道早晚會有這樣的事情暴發。這些家庭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父母非常忙,忙著賺錢給孩子更好的生活。可是只給孩子物質上的滿足,是錯誤的,是遠遠不夠的。你問過孩子他們是希望有很多錢,還是希望能經常有爸媽陪伴一家人一起好好吃早晚飯,周末一起出去玩?

二,父母感情差,經常吵架。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打著為孩子好沒離婚。孩子長期處在這種壓抑爭吵的環境中,父母只知道吵架了,沒有看到旁邊孩子的表情和心情。

三,父母管教過於嚴厲。作業已經很多,很多孩子到晚上10多點才完成。成績不好,父母只有責罵批評,有的甚至挖苦諷刺嘲笑,有的還有很嚴重的體罰!罵不夠就打!總之有些父母的素質實在看不下去。

四,父母過於急躁焦慮。攀比,虛榮,自己本身初中畢業,不注意自己的修養,把一切失落都怪孩子身上。有點錢各種班報著,天天學校作業,課外作業,家裡父母的嚴刑拷問,給孩子施加太大的壓力,根本無法承受。孩子才多大?不瘋才怪。


這麼多年 國人的教育 特別是RU家 根本就是最低級的一種教育 1父母有生養之恩 請問 恩從何來? 動物本能的產物 所謂生 養一條狗 狗快樂還是養狗人快樂?所謂養 2我們的文化就是成功者就是對的 只崇拜權利和金錢 為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對子女亦是如此 子女成為父母的附屬品 要成為父母希望成為的人 要光宗耀祖要孝敬長輩要出人頭地要…… 太多的責任希望壓在孩子的身上 其實孩子只是父母愛情的結晶 他或者她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他(她)不屬於任何人 應該擁有自己的人生 我們只是旁觀者 在他們小時候不能獨立思考的時候輔助他們的成長而已 而我們的社會呢?我生你有恩 養你恩情更大 你一定要成功 一定要養我們的老 一定要……太多了 仔細想想這就是交換 買理財產品 指望他升值 回報父母 且許多父母本身自己的學習成績就馬馬虎虎 還要求子女學習出色 請問您們要臉嗎?遺傳懂不懂 好比父母都是單眼皮 生個孩子單眼皮很正常 非要求孩子的是雙眼皮 不可理喻! 你上學學習狗屁不是有什麼權利要求孩子? 每一個孩子都是這個星球最不一樣的生命 來到這個世界一定有他的道理 可能學習成績不好 但是如果父母仔細觀察 他或者她一定在某個方面很優秀 讓他們快快樂樂的成長 就是我們的責任 !還沒有說完 懶得說了 我是71年的 三個孩子的父親 我從未覺得孩子應該優秀來滿足我的希望!我只希望孩子們健健康康快快樂樂的成長 享受屬於自己的人生 本來人道就是一條苦旅 何必折磨孩子?記住 人 所有人生下來的第一件事情是幹什麼? 懂了這些 其實活著就有方向和方法了……慢慢悟吧!


謝謝邀請。

超長預警,預計完整閱讀需要十分鐘,但是確保會對你有用!

這是一個看似小概率,卻涉及到所有親子關係的事件。明確的說,不是每個人都有可能發生,而是每個人都會發生!!!

孩子的自殺,父親的自責而自殺,都是行為的選擇。其他人在遇到相同的困難時,並不會選擇自殺,但卻同樣會產生苦惱。

我們都知道,導致這個事件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認知僵化。孩子缺乏有效處理問題的能力,例如對於長輩的要求認知為壓迫,逐漸產生心理問題;另一個是負性事件,在本就存在心理問題的孩子面前,足夠嚴重的負性事件是導致其自殺的推動力。

在我們沒辦法準確獲取原生家庭影響、親子關係、社會環境、交際環境等因素下,只能寬泛的來聊一聊兩種情況。

認知問題與孩子的模仿行為和早期教育相關

在孩子還不會說話、走路的時候,就已經學會的模仿。而孩子最早的思維,除了通過模仿他人再進行簡單思考之外,就是對於孩子的早期教育。

不同教育方式對於孩子的思維影響不同,比如說火。一些家長會說:「不允許碰火,否則就打你,就不給你飯吃。」另一些家長則會說:「火的溫度很高,會讓你燙傷,會很痛。」

兩相對比之下,前者的說法無疑會讓孩子對火產生更強的恐懼感,而後者讓孩子更多對溫度和痛感產生概念。

這就是小孩子最早產生的認知。

而結合十五歲孩子自殺這個事件來看,很多十四、五歲的孩子已經到了叛逆期。可是,叛逆期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很多人都認為這是第二性徵發育過程中的一種心理表現,青少年喜歡用反抗來昭示自己的「主權」。但是,有沒有人考慮過,似乎有些孩子從來沒有過叛逆期。那時因為這些孩子一直都有著「主權」和獨立的認知。

很簡單的一個道路,很多孩子因為小時候尿床而被人笑話,這是非常正常的心理反應。可是,一些家長就會利用這種負性影響來教育,比如「如果你玩火晚上會尿床。」 的說法,甚至一些家長看到孩子玩火之後,故意讓他們喝很多水,導致尿床成為事實。

當孩子長大之後,當他們有了相應的知識之後,就會發現尿床只是一種幼兒時期的生理反應。這時候,孩子會給予這個原因對家長曾經說過的話進行思考。當然,我不能說因為這一句話就導致孩子的思考和質疑,但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家長卻是存在為了省事兒而欺騙我們的事實。

所以,當孩子有了認知,就會產生反抗,進而有了叛逆,因為他們發現父母的話並不是對的。而一些父母認為孩子耍脾氣,就用更加強硬的方式對待他們。這其實是一種非常卑微的反應,卑微到就像我們成年之後,因為丟了面子而發發脾氣一樣,令人覺得可笑,甚至有些可憐。

以上就是孩子產生認知的基本原理。

而從這個事件來看,其實我們可以發現這個孩子在認知上存在著一個問題,他認為「自己並不開心」,這主要是存在大量負性事件的影響。比如和同學交往存在障礙,和父母溝通存在障礙,被人誤會和不解。

我們剛才說了孩子認知源自於最基本的模仿行為。如果這個孩子是因為遇到這些問題而無法解決的話,其實可以很大程度上說明,他的父母在遇到這些問題時,同樣無法解決。因為,孩子並沒有學會如何化解矛盾,如何擺脫質疑,如何實現有效而令人愉快的溝通。

所以,當孩子不斷遇到棘手的問題時,負面情緒伴隨著負性的事件不斷增大,最終選擇了這樣一種逃避,亦或者是「一了百了」的方式。

負性事件是一個人每天都會遇到的,如何化解其中的負性,則需要一定的智慧。

因為認知不同,所以很多時候一個事件的發生,會對當事人造成不同的反應。比如,前段時間我帶了一袋子橘子回到公司,本意只是想買些橘子給同事們分享一下,但有一位同事極大的反感,暴怒的扔掉橘子。

沒有人理解為什麼那人會扔掉橘子,正因如此也就產生了一些猜測。有人說那人不喜歡吃橘子;有人說可能遞給她橘子的人不禮貌;有人說可能她只是剛好在氣頭上;有人說她其實只是反感我。

事實上,在不知道原因的時候,這樣的負性事件會得到更多的關注,對我個人來說,我遭到了毫無禮貌的拒絕,會讓我感到些許難過。不過,有些人卻覺得這件事情會讓我難堪,那對於這些人來說,如果這件事情發生到他們身上,他們也會覺得難堪。所以,就會由此產生一系列的負面影響。

不過,僅對於我來說,只能當做事情沒有發生過,因為沒有必要因為幾個橘子而產生矛盾。當然,她第二天來找我道歉,說是當時因為個人的原因情緒比較失控。這是一個台階,有人會下,有人不會下。會下的人就是不把仍橘子的事兒當做負性事件,不會下的人就是受到了負性事件的影響。

那麼根據這個橘子事件,其實也不難理解為什麼一個人會因為一些事兒,而導致情緒和認知問題。原理很簡單,看到事件的不同角度,決定了事件的持續影響。僅對於橘子來說,扔了就是浪費了,可是有時候四五個橘子,就會讓兩個人決裂,甚至彼此針對。

認知問題和負性事件是我們每個人必然經歷的,這是一種阻礙,更是一種考驗。

所有能看到這篇文章的人,其實都存在一定的認知問題,也必然經歷過沒有得到良好處理的負性事件。比如我們80後一代,父母的行為大多是比較「殘暴」的,行為刻板、思想刻板,很多男生都有被父母逼著減掉長頭髮的事兒,甚至有父母拿著剪子強行剪掉的。很多女生第一次打耳洞都是藏著掖著的,記得那時候一些女同學打了耳洞,但是不敢帶東西,久而久之竟然自己長死了。

90後和00後曾在較長時間裡被媒體評價為小皇帝、小公主,養尊處優到基本什麼都不會。我表弟高中寄宿學校的時候,竟然攢了一個月的襪子回來讓他母親來洗。10後的孩子不太了解,作為被迫奉行晚婚晚育的一族,我能解決人生大事已經很慶幸了,孩子可能還要看運氣。

其實,從80、90、00這個跨度三十年的人群來看,可以很大程度上說明,大部分60、70、80家長並沒有掌握有效的教育技巧,以及足夠的教育知識。所以,我可以負責任的說,我們每個人都存在著一定的認知問題。當然,一些問題影響生活、學習、工作,一些問題可能只是阻礙我們有個好人緣,或是阻礙階段性的發展而已。

在負性事件上似乎不需要說什麼了,每個人都能說出很多令自己不開心的事情,每個人也都能找到對自己影響最大的負面事件。比如我們最常聽到的那句「再也不相信愛情了」。

當然,不可否認這些問題存在,對於我們的人生是負面的。但是,這些問題同樣影響著每一個人。也就說,如果能夠解決問題,真正意義上做出突破,至少我們在特定層面可以實現對別人的超越。比如「難以有效而愉快的交流」問題的解決,對我們的職業發展將會起到非常美妙的推進作用。

對於15歲孩子自殺這件事兒,我最後想說一句

孩子對於解決不了的問題,對於抑鬱而壓抑的情緒,選擇了自殺,孩子的父親因為悲痛和悔恨,同樣選擇了自殺。我們不能判定自殺這件事兒是不是有遺傳性,因為自殺的人大多已經死了。但是可以確定,孩子缺乏情緒控制的能力,孩子缺乏應對困難和悲傷的能力,源自於他的父親。

所以,我們在教育的時候,不應該只關注孩子們的成績,也不應該按照別人設立的標準,拿出條條框框來要求孩子。因為,最終影響孩子一生的不僅是知識,還有孩子應對各類問題的能力,還有孩子應對各類問題的態度。而孩子學習知識可以更多依靠學校,但學習能力和態度,則只能依靠對家長的模仿。

也就是說,在要求孩子的時候,希望更多家長也能夠對自己提出要求,一個遇事急躁的人,不可能讓孩子能在遇到事情之後保持充分的冷靜。當然,等孩子接觸社會之後,又會受到各類環境的影響,他們會改善自己的行為。只不過,相比於學習成績而言,這些行為的改善更加困難,付出的代價更大。

奉勸一些家長,你不是龍,不知道龍是怎麼生活的,就不要要求孩子成為龍。龍是不會天天逼著孩子上各種培訓班的;你沒長翅膀,不知道翱翔天際是什麼感覺,也不要非給孩子插上一對翅膀。蘇東坡早就說了高處不勝寒。


看到這個消息時,剛好剛發生了,有一位9歲男童被狗咬傷以後,沒有及時注射狂犬疫苗,而感染狂犬病死亡的消息。連續得知,花季男孩還未盛放就隕落,給家庭帶來了無以彌補的巨大創傷,即使作為一個普通的陌生人,也感到無比壓抑而悲傷。

在二胎政策放開之前,中國實行了長達四五十年的獨生子女政策。孩子就是一個家庭的核心,是一個家庭的未來,孩子如果出什麼問題,那麼一個家就毀了。

既然孩子這麼重要,那麼作為父母怎樣才能夠當好一個稱職的父母,為孩子的未來及早謀劃,讓孩子有自己的精彩人生,就是一個非常嚴肅深刻而深遠的課題。

可惜中國的大多數父母並沒有從孩子的長遠發展、健全人格塑造上去考慮,他們考慮的是為孩子盡量創造一些好的物質條件,對孩子盡量給予生活上的關愛,同時又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焦灼而又有過高的期盼,希望孩子能夠永遠在競爭當中取勝,希望孩子能夠永遠一絲不苟、堅決進取。

孩子是一個成長中的人,他受到的外界干擾比較多,同時自身也有著成長的困惑和煩惱,再加上中國大多數孩子是要經歷煉獄般的考試折磨之後,在大學獲得了徹底解放,今後又沒有樹立一個正確堅定的人生髮展方向。因此,不少人學習是極其優秀的,但人生是碌碌無為的。

如果說,那位9歲男童的不幸經歷是父母太過粗心、文化水平相對較低所導致的,那麼這位15歲少年的凄愴選擇,可能就在於其父母對他的人生觀、價值觀、人格塑造、個性培養或者是挫折教育還沒有顧及到,或者不夠系統全面所致。

這一代孩子的成長環境比過去惡劣得多,同時又開放得多,正因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或者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作為父母要有開放的胸襟,要有高遠的立意,要有不斷進取學習的精神,要有平等的姿態,與孩子經常性進行交流,及時發現孩子心靈上的一些困惑和心結,進行開導解勸。那麼,孩子才能夠有積極樂觀的態度,用堅強的意志和博大的胸襟,戰勝困難,努力成就專屬自己的快樂人生,才能夠讓一個家庭幸福美滿,整個社會文明和諧。

願這樣如花蓓般尚未盛開就萎落的悲劇,不要再上演,願天下父母都能夠為孩子做出好的表率,通過不斷的學習,做一個表面無證,而內在具有持證資質的稱職父母。


  1. 這事可以說是人間悲劇,半個月這個家庭失去了兒子和父親,其他家人肯定會更加傷心,更加自責,會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而不斷自責會讓人鑽牛角尖,甚至覺得生活下去沒有意義,如何才能走出這個陰影?我想除了親人和朋友的關心外,他們還需要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幫助,讓他們可以把心中的悲痛宣洩出來,希望江西南昌當地的志願者能夠提供相應的幫助。
  2. 從男孩的遺書中說:「我曾給這個世界帶來不少歡笑,但我卻無法為自己帶來歡樂」,我猜測男孩的內心是得不到家人的理解,他15歲讀高中,正是為高考打基礎的重要階段,也許家人的重點關注是孩子的學習成績,也許他還要參加很多的課外輔導班,也許男孩的成績並沒有達到父母的期望,而此時,父母可能忽視了男孩的內心變化,只重視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孩子努力的過程,這是很多爸媽的誤區。
  3. 男孩的發育比女孩慢,像我自己也是高中才長高的,面對青春期的各種生理和心理變化,這個年齡段的男孩有很多不能理解的問題,但這恰恰是學校里的老師沒有教,我想很多爸媽也羞於啟齒的,那這些疑惑就只能埋在孩子的心中,但它們不會自行消失,反而會越來越讓人痛苦,直到爆發的一天。
  4. 無論孩子在哪個年齡段,父母要做的最重要事情就是:細心觀察你的孩子。孩子的所做所為背後都是有原因的,孩子會出現一些其他孩子的行為,這是共性,比如青春期的孩子會比較叛逆,這是符合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除此之外,孩子還會出現一些個性行為,甚至是不好的行為,可能別的孩子都沒有,這就需要爸媽細心觀察才能發現,並且要分析這些行為背後的原因,和孩子心平氣和地溝通,舉個例子,爸媽發現孩子偷錢,這個行為是不好的,但如果爸媽沒有弄清楚原因就罵孩子,孩子內心會覺得委屈,沒有人理解他,實際上孩子有可能是借錢幫助朋友,怕父母不肯,就偷偷地拿錢。那孩子的行為算好還是算壞?這就需要爸媽和孩子一起討論了。
  5. 教育漫話》中提到十五六歲的年輕人,原文是這樣的「他受熱血的指點和時尚的流行,聽從那些和他自己一樣聰明的同伴的引誘,而不是教師的勸告,他現在把教師看成了他自由的一個仇敵,那麼即使他的教師是個極其小心和謹慎的管理者,又能有什麼指望呢?一個人會在什麼時候,會像他同時所處的這種既粗暴,又不守規矩的時期更容易誤入歧途呢?這個時期是他整個人生當中最需要由他的父母以及朋友的眼睛和權威去管理的。

嗨,如果你喜歡,歡迎點贊和在評論區留言,我是【育兒迪紳爸比】,歡迎關注和交流,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家長越喜歡講道理,孩子越不聽話
11歲患癌男孩臨終告白:媽媽對不起,我撐不住了
消除父母與子女之間隔閡的好辦法
父母老是喜歡錢不顧孩子感受怎麼辦?
孩子暈車,恐高,愛哭,不愛運動?是前庭覺失調,不是孩子膽小!

TAG:心理健康 | 家庭教育 | 社會 | 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