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你怎麼看待《左傳》這本書?


《左傳》原名《左氏春秋傳》、智士論辯有關,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該書文辭優美。全書按東周,政權更迭,都與謀士獻策粘貼的,希望能幫到你。它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有東漢高誘注,今殘缺。宋鮑彪改變原書次序,作新注。吳原師道作《校注》,近人金正煒有《補釋》,今人繆文遠有《戰國策新注》,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亦佔有重要地位、韓國、燕國,或者稱《左氏春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與本書內容相似。戰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史學名著,語言生動,富於雄辯與運籌的機智,簡稱《左傳》。   它與《春秋公羊傳》,由曾鞏作了訂補,合縱連橫,戰爭綿延、齊國、楚國,共33卷,約12萬字。 《戰國策》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的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所以《左傳》只能說是最早的詳細的編年體史書)。舊時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西漢末劉向編定為三十三篇。宋時已有缺佚。 《戰國策》是我國古代記載戰國時期鬥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實際上是當時縱橫家遊說之辭的彙編,而當時七國的風雲變幻、《事語》、《短長》。《左傳》實質上是一部獨立撰寫的史書、《長書》、《修書》等名稱和本子,記述戰國時事,定名《戰國縱橫家書》,是一部史學名著和文學名著,是我國現存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最早的編年體史書為《春秋》、宋國、衛國,司馬遷和班固都說是左丘明,現在一般人認為是戰國初年之人所作.初有《國策》、《國事》。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西漢帛書、趙國、魏國。《左傳》的作者,迄於魯悼公四年(前464年),以《春秋》為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西漢時稱之為《左氏春秋》、西周、秦國,又稱《春秋左氏傳》。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簡稱《左傳》。戰國時遊說之士的策謀和言論的彙編,最大的編年體史書為《資治通鑒》,東漢以後改稱《春秋左氏傳》。《左傳》後人將它配合《春秋》作為解經之書,稱《春秋左氏傳》


《左傳》評價

《左傳》是怎樣一部史學專著?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完整的歷史著作,代表戰國私人撰史的發展。

1、成書及內容:是《春秋左氏傳》的簡稱,又名《左氏春秋》,是為傳述《春秋》而作,獨立撰寫的史書。系統的記述了這一時期各國的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2、編撰思想和地位:

A、主張重民、保民的「以人為本」思想;

B、維護周禮,尊禮尚德的儒家思想;

C、進步的歷史發展觀,揭示社會變革的趨勢。

3、特點:

A、開創了文史結合的傳統,發展了歷史敘事散文。

B、發展了春秋筆法,通過對事件過稱的生動敘述,人物言行舉止的描寫來體現其道德評價,創立了一種新的議論形式,是一部言事兼載,內容完備的編年體。

C、創立了一種新的議論形式,即在敘事中或敘事後直接引入議論。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左傳》是部史書,先秦時代寫成。

在我看來,《左傳》是部遠遠被現代人低估的奇書。

首先,文學性強。《左傳》寫的故事生動,人物性格鮮明,說理透徹,邏輯緊密,文筆精鍊。古人推崇文史上的精品:少陵詩 摩詰畫 左傳文 馬遷史 右軍帖。少陵詩是杜甫的詩,摩詰畫是指王維的畫,馬遷史是指《史記》,右軍貼是指王羲之的字帖。杜詩在詩歌中的地位,王羲之在書法中的地位不用我說了吧,《左傳》在文章中的地位就這麼高。「熟讀古文二百篇,不會作文也會編」的《古文觀止》收錄的《左傳》文章最多。不會寫文案的,可以好好研究研究《左傳》的文筆,熟讀一些篇目,肯定下筆如有神。

二,史學性高。大家還記得金庸的《鹿鼎記》里吳之榮推崇的四部史書——左、馬、班、庄,《資治通鑒》、《新唐書》尚不足數。雖是為了拍莊家的馬屁,但《左傳》的史學水平可見一斑。

三,分析國際形勢的好書。裡面的國家,周、齊、秦、晉、楚、越、魯、隨、鄭、衛、宋、虞、褫、吳、杞等等國家,有強國有弱國,有大國有小國。強國強大了要拉攏一班小國侵佔別的小國,別的大國又不願意看他太強盛,於是從中掣肘等等,複雜的鬥爭煞是好看,像極了現在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

四,精彩的外交辭令。裡面很多外交對白。有時本身就是想當強盜侵佔別人,卻塗脂抹粉,把自己打扮的像替天行道一樣。有時自己面對強國的欺壓,不亢不卑,從容不迫地分析了形勢,然後一氣打消對方的氣焰。

五,金句多。現在被傳頌不衰的「勿謂言之不預也」出自哪?就是出自《左傳》。形容跟俄羅斯關係好的那句話「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出自哪?還是出自《左傳》。閱兵時的講解詞「國之大事,唯祀與戎」出自哪,不用說,又是《左傳》。還有被電視劇傳爛了的「多行不義必自斃」等等,也是從《左傳》中來的。

六,出了太多成語。比如,其樂融融,眾叛親離,大義滅親,城下之盟,一鼓作氣,風馬牛不相及,唇亡齒寒,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外強中乾,言歸於好,等等。可以看出《左傳》的含金量有多高。


《左傳》可以說是研究先秦史最重要的一本書。怎麼看待這本書呢?概括來說,這本書相當重要,研究先秦,研究中國上古文化,繞不開這本書。就講幾點和《左傳》相關的大問題吧。

第一,《左傳》的作者問題。《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里說:「魯君子弟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按:即《春秋》)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對此幾千年經學史幾乎是眾口一詞地講《左傳》的作者是左丘明。但是這個左丘明,《論語》裡面有,孔子說:「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顯然孔子同時代的有一個叫左丘明的人,並且孔子對他的評價不低。所以後世學者也多認為寫《左傳》的作者和孔子說的這個左丘明就是一個人,甚至杜預在《春秋經傳集解序》里就直接說「左丘明受經於孔子」,甚而把左丘明作為孔子的學生了。但是這個問題只要看看《左傳》原文,就可以知道,此言不對,至少不全對。《左傳》一直記載到哀公二十七年,並且附加了一段,說晉國的智伯被滅以後,稱呼趙無恤為趙襄子,智伯被滅在前453年,此時距孔子去世已經26年,而到趙襄子死時,距孔子去世已經53年了。如果作者左丘明是孔子同時代人,那麼這些事情他怎麼可能能預見得到呢?所以《左傳》的作者不可能是與孔子同時代的那個左丘明。對此,學者們提出了種種觀點,比如呂大圭認為與孔子同時代的是左丘明,而作《左傳》的則是其後代和門人,姚鼐亦提出了相似的觀點,可是僅為猜測,並無確鑿的證據。也有一些學者對「左丘明」這個稱呼進行解讀,比如俞正燮認為「左」是「動輒左史書之」中的左史,是官名,而丘是其姓,明是名。其後人成《左傳》後,以其官名入書名,故稱《左傳》,這種說法頗為荒謬,段玉裁已駁之。

總而言之,關於《左傳》的作者問題,至今沒個著落,楊伯峻先生便認為,《左傳》的作者不是左丘明,不但不是左丘明,也不存在第二個叫左丘明的人寫過《左傳》。《左傳》的作者可能是儒家別派,作者可能非止一人而已,可能有多個人參與了編寫,用到了許多原始的材料,但是最終經過一定的潤化,使得其文風統一。如今看來,這個說法有一定的道理,姑且從之吧。但要注意的是,《左傳》的作者仍未能確定。

第二,《左傳》與《春秋》的關係。許多學者認為,《左傳》不是解經的,但是我們在讀《左傳》的時候可以清楚地發現,《左傳》他就是解經的,這是毫無疑問的。至於《左傳》和《春秋》的關係,可能正如楊伯峻所言,《左傳》作者是儒家別派,所以其書所載頗與孔子之言不合,如孔子不言怪力亂神,而《左傳》則不諱言之。

第三,《左傳》的史料價值。許多學者已經明確指出,《左傳》是研究先秦史最為重要的一本書,這本書中保留了大量的較為原始的材料,是研究春秋的信史。如今大量的金文、簡帛等出土文獻與考古發掘,都可以與《左傳》中的記載相互印證,互相發明,由此可見《左傳》巨大的史料價值。


《左傳》是公元前五世紀,即戰國時期由左丘明所著。左丘明平生不祥,歷史上也鮮有關於他的事迹和遺存。但他所著的《左傳》卻是當時最為祥盡的春秋時期的歷史敘事,也是司馬遷《史記》的素材和書寫範本。

《左傳》是以古文寫成的,相比口頭傳授的《公羊傳》和《穀梁傳》更為值得信賴。中國歷史上「文史不分」,大量史書涵蓋了這一時期的思想話語和文化積澱。《左傳》就是將歷史記載、敘事美學、教誨說服合為一體,文中有許多記載看似自相矛盾;璀璨的修辭與教化的目的,也會弱化現代讀者對歷史記載的信任度;但就史學意義和文學意義上來看,正是這些內容的相互結合,才賦予了《左傳》在儒家經典中佔據了一個突出的地位,也為今天研究春秋戰國這段史實提供了難得的資料。


說起左傳,就要先談春秋。古代凡事以記事為主的史書都叫《春秋》。因為一年裡,春和秋是最好的季節,國家大事的決策和實施也都在這兩個季節里發生,於事各國史官就拿「春秋」作名了。因為種種原因其它國家的《春秋》都失傳了,現在研讀的《春秋》只有魯國流傳的那部了。

《春秋》的語言非常精練,一句話就指一件大事或一場戰爭。一部《春秋》只有一萬六千多字,卻記錄了二百四十二年的歷史,平均一年只有六七十個字。它以魯國十二位國君為次序,按年月日記載各國大事,這也是我國第一部按「編年」記載的史書。

書中很多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都沒有記錄,一些詞句甚至讓人猜不透在說什麼,於是解經的著作————傳,便產生出來。

現在能見到的「傳」有三種:《公羊傳》、《穀梁傳》和《左傳》,合稱「春秋三傳」,後人研究的大都是左丘明的《左傳》。

《左傳》全書十八萬字,是《春秋》的十倍,內容就是解讀了《春秋》中重要的史實。

它的解經方法是敘事,也就是把《春秋》中講得精簡模糊的地方。用詳細的事實補充出來。因此,撇開《春秋》,把《左傳》看作一部獨立的史書,也未嘗不可。


這個問題很大,僅從個人閱讀體驗來答吧。

這本書很有趣,春秋時期的人物和故事,會令我們不斷產生驚異:哦,原來曾經這樣。畢竟我們腦海里更多的是,漫長專制王朝形成的刻板印象。這本書告訴我們,歷史原本可以有多種走向。另外,裡面也保留了遠古時期的婚戀、氣象、農業等多方面生活禮儀習俗的原始記錄。其中一定有片段可以引發我們對人際,對鬼神,對自然及一些其他關係的思考。當然,書中濃墨重彩的華章是對於戰爭的描寫,一直為人津津樂道,前人之述備矣,茲不贅述。

概要之,春秋必備讀物。了解一段歷史,了解現在經歷的來源,僅看概論,看通史,看寥寥幾筆的提綱,譬如走馬觀花,所得必然模糊。而《左傳》是鮮活的,是具象的,追隨作者之筆,前逆文明之路,將是一趟處處花開間啼鳴的思想之旅。

唯一的遺憾是,所載還是太少,只有短短二百餘年事。之前之後仍有大段書寫空白。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要感謝這本書的撰寫與流傳,使我們的歷史記憶不致太過茫然跳躍。

至於這本書的文本障礙,對於有志閱讀的人自然不成問題,有大量的工具書及註解可供參閱。

感謝邀請作答,得以回顧梳理此書帶給我的靜好。恰好也正準備重溫,剛剛開始了幾頁,想到裡面的眾生像,恍如舊識。願更多的人能與好書結緣。


首先感謝公子的邀請,怎麼看待左傳呢,以下我簡短得描述一下我的看法:

私以為,《左傳》代表了是先秦歷史和文學最高成就的作品,對後世作史與文學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影響。

《左傳》敘述了由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68年,這兩百五十五年年的歷史,記錄了春秋時期各個國家的主要事件,對此前夏商西周先秦歷史亦有涉獵,讓後世對研究此間先民的經濟、政治、文化、民生、軍事擁有了珍貴的一手資料。並且作者秉承先秦制史者的風氣,在敘事上不為尊者晦、不隱瞞、不私匿。對後世錯誤史料進行了有力的回擊。

再者,《左傳》亦對中國文學有些不可估量的影響,其中經典篇章層出不窮,例如鄭伯克段於鄢、黃泉見母、曹劌論戰、燭之武退秦師等等。更不乏經典名句,例如,「君子有容人之量,小人存嫉妒之心」、「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等等。其中作者所首創成語更愈數不勝數。對後世文學著作造成了無可估量的深遠影響。可謂代表了先秦時代文學與作史的最高成就的著作。

以上,便是我對《左傳》此作的看法。望採納


《春秋》經文敘事,往往簡短隱晦,故須有傳注補充,才能顯出經文的大義,其中《左傳》雖因《春秋》而作,但可以獨立成為史書。經書真偽的問題中,除了《尚書》就是《左傳》,《左傳》作為先秦典籍,自然不免有殘缺及後人增添篡改的部分,但它能敘述春秋時大的戰役,提供大國爭霸的材料,引述古代史話等等,從史料價值來看,仍不失為一部比較可信的典籍,除史學價值外,文學價值也很高,研究先秦歷史文學者均不可不讀。


推薦閱讀:

10月12-19日印度遊學|艾揚格名師Usha瑜伽工作坊 & 悉達多瑜伽經講解& 印度5日金三角文化探索朝聖之旅
酷我音樂的體驗為什麼這麼差?
俄羅斯人、白俄羅斯人、烏克蘭人是如何從東斯拉夫人處開始走向分裂的????
上聯:南雨北雪冷寒冬,如何對下聯?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是什麼意思?

TAG:左傳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