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和尚是否就是彌勒佛?他的布袋有什麼作用?
這個問題且聽我細細說來,當然如果能先關注我就最好了,謝謝大家!
我們去寺廟的時候經常看見一尊佛像他肚子大大的,袒胸露腹,手提布袋的彌勒菩薩。
這個菩薩不是來著印度,而是來自中國浙江寧波奉化。他是後梁高僧布袋和尚。
其實歷史書上是很少能夠看到布袋和尚的事迹的,但是在奉化本地卻有很多關於布袋和尚的傳說。
奉化有一條河流叫做縣江。唐朝末年的一天,縣江發大水,縣江岸邊的長汀村村民正在勞作。當時看到縣江上漂來一個赤身裸體的小孩子。
一個叫做張重天的農民看見小孩子隨著被洪水沖走就起了惻隱之心將孩子收養了,作為自己的義子。取名「契此」,他長在長汀村,故外號「長汀子」。
他就是後來有名的布袋和尚。
二、出家當和尚契此小時候經常和父母去岳林寺拜佛。稍微長大點的時候又經常和小夥伴們去寺廟玩。岳林寺是當地有名氣的寺廟,建築高大、佛殿宏偉、佛像巍峨,這些都對當時的契此很有吸引力。慢慢地契此就對佛教產生了興趣。最後終於在父母的同意下出家了。
當時的岳林寺很出名,香客很多,僧人也很多,契此在這裡出家後慢慢的變成了一名得道高僧。
契此出家之後,他身邊隨身攜帶了一隻神奇的布袋。說這布袋神奇主要是因為這個隨身布袋從不離身而且他的布袋有幾個神奇的功能:
1、布袋很深很廣他的布袋怎麼裝東西都不會裝滿,很深很廣。據說他從福建募集了一批木頭,這些木頭來建一堂兩廂三殿四閣房子,最後還要多了一根木頭。可見他的布袋能裝多少木頭。
2、起死回生、變餿為鮮的功效據說有人把死魚倒進他的布袋裡,後來魚就活了,有人把變餿的飯菜倒進他的布袋,倒出來的時候就變得新鮮無比了。
3、這布袋永遠不會壞掉有一次,有個無賴看布袋和尚老實,以為好欺負就拿了他的布袋用火燒,沒想到第二天,布袋和尚照樣背著布袋。無賴又搶了過來又燒,連續三四天都是如此,最後無賴知道怕了就跪下求布袋和尚原諒。
布袋和尚點化他:「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機一到一切都報。」
從此,無賴再也不敢為非作歹。
為啥會說布袋和尚就是彌勒佛化身呢?
根據《宗教詞典》記載:布袋和尚自己說出了自己的身世,他說自己是彌勒佛化身。他說了一首《辭世偈》:「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不自識。」說完後他就在岳林寺一塊石頭上圓寂了。
布袋和尚說自己是彌勒佛化身,所以有人就稱他為中國的彌勒佛。
布袋和尚名契此,唐末至五代時明州奉化(現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僧人,號長汀子,是五代時後梁高僧。 世傳為彌勒菩薩/彌勒佛之應化身,身體胖,眉皺而腹大,出語無定,隨處寢卧。布袋和尚整日袒胸露腹、笑口常開,而且,幽默風趣、聰明智慧、與人為善、樂觀包容,深受人們尊敬和愛戴。因"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故這和尚又名"契此"。早年在奉化岳林寺出家,最愛游化雪竇,在雪竇寺弘法,雪竇山由此被尊為彌勒聖地。
布袋和尚是一位來自民間、深得民心的大師,其真性最本然。傳說,布袋和尚身世如謎。據說唐朝時,明州奉化的龍溪上漂著一捆柴,柴上有一幼兒,有惻隱之心人將其救起,只見孩子圓頭大耳、眉清目秀,對人咪咪發笑,人們愛不釋手,把孩子抱回家來。給他取名為"契此",由於長在長汀村,故號"長汀子"。 後來,這孩子長大剃度到香火鼎盛的岳林寺。出家後,他總隨身帶著一個大布袋,人稱"布袋和尚"。
在一些漢傳佛教的寺院里,常見到的大肚彌勒(或大肚比丘)即以契此為原型塑造。此在佛教作為表法教育,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學習包容。
由於契此的形象通常為臉帶笑容,手提布袋,有和氣生財、累積財富的意味,而受民間信仰者視為財神供奉。在日本,日本人把布袋和尚作為七福神之一。
今天,一走到寺院,在山門前就可看見笑意盈盈的彌勒菩薩,好像歡迎每一位上山的信徒或遊客。以下的詩偈,最能說明菩薩的滿腔歡喜:
眼前都是有緣人,相見相親,怎不滿腔歡喜
世上盡多難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大肚包容,了卻人間多少事
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
大肚包容,忍世間難忍之事
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
布袋和尚,在日本也是家喻戶曉的和尚,是人們常常聽說的都由衷、盡興、強烈笑的著名和尚。
他的整個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笑,那就是他的信息,他的信條,他的經典。在日本,沒有誰像布袋和尚那樣被人在記憶中如此地尊敬。人們與這位在每一間屋子裡陳設的布袋和尚塑像面前,感受到他發自內心的如此深刻笑的痕迹,他的笑駐留在每個聽見笑聲的人的心中,他的笑扣動了他的本性,他的笑更創造出了一種人類的共鳴。
布袋,是獨一無二的。在整個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可以被他的笑所滋養,每個人的心靈都可以被他的笑所凈化,每個人都可以從他的笑容間感受到純真的幸福。他的笑深不可知,卻是人們心底鳴響的歡樂音樂。
彌勒佛是未來佛,又名懼留孫佛,他在尸利沙樹下成道。所以『封神演義』中元始天尊十二弟子中有一位懼留孫,後來入了釋門。
彌勒菩薩居住在兜率天,是欲界的第四層天,那裡的一天是我們地球上的400年,其一年為十二個月,一月有三十天,兜率天人的壽命是四千歲。
據說再過56億年彌勒佛才會在地球上出生來度化眾人。
但是,彌勒降世的傳說卻不停被利用,比方說明末反抗元朝的農民軍用的口號之一就是:白蓮花開,彌勒降世。
而布袋和尚一般指五代時期的和尚契此,他臨終前留下一首偈語曰:
彌勒真彌勒,分身百千億;時時示時人,世人自不識。
所以一般認為契此是彌勒佛萬千化身中的一個。
契此和尚是浙江奉化人,據說常凱申的祖上蔣宗霸曾慧眼識和尚,拜契此為師,蔣宗霸曾跟隨布袋和尚雲遊三年,契此晚年在鄞縣東鄉天童小盤山築庵靜修,圓寂後就埋葬在此。 布袋和尚在圓寂前對蔣宗霸說:「我以布袋贈你,使你的子孫代代為衣冠世家。
果然此後蔣家世代興旺,直到凱申終於當上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了真正的人生巔峰。
既然契此和尚是彌勒佛的億萬化身之一,那麼,他的布袋就有了彌勒佛的神通。
彌勒佛布袋名曰後天代俗稱人種袋。
在西遊記小雷音寺中,彌勒佛的座前的黃眉童子,只用一個後天代,就把孫悟空和一眾天上地下的神仙們打的潰不成軍。
網上至今還有人討論到底是彌勒佛的人種袋厲害還是太上老君的金剛鐲厲害。
彌勒佛的形象一開始也是寶相莊嚴的,現在的形象據說是根據契此和尚塑造的,經此一改,笑呵呵的彌勒佛有了很多人間煙火氣。
梁貞明二年(九一六),布袋和尚端坐在明州岳林寺東廊下的一塊磐石上,將入滅前,說了一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說完安然坐化。
至此,眾人才知道行履瘋顛的布袋和尚,原來就是彌勒菩薩的化身。不久,有人在別州看見和尚仍背著布袋到處走,於是世人競相描繪他的圖像供奉在家中。據說,他的全身舍利至今仍完好保存在岳林寺大殿的東堂上。
今天,一走到寺院,在山門前就可看見笑意盈盈的彌勒菩薩,好像歡迎每一位上山的信徒或遊客。以下的詩偈,最能說明菩薩的滿腔歡喜:
眼前都是有緣人,相見相親,怎不滿腔歡喜
世上盡多難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大肚包容,了卻人間多少事
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
大肚包容,忍世間難忍之事
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
彌勒菩薩是釋迦牟尼佛弟子,也是三世佛中的未來佛。而在中國佛教史上,曾有一位契此和尚,被稱為彌勒菩薩的化身。契此和尚挺一個大肚子,背一個大布袋,成天嘻嘻哈哈,因此人稱布袋和尚。現在中國漢地很多寺院的天王殿,就供奉著大肚彌勒,而非天冠彌勒。中國古典小說《西遊記》中,將彌勒菩薩這個袋子稱為人種袋,那麼這個袋子究竟裝了什麼東西?又有什麼秘密?
精、神、魂、魄、意,分別藏於腎、心、肺、肝、脾。意如奔馬,最難調馴。若能意定,則脾必健。意定,神則閑,精神內守,抱元守一,真氣必充盈之。真氣充盈,邪安可干?但若想意定,談何容易。功名利祿,聲色犬馬,在在讓人心旌搖動、目亂意迷。對此,令人想起禪修公案中布袋和尚的故事。 故事講的是,古時有個契此和尚,大腹便便(相傳笑佛彌勒的形象塑造即來源於他),成天背著個大布袋來來去去。 有市井無賴見他跡近瘋癲,便欺辱他。他老人家倒好:「痰涕唾面上,風吹自幹了,人若打老拙,老拙自躺倒,他也省力氣,我也少煩惱……」 也有些獨具慧眼之士,恭敬求教於布袋和尚。他將肩上布袋往地上一放,然後望著來人「嘿嘿嘿」一陣傻笑,嗨,居然來人就向和尚五體投地行起大禮! 當然,也有被布袋和尚的傻笑弄得一頭霧水的,見此,和尚戛然止笑,背起布袋便走。 待到有天清晨,人們在橋邊看到布袋和尚坐化而去後留下的「彌勒真彌勒,化身百千億,布袋住鬧市,閑人皆不識」的偈子,方才恍然大悟,跌足慨嘆! 由此想到贊彌勒的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笑佛化身的布袋和尚,他那一刻不離身的布袋,裡邊到底裝了些什麼寶貨,以至有些大聰明人也跪倒在他面前? 我們人生在世,到底是為了什麼呢?掙錢養家糊口,江湖揚名立萬?抑或搏得個光宗耀祖、青史留名?那麼即使做成這些,又是為了什麼?為了生活得好?生活得好了,又為了什麼呢?我們孜孜於許多莫名其妙的追求,累得身心憔悴。到頭來,往往是不如意事常八九,能對人言僅二三。希望越高,失望越大。苦多樂少,樂偶一現後,苦倍加苦,以至樂也是苦。睜眼閉眼,如影隨形,抽刀斷水,水更奔流,被這樣的濃重煩惱包圍窒悶,還不「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耳邊悠忽響起楊洪基唱的《三國演義》主題歌:「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真不由得「念千古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再看人類歷史,有記載的不過五千餘年,發展到文明高峰後,會永遠居高不落么?冰河期一來,人類文明還會留下多少?上個冰河期,人類文明又曾到什麼高度?自身的生命來源及諸多問題,人類至今仍然是一團漿糊。靠幾乎墮於科學拜物教的現有科學體系,能將人類從周期性類似冰河期的自然「調整」中拯救出來么? 每思及此,我們人類的煩惱就更深重幾分。您說「意定神閑」,除聖賢或白痴,誰辦得到! 其實,生命源頭,越上溯越少枝蔓而清澈單純;隨波逐流,支岔則增,支再分支,岔再有岔,源頭之相不失也失矣。更何況,意識之風推波助瀾,生命之流遂濁浪排空,陷溺其中,力求自保尚且不能,何得有暇閑庭信步般、返觀逆溯?此之所以為煩惱所困一大根源。 生死、死生,本即為門,照鏡失頭如演若達多,本性一迷,狂亂蔽真,我們便在無明顛倒中討生活。並不明白生命之本質本就無生無滅,只不過在其運動的過程當中形成一段一段的分離之相,造成一種生死持續的流轉幻影。 試觀之,人從呱呱一墜地起,口雖「苦啊、苦啊」大哭不止,小手卻緊握一團,伸手指給他,便會抓住不放。之後,一生都在抓,一直抓到眼一閉、腿一蹬,最後抓住了什麼呢?「萬般帶不去,惟有業隨身」。 用堆積如山的財富去換取一刻的額外壽命都不可得,財富於其人與垃圾何異! 布袋和尚背來背去的大布袋,無論其中裝的是什麼,又與垃圾何異! 「放下即菩提」,布袋和尚演示得絕佳,我們若悟不到,那是我們貪求之心還太執著。一旦明白,頭本自在,並未因照鏡而失掉,生死之絕大塊壘便脫然而落。苦根既斷,枝枝杈杈不除自亡,靜意寧心,有何難哉! 正思維而修習,更像是論修道。其實養生、修身,與修道本來是一回事。全波即水,全水即波,水與波何曾相悖?
如此,則如玄覺大師《永嘉證道歌》所歌:「幾回生,幾回死,生死悠悠無定止。自從頓悟了無生,於諸榮辱何憂喜。
布袋和尚就是彌勒佛化身,彌勒佛是未來佛龍華三會世尊佛祖,他手中的布袋是後天人種袋也是百寶乾坤袋,是龍華三會度人修真用的法寶,誰得到他的法寶就可以在龍華會上修成正果。
龍華三會喜事多,
袋中撒寶遍娑婆,
那家得寶勤出力,
共助彌勒掃妖魔,
掃得乾坤乾乾凈,
掃得苦海變及樂。
謝邀。在下濁見分別遙聽,抄來的即:「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這是布袋和尚圓寂前留下的一首偈語,後來人們才知道,布袋和尚就彌勒菩薩的化身,又據經雲:約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彌勒菩薩那時才成佛,號:「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故準確的說現在應稱彌勒菩薩,布袋和尚亦不直接稱彌陀佛,應是彌勒菩薩化生。布袋和尚住世時,身杖背布袋,挺著大肚肚,以笑示現一生,所謂: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布袋納乾坤。布袋亦與布袋和尚的心一樣的功能,那樣的廣大,那樣的能容一切之妙用,故又稱乾坤袋。布袋和尚面對人生偈語:人諷我,順風耳,人唾我,自幹了,人罵我,笑一笑,人打我,自睡倒。以上分別己見說。此供參考。
是。是彌勒佛千萬個化身之一。他的布袋象徵著福德和煩惱,背起是為煩惱,放下即為福德。
彌勒菩薩,納財納福,笑口常開。
是不是彌勒佛,只有佛知道了,但他圓寂前的偈語暗示自己是彌勒化身。
「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
那個布袋,西遊記中的乾坤袋,很厲害。傳說此位和尚常用杖挑一布袋入市,見物就乞,別人供養的東西統統放進布袋,卻從來沒有人見他把東西倒出來,那布袋又是空的。假如有人向他請問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還不懂他的意思,繼續再問,他就立刻提起布袋,頭也不回地離去。人家還是不理會他的意思,他就捧腹大笑。因此他也叫布袋和尚。
在此就不再說彌勒佛的概念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