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前沒有空調時,人們怎麼度過酷熱的夏季呢?


三伏的熱浪滾滾襲來,從空調房走向室外,就能立刻感受到何謂「冰火兩重天」。今天,上海的天氣又一次突破40℃大關。汗輒濕衣,熱不堪言。在酷暑炎夏,我們可以坐在空調房裡,愜意地吃著冰鎮西瓜消夏,這當然是現代科技的功勞。那麼在沒有高科技的古人是怎麼度過漫漫長夏的呢?

儲冰保鮮

其實,在遙遠的古代,中國就已經發明了能夠在炎熱盛夏為食品保鮮的儲物盒。《詩經》中就有奴隸們冬日鑿冰儲藏,供貴族們夏季飲用的記載。古籍《周禮》記載「祭祀共冰鑒」。銅冰鑒是一件雙層的器皿,方鑒內套有一方壺。夏季,鑒、壺壁之間裝冰,壺內裝酒,可使酒涼。可以說,它是最早的冰箱雛形,構思精巧,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在保險冷藏的功能上也毫不比冰箱遜色。

銅冰鑒內部構造圖:

和銅冰鑒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明代的白銅冰桶,代掐絲琺琅蓮花紋冰鑒,清代萬壽無疆紋瓷冰鑒。而儲冰也是至今出現最早、沿用時間最長的度夏避暑的民間舉措。

  • 明代白銅冰桶

冷食冰塊降溫

到唐宋時,藏冰已不限於官方,民間也出現了夏季買賣冰塊的商業活動。伴隨著儲冰的發展,宋元時,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冷飲。元代時,皇室以果汁、牛奶和冰塊,發明了最早的冰激淋「冰酪」。義大利人馬可波羅來中國後,忽必烈賞賜了他一支冰酪,馬可波羅回國後念念不忘,根據記憶做出了山寨版的冰酪。後來,這一技術被法國人買走,再後來,被英國人加以改造,冰酪就成了我們現在吃的冰激凌。

  • 宋代民間集市上已經隨處可見「冷飲」

最早的風扇

我們現在的電風扇雖日新月異,層出不窮。但其中的原理無外乎是通過內部葉片的轉動來促進空氣流通,從而降低溫度。現在的電扇也越來越智能化,可以隨意調節至各類風型,強風,自然風,睡眠風等等。

但,你知道嗎?早在漢朝時,就已經出現了最早的人力風扇。到了唐朝,能工巧匠將人力風扇改裝為水力風扇。水力帶動的風扇產生涼氣,而且還把水引到天花板上再灑下來,「四隅積水成簾飛灑」,其清涼自不必言。

  • 唐人宮樂圖

戶外納涼活動

雖然盛夏時節,天氣酷熱無比,但我們也無法避免戶外活動。現在為了避暑,我們會在周末去住各種民宿,五星酒店。吃喝玩樂應有盡有。這種消暑納涼的方式絕不是現代社會才有的產物。

早在漢代,皇宮裡有了專門避暑的地方,叫清涼殿。清涼殿又叫延清室,據《三輔黃圖》記載,皇室以水晶為盤,將冰塊置於盤中,分放殿內各處,《漢書》誇張說「清室中則中夏含霜也。」

古代人們雖沒能享受到空調的涼爽,又沒有網路的便利,但是他們那時的夏天也過得有滋有味。攜童約友,一同遊山玩水。傍晚時分,呼朋喚友,一同來閑敲棋子納涼賞月。

室內降溫智慧小物

當然,烈日當空照的時候,古人們大多數時間也是在室內度過。為了享受更舒適涼爽的休憩時光,他們也是集思廣益,發明了各類降溫的「神器」。

瓷枕,是古人消夏的一種涼物。頭枕瓷枕之上,瞬間涼意暢快。為了達到更好的降溫效果,古人還會降冰塊藏入瓷枕之內,更是愜意!

聰明的古人還發明了「竹夫人」,由竹子製成,睡時抱在懷中,好不涼快!

除了這些,輕便精美的扇子也是古人室內納涼和外出解暑的不二選擇。

雖然古人所用的降溫用品稱不上高科技,但也讓我們領略了他們與時俱進,因時而變的智慧!


謝謝邀請!

一一這個問題只有年歲大一點的人才更清楚那個年月的痛和樂!

一一那個時候沒有這些現代化的設備,度夏可不是件簡單的事。

一一每到夏天入伏了,天氣是最熱的時候,白天氣溫達到四十多度,整個大地就象一個大烤爐,樹葉被曬卷,地上的小草有的都被曬死,地面上被曬得燙腳,當沒有經驗的人想下水洗澡,猛撲下去的時候肯定會被水燙得趕緊回頭往岸上跑。

一一伏天也是放暑假的時候,孩子們每天在大人督促下幹完農活剩餘的時間就是在水的天地里盡情的玩耍,有時連飯也不回去吃,大人不會管你吃不吃飯,只到傍晚。

一一那時候幾乎都是草房,抗暑的能力很強,大人們把草席鋪在地上,挺舒服的睡覺,有時讓孩子們輪流打扇子。到了晚上,提前把大樹底下掃乾淨,灑上水冷卻。如果把草席鋪早了地上的熱氣往上返,那人受不了,只有等到很晚的時才可以。

一一午飯一般都是早上做好的吃冷飯,還有一些地里自產的瓜果,晚飯一般很晚才能吃到嘴,一般的都是涼拔麵條,有時還有炒菜,我們都會大吃一頓然後甜甜的睡到五更起來下地干話。一天一個醋暑,一個醋暑一個考驗,一份快樂!

一一那時沒有空調卻過得實在!


全球氣候在變暖,記得小時候天氣沒有這麼熱,也許是過去的事不記得了。在沒有空調之前用的電風扇,有台扇,落地扇和吊扇,公共場所如會議室,影劇院等都是吊幾個大吊扇,風葉直徑在一米以上,雖說沒有現在效果好,當時已經很不錯了,記得當時最出名的電扇品牌是花生和長城,一句最經典的廣告詞是,長城電扇,電扇長城。再往前追朔農村家家戸戶都有幾把荷葉扇子,就是用荷葉做成的蒲扇,也有竹批做成的扇子,還有很多紙扇。群眾吃飯的時侯都集中到大樹底下或者比較涼快的被陰處,晚上都到村口通風好的地方趁涼聊天,聊的都是國家大事,群眾都很關心政治,都與黨中央毛主席保持高度一致,百姓真正成為了國家主人。現在想起還很懷念。


我的童年就沒有空調,家中連電風扇和吊扇都沒有,隔幾天父母才會買個大西瓜,打一盆冰涼的井水將西瓜泡在盆內半個鐘頭,或者將西瓜吊在井水中冰鎮,吃的又冷爽又甜脆。冰棒三分一枝,整個夏天很少享受到,因兜里沒有錢。

晚上左鄰右舍一家人都在地上鋪張草席,每人搖著蒲扇,心靜自然涼,談古論今,還有長者在講故事。記得我的蒲扇上先用毛筆寫上字,然後用媒油燈將寫上字的地方熏黑,用水抹去墨跡,就顯出空白字來:"六月天氣熱,扇子借不得,如果實在借,熱死你負責"。

夏季我會瞞著家人,和小夥伴們下河洗澡玩水,無意之中我學會了游泳,一泡一下午,很是得意。有時偷點家中麵粉洗成麵筋,和小夥伴們去郊外粘蜻蜓和知了……

我們在不知不覺的嘻鬧和玩耍中,度過酷熱的夏季,度過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的童年。


以前的人們沒有高樓大廈,沒有空調冰箱。夏天一到,人們都拿著蒲扇乘涼,多數人出門都是戴頂草帽,即能遮陽、又能當扇子用。他們可以建造涼亭、可以到小溪旁的陰涼處乘涼、可以到山洞裡乘涼……總之,不管去哪裡乘涼,人們都是三五成群的相互照應著。


聽說我們這裡有個地主,把大西瓜破兩半,一隻腳踩一半。兩個丫環一個在前,一個在後搧扇子。窮人只有在收工後找蔭涼。《水滸傳》里就有這樣一段歌謠:「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裡似燙煮,公子王孫把扇搖。"


推薦閱讀:

炎熱的夏天,太監的褲子里為何要塞上毛巾?

TAG:生活 | 那年夏天 | 文化 | 松下電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