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父母總想讓孩子學做飯?
如果父母想讓孩子學做飯,我是絕對贊成,並想讓自己的孩子也學會做飯。
為什麼呢?因為我嘗夠了不會做飯的滋味,吃夠了不會做飯的苦頭。
我是被家人慣著長大的孩子,長到上大學的年紀,連個雞蛋都沒有炒過。後來嫁人了,還好,老公肯做飯。
可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母親突然病故。我不得不時常面臨回到娘家無人做飯的情景。
此時,我只好心慌意亂地被趕鴨子上架。就連小小的豆芽也能炒糊,被小侄女嘲笑了很久……
每到需要做飯時就束手無策,心裡沒底的痛處真是無處訴說。說給誰聽,都要被嘲笑。這時我深深懂得,不會做飯是一件多麼痛苦的事情。
做飯是一項生存技能。會做飯,至少可以保證不會餓著自己,不用被動等著別人來做,也不用因此而求人。這也是做人的一份尊嚴。
做飯也是滿足自己胃口、取悅自己的一項本領。自己想吃什麼就做什麼,多麼逍遙自在。
做飯這種技能和才能,若是孩子從小學習,則可增強孩子的自信。因為這是他多掌握了一項本事,且於己於人都有很大益處。
在孩子小時,就教他們做飯的父母值得肯定。
現在做父母的,都是來自上世紀的人,在上個世紀我們稍有觀察能力的人,都知道,這些人在孩子時(特別是農村)都喜歡在野外玩耍,在家房子周圍玩過家家,擺地鍋的。
很小時候,三到五歲就會在地上挖個小洞,上面放片廢棄的瓦片,用手,或棄用刀,將青草或自家菜園的菜切碎,一盆盆的擺著,用泥巴,滲些水做成一個個糰子,作飯。再假裝大人模樣,請客一一喝酒。
到了五歲以上,許多孩子就真的會用火燒烤,自己在野外所抓獲魚,螞蚱,知了等,自己烤著吃了。
這些都存在於年青父母之腦中揮之不去的,也是他們自己從實踐中得來的動手能力,既能鍛鍊出動手能力,也可磨練出他們堅強,堅韌,艱苦樸素作風,在自己以後參加工作,生活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然而,當他們生完孩子後,發現這世道己經改變得面目全非,孩子們嬌生慣養,天天窩在家裡玩電腦,手機。失去了許多動手能力,整整變為手之懶漢,沒有父母大人在家,可能就只能叫外賣了。所以,現在父母多希望自己孩子回到自己童年,少年那樣快樂的自己動手,擁有堅強,堅韌的性格和動手能力。
說實話,我很贊成這些父母,能夠想到這一點,這確實是培養,教育孩子一個好點子。同樣,我也在一個星期前培養五歲孫子開始上灶,讓他實踐怎樣蛋炒飯,也沒管他先放蛋炒,還是先放飯炒。總之我都說好吃極了,先讓他建立起成就感再說。
父母總想讓孩子學做飯?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愛吧。
第一,在父母眼裡,吃飯不僅僅是吃飯,是身體健康,是生活穩定、作息規律的重要內容。
他們特別擔心孩子沒飯吃,會餓著,會生活得不好。所以,如果教會孩子自己學做飯,在父母看來,這就是生存的技能之一,是讓孩子不挨餓的看家本領。哪怕暫時只是給自己做個蛋炒飯、煮碗面呢,家長也會安心一些、放心一些。這是一份質樸、純粹、為孩子著想的愛。
在我自己當了母親之後,我才對此有更深刻的認識。我的女兒現在7歲,我在廚房忙碌時她有時就會站在一邊。每每這個時候,我都很開心,也很感動。她也流露出想學做飯的意願。這個寒假我們就要從簡單的內容開始學起啦。
第二,如果是女兒,父母們會覺得做飯是讓女兒更賢惠,幫助女兒小家更美滿的一種方式;如果是兒子,父母們也慢慢覺得,會做飯的男人魅力值會增加。做飯,在某些時候,成了幫孩子拓展邊界的技能和實力。
前不久不是有一段視頻火遍網路嗎?出國留學的兒子跟同學們廚藝聯歡,要展示西紅柿炒蛋,向國內的媽媽求助,卻忘了時差這回事。媽媽半夜起床實際演練,爸爸則在一邊錄視頻,同步給兒子。我當時看這個真的是百感交集。會做飯,有時候也是一項社交技能呢。孩子早一點學會的話,是不是就不會這麼著急,我也不用對著視頻被父母無私的付出感動到掉眼淚啊......
可憐天下父母心。但願孩子們都能懂得!
讓孩子做飯益處多多,具體好處如下:
1.鍛煉孩子的自理能力
孩子會做飯會自己照顧自己,以後出門外在求學或者工作,父母也可以放心。
2.做飯可以鍛煉孩子的組織協調能力
馮麗麗的《下鄉養兒》一書中,天天就是通過做飯來鍛煉自己的很多能力,例如,動手能力、計劃能力等。
3.做飯可以培養孩子熱愛生活
一般會做飯喜歡做飯的人,都是熱愛生活有情趣的人。
4.可以幫助父母
父母有的時候如果身體不舒服或者工作繁忙時,孩子可以給父母做愛心大餐,維護親子關係。
以前我覺得媽媽總讓我學做飯是看不慣我放假在家好吃懶惰。
現在結婚了有了寶寶了才明白那是一種擔心,女孩子早晚要嫁人,要畢業要在外工作。如果會做飯,那麼不管到那裡都可以吃的健康,不必天天靠外賣過日子,新聞上關於長期吃外賣患病的消息很多很多。
當然也有很多姑娘會說,結婚了我可以請保姆呀。可情況分很多很多種,未必你就可以嫁一個如意郎君還能保證他就有房有車有錢給你請保姆,也未必能遇到一個願意為你洗手作羹湯的男人。
因此,做飯就成了一個女孩子獨立的一項技能。
我不會做飯,但在努力學習中,因為以後要開始學著給寶寶做輔食。同時,以後也想讓我的女兒學一點做飯,不是為了讓她將來做飯給她的老公吃,而是為了她不管在哪裡,都可以吃上一口熱騰騰的飯菜,而不是靠沒營養的外賣過日子。
這個問題提的好,我兒子已經五歲多,馬上快六歲了,早上會給我們做簡單的早餐,還會貼心的等自己都準備好才叫我們起床。
兒子能這麼獨立和貼心,也是因為我自己就是一個提倡讓孩子從小學會做飯的媽媽。兒子的表現也讓我越來越覺得自己的做法是正確的。
首先,兒子學會了照顧自己。會做飯,不管在哪裡,都可以很好得照顧好自己得胃,這是滿足自己健康的基本要求。並且,會做飯,在兒子長大以後可能還會為他贏來好人緣。
其次,兒子動手能力越來越強,做事情的條理越來越清晰,變得越來越獨立。做飯本來就是個複雜的工作,從食材的選擇到加工,是需要思考和練習的,這個過程讓孩子行動和思維不斷的得到鍛煉和提升。
最後,做飯讓兒子建立了做事情的自信,更願意去幫助別人和照顧別人。這個從兒子為我們全家準備早餐的貼心,就能看出來。
有一次聽俞敏洪老師的講座,提到自己讓兒子學做飯的經歷。俞老師說,學做中國菜對於孩子的成長是很有幫助的。
因為中國菜和西方菜有很大的不同。西方菜譜比較死板,菜多少克、油多少克、鹽多少克,廚房裡都放著稱。而咱們中國菜的菜譜都是「少許」「適量」「若干」等模糊的描述。
孩子在學做菜的時候,只能先嘗試,可能要失敗幾次,才能做出一次可以吃的菜,慢慢到比較拿手。這個過程孩子會經歷決策、試錯、失敗和成功多個體驗。而這些體驗對於孩子的成長無疑是有好處的。
當然,孩子學做菜,還有個重要的好處,就是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至少,等孩子將來大學畢業,在外打工時,家長不用擔心孩子吃不好飯。
會做飯的孩子走到哪裡都能活下去——這就是我讓孩子學做飯的原因。
我女兒今年5歲,能用電飯煲做米飯,做稀飯;會用鐵鍋熱饅頭、飯菜;會做涼拌蕃茄,蔬菜沙拉,會煮牛奶……
我專門給她買了個小版菜刀,每次看她切菜,她小心翼翼,我在一旁強裝鎮定,實則提心弔膽。
她用刀還不熟練,加上害怕,常常把一隻番茄切兩半就往鍋里放。天燃氣灶會開不會關,關閉天燃氣閥門很吃力……
儘管如此,我還是堅持每晚做飯時,要她在廚房裡幫忙打下手,結局往往是越幫越忙,但想著重在參與嘛,我希望她能在幼兒園畢業時,能夠獨立做一頓飯,不餓肚子。
被診腎衰竭 我寫下遺書
2015年5月,我被診斷為極度腎衰竭,當時女兒還不滿2歲。
我是因為嘔吐眩暈的特別厲害被到醫院的,做了一系列檢查,大生化結果出來後,腎內科通知我轉病房,因為查數據顯示,我需要馬上做腎透析。
這個結果讓我震驚不已。我年幼喪母,從未享受過母親,現在我的女兒還不到兩歲,也要失去母親了嗎?
我知道這種病需要昂貴的、沒完沒了的治療、化療和透析,即使換腎成功,也活不了幾年。
那時,家境極度貧困,想要繼續治療只有賣房子.房子賣了,一家人住哪?實話的說,我極度恐慌,但很快鎮靜下來,做兩手準備。
一是複查,二是寫遺書安排後事。
我決定,如果複查結果仍是腎衰竭,就不再治療了,出院!好好和女兒及丈夫相處這最後時光。絕不因為這治不好的病讓才成立的小家庭走入絕境!
看完這本書 我撕掉遺書決定教會孩子做飯
複查結果三天以後才下來,三天內我都在寫遺書安排後事。其實所謂的後事,就是安排女兒這一件事,我和丈夫都沒什麼親人,她還不到兩歲,要拜託閨密照看長大。
這三天里,我接觸到一本書,叫《會做飯的孩子走到哪裡都能活下去》,作者是來自日本的一家三口,妻子因為乳腺癌已經去世,在去世前,她教會4歲的女兒做飯。
在治療癌症的過程中,妻子和丈夫發現,學會生活是第一位的,讀書學習可以放在第二位。而只要活著,就一定會有高興的事,就能真實的感受幸福的存在。
《會做飯的孩子走到哪裡都能活下去》這本書我是哭著讀完的,特別的感同身受,我並不怕死,只是痛恨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無法陪伴孩子成長、無法護孩子周全。
這本書讀完,我把遺書從枕頭底下拿出來,撕了!我要像書中那位妻子一樣,要在死亡降臨前,拼盡全力享受生活,享受與家人相伴的時光,撐到教會女兒做飯。
《會做飯的孩子走到哪裡都能活下去》這本書中,丈夫去聽演講,老師問大家「你要給孩子留下什麼?」
「我們比孩子先來到這個世上,同樣也會比孩子先離開這個世界,我們走了,把孩子留在世上。」
「孩子總有一天要獨自生活,這種順理成章的事情,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卻很少意識到。」
「不論父母是生病還是去世,孩子都能一個人活下去——父母要以此為已任,來教育子女」
這席話如震撼作者夫妻一般,也震撼了我——是啊,死亡無法避免,我把孩子留在世上,我究竟要教會孩子什麼?
在之前,我對孩子的設想是:全心全意陪伴孩子成長,上早教班、興趣班,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但這場病以及這本書,給我一個反思的機會,做為父母,我們究竟要給孩子留下什麼,才能緩解和消除對未來的焦慮不安?
撕遺書時,我就決定了,讓孩子盡量學做家務,現在孩子2歲,我應該能再活兩三年吧?應該能親自教會孩子做飯吧?
學會做飯是最重要的本領
要不是我硬拉著,我老公就要衝到醫務辦公室罵人了,我很平靜,在心裡默默感謝老天,用這個時機警示我應該如何生活,如何對待孩子和家庭。
出院那天,我抬頭看天,天空湛藍,白雲慵懶,微風輕拂面,我覺得這個世界真是太美了——以前從來沒覺得活著有多美好,這世界有多美好,總是抱怨,總是匆匆忙忙,不懂得停下腳步思考。
我重新安排人生,最大的變化是,再也不熬夜了!
我在報媒工作過五六年,習慣每天深夜寫稿子,熬夜是家常便飯,生孩子做了全職媽媽,因為是獨自帶娃,孩子睡著後我還要繼續做家務,每天也是很晚才睡。
出院後,我每天都是10:30上床睡覺,孩子上幼兒園我再就業,工作性質很忙,但我從不加班,寧可早上4點起床也不願意晚上11點睡覺,在8小時內高效工作,8小時外高質量陪伴女兒。
起初適應起來很困難,漸漸的也習慣了。現在,晚上超過11:00還沒睡覺,我就哈欠連天,年齡也大了,稍一熬夜就各種不適應。
其次,教孩子做家務
帶她玩泥巴過家家,教她掃地擦桌子疊衣服,訓練她自己吃飯,教她洗自己的小襪子和口水巾……孩子那麼小,凡是她參與的事情,最終都會變成亂糟糟的戰場。
孩子三歲開始,每天自己洗襪子和水杯,做力所能及的家務,踩著小板凳洗菜淘米,吃完飯把碗和盤端到廚房洗菜池。
女兒四歲時,比她爸還熟悉廚房,知道所有廚具的具體收納位置,知道米面油各類食材都放在哪裡,討厭抽油煙機的聲響,害怕開水壺,每當她睡著,我會把她洗過的碗和衣物再重新洗一遍。
我老公總是說我,自從出院後人就變懶了,現在竟然懶到需要孩子做家務的地步……我解釋也不管用,索興就不再解釋了。
到今年端午節,女兒就5歲了,她說她想一套公主裙和一個大蛋糕做生日禮物,而我還想多送她一件小圍裙,讓她能夠獨立做出一頓飯,告訴她,活在這個世上,學會做飯是最重要的本領,比會跳舞、會畫畫、得小紅花都重要。
我們要教會孩子什麼,才能放心死去
我身邊也有患癌症的熟人,我去探望她們時,從來不會說那些聽起來很假很假的安慰.
什麼「過段時間病就好了」、「安心養病,其他啥也別想」,我總是和她們探論,即使難免一死,如何才能讓自己死的漂亮些?
孩子失去母親,前途畢竟令人擔憂,如何儘可能的活的久一些?
我們要教會孩子什麼,才能放心死去?
反正,我選擇教會孩子做飯。
只要能吃上飯,不餓肚子,縱然平凡庸俗也沒什麼。
看似僅僅只是一個做飯,而裡面包含的意義卻很多,也值得推崇這個觀念。現在來說一下孩子學做飯的意義之所在:
第一:首先毋庸置疑的是鍛煉了孩子的自理能力。
第二:在做飯的過程中,孩子學會了料理事物的前後次序,小小的統籌意識就建立起來了。
第三:孩子會因為做飯這件事漸漸有了時間概念,做事也會條理越來越清晰,次序分明。
第四:對於成就感的培養也有了很好的基礎,同時隨著孩子越來越自立的行為,也養成了性格上的成熟。
第五:逐漸脫離對父母的太過依賴同時理解了家長的辛苦,做飯看似事小,卻也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不易,同時還學會了照顧家人,在家長身體不適的時候孩子還可以擔當起為家人做家務做飯的責任。
可以說,家長讓孩子學做飯是一件意義深遠的事,幾個大點就說明了一切,即刻起我們的孩子就動起來吧,爭取早日能為父母做上一頓可口的飯菜。
表面上是讓孩子學做飯,其實是讓孩子學會一項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同時也是在鍛煉孩子的獨立能力。
父母有這種想法的真的應該大力提倡。為什麼現在很多孩子的獨立能力很弱?就是有的孩子動手的機會太欠缺了。我家孩子當時三四歲開始就對廚房感興趣了,我就試著讓孩子干點他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幫我摘菜,幫我洗菜,6歲時候就會做飯,炒菜了,孩子通過做飯學會了很多東西。
一、孩子每學會一樣事情就會特別有成就感,他會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只要他好好做就能做好,大大增加了孩子的自信。
二、比如孩子知道了可以煮飯的同時摘菜、洗菜等等,通過做飯孩子學會了統籌時間。
三、孩子做飯的時候,總會產生很多好奇的問題,比如水開了為什麼上面會冒氣?油煙機是怎麼把氣吸走的?等等,這些興趣也能更好的促使孩子去探究知識。
孩子會在不知不覺中學會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另外讓孩子學會做飯,萬一遇到家長不在家,或者什麼特殊的情況,多一項生活技能總不至於讓孩子餓著。所以這種想法是應該讓我們所有父母都應該學習的。
推薦閱讀:
※2018年初級教材公布,考試難度史上最低,背後隱藏哪些信號?
※青春期13歲喝牛奶還會長高嗎?
※初一黨,在市重點就讀,提問,數學成績中庸,如何提高,有什麼學習表或者建議?
※未成年的「性」,從來就不是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