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和氏璧能成為傳國玉璽?


「和氏璧」被打造成「傳國玉璽」的事,基本上可以斷定是子虛烏有之事。這裡還有一堆人信以為真,還分析頭頭是道,簡直扯淡。

傳國璽的材質話題淵源

其實,在南北朝時,關於「傳國玉璽」的材質已經有了兩種不同的說法,距離「傳國璽誕生」已經五六百年了。

【一般來說,玉中有孔,稱之為璧。】

在北魏帝國,崔浩提出:傳國璽是和氏璧製作而出的。

北魏·崔浩《漢紀音義》曰:傳國璽,是和氏璧作之。

而在南朝人沈約(宋齊梁之際)著《宋書》中則寫到,傳國璽是藍田玉所造。

《宋書·禮志五》:高祖入關,得秦始皇藍田玉璽,螭虎紐,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壽昌」。

往後的唐代,在當時流傳的《玉璽譜》中的說法,也是繼承了沈約的說法。

《玉璽譜》:傳國璽是秦始皇所刻,其玉出藍田山。

因為「傳國璽」在歷史上的傳承路線是在南朝這一系,最終也入了隋唐,所以,北魏崔浩的意見可信度傾向於無。

崔浩一輩子都沒可能見過傳國璽,他說傳國璽的故事可信度怎麼可能高過沈約?

傳國璽的材質爭議

從南朝上溯到秦漢去尋找傳國璽的材質記載,很可惜,找不到,在東漢時期,衛宏著的《漢舊儀》一書上,記載皇帝的六塊玉璽(非傳國璽)是白玉所制,僅此而已。

《漢舊儀》:璽皆白玉螭虎紐,文曰「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凡六璽。

如果強行猜測,傳國璽大概也是白玉所制。

在漢魏之際,是沒有「傳國璽為和氏璧所造」的故事的,過了幾百年,從一輩子沒可能見過傳國璽的崔浩口中說出來,所謂「信口雌黃」大概就是這種情況吧。

到了宋代,曹彥約著《玉璽本末》來考證傳國璽的材質問題。寫道:

漢宣帝立玉寶璧祠於未央宮中,劉原父以為受命寶。

「和氏璧」當是據崔浩而言,崔浩《漢書音義》曰「傳國璽是和氏璧作之」;

舒元輿雲「秦丞相八字刻在荊玉而飛上天矣」,則其璽當為白玉;

徐令言云「其玉出藍田山」蔡京等雲「其色綠如藍」則其璽當為綠玉;

《石虎別傳》曰「武鄉長城縣韓強在長城西山岩石間得玄玉一方,四寸,與璽同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虎以為「瑞則又有玄玉者矣」。

由此可見,傳國璽的材質問題到了宋代,又是各說紛紜。

現代流傳

「傳國璽」自唐末便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再無現身,同樣的「和氏璧」也更早就消失了(漢代都沒有記載),所以有好事者(如崔浩)附會傳說成:和氏璧被製作成了傳國璽。

讓兩個大「神器」之一的「和氏璧」有了「歷史歸宿」,這純屬謠傳。

當然這種謠傳是很有市場的,畢竟,大家喜歡聽一些歷史八卦,讓兩大神器結合在一個故事裡,符合大家對傳說的期待。如果說出真相時,只用

  • 兩個字:沒了!

  • 三個字:不知道!

大家都會覺得失望,覺得歷史冷冷冰冰,索然無味。

所以,有好事者發明一點歷史花邊故事,給大家一些幻想空間,填補一些「歷史空白」,增加「故事美感」……

(嚴肅臉)「發明歷史」真不是現代人才有的事,其實古已有之!

最後我要說的是,對於「歷史故事謠傳」,普通人沒有分辨能力很正常,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有足夠的閱讀量和知識面,要知道史學圈內的學者也常常會中招,被古人坑,例如:

現代史學家王利器(1912年~1998年)在給《顏氏家訓》做集解時,也採信了崔浩的說法,他在注文中也寫道:卞和璧,始皇以為傳國璽也。

哎!專家都信以為真,又何況普通人呢?


和氏璧是春秋時期楚國人卞和在荊山得到的一塊玉璞而經雕琢成的玉璧,被公認為天下之至寶,據史載秦昭王曾經打算拿15座城池與之交換,這也是成語「價值連城」的由來。關於和氏璧的下落,流傳最廣的說法是,秦滅趙,和氏璧歸秦,後來秦始皇統一了天下,令人將和氏璧雕琢成了「傳國玉璽」,並讓丞相李斯在傳國玉璽上面以鳥蟲篆篆刻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

但是,我們都知道玉璧的形狀都是圓而扁的,而玉璽的形狀不但要方正,而且要有一定的厚度。那麼,這個和氏璧能夠被製成傳國玉璽嗎?我們先來看一下,春秋戰國時期的玉璧!

再來看一下,帝王玉璽的通常樣本!

有人也許會說,和氏璧也可以很厚呀!「玉」文化在我國的文明中佔據相當重的地位,有「君子比德如玉。」的文化傳承。翻一翻新華字典,查看一下「玉」字部首的有多少漢字,就會明白根據玉器的形狀不同而劃分的種類之繁多。同樣是中央帶有圓孔的圓形玉器,我們根據其中央孔徑的大小就可以將之分為玉璧、玉瑗、玉環3種。我真不知道這和氏璧要是真有足可以製成玉璽的厚度該如何稱之?再則,根據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來看,要是和氏璧真有那麼厚的厚度的話,藺相如威脅秦昭王,要將和氏璧撞碎,怕就沒有那麼的容易吧?第三,和氏璧已是經雕琢而成的價值連城的寶物,不大可能再輕易毀之改雕成他物!下圖為玉瑗!

而根據一些史料記載,都是說秦始皇的傳國玉璽選用的材料是藍田玉,至於說傳國玉璽是由和氏璧雕琢而成的只是歷史傳聞。我認為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傳聞,那是在普通的民眾的心裡,一塊相對較為普通的、沒有什麼來頭的藍田玉怎麼可以相配得上那至高無上的皇權象徵-傳國玉璽呢?只有那天下至寶的「和氏璧」才有這資格擔當!


說起完璧歸趙,大家都知道,就是因為這一塊玉石,幾乎貫穿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始終,封建帝王們為了它可以說爭的頭破血流都不為過。它在被秦國得到後,秦始皇命李斯在上面刻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篆字,又在上面雕刻了五龍,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的信物。之後,歷代帝王都以得到此璽為正統合法的象徵,奉若奇珍,成為了國家最重要的東西。

中國人總是喜歡藉助於外物來表達自己感情,來體現自己正統合法的地位。但如果和氏璧沒有被秦國得到,而是被藺相如以假換真或者直接雪藏了,這些帝王們該如何呢?

首先,和氏璧如果沒有被秦國得到,秦始皇還是照樣會弄出別的什麼材質的傳國玉璽的。因為從殷商時期,中國就有刻章的習慣了,而到了戰國時期,這一行為已基本深入到國家、個人的生活中。秦始皇用和氏璧雕刻傳國玉璽,只是因為和氏璧的名氣與材質。如果沒有和氏璧,他既然受命於天,作為第一個統一中國的帝王,是有太多的可能做出別的什麼傳國玉璽的。

其次,如果沒有和氏璧,歷朝歷代的帝王們會因為一塊石頭而放棄自己的地位與野心?就如同武則天一般,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都能使出「洛河獻碑」的伎倆。更何況他們已經掌握了國家的至高權利,或者他們已經為了權利爭得頭破血流,不會因為一塊石頭而止戈熄兵,而放棄他們的權利與野心。所以說,傳國玉璽到了後期已成了一種權利的象徵,而非真正的權利。就算沒有傳國玉璽,他們也能找出自己權利合法性的象徵。


謝邀,和氏璧出現是在春秋時期楚國,被一個玉工卞和發現,然後第一時間獻給了楚王,成為楚國的國寶,在戰國時期楚國向趙國求婚給了趙國,後來秦國知道了拿五國交換和氏璧又到了秦國,和氏璧的每一次出現都會掀起血風星雨,這就是一塊瘋狂的石頭,後來又經過無數次戰亂,和氏璧成為各國都互相爭搶的鎮國至寶,再過後來和氏璧又被刻上了字,成了傳國玉璽,它不僅僅是個玉璽,它還見證了中華幾千年的歷史,


不識和氏壁,哪來金鑲玉。中華漢文化的傳承,2008奧運金牌,受於天命,既壽永昌。


主要還是來源歷史故事,僅就一塊玉的本身而言,能有多大的價值也很難說。就算做工精美,歷史上不次於它的也應該不在少數。


《大般涅槃經》:『『和即如來』』,可見和氏就是如來佛,所以和氏璧象徵神授君權,獲得和氏璧傳國玉璽就象徵其皇位獲得神佛的任命。


我認為和氏璧能成為傳國玉璽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因為他是統一六國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印章 。

第二它刻的不是秦始皇印字樣,而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第三,就是它的典故,和珍貴之處。


傳國璽本身就是不靠譜的事情。

漢從秦制,天子六璽,可沒有傳國玉璽什麼事兒。

而且不管是秦始皇還是李斯,都沒有可靠資料證明干過這事兒。


推薦閱讀:

爆笑鬼谷|論魏王與秦國大忽悠許綰,誰的命更重要?
第一戰:三家分晉(全)韓趙魏崛起,自春秋來到戰國
第二戰:馬陵之戰(1)魏手中曾經抓了一把多麼好的牌
中國財政史十六講之春秋戰國與商鞅變法
長平之戰,如果不換將趙括,廉頗將軍能守得住嗎?為什麼?

TAG: | 戰國時期 | 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