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的「唱雙簧」中的「雙簧」是什麼?都是怎麼唱的?
「簧」字,原本指樂器里用金屬或其他材料製成的發聲薄片,我們比較熟知的單簧管、雙簧管等等就是這種發生材料和原理的樂器,所謂單、雙是根據簧的數量來叫的。
人說話發出聲音,靠的是聲帶的震動,與「簧」的原理近似,所以很多時候「簧」字也用來形容人的發聲,比如巧舌如簧、簧口利舌、對牛鼓簧、一簧兩舌、鼓舌掀簧。
雙簧管是有兩片簧的樂器,「雙簧」自然也是指兩張嘴。兩張嘴一前一後,一唱一和,相互配合,真可以說成假,假可以說成真,天衣無縫又誇張渲染,就如同兩個簧片同奏一音,融為一體並且效果倍增。
雙簧原本是曲藝的一種形式,形成於清朝中葉,流行於北京一帶。原為「全堂八角鼓」中的一種表演形式,名為「雙學一人」。相傳由藝人黃輔臣首創,民國時被相聲演員效仿、表演,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大部分雙簧也都是來自相聲舞台的。
雙簧的表演很簡單,兩個人,一前一後。前面的負責模擬動作口形,稱「前臉兒」,後面的負責說唱,稱「後臉兒」;前臉兒只張嘴不出聲,後臉兒則只發聲不露臉,但雙方配合緊密,渾然一體。雙簧的道具也不複雜,一張桌一張椅,醒木、手絹、摺扇,套頭的衝天小辮,抹臉用的大白塊或粉餅,而在新式表演中,這些道具有時也全部省去了,一個人往另一個人背後一藏就可以開始表演。雙簧一般靠學、歪學、故意露出破綻、失誤而逗笑,因為相聲演員的改造,現在的雙簧說的比較多,唱的比較少。
雙簧的創始人是清末硬書(自彈自唱)藝人黃輔臣(子弟八角鼓票友出身),其生卒年代不詳,對其由演硬書改演雙簧的說法也不一樣。
一說為乾隆、嘉慶時硬書藝人晚年嗓音失聲,改為二人表演,一人彈唱,一人模擬表演。另一說黃為咸豐、同治時評書藝人,善於模仿人物語言、鳥獸鳴叫、鄉音市聲,連學帶表演,後來改為一人說學,一人表演。二說雖都見諸文字,但不知其來源所據。雙簧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一。
表演方式,一人表演動作,一人藏在身後說或唱,互相配合。比喻雙方串通的活動,由一方出面,另一方背後操縱。
希望這個回答對你能有幫助喲。
推薦閱讀:
※《青春同學會》王曉晨京劇很牛!這些明星的戲曲底子更強?
※京劇和現在的流行歌曲相比有什麼不同?
※看戲去
※專訪馬書林 | 濃墨重彩,寫意戲曲人生
※講講古代free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