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教育才能稱為素質教育?
一、無論是做人還是教育,首先都要把德行放在第一位。
無德即使再有才華又能怎麼樣呢?
國外好,我留學之後就不回國了。忘記自己是炎黃子孫了。
這樣的人,無論學習有多好,在某個領域有多棒,學了也是白學。
我們還聽過這樣的例子:
一對老人家為了供孩子上大學,賣房、賣地,最後賣血供孩子讀書,孩子大學畢業了,找到好工作了,也娶了美嬌妻。
可是跟妻子回家的時候,一看家裡房子都沒了,老兩口只靠在牆角搭個棚子過日子,兒子、兒媳就再也沒回來過。
這樣的孩子再有學問有什麼用?
所以,德行才是最重要的,必須放在第一位。
二、其次應該是自我分析綜合的能力。
我們的孩子,大多在接受填鴨式的教育,對於自己動手、動腦的能力還有待開發。
慶幸的是我們國家已經開始著手這方面的改變,讓我們拭目以待。
孩子對學科的學習,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但是決不能讓孩子只學不思考。
學習應該讓孩子更聰明,而不是掌握前任總結的知識體系就可以了。
我上大學的時候,我們的歷史老師上課很獨特,讓我們先自己看書,然後把我們分成正反雙方對這節課的內容進行辯論,
感覺這個方法很棒,當時我們都喜歡上歷史,課堂內容記得也紮實。
最最重要的是,我們通過不停的辯論,每個人的思路都被積極的調動起來,我們都在想辦法,盡自己對這節課的掌握,去駁倒對方。
我覺得我們歷史老師充分的開發了我們的大腦和思維。這個方法真的很值得借鑒。
三、身體健康的保證
包括兩個方面
1、是身體健康,是硬體的保養
這個最好在各級學校內再加點最基本的養生常識比較好。
比如我們現在生活好了,各種富貴病的相繼出現
比如高血脂、高脂肪、高血壓、高嘌呤四高
比如心臟的常見問題和判定,還有心臟保養的注意事項等等
2、是心理健康,是軟體的保養
以前我們有馬加爵的實例
還有考試沒考好跳樓自殺的實例
有些悲劇其實是可以避免的,作為一個健康的公民,心理健康絕對不容忽視。
二者缺一不可
四、對專業知識的掌握
這裡只想說,我們的學生以後應該可以個性化自己的學習內容是最好的,自己想學什麼就學什麼。
當然這點國家也在做,據說以後也會出台相應的政策的,期盼早些出台,呵呵。
最後祝我們的學子都能德才兼備,學以致用!
少年強則國強!!
近日,國家再一次著重指出要優先發展教育,發展素質教育。
但是,家長們可知道,「素質教育」培養的到底是哪些素質呢?
2016年,國家發布了「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框架」,將六大核心素養列入重點培養的學生素質。
這六大核心素養包括: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和實踐創新。
基於這六項素養,國家正在陸續研究和開發相適應的學科課程標準,以及評價體系。
最近相繼進入全國實施階段的高考、中考改革,也可視為是對學生素質培養目標轉變之後評價體系的調整。
目前,中國還未提出具體的課程框架。但2017年的《中國教育發展報告》在「面向21世紀核心素養的課程」中,將美國的STEM課程作為可資中國參考的經驗。
STEM課程具體指什麼呢?
如下圖,STEM分別指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課程的核心,在於通過這些課程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和創新的能力。
那麼,STEM課程在學校基礎教育中是如何開展的,相比起我們的傳統教育,它的優勢在哪裡呢?
通過總結國內一些已經在實行STEM課程的國際學校的具體做法,我們發現這些國際學校的STEM課程有兩個最核心的特質:
01 教「思考方法」而不是「知識點」
以一個做小沙包的學生手工課為例。
在普通公立小學,這堂手工課的過程會是這樣的:第一步,教剪裁布料;第二步,教用針線縫合;第三步,教怎麼收針;最後,填充沙子,把沙包封上。學生只要按老師教的方法一步一步做,就可以做出一個一樣的小沙包。
那麼,國際學校的STEM課程老師會怎麼教呢?
第一步,老師問學生,沙包是幹什麼用的?
要回答這個問題,學生就得和現實聯繫起來,思考它的功能是什麼。例如:沙包是玩的時候互相丟的,打到人的時候不能很疼不能用堅硬的材質來做,但又要保證丟得遠,還得有一定的重量。
這樣思考後,學生自然會去想要實現這些現實功能,需要用什麼材料。
所以第二步,老師會讓學生自己選擇用什麼材料做沙包比較合適。第三步才是怎麼做。做完之後還有第四步,一定要丟一丟檢測一下,用現實來反饋。
這小小手工課的四步驟,體現了STEAM教育核心:發現問題 → 設計解決方法 → 利用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等知識解決問題 → 運用理性方法驗證解決效果。
因此,它與我們的傳統教育模式不強調自主思考的特點不同,它達到的不是讓學生具體學做某種具體的東西或解答具體題目的知識點,而是讓他們掌握一種思考方法。
02 「注重整體」而不是「單項突出」
我們仍用一個案例來說明,比如某個國際學校開展的「蟲蟲奧林匹克競賽」。
第一步,讓學生從網上買來電子蟲。然後,讓學生觀察蟲子生理結構的特點,以及它有什麼能力。比如因為生理結構的不同(涉及生物知識),有的蟲子爬得比較快,有的力氣比較大,有的善於穿越障礙等等(涉及結構和功能匹配的整體思維方式)。
觀察的目的是為了設計蟲蟲的奧林匹克競賽,仿照人類的奧林匹克競賽,設計不同的賽道。
所以第二步,讓學生根據他們蟲子的特點,設計出有利於自己蟲子的賽道來(涉及物理、運動知識和設計能力);
第三步,設計出賽道之後,還要制定比賽的規則,要為競賽做宣傳。
你會發現,組辦一次「蟲蟲奧林匹克競賽」,學生們要用到的知識非常多,而且很多知識都是跨學科的,而且,整個過程盡量由學生自己設計,自己制定規則。
這就是STEM教育的另一個特點:注重整體性。
而一直以來,我們傳統教育里有個很奇怪的「完美主義情結」,不論學什麼,都希望學生學得又精又尖。比如數學,如果學生會兩位數乘法了,馬上就給他更難的,要求他算得更快;比如作文能拿到95分,還要求他投入十二分的努力,只為了多得2分。
「匠人精神」沒有錯,只是未來的方向一定是「整合跨界能力」效用遠大於「單項突出」。
因為,高精尖的活兒機器人能代替,而人的能力必須體現在整合、創造上。從這點來看,國際學校的教學方式更接近智能化時代對人的需求。
所以,走在課程改革前端的國際學校的先進之處在於:教學生學會思考的方法,而不是學會知識點;注重跨學科的綜合能力應用,而不是單項能力。
而這可能也將會是培養「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框」中六大素養的課程改革方向之一。
素質教育,跟傳統教育的主要區別在於能力的增長。
當今教育環境,能力增長的主要途徑是STEAM課程體系。比如說,我們以前學習《浮力》這一節課,可能會找孩子們來預習、ppt講解,做個小實驗,加入幾道練習題,結束了。
學習數學呢?就大量的進行計算,輔以種類繁多的形狀演變,當然,還有很多習題的對應練習。
另外,學習地理,可能需要很多圖形的記憶和講解,以及很多地勢地形的背誦和人口自然風貌的記憶。
等等……
導致的結果是,一部分的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到了,應試能力比較強,但是不會做事。當然,要注意的是「一部分」同學是這樣。不是說完全沒有能力強的人,有,應該也不少。
但是悲哀的是,他們無法獲取成績上的領先,導致也不能夠到很好的學校去學習。
可喜的是,我們現在正在進行轉變,高校的自主招生權越來越大,他們可以選擇一些成績並沒有那麼突出,但是能力很強的孩子。正所謂「不拘一格降人才」。
而我們現在怎麼對孩子們實行素質教育呢?
引入STEAM課程,在項目制的學習中,以解決問題為導向,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去按照需求學習各類知識和能力。比如,未來之城大賽,學生會按照每年的主題設計一座一百年之後的城市,在設計的過程中去學習城市規劃與設計、城市的公共空間利用、比例尺的計算、能源、垃圾處理、人口結構和經濟結構等等。
所以,我們的教育正在變好,現在亟待改善的是進一步擴大高校自主招生的規模,並以制度約束,如此,讓更多的孩子學會研究方法,學會做事。唯有如此,高分低能才能被消滅。
我是朱鐵平,分享教育經驗和家校共育,在此碼字,歡迎關注和評論。
在你小時候給你準備一段用各種香料精心調製的軟糖味的屎,任你怎麼吃都嘗不出毛病,然後等你長大成人的時候告訴你當年你吃的其實是屎
我問你,你快樂不快樂?
恕我直言,前些年流行的「快樂教育」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偽命題,為什麼?因為快樂的載體可以是生活,可以是興趣,可以是集體活動
但唯獨不能是教育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20年前我去聽過一位所謂黃岡出題組老師的講座,他開頭第一句話就點了所有家長的題
他說:我們的指責,就是為國家篩選所需要的優秀人才
是的,沒那麼多閃著聖光的理念,也沒有什麼教書育人造福一方之類的崇高信條
社會是很現實的,教育的本質,或者應該說,「接受教育」的本質,就是階層分化
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教育的本質,仍然是人才的篩選和分層,看清了這一點,不用聽那些所謂的專家胡說八道,或許生活可以帶給你快樂,但教育,從一開始,就是戰場
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基本受眾對應於社會中層,西方主要體現在優秀公校和各種才藝,這也是目前我兔國中產階級所艷羨並堅決予以執行的教育方式。其目標是培養諸多具備多種才藝及能力的(待選)高等級服務人員而已。
為何是待選呢,其實竊以為是滿足精英階層治國治家開公司等多種及高等技術需要而已。為何要多種才藝,無非是被人挑選時脫穎而出的小亮點罷了
作為一個曾經是一家培訓機構的培訓講師,同時也是一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我想說幾句。
我以前所從事的公司,就是做綜合素質方面教育的,所以我也略有研究。
首先要清楚,什麼是綜合素質?
在我看來,所謂綜合素質,就是指一個人所擁有的專業技能,以及他的表達能力,人際處理,應變能力等,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常說的「硬實力(有具體證書可以證明的技能,例如英語)」,和「軟實力(不能用具體證書來證明的技能,例如人際處理能力)」。
我國一直在推行素質教育,但是實質效果其實還是遠遠不夠的。就拿現在的大學生來說,學校裡面安排的課程及其他相關活動(社團等),充其量只能讓學生學到最基礎的東西。
但是,很多學生卻發現,上過課,參加過活動之後,迎面而來的,依然是空虛和迷茫。導致很多大學生戲稱「自己被大學上了四年」。
學校也有開設相關「職業規劃」的課程,但是說實話,我參加過很多這樣的課程,效果可以說非常微弱,甚至沒有!(我是剛剛大學畢業的,感受很深)
究其原因,其實很多給我們教授「職業規劃」的老師,自己的閱歷,見識都不夠!(這是實話)。上課放個視頻,做個小測試,完成自己的教學目標,就完事了。所以解決方法也很簡單:真的要找一些真正有閱歷的人來講課(創過業,中高層等)。這樣才會是乾貨滿滿!
(說偏了說偏了????一說起這事就激動,come back)
所以針對素質教育來說,什麼是好的素質教育?
我的觀點:
1.從小就要抓起孩子的音樂,舞蹈,美術,體育等方面的教育(看他喜歡那個,就讓他學),會對孩子的情商,習慣的養成有非常大的作用!(至今我還後悔當時因為鋼琴課太貴而沒去學????
2.多學習社會上非常實用的硬實力(辦公軟體,英語等),當然,不同行業要求不一樣。
3.有意識鍛煉自己的軟實力(表達,溝通,人際,邏輯等)。
4.再次強調:確實是需要一些有經驗,有閱歷,有見識的老師來教導!真的很重要!
從一名高校教師和兩個孩子的媽媽的身份來分析這個問題,個人認為還是比較有發言權的。
我認為真正的素質教育,應該從4個方面來談:
1.素質教育不應該是單純的知識的灌輸,而應該是學以致用。現在的學校教育不知道大家發現沒,學的多用得少、理論多實踐少,包括高校教育都是一樣的。其實有時候大家會發現知識用了就是自己的,不用都是假的。當然我指的用是實踐並不是做題,做題不叫應用,那叫考試。比如說,你把公式變成零件並讓它動起來,這才是應用,可惜孩子們實踐的機會太少。
2. 素質教育應該注重興趣的培養。千人千面這才是社會,這才是人才,千人一面那是流水線。只有不同的興趣愛好,才能造就不同的人才,
才能創造不同的價值,才能組成一個完整的社會,才能各司其職。現在學校教育對學科的削減,對分數的極致追求,其實是不利於學生的成長的,現在的教育把365行變成了獨木橋。孩子們在從90分到100分的路上艱辛的爬著,卻丟失了很多更重要的東西。教育本身已經將考試的本質發生了改變,考試應該是幫助學生掌握知識而不應該是篩選機制,同時單一的評價體系將廣闊的天空變成了一線天。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功課門門都很好,這對多數孩子來說就是個夢,每個孩子生而不同,就應該尊重他們的差異,讓他們自然成長,就像手指頭一樣,你不能讓它門一樣長,一樣長了就成殘廢了。3.能力的培養也非常重要。何為能力,其實就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你擁有了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你就具備了這個能力。比如說學習能力就是學會知識的方法;交際能力就是處理你和周圍人關係的方法;創新能力就是解決同一問題的不同方法。其實培養孩子的能力就是教會孩子或者讓他們發現,解決不同問題的方法。
4.其實素質教育的重中之重還有一個育人的問題。「教書育人」是教師的根本,也是教育的根本,「教書」可以理解為知識的傳授,這個好解決,其實我們的教育作的更多的就是這個。更重要的「育人」卻被我們忽略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孩子是未來的希望,我們卻不知道如何去教育。這個是我考慮時間最長的問題,也是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考慮清楚的問題。目前社會的信仰缺失,多數人的急功近利,周圍大環境的影響,容易使人迷失方向,老師們也拿不準怎樣教育孩子才是最好。我只能告誡我的孩子,你要真誠、善良,但也要隨時保持警惕。
這段文字打的無比艱難,但也暢快淋漓,說出了自己一直想說的話,希望能讓現在的教育體制產生一些改變,讓教育部的高層聽聽媽媽們的聲音,讓孩子們早日從刷分的桎梏中走出來!雖然是痴人說夢,但還是想發出自己的聲音。
本無意寫這麼長的,卻不知不覺寫了這麼長,謝謝大家能堅持看完!
對,我們首先要了解素質教育是什麼意思?
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與應試教育相對應。
素質教育不等於知識傳授教育和能力培養教育,但知識結構優化、能力結構完備,卻是成為具有高素質人才的必備條件。素質教育的實質就是通過教學,以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為主要載體,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換言之,正確處理好知識學習、能力培養和素質提高三者的關係,促進其協調發展、融為一體,則是素質教育理念的關鍵所在。
究竟怎麼才能將素質教育落實下去?
其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如何當好老師?世上已有許多成功的家長做了回答,概括而論是因為他們都具有愛心、信心、細心、耐心和恆心。
1.愛心是實施嬰幼兒素質教育的基礎。
父母愛孩子有兩種,一種是嚴愛、關愛;一種是溺愛、寵愛。前者有助於孩子成才,後者將孩子引向絕路,我們提倡前者。
2.信心是家長實施嬰幼兒素質教育的力量。
信心能化為內心的能量,促使信念的實現。有的父母見自己的孩子某方面差一點,就認為他不是塊料,從而失去信心,不願意早期教育,任其發展。其實孩子的智力百分之三十來自於遺傳,百分之七十來自於後天的教育和環境。
3.細心決定嬰幼兒素質教育的質量。
嬰幼兒素質教育是系統化的工程,它涉及智力開發、科學餵養、體質鍛煉、心理素質和性格培養、美德熏陶等。它寓教育於生活中,養教結合;寓教育於遊戲中,教在有心,學在無意。它是個性化的教育,其教育必須符合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符合孩子的個性。
4.耐心是使嬰幼兒教育得以持續的保證。
嬰幼兒素質教育是啟蒙教育,孩子早期教育形成的智力優勢、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個性要較長時間才能顯現。
5.恆心決定嬰幼兒教育成效的大小
嬰幼兒素質教育是基礎教育,它以開發智力、強壯體魄、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性格、美德為目的,以環境熏陶、潛移默化等為手段,寓教育於撫養嬰孩的整個過程中,因此教學時間長,如孩子智力的開發需要千百次花樣百出的遊戲活動的磨練。
總之,嬰幼兒素質教育離不開家長的愛心、信心、細心、耐心和恆心,這「五心」是家長送給孩子的最好禮物。
我理解的素質教育大致應該是這樣的:
充分尊重個體的差異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有所長,有所短,過去我們一直提倡木桶原理,把絕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用在補齊孩子的短板上,最後呢?最好的結果也就是得到了一堆沒有明顯短板,但也裝不了太多水的木桶而已。
所有的學科,技能,領域都是有天賦的,不擅長的事情,即便花費再多的時間和精力,也至多是勉強合格,但如果這些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孩子擅長而且感興趣的事情上,也許會有成倍的收益。這個社會最需要的是全才!其次是專才!最後才是樣樣都會,但樣樣都不精通的木桶。
一個在詩詞上造詣頗深的孩子,就別讓他玩命和一輩子也用不到的三角函數死磕;一個在物理上有獨到見解的孩子,就別讓他花費那麼多時間去記憶某年某月某日,發生了什麼,有什麼歷史意義。
流水線的教育變革為私人訂製才是素質教育的大前提。
學業之外的能力我們總說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但實際發力的,和最後考核的都是智。現行的教育機制和考核機制都是在選拔學者,而非人才。這樣的機制不改變,就談不上素質教育,因為你去發展孩子的德,體,美,勞,都無助於高考分數的提升,但是處了高考這座獨木橋,又沒有別的路可走,那麼誰會去在意素質教育呢?
我們的孩子都有很好的學業基礎,都善於考試,但是德行是否合格?身心是否健康?動手能力是否強?是否有審美能力?
將來的社會,對於人才的需求會有巨大的變化,單純依靠死知識進行非創造性,且重複度高的工作都會被人工智慧取代,那個時候人的核心競爭力應該是情商,創造力,協作力。這些都是書本上沒有的,這些都是通過分數考核衡量不了的。
團隊作戰我們的各級教育,都是讓孩子獨立作戰,但實際工作中,依賴的往往都是團隊,如何在團隊中發揮自己的所長,協同完成任務,也是當前教育缺失的環節。有些教學環節也會設計小項目運作的模式,但是項目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角色都是孩子獨立完成,這其實就失去了項目訓練的意義。
比如我們在暑期的社會調研和實踐,可否讓孩子以團隊的形式完成?從團隊的組建,到分工,到實施,到結項都由孩子們自主完成,領導力強的孩子來管理,實踐強的孩子來動手,文字功底好的孩子來編寫報告。讓孩子充分發揮自己的所長,由必須依靠他人的力量才能達到目的,這才是我們需要的能力。
我認為真正的素質教育是,首先當然是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做一個奉公守法的好公民;教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學習勞動技能,通過規範的體育教育鍛煉孩子的身體機能;陶冶學生藝術的審美情操,培養學生積極進取,努力奮鬥的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等等!
而要真正做到素質教育,就得取消考試!幾乎沒有學生不討厭考試,沒有老師不痛恨考試!只要考試製度存在,就很難有真正的素質教育!但是,沒有了考試,社會和家長不會相信學校的教育質量,他們會覺得學校不務正業,誤人子弟!十足的自相矛盾!
現在的現象是:大多數學校都高舉素質教育的大旗行考試之事。上級部門怎麼檢查都沒用,因為上級部門的孩子也必須參加考試!哪一科需要考試,家校合作,讓孩子狠狠學,哪一科不需要考試,那就是副科,應付應付就好,有條件的家庭可以作為孩子的興趣去培養。
(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路)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最大區別就是,素質教育注重每個學生個體的全方位素質,而應試教育則是培養千篇一律的能夠考考分的優等生,針對素質教育,由於每個人一出生就是一個不同的個體,每個人都會有自己在某方面的天分、特長、興趣愛好、潛能,作為學校來說應挖掘每個人的的專長和潛能,將每個人的潛能發揮到極致,以此來幫助適用於社會各個領域需要的專才,只有這樣整個國民綜合素質才能得到提高。
綜合素質教育相比應試教育更側重於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素質教育的考核標準更應該是針對某些技術、課題研究成果,是偏重於實踐的成果。而不僅僅是能夠在理論的考試方面拿高分。隨著機器人的興起和普及,現在機器能夠在越來越多的領域替代人,如果都為了考試拿高分,那和機器人有什麼區別,根據國家九年義務教育的現行制度,學校培養一個人才需要至少9年以上,而工廠生產一個機器也就幾個月的時間。如果學校花9年的時間培養出來的人才跟工廠花幾個月的時間生成出來的「人才」是一樣的水平,那這樣的話,勢必會導致整個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
另外,應試教育側重於灌輸式的教育,這種教育是屬於被動接收,並不能很好地跟自己的特長相結合,所以素質教育更偏重於是主動式教育,讓學習者能夠根據自己興趣愛好和專長甚至天分主動學習和研究,這樣才能起到更好的學習效果。從而也能提高自己的個人綜合素質,只有這樣的人才才是國家需要的人才。
綜上所述,因人施教的教育才能稱之為素質教育。只有這樣,才能將整個社會所有人的素質發揮到最大化,從而也能將整個社會的人才資源最大化,才能推動社會各個領域的快速發展。
推薦閱讀:
※師恩,終生難忘!感謝您,老師
※「PWE智慧成才教育」家長怎樣培養孩子的晨讀習慣?
※選擇題這樣做正確率90%以上
※在中國,考上哪些大學後就相當於有了「鐵飯碗」?
※相見恨晚?來自未來的人工智慧教育圖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