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學說有何現實意義?
要說清王陽明學說現實意義首先要清楚心學創立的整個過程。
王陽明從開始就帶著如何成為一位聖賢這樣的問題求學。在求學的過程中用真誠和較真的學習態度對待被當時奉為金科玉律的聖賢書。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論眾所周知,它講究凡事外求,事物的道理都存在於一個個具體的事物本身上。但是沒有誰會向王陽明那樣真的去嘗試,他從身邊的竹子開始認認真真「格」,七天後「格竹子」這一實踐失敗後,他反思自身繼而開始懷疑聖賢朱熹理論,轉變思路向內求諸己。
直到王陽明的龍場悟道,悟出此心具足,不假外求。經過長期實踐,王陽明後來又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等理論基礎形成了一整套心學理論。這套心學體系打破了被當時奉為金科玉律的朱熹理論,王陽明認為事物的理存在於我們的本心,凡事應該向內求,本心就是理。
王陽明能夠創立出心學的最重要因素就是他身上所具有的特質。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王陽明能夠用真誠的態度帶著問題學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現在回到問題本身,心學有哪些現實意義。
首先,王陽明用自身的實踐證明了這一理論的不但可行還能走向成功。他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又因平定宸濠之亂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侯。僅憑這一點足以證明心學是足以當代成功學的典範。所以,以個人成長角度來說,心學創立過程就是一部指導我們如何從小白變成大牛的寶典。在暢銷書《躍遷》中提到了一個知識IPO的概念:「以提出問題為驅動,以解決問題為整合,用輸出倒閉輸入產品化」。進一步印證了心學對於當代人的成長的實際意義。
其次,往大方面說,對一個國家的發展也是具有指導意義的。現在我們國家發展也遇到類似於王陽明當年的問題。面臨高新技術被西方封鎖限制,向外求而不得,反求諸己。最後所有被封鎖的產業,反而靠獨立自主和自立更生髮展出反超西方的產業技術。
以上內容僅是自己學習陽明心學的一點體會和感悟,不妥之處,請多指教。
首先小編想問一個問題,讀書是為了幹啥,在當今社會,這個問題或許有千奇百怪的答案,找個好工作有之,掙大錢有之,但是估計很少會有人回答說是為了做聖人,而王陽明曾經很明確的說讀書是為了做聖賢。也許在現在看來,很多人會笑話王陽明,不過王陽明在當時不僅這樣說了,還這樣做了。
因此要回答王陽明的學說在當今有什麼現實意義,就得首先弄清楚王陽明的學說究竟包含哪些內容。王陽明的學說以致良知為核心,王陽明認為:「良知者,心之本體。」其次就是王陽明所倡導的「知行合一論」,這兩點可以說是王陽明學說當中最為重要的了。
而王陽明的學說在明朝後期產生了異化,明朝後期的士人在闡釋王陽明學說的時候過多的強調本心的作用,而忽視了約束,因此明朝滅亡後,許多明朝的遺老遺少把明朝滅亡的責任歸咎於王陽明學說,實際上這是毫無道理的。
在當今中國,王陽明學說也曾經幾度掀起過熱潮,特別是在一些企業培訓班上,王陽明的學說被肢解,被斷章取義,被一些人拿來解釋企業文化等許多現代因素,實際上這也不是王陽明學說的當代意義,或者說只是一種淺層的意義。
王陽明學說在當代的最大意義在於對人倫和人際之間的修復,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我們國家的人倫和人際關係已經嚴重受到市場經濟思維的滲透和影響。許多時候人們把手段當目的,把目的當虛無,這一點在一些需要短時間內出成果的領域表現的尤為明顯。
我們在行動中更加需要王陽明所倡導的知行合一,現在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的貪官污吏,與他們的理想信念喪失有很大關係。而許多時候理念都被停留在嘴上,在實際行動中又是另外一套指導思想,所以往往問題就出在這。
王陽明的學說,基本沒有現實意義。
一、王陽明心學,是儒釋道雜揉的產物,並沒有新突破。王陽明三教皆接觸過,於是自以為三教皆通,且皆不合其意,所以就下手搞自己的哲學體系,於是最後弄出了個心學來。但是,我們看他的心學,彷彿很高深,其實很雜很亂。比如,王陽明認為「心即理也」,這個論斷就值得商榷。只要我們細心體會,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心,實在是神通廣大,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能。因此,豈是一個「理」字所能概括?這個論斷,顯然不夠準確。其實,王陽明把這個心的功能限定在一個「理」字上,使人在這個「理」字上打轉執著,就顯然阻礙了心的強大功能的發揮和運用。這也是其心學硬傷之一。另外,他在對孔子「格物致知」一說解釋時,認為: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什麼叫「得其理」?事物若不得其理,還能存在嗎?綜合看來,王陽明心學,其實是儒釋道三教理論雜揉的產物,並沒有新的突破。相反,其理論很多地方並不值得推敲。
二、王陽明並未悟出道的真諦。王陽明心學中,也談如何修心,其修心的方法,也無非靜坐等,這也沒有超出道家和佛家學說。王陽明雖然搞出了他自己的心學,但他自己顯然並未悟出道的真諦。但王陽明卻不這麼認為,他自以為已經得道,而且其水平已高於史上諸聖,所以搞出個心學也就可以理解了。道的真諦,在佛教《心經》中,已有完整表述,最著名的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一論述也正在被現代科學所印證和承認,所以其是真正的真理,也就是道。人們如果真正悟懂了這個道理,對名利等世間富貴貧賤也就自然淡下來,內心的痛苦也就會明顯減少。但王陽明的心學,顯然對此並沒有任何認識,只是在世界萬物的「理」中打轉,自圓其說。所以,王陽明顯然自己並未悟道,其理論自然不夠圓滿,沒有真實的意義。如此情況下,你學習心學,只能越學越糊塗,而絕不是越學越明白。所有的真理,都能經得起時間的檢驗,都能經得起科學的檢驗。
三、王陽明學說並未突破二元論。二元論,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普遍方法,比如大小、多少、高低、美醜、東西南北、富貴貧賤,等等等等。正是二元論的存在,才導致了人類諸多痛苦。心學如果不能解決這些痛苦,也就幾乎沒有意義。既是心學,其中最重要的環節,就應該是把徹底解決人心中的痛苦放在優先位置。但是,王陽明的心學,沒有這麼做。因此,他的心學並不是真正的心學,充其量,山人以為,叫「心機學」似更準確。
王陽明心學說的現實意義就在於你可以完全拋去那些玄奧的深意和學派的淵源,只是最草根的知和最樸實的行,就得陽明先生的真教。我想陽明先生也是這麼認為的,否則他又何必將平生所悟凝練成販夫走卒皆可記誦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任何人不用從「理一分殊」的儒學淵源去尋找天理良知的來由,只從我們常說的一句「天地良心」就可知曉,是人就是有良知的,這是天地間真理的一部分。舉個例子。
有一次陽明先生和學生講學至深夜,但學生總也弄不明白良知究竟是什麼。這時,門外騷亂,衛兵抓進一個小偷來。陽明指著小偷對眾人說,看我把良知找出來,你們就明白了。
然後陽明對小偷說:把上衣服了。小偷驚懼之下照做了。陽明又說:把褲子也脫了,小偷不明所以也照做了。然後一件件,直到只剩最後一條褲衩的時候,小偷死活不肯再脫了,他高喊道:打我也罷,殺我也罷,就是不能再脫!
陽明問他為何,小偷支支吾吾說不上來。陽明這時指向眾人道:這就是良知。在情感是羞恥之心,升華到理性選擇,就是是非之心。
小偷痛哭下跪道:我為生計干此行當,從來沒人尊重我,我也瞧不起自己。我只想著,終有一天被人逮住打死或者在牢里度過餘生,從沒有人說過我還有良知。只有您還把我當人看,從今往後,我寧可去死,也絕不再偷!
陽明嘆曰:愚不肖者,雖其蔽昧之極,良知又未嘗不存也。苟能致之,即與聖人無疑矣。
知道了良知就在人心。然後就應當遵著良知的指引去做,不去做,或者因為什麼利益就不去做,那就不叫知。這就是知行合一。
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相信有美好的東西就在人心,然後誠心誠意的去實踐美好。若人皆從此理行之,世風豈不可待哉!
王陽明:做事是最靠譜的修鍊
首先,真正的孔子儒學,不是哲學,而是一種用於心智系統轉換的上古科學。《大學》講的就是心智系統轉換的系統方法,詳見下圖:
而《中庸》是對心智系統中一些重要問題的講解。《論語》則是孔子以及弟子在訓練心智系統過程中的一些心得。
這種上古科學,在孔子那個時代,因為缺乏相關的知識背景,師生之間很難傳授,即使學生與老師生活在一起,也只有2.4%的學成率。
所以,孔子之後,這種上古科學在傳承的過程中,分為兩條路線。
一條是按照一般人的認識能力,進程傳承,結果,是從一開始就變了樣,不是孔子儒學的本來面目。這一路傳承我們是能看出傳承脈絡的。
還有一路,就是王陽明這樣的傳承,我們看不到他的傳承脈絡,就像是黑夜裡突然冒出的一個火花,之後,馬上就又熄滅。
但是,他的作用就在於,讓人能重新發現孔子儒學的真正內涵。
這就是王陽明的作用,心學並不是王的獨創,TA就是孔子儒學真正的內涵。
心智玩家:還原人類源頭文化、揭秘重疊結構世界、體驗心智系統轉換現實意義絕對啊負面的,絕對……我們舉個例子:多年以前,在不同的雜誌報刊論壇上看到說日本很推崇 王陽明 的心學,並說 王陽明 的心學極大的推動了明治維新……但是,這事不能深想,也不能認真的挖掘,否則,結果可能碎掉一地的眼鏡……想想日本在中國戰場的表現,在二戰的最終結果,然後梳理失敗的原因,是怎麼失掉大好開局的……很多人認為失敗於日本 下克上 的傳統,但是下克上這種思維淵源來自哪裡?…再想想 心學 的……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外無物……你想到了什麼?……是不是劇情大反轉,眼鏡碎了一地?……沒錯,這就是日本所謂的武士道,所謂下克上傳統思想淵源的起點,就是 心學,想想,好大一個bug
王陽明學說的意義實在太大了,王陽明心學其本質還是儒學,王陽明心學只不過是儒學的繼承和發展而已!儒學解決的組織的凝聚力的問題,孔子的仁王陽明的良知都是指善這是組織中的正能量,而私慾是惡是組織中的負能量,一個組織的強盛是因為正能量大於負能量這個組織(國家 民族)就昌盛,反之,當組織中負能量大於正能量這個組織就衰敗!中華民族為什麼歷千年而不衰,就是因為儒家文化使我們這個民族正能量常常大於負能量!所以不管學習孔子孟子朱熹還是王陽明都是有非常大的現實意義的
精華與糟粕,
都說要把你們分家,
吸取的是精華,
拋棄的是糟粕。
可誰把你們標註:
子曰的是精華,
老道的是糟粕?
傳承的是精華,
遺棄的是糟粕,
為何不讓基因直接進化?
只讓精華開花,
不讓泥沙俱下。
智慧啊你應當分清楚是非,
怎能不分良莠,
一起裝進腸胃。
消食的腸胃啊,
又沒給你智慧,
你怎能吸收了精華,
排出了糟粕。
水晶棺里標註了精華,
黃土地里掩埋了糟粕,
火爐呵你怎麼不把它分清,
一咕嚕把他們全焦化。
還有哪枝頭上的黃花,
顯示著一樹的繁華,
泥土啊你怎忍心把它糟蹋。
那泥塑的菩薩,
和那聖人的糞土,
都道是人間的精華!
死寂的戰場,
揚起厲鬼的咒罵,
卻成了人間的糟粕。
精華和糟粕,
活著讓你們分家,
死了讓你們轉化。
來世他變了你,
你變了他。
也還是一樣的爸爸一樣的媽。
糟粕與精華,
何必拿你們來作法,
你倆本來無差,
明明是那,
良知缺乏。
易恆感陽明而發。
推薦閱讀:
※教師節:王陽明的三句吐槽,從此改變了多少熊孩子
※王陽明:遵循自己內心的聲音
※王陽明:智者搭橋,愚者築牆
※王陽明心學淺析(十四)
※明朝一哥王陽明到底有多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