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馬的體型非常矮小,為什麼駕馭這種馬匹的蒙古騎兵卻能戰勝歐洲騎兵?
成吉思汗滅掉中亞強國花剌子模,很大的一個原因就在於「蒙古馬被輕視」,因為花剌子模國王摩訶末認為蒙古軍馬無法跨越積雪的阿爾泰山。
摩訶末不是1個末代昏君,而是花剌子模歷史上的英主,並且是首個也是最後1個。他繼位沒幾年,就把花剌子模的領土擴張到3倍,甚至制定東征計劃。他想起兵打到富饒的中原去,只因成吉思汗征服中原才罷休。
因此,摩訶末嘴裡說的話,那就不是放屁,而是一代雄主的金句。然而這一次,他確實錯的離譜,蒙古馬真的跟其他馬有很大不同……
蒙古馬矮小多毛,外形上不如阿拉伯馬、荷蘭馬、漢諾威馬,短距離衝刺也不如這些馬。但是,蒙古馬有著持久的耐力,能夠長途跋涉,可謂是冷兵器時期最好的戰馬。
另外,蒙古馬生活在條件惡劣的北亞草原,擁有不定時餵養、缺乏休息時間,仍舊有充沛體力的特徵,這一點對騎兵作戰很有利。其他的高頭大馬,平時精心餵養,根本沒有蒙古馬這樣的耐挫折性。
並且蒙古人是游牧民族,馬匹是他們的夥伴,養馬有一套秘訣。沒有戰事,蒙古人就讓馬匹大吃大喝,任其長驃。等到秋高氣爽,蒙古馬夠肥之時,就被騎出來到處瞎跑。經過個把月的奔跑,馬身上的驃不見了,露出練出來的肌肉。
一旦開始出去打戰,具有先天、後天優勢的蒙古馬,就很容易秒殺其他馬群。沒有認識到這一點的地方統治者,很容易會吃蒙古騎兵的虧……
因此,當成吉思汗的大軍翻閱3000米海拔的阿爾泰山,突然出現在花剌子模國面前的時候,摩訶末崩潰了……
「我征服這麼多國家,開拓那麼多的疆土,想不到最後連一塊墓地也沒有。」摩訶末被成吉思汗的騎兵部隊窮追不捨,身後留下大片大片丟棄的國土,最後乘著船出海。蒙古馬只能跑到海邊,游泳可不是馬的強項,而摩訶末最終老死孤島。
蒙古馬在其他戰場表現也很出色,比如對戰歐洲馬,那是一點都不遜色。經典的戰例發生在1223年5月,歐洲騎士穿著重甲追擊蒙古軍隊,相對於換馬而騎的蒙古軍,歐洲馬的速度優勢大打折扣。9天後蒙古人退到喀爾喀河畔,後面的追兵早就已經人困馬乏,這時候蒙古馬反向衝鋒,一舉擊潰騎士軍團。
當驍勇善戰的蒙古軍團,騎著持久耐勞的蒙古馬出征,是蒙古帝國征服世界的2大基本保障。戰士的武力值夠戰四方,而蒙古馬則有能力馱著戰士到達任何地點,可以說是「人馬合一」戰鬥結合。
蒙古的小矮馬和歐洲的高大威猛的戰馬相比在外形上沒有一點優勢,尤其是歐洲人所崇尚的騎兵方陣衝擊,更是排山倒海氣勢恢宏,若騎蒙古馬蒙古軍隊與之對沖無疑是自尋死路。
但任何實物都不可能絕對完美,歐洲高頭大馬在體型和衝擊力上佔據了優勢同時卻也造就了它的劣勢,高頭大馬雖然彪悍,但自身負重就很大,能短時間內短距離的快速衝擊,但就是沒有持久能力,勉強跑幾天就已經相當疲憊了,更不用說長時間的超長距離垮區域機動。
但這些卻是蒙古馬的優勢,蒙古馬其貌不揚,但好處就是耐力顯著,它本身負重就輕,因而相對於歐洲的高頭大馬需要的食物等就更少。
但便使如此,歐洲馬和蒙古馬的差別也不會相差太大,畢竟屬於同一個物種,也不可能有過明顯的差別。
蒙古騎兵能長距離的機動的核心有如下幾點。
第一,蒙古人相對於北歐人體型和身高都比較小,且多以輕騎兵為主,所以對於單匹馬來說承載的重量要遠輕於歐洲重甲防護的以衝擊力擅長的重騎兵,機動起來更是遠遠快於對手。
第二,歐洲當時基本的社會制度是封建領主制度,馬匹是有錢人的象徵,馬匹一般都是飼養在領主的身邊,沒有從小訓練長距離奔跑的習慣,而蒙古馬則不同,是由專人成群的放養模式,馬匹從小就跟隨馬群活動,動輒每天跑很長的距離,而當它們成年後有專人進行馴化,成為戰馬。
第三,在長距離機動和攻擊時蒙古士兵通常要攜帶三匹馬進行輪換和載物,這樣不但可以攜帶足夠的補給,也讓戰馬能比較輕鬆,若這樣的機動遇上歐洲的重騎兵團,無疑完爆對手。
這樣的對手遠不是呆在城堡的封建領主能琢磨透的,而源於圍獵的圍獵戰術更是將機動與攻擊完美結合,所以歐洲人不敵也可以理解。
很少有一種動物和一個民族有同樣的名字,但是蒙古馬和蒙古人,卻一起分享著「蒙古」這個「姓氏」,並且一同生活在蒙古草原。
與高大的歐洲馬相比,蒙古馬有些其貌不揚——個頭矮小,皮厚毛粗,短距離衝刺總被拉在身後。
這樣的馬,怎麼能成為優秀的軍馬,讓成吉思汗靠他們征服歐亞大陸呢?
蒙古馬稱不上是「高頭大馬」,平均體高(馬蹄到背脊)只有120~135厘米,但是粗壯、結實的身軀,給人以安全感,四肢短但堅實有力,關節牢固,肌腱發達,「底盤」相當牢靠。
此外,蒙古馬非常耐勞,也不畏寒冷,能適應極粗放的飼養管理,能夠在艱苦惡劣的條件下依然進行長途奔跑。
曾經,「天之驕子」成吉思汗率領他的蒙古騎兵縱橫歐亞大陸,建立了人類歷史上面積最大的陸上帝國——蒙古帝國,因而又被稱之為「馬背上的帝國」。
也難怪,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諸部落的時候,將帳下最得力的四位大將木華黎、赤老溫、博爾術、博爾忽封為「四駿」,可見馬在蒙古文化中的崇高地位。
不過可惜的是,據內蒙古統計年鑒表明,1975年內蒙古共有239萬匹馬,2002年只有91.4萬匹,2010年則急劇下降到不足50萬匹,這種速度比草原退化的速度更快。未來我們還能不能看到蒙古馬呢?
與高大的歐洲馬相比,蒙古馬有些其貌不揚——個頭矮小,皮厚毛粗,短距離衝刺總被拉在身後。然而,彪悍的的蒙古騎兵並不以貌取「馬」,始終將蒙古馬當成自己的征戰四方的夥伴。經他們調馴的蒙古馬,在戰場上不驚不詐,勇猛無比,無疑是一種優良的軍馬。
蒙古戰馬之所以優良,耐力好、不畏嚴寒、飼養成本低等是主要因素。
有人稱,在草原騎乘蒙古馬可日行近100公里並連續行走10餘天。儘管這種說法從未得到過真實數據的支撐,但新中國成立後的蒙古馬耐力賽卻讓蒙古馬的優勢一覽無餘——冠軍馬只用了3個小時就跑完了100公里的賽程,其速度和耐力令人咋舌。有一種說法認為,歷史上只有蒙古草原的部落(比如匈奴、突厥)西遷,而從未有過歐洲人東遷,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歐洲人的馬不行——還沒等到達目的地,高大的歐洲馬就被累死了。
另外,蒙古馬沒有失去雄悍的馬性,可以忍受零下40度的嚴寒,而且對草料的需求比其他馬低,能夠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生存,非常適合在惡劣的戰場環境下使用。更重要的一點是,母馬的馬奶還能供人充饑,蒙古馬騎兵因而降低了糧草補給方面負擔,放心大膽地展開大範圍不停歇的機動。1223年5月,西征的蒙古大軍示敵以弱,連續撤退九天至於己有利的喀爾喀河畔。此時,連續追擊的歐洲軍隊已人困馬乏,隊形散亂;而蒙古騎兵仍保持著強大的機動能力和作戰能力,轉身突擊一舉擊潰敵軍。此戰例成為蒙古軍馬耐力出眾的有力證明。
應該是二者之間使用騎兵的方式不同,以及使用的騎兵的素質。
對於歐洲的那些重騎兵,或者是我們把它統稱為騎士階層,他們就是把騎兵當成一種戰場上面中堅力量,只要把騎兵派上場,人家就能開無雙直接屠殺的那種,但是我們必須得去想一下,戰場上面沒有無敵的兵種,每一件事物,每一個騎兵都是消耗品。
隨著時代的改變,隨著士兵手裡面武器的不斷改變,以及對於騎兵這種戰場上面的突擊力量的適應性,真正能夠無敵的具裝騎兵已經不見了,面對一隻中裝的騎兵部隊,也是有足夠的應對方法,所以說騎兵部隊必須轉型,或者是變回原來的那種沒有任何防具的輕型騎兵。
這並不是說,騎兵身上不裝任何裝甲,不過他身上的鎧甲相對於同時代的武器來講,就不是那種能夠完全把對方武器的防禦下來。
這一點,蒙古人就看得很開,他們使用騎兵的方法,並不是說把騎兵擺在第一線,扛著對方的輸出就直接上了,而是選擇一種機動性的作戰,或者有點兒類似於毛澤東所提出的在運動中消滅敵人的作戰思路,這也就造成了蒙古騎兵所使用的戰馬和當時歐洲人所使用的戰馬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歐洲人的戰馬體格高大,肌肉健壯,屬於那種爆發性特彆強,能夠快速短時間內進行衝刺的那種戰馬,而蒙古人使用的戰馬比較矮小,但是持續爆發力較強,(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能夠進行長時間的運動,從理論上來講,歐洲人所挑選的戰馬規格更高,產量更少了,蒙古人所挑選的戰馬產量更多,這也就造成蒙古騎兵在面對歐洲的那些騎兵的時候,通常會佔據一個數量上面的優勢,歐洲雖然人多,但大部分都是步兵。
蒙古人與歐洲人作戰,更多的是採用一種游擊戰或者是運動戰的方式,不斷地在行進間消耗敵人疲憊敵人,然後等待對方疲憊或者是想撤退的時候放出自己的重騎兵,實行雷霆一擊,沒錯,蒙古人手裡面是有重騎兵的,通常是保持著四比一的這種作戰的規模。
而且蒙古騎兵在面對歐洲騎兵的時候,他們的作戰經驗更加豐富,蒙古高原在成吉思汗沒有統一以前那殺戮或者是自相殘殺,就沒少發生,你比如說成吉思汗鐵木真,他原先是一個部落的部落長的兒子,但是後來呢,自己的部落被人屠殺了,自己也差一點點死於非命了,依靠著自己母親替別人打魚,才勉強活了下來。由此可見,當時的蒙古並不穩定,正是因為這種戀與一般的環境,誕生了這一批從地獄裡面爬出來的蒙古戰士。
這些生活在歐洲,生活在古堡裡面的那些騎士大老爺,怎麼可能面對這一批已經殺紅了眼的蒙古騎兵呢?
蒙古馬除奈力好體質好外還有一個當時全世界蒙古人獨有的對蒙古馬訓練方法:走碎步,這用通俗話來說就是小跑步。可別小看這小跑步,就是因為這小跑步它可以讓蒙古鐵騎日日夜夜不休息的走上一個月士兵累了睡在馬背上餓了渴了割馬身上一個特定的位喝馬血吃點肉乾……所以當花喇子模的莫訶謨蘇丹對蒙古鐵騎的突然到來束手無策一點不奇怪!
題主的問題是錯誤的,決定戰爭勝負是戰術和指揮,和馬有什麼關係,馬只是個代步工具,蒙古馬體力耐力再好,也不能連續的奔跑,跑快了肺會炸。為了能夠使騎兵達到連續機動的目的,蒙古軍指揮官使用了一人多馬的戰術,即一個騎兵帶好幾匹戰馬,或者就是普通的馬,換馬不換人,這就像一個行軍部隊帶著一個共享單車單位,車壞了可以隨時更換,不用擔心損耗。至於後來打仗,蒙古人更擅長佯裝敗退把敵人引進埋伏圈射殺。這和蒙古馬也沒關係
蒙古馬雖矮小,但耐力強,拉鋸賽洋馬忘塵莫及,所以戰場征戰續航時間長,勝於其它馬。
因為蒙古人先學到了漢人的火藥技術,歐州那些城堡自然成了過時的擺設。蒙古人大軍團騎兵的快速包抄加上火藥摧城拔寨,那時的歐州人當然無法組織起有效的反抗。
量變引發質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