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拒絕別人,主要是因為懦弱嗎?
不懂得拒絕的人,我們稱之為「老好人」,也有被叫做「包子」,總是被人欺負,究其原因,其實是由於內心深處缺乏自信。這些人總是認為,拒絕了別人的要求,就會激怒對方,這樣的話就會遭到別人的排斥,不被別人接納,繼而認為這樣的自己是失敗的。
所以,總是想通過答應各種要求,來證明自己是有能力的,而這樣也往往導致為了取悅別人,變得沒有原則,在人群也得不到存在感,也會變得更加焦慮,更使自信心遭受到沉重的打擊。
【害怕改變】對未知的事物充滿了恐懼,對於生活也有發自內心的不安和無力,所以你寧願選擇去屈服擋在你面前的任何一種不合理的、強大的力量,也不肯去做稍微的抵抗。在你看來,選擇忍耐,就可以博得對方的同情。但是這卻一次次縱容了這些人,使他們變本加厲的對你提出要求。
【沒有幫忙,只有交換】或許你是一個非常和善的人,經常樂於助人或者無私奉獻。你的行為本沒有錯,但是如果奉獻給了這種人,你可就得不償失了。因為在他們的思維模式中,全世界的人都對不起自己,自己有資格無條件的從任何人那裡獲得好處。因此你在和這種人打交道的時候,永遠要以交換的形式互動。比如對方說「幫我下樓帶一份午飯吧」,你就可以隨口回應「好啊,那你隨手幫我泡杯茶放在那兒,我一會兒就回來」。
可能是因為自卑。
表現:不敢拒絕別人,不敢向他人提出合理請求
一個人自卑,是因為他的自我認知中的自我評價出現了誤差:
他認為自己不如別人,永遠比別人低一等。
人,是一種群體性動物。獲得群體性認同,是人的需求。這種對群體認同的需求,表現之一就是對自尊的維護。
他們很自卑,但是又要維護自尊,這就會造成他們矛盾的行為。
他們會將接受別人的合理甚至部分不合理的請求,「拚命」地幫助他人做事,以此作為一種獲得他人認同的手段,
更有甚者,會主動幫助他人做事,以此來尋求認同。
此外,在他們自己本身有需求需要幫助的時候,由於他們自我評價為「我沒有別人好,我低人一等」,他們會認為自己「不配得到幫助」,
而且為了獲得認同,維護自尊,他們有時候會裝作「我可以的,我很行」的樣子。
這時候,就會出現一種很矛盾的情況:明明他們很需要幫助,卻死活不接受他人幫助或是向別人求助。
(此圖是反例)
這樣的錯誤的自我認知如果不能被糾正,他們錯誤的認知會在自己的行為及他人反饋,中一步步被強化,最後完全失去自信。
當然,這個糾正可以是自己來完成,也可以在他人幫助下來完成。
情況二:偽裝的「討好型」人格
當個體有某種特殊動機,為了實現某種目的,會偽裝出此類「人格」,表現出對別人的要求「來者不拒」的行為。
但是,與其親密的人有時候會發現他們矛盾的一面。
圖片來源:網路
在人際交往中很多人都表示自己被別人「綁架」了,說是自己難得的清閑輕易地被人家幾個「拜託」、幾個「麻煩你」佔據得一乾二淨,於是在心裡一遍一遍發誓「我下次一定要拒絕他們」,結果還是沒有辦法。這種無法掌控自己的感覺很容易引起自我懷疑,再加上幾片廣為流傳的雞湯文,「不會拒絕=懦弱」的等式很快深入人心。
我們承認,懦弱的人會因為害怕和別人發生衝突、害怕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而盡量按照別人的安排行事。但還有一種可能是我們自幼的教育告訴我們要「樂於助人」,所以我們面對別人的求助時會傾向於認為我們的幫助是一個人道德品質的體現,並不是因為怕得罪人而無法拒絕。
這兩種想法帶來的結果是一樣的,但本質上難以拒絕的原因卻是不同的。可能有人會說:「要不是為了搞好人際關係誰會去樂於助人?」這是所有人樂於助人的原因之一,但並非所有人都是以此為主要目的。在每個人道德發展的過程中都經歷了「三水平六階段」(科爾伯格),其中最早的前習俗階段人們的行為都是為了獲得獎賞和避免不良結果而存在,但在後續成長過程中會漸漸內化形成自己的價值判斷。由於價值判斷較為個人化而前期的避免不良結果階段是人人都經歷過的,所以這樣的觀點更容易引起大眾的普遍認同。
實際上,當我們說「不會」拒絕別人的時候,除了受每個人想法的影響之外,還有一些方法論上的差異。如果你知道如何「優雅」地拒絕別人,不管你懦弱與否,你在人際關係中都會更遊刃有餘一些。具體方法可能就要因人而異了,不是一句簡單的「大膽一點」就能解決的,或者幽默化解,或者真誠地說明情況,言談之間的技巧能有一些幫助。
只能說不會拒絕別人跟懦弱有關係,但不能完全說主要是因為懦弱,也還有性格和認知方面的因素。
不會拒絕別人要分情況來看待,一般不會拒絕的人有這幾種情況:一是想做一個老好人;二是不知道怎麼拒絕;三是性格的懦弱,害怕拒絕;每個人處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會有不同的遭遇,但拒絕是人人都會遇到的,有些拒絕是工作的原因造成的,不完全是人為的,別人的拒絕是遵照制度去執行,而如果是屬於老好人,就不適合做這類執行的工作,容易滋生腐敗,敗壞風氣,影響健康的工作氛圍;而第二種和第三種情況,是沒有正確認知到拒絕的含義,不知道怎麼去拒絕。
拒絕就是當碰到自己不情願去做的事情時,會本能的發自內心的一種回絕,從人性的角度而言,這都是正常的,拒絕是一個人的權力和自由,但是拒絕也是一種學問,在現代人際關係學中顯得尤為重要,拒絕不能太過於生硬和僵化,否則會影響一個人的人際交往,很多人為什麼害怕拒絕,說白了就是擔心會因為拒絕而影響人際關係,使自己在人際交往中會處於非常被動的局面,通常說風水輪流轉,今天你拒絕了他,說不定他哪天風聲水起的時候,你總會有求於他,現代這個社會就是一個人際社會,人脈就是錢脈,誰會喜歡平白無故去得罪一個人,但很多時候又想拒絕一個人該怎麼辦呢?
所以,如今的拒絕也成了一種很大的學問,就跟說話一樣,拒絕別人並非不可以,但在現代人際關係中,找對合適的拒絕方式會更容易讓人去接受,當一個人接受和認可了你的拒絕方式,說明你的拒絕是很成功的。不會破壞你們以後合作相處的基礎。很多人不是不會拒絕,而是不懂得怎麼去拒絕,又害怕得罪人,鬧僵兩人的關係,所以,才會出現違心的接受和忍讓,當一旦突破自己可以承受的底線時,才會傾訴出來,尋求解決的方法。
而有著老好人的思想更是這樣,通常這類人很油頭,說話很油嘴滑舌,對於人際關係把握的遊刃有餘,通常都不會輕易拒絕別人,要麼會把拒絕的概念包裝的很完美,讓人感覺不到是一種拒絕,但也常常會讓人誤會,老好人的拒絕方式非常高明,而且拒絕的讓人很容易接受,也不會傷人和氣,所以通常老好人會在複雜的社會人際關係中,混得很吃香。
不會拒絕有主動的,也有被動的,主動就是自己主觀選擇的,比如老好人;而被動的,就是自己不情願,又要被迫於作出選擇,通常不會說話表達,又礙於情面,往往不會把拒絕說出口,這種時候就很容易被人佔小便宜,以為你就是一個懦弱的人,這種心理行為形成習慣以後,就會給人加深印象,別人下次一有什麼需要幫助的時候都會很自然的來找你。
人都會有劣根性,當一個人不懂得如何拒絕,就是縱容他人的肆無忌憚,別人就會以為你懦弱,儘管你不承認這種說法,但別人已經在心底會有這樣的定性。
「不會拒絕別人」的人,我想首先可以把他們分成兩大類。
第一類人,他們從不認為「不會拒絕別人」是一個問題,也從不把替別人做事情當成麻煩和苦惱,他們很少拒絕別人的要求,幾乎是有求必應,而且有時候即使自己能力有限,也要創造條件幫助別人,他們可能因此很忙累,但是他們也因此樂在其中。
這種人我們可以稱之為利他主義者,他們通常具有無限的奉獻精神,為人處事上較少考慮個人得失,而往往把他人利益和集體利益放在個人利益之上。利他主義者在人格上具有超強的道德追求,在九型人格理論中屬於第二型助人者。他們樂於對他人伸出援手,全心全意付出,對他們而言,為他人服務是最重要的,他們樂此不疲,兢兢業業,因為內心深處、潛意識裡,他們渴望自己是被需要被感激的。
這種類型的代表人物如雷鋒、特蕾莎修女、聖雄甘地等等。
第二類人,他們並沒有利他的超級精神追求,但卻苦於不能或者不會拒絕別人。現實生活中,很多時候,當他們遭遇別人的幫助請求時,其內心是拒絕的,但是卻難以把自己的這種拒絕表達出來,而不得不違心地去做別人需要的事情。因此內心糾結苦惱。之所以如此,一般處於這樣幾種原因:
1、人際界限不清,對於自我和他人的權利和義務概念模糊,糊裡糊塗做被動的「老好人」。
2、具有人際交往的焦慮。不敢對別人說「不」的人,其實很多情況下是自己的心理投射,這就是自己是很害怕被別人拒絕的。他們可能在成長的過程中經歷了很多的「被拒」,體驗到深深的被拒創傷,習得性得認為拒絕是具有傷害性的行為,所以,很難對別人說出拒絕的話語。
3、依賴心理,害被否認。這種心理是一種內心依賴他人認同和害怕他人不接納自己的分離焦慮,需要用「有求必應」的討好行為而實現受重視、被接納的心理需要,同時也能迴避被否定的焦慮,這是內心自信不足,安全感缺乏的表現。
4、愛面子心理。明明做不到,為了面子也要硬撐著接下來。典型的死要面子活受罪,這樣的人看起來很在意自己的自尊,其實,也是內心力量不足的折射。
那怎麼才能克服「不會拒絕別人」的困難呢?1、接納自己不會拒絕別人的事實,然後體會其內在的心理機制,然後有的放矢去調整改變,讓自己成長。逐漸地學會遵從自己的內心。
2、學習一點拒絕別人的語言技巧,表達委婉一些,既說明了自己的意思,又不至於讓對方尷尬。比如:「如果我有時間的話…會…」、「不好意思,這次不行呵…」、「我也正愁著呢…」、「我試試看××朋友能否幫你?」等等。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王紅艷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不會拒絕的人,並非性格的懦弱。
第一種情況,這可能是他們人格中強大的利他主義,讓他們不由自主地總想去用自己的力量幫助他人,忽律自己的感受。這種利他主義是伴隨基因誕生的,比如歷史上許多的英雄,表現出來的就是強烈的利他性,這是一種人類進化中很難被淘汰的基因,科學家曾做過實驗,將1比1比例的利他主義者和非利他主義者放在模擬軟體中,經過幾代的進化,利他主義者的後代依然存在,並沒有因為自己的犧牲而被淘汰。
所以,你不會拒絕他人,並非壞事,只可能是你的基因在影響行為,讓你習慣於幫助他人,而不在乎自己的利益。
第二種情況,不會拒絕的人,在自己的性格形成時期,受到了家庭等成長環境的影響,不會拒絕,他們可能從小就習慣於被他人要求,他們不自信,不強勢,總習慣受他人意見的影響,自己沒主見,所以在成人後,群體生活中,也是被他人提出要求的那個人。
群體生活中,他對所有人態度友好,滿足他人提出的要求,其實是為了在群體中獲得認同的和支持,因為自己性格並不強勢,自信心不強,自己也從小習慣了用滿足周圍人需求的方式去獲得認同,由此形成了不會在生活中拒絕他人的習慣。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他們可以獲得自我認同,有些人會逐漸認識到自己認知的偏差,有些人會依然用這種方式生活下去。
所以把不會拒絕別人,都看做是懦弱,並不全面。
以上
歡迎關注「開火車的老濕機」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吳瓊燕:
是不是曾經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在您的身上:
你正收拾東西準備下班,準備今晚陪男朋友看電影,同事A卻突然找你幫忙:「小李, 我今晚約了女朋友,明天有個PPT急用,你幫我做一下吧!」
你想說「不行啊 我今晚有約了」,卻開不了口,只好強裝笑臉:「好啊, 我下班了也沒啥事!」 等A走了,你給男朋友打電話:「我今晚要加班不能陪你看電影了」… 你雖然幫了同事的忙,卻滿心委屈、不甘不願。
可能你生活中這類的委屈和不情願還不止這一個,卻始終無法開口說「不」。
不會說「不」--- 不是因為懦弱,不是因為真的順從,而是因為我們缺乏心理「界線」,是內心的恐懼、愧疚、害怕被否定、害怕別人不喜歡自己、害怕爸爸媽媽不愛自己…..使得我們不得已安靜地退縮,不敢誠實地說出自己的聲音「不」,不敢說出「其實你傷害了我」,卻暗自承受別人的行為帶給我們的痛苦。
然後,說出「真相」對雙方都是有幫助的。
什麼是心理「界線」?
我們每個人自出生以來,是獨立的個體,就有屬於自己的主權,就有自己心靈家園的籬笆,這道籬笆幫助我們阻擋外來的侵犯,保護屬於我們的主權和領域,就像我們自己的房子有護欄一樣,就像很小的孩子知道:這個玩具是屬於我的,這個區域是屬於我的,你不能碰。這道籬笆就是「界線」。
然而,當別人推倒我們的籬笆進入時,我們不敢說「不」,這就是我們沒有維護自己的主權範圍,沒有設立起自己的界線。
心理界線有十律:
因果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屬於別人的因果,不要去干擾。
責任律: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一個包裹,這個包裹得自己背,別人的包裹也是。
能力律:接受你無能為力的事情,去改變你有能力的改變的,有智慧去區分二者。
尊重律:你願別人怎樣待你,你就怎樣待人。
動機律:當出於真心時,去幫人,而非出於恐懼。
評估律:你須評估設立界線所產生的影響,並且對有影響的人負責。這不代表別人生氣了,你就要避免設立界線。
積極律:積極的人能夠表現出他們到底愛什麼,他們要什麼,他們的目標是什麼,他們的立場是什麼,他能夠積極地去愛。
妒忌律:當醋罈子打翻時,以開放的心態了解和詢問一下自己:我缺失了什麼、我渴望什麼
活動律:勇於去嘗試,失敗了,再試一次……總有一天,幸福會來敲門。
顯露律:我們活在「關係」之中,你的界線需要讓人清楚看見,在彼此的關係中能夠互相溝通。
設立「界線」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需要你清楚地認識自己「我是誰」,確定自己的位置。也需要你的勇氣,最初還需要支持團體不斷的鼓勵。同時拒絕也是有一定的技巧和智慧的 --- 你願意為了自己的主權,勇敢地邁出第一步嗎?
不會拒絕別人?主要原因還是麵皮薄不好意思,心裡在會產生膽怯不敢當面說出來。古人云:男人面軟要敗家,女人面軟要大肚。意思是說:親兄弟明算帳,有事當面說,別當面不吭聲,過後吃了虧心裡有不舒服?女人也是一樣,如果男人硬要為你發生那種關係,你別心裡不好意思怕得罪他?當時拒絕就拒絕了,別等被人家搞大了肚子,那就從主動變成被動求人了,後悔都來不及?一般麵皮薄的人成不了大事,因為他心比較脆弱,經不起折騰。成功的人都是敢做敢當,膽大皮厚之徒,有句俗語講,人不要臉,才能天下無敵?不過這幾句話,只說對了一半,不能代表全對。因為做人還要,講信用!老少不欺!不要善的欺惡的怕,才能只到人家的信任為敬重。只不過對待那些不良之徒,就要拿出膽大厚臉皮來對待?因為這種人你跟他講禮講信用,根本行不通。所以說當講的時候,或當拒絕人的時候,要別怕羞,拿出勇氣為膽量當面說出來?過後就不會有什麼,心裡不舒服後悔可言。不要被一些厚臉無恥的人,佔了空子佔了便宜?麵皮薄的人不是沒本事沒腦筋,就是缺少勇氣為膽量?往往笨的人也不吃虧,傻的人也不吃虧,就是這種皮薄,面軟心善的人最吃虧?因為他不懂得拒絕人,笨的人還知道說不…做人要看人看事看情況,講信用的人我也就跟他講信用!如果遇到了那種無賴之徒,就要學會皮厚點懂得拒絕,他無聊過分的要求?一未做老好人,只會使自己更加受到不必要的傷害。做人要看人識人,才能使自己立為不敗之地?不是叫你不要做好人,是叫你不要做一個,農夫和蛇,或東郭先生和狼一樣的好人?反過來還咬你一口,要察亮眼睛分清敵我,才是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
我認為懦弱只是其中一個原因,並不是主要原因。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有以下四個原因:第一,可能會是因為懦弱,不敢也不好意思去拒絕別人;第二,自己害怕被別人拒絕,因為覺得拒絕了別人就等於別人受到了傷害,那麼別人就可能會拒絕自己,由於這種心理,所以不會去拒絕別人;第三,說是一種文化,其實也算是一種禮貌,比如,自己新來到一個城市,一個陌生的地方,我們最好不要去拒絕別人,這是對別人的禮貌和尊重;第四,收到我國文化的影響,禮儀自尊在我們心中根深蒂固,中國人是很重視面子問題的,做任何事情都要做的體面,都要考慮自己的行為會對他人造成的影響,在這種文化的影響下,很多人都不會去拒絕別人。我認為這些原因是許多人不會拒絕別人的癥結所在。
還有我認為每個人都有說「不」的權利,不要給自己那麼大壓力,但是還是要注意場合、方式。(如果我說的對大家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謝謝各位了!)
推薦閱讀:
※當某人受到大量陌生人的指責(包含網路暴力)時,他的想法可能會有怎樣的變化?
※玩手機讓老師生氣怎麼辦?
※蘋果6或6p被摔一下是怎樣一種體驗?
※焦慮症的六大治療方法
※有哪些小技巧可以解決單身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