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出名的學院?
第一個呢,應天書院是五代後晉時的商丘人楊愨創辦,位於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國家4A級風景區商丘古城南湖畔。第二個呢,嶽麓書院,挺有名氣的,嶽麓書院位於湖南長沙南嶽七十二峰最末一峰的嶽麓山腳,是中國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書院。第三個呢,白鹿洞書院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五老峰南麓後屏山下,風景非常好。第四個呢,石鼓書院位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湖南省第二大城市——衡陽市石鼓區。小弟不才,去過或者聽過這幾個書院,所以只能寫到這了。
應天府書院又稱應天書院、睢陽書院、南京書院、南都書院、南京國子監,位於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商丘古城南湖畔,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史載「州郡置學始於此」。應天府書院前身為睢陽書院,是五代後晉時的商丘人楊愨所創辦。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改升應天書院為府學,稱為「應天府書院」,並正式賜額「應天府書院」。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升格為南京,成為宋朝的陪都,應天書院又稱為「南京書院」。慶曆三年(1043年),應天府書院改升為「南京國子監」,成為北宋最高學府,同時也成為中國古代書院中唯一一座升級為國子監的書院。北宋書院多設于山林勝地,唯應天府書院設立於繁華鬧市之中,人才輩出。隨著晏殊、范仲淹等人的加入,應天府書院逐漸發展為北宋最具影響力的書院。書院內主要景點有:崇聖殿、大成殿、前講堂、書院大門、御書樓、狀元橋、教官宅、明倫堂、廊房等。范仲淹《南京書院題名記》載:「天下庠序,視此而興」。《九朝編年備要》載:「宋興,天下州府有學始此」。元代趙孟瞓《義學記》載:「宋初時天下有四大書院,應天書院為首」
1998年4月29日,國家郵政局在商丘舉辦了「四大書院」郵票首發儀式。 2015年3月13日,應天書院被列入「河南省社會科學普及基地」。
應天府書院伴隨了北宋168年的政治生涯,對於北宋的應天府書院內部政權鞏固、人才培養和教育普及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一千年來的中華教育史上,其地位沒有能取而代之的。宋史有「州郡置學始此」之載,「天下庠序(註:泛稱學校或教育事業),視此而興」。有宋一代先後出資予以扶持,仁宗天聖三年(公元1025年),應天知府李及上言:「本府書院,甚有學徒,自建都(指改名南京)以來,文物尤盛,慾望量於發解進士元額之外,乞添解三人。」明正言順地向上級伸手要待遇。宋仁宗景二年(公元1035年),官府又撥給學田十頃,充作學校經費。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朝廷又准許應天書院「置講授官一范仲淹當年在應天書院講學時的遺物——柱石員」。這種由中央政府在人力、財力上的支持,是一般地方書院所不能得到的。到了元代,大書法家趙孟瞓更是在《義學記》中道:「宋初時天下有四大書院,應天書院為首……」。至明清時期,應天書院精神在商丘地區影響依然很大,屢毀屢建。在書院影響下,商丘人才輩出:如張方平、王堯臣、宋勛(與海瑞齊名)、沈鯉、侯執蒲、侯恪、侯恂、宋權、呂坤、楊東明、宋犖、湯斌、侯方域等一大批在中國歷史有影響的人物出現在這裡。以至於明代有「文武百官半江西,小小商丘四尚書」之美稱。清乾隆三十六年商丘中進士人數達170多人,占河南省當年進士總數的五分之一。
孫中山先生為戚翌家祠的撰聯讚揚戚同文,一方面表明中山先生對中原傳統文化熟知並深受影響,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山先生敬仰應天府書院的精深文化和其對華夏教育事業的貢獻,並矢志將其光大。至近代,西南聯大(今雲南師範大學)也有碑文:「書院之制,…兩宋為盛,應天、嵩陽、嶽麓、白鹿遺迹至今猶令人想見當時風流。應天一院,尤為特別。蓋應天之建,仰給賢者曹誠所捐,此華夏百姓捐助大學可考之始。」可見應天府書院在中國教育史上的影響。北宋應天書院在中國教育史上的地位,歷來不容輕視。無論《中國書院辭典》、《中國古代書院》、乃至《四庫全書》等國家典集及史書記載,都名列前茅。應天府書院起源之早,規模之大,持續之久,人才之多,為古代四大書院之一。所以,《宋史》記載:「宋朝興學,始於商丘」。應天府書院的完善修建,不僅豐富了商丘古文化旅遊區古文化建築觀光游和學術學習游的內涵,還增強了古城旅遊區對中國傳統文化愛好者、專家和文化學者的吸引力,對於提升商丘古文化旅遊區的品位有重大意義。
嶽麓書院是中國歷史上赫赫聞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坐落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湖南長沙湘江西岸的嶽麓山腳下,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學府之一,其古代傳統的書院建築至今被完整保存,每一組院落、每一塊石碑、每一枚磚瓦、每一支風荷,都閃爍著時光淬鍊的人文精神。1988年,嶽麓書院建築群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嶽麓書院歷經千年而弦歌不絕,學脈延綿。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辦學的基礎上,由官府捐資興建,正式創立嶽麓書院。北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見嶽麓山長周式,御筆賜書「嶽麓書院」四字門額。 嗣後,歷經南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緒廿九年(公元1903年),嶽麓書院與湖南省城大學堂合併改製為湖南高等學堂,沿用書院舊址。中華民國15年(公元1926年),湖南高等學堂正式定名湖南大學,仍就書院基址擴建至今。1986年湖南大學宣布完成修復嶽麓書院,並正式對外開放。2005年湖南大學正式恢復嶽麓書院,下設中國哲學研究所、歷史研究所、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中國書院研究中心和中國軟實力文化研究中心等多個部門。2009年嶽麓書院學科從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到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的格局已經完備。正式成為為湖南大學的實體辦學機構和科研基地,千年學脈再次延綿,千年學府再添光輝。
今天的嶽麓書院不僅是湖南大學的文史哲人才培養和研究基地,湖南省旅遊勝地,更是是整個長沙市的文化窗口和文化名片。
千年學府嶽麓書院,是三湘人才輩出的歷史記錄,而愛晚亭內那吟唱著「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又留著一縷長髯的老夫子,那情那景更是讓人流連忘返。嶽麓書院還以保存大量的碑匾文物聞名於世,如唐刻「麓山寺碑」,是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由著名的書法家李邕撰文並書寫的;江夏黃仙鶴勒石刻篆,因為文、書、刻石都十分精美,所以向有「三絕」之稱。碑高4米,寬1。35米,碑文共1400餘字,此碑以其書法著名於世,最為藝林所看重,傳拓碑文曾風靡一時,筆法剛勁有力,是最為著名的唐碑之一。除此之外,還有明刻宋真宗手書「嶽麓書院」石碑坊、「程子四箴碑」、清代御匾「學達性天」、「道南正脈」、清刻朱熹「忠孝廉節碑」、歐陽正煥「整齊嚴肅碑」、王文清「嶽麓書院學規碑」等等。書院八景:柳塘煙曉,桃塢烘霞,桐蔭別徑,風荷晚香,曲澗鳴泉,碧沼觀魚,花墩坐月,竹林冬翠。
嶽麓書院宋明理學、中國書院史、湖湘文化史、中國禮制史的研究水平在國內外處於領先地位。並致力於建成在國內外具有較高學術地位的中國傳統文化研究基地、中國書院研究基地、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嶽麓書院是湖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基地,設有中國軟實力文化研究中心(省級)。嶽麓書院參與的「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被認定為2014年度「2011協同創新中心」(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
嵩陽書院是古代高等學府,是中國四大書院之一。嵩陽書院建制古樸雅緻,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有五進,廊廡俱全。嵩陽書院因其獨特的儒學教育建築性質,被稱為研究中國古代書院建築、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標本」。書院是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教育組織,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上佔有重要而又獨特的地位,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嵩陽書院是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是書院中的佼佼者,對傳播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培養造就人才發揮了重要的教育作用。歷史上嵩陽書院以理學著稱於世,以文化贍富,文物奇特名揚古今。嵩山地區自古就是儒家學派活動的重要地區,這裡有嵩陽書院、潁谷書院、少室書院、南城書院、存古書院,其中最顯赫的為嵩陽書院。「書院嵩高景最清,石幢猶記故宮名。山色溪聲留宿雨,菊香竹韻喜新晴。初來豈得無言別,漢柏陰中句偶成。主要景點
大唐碑大唐碑全稱為「大唐嵩陽觀紀聖德盛應以頌碑」,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刻立,碑高9.02米,寬2.04米,厚1.05米,碑制宏大,雕刻精美,通篇碑文1078字,內容主要敘述嵩陽觀道士孫太沖為唐玄宗李隆基煉丹九轉的故事。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額徐浩的八分隸書。字態端正,剛柔適度,毛法遒雅,是唐代隸書的代表作品,大唐碑重80多噸,僅碑帽就有10多噸重。在民間,「智立唐碑」這個充滿智慧的傳說故事,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們,成為品賞大唐碑的重要內容之一。三大將軍二將軍嵩陽書院內原有古柏三株,西漢元封六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劉徹游嵩岳時,見柏樹高大茂盛,遂封為「大將軍」,「二將軍」和「三將軍」。大將軍柏樹高12米,圍粗5.4米,樹身斜卧,樹冠濃密寬厚,猶如一柄大傘遮掩晴空。二將軍柏樹高18.2米,圍粗12.54米,雖然樹皮斑駁,老態龍鍾,卻生機旺盛,虯枝挺拔。樹榦下部有一南北相通的洞,好似門庭過道,樹洞中可容五、六人。兩根彎曲如翼的龐然大枝,左右伸張,形若雄鷹展翅,金雞欲飛。每當山風吹起,枝葉搖動,如響環佩,猶聞絲竹之音。三將軍柏毀於明末。關於將軍柏樹齡一直是個神秘的話題。該樹從受封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趙朴初老先生留有「嵩陽有周柏,閱世三千歲」的讚美詩句。經林學專家鑒定,將軍柏為原始柏,樹齡有4500年,是中國現存最古最大的柏樹石刻。書院內景嵩陽書院明代石刻"登封縣地圖",刻於萬曆癸巳年(公元1593年),圖上詳細刻制著嵩山地區名勝古迹的分布情況和山川、河流、道路、村鎮等名稱,是登封文物分布圖,又是登封縣地圖。登封縣文物名勝儘管志書都有記載,但用地圖形式直接描述的,僅此一塊登縣石刻地圖。這塊石刻地圖輪廓清楚,位置準確,一覽此圖,對登封縣的全貌和文物分布一目了然。明代石刻登封縣圖是難得的藝術珍品,也是研究登封地理、文物和歷史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書院建築嵩陽書院基本保持了清代建築布局,南北長128米,東西寬78米,佔地面積9984平方米。中軸建築共分五進院落,由南向北,依次為大門,先聖殿,講堂,道統祠和藏書樓,中軸線兩側配房相連,共有古建築108間,多為硬山滾脊灰筒瓦房,古樸大方,雅緻不俗,與中原地區眾多的紅牆綠瓦,雕樑畫棟的寺廟建築截然不同,具有濃厚的地方建築特色。大門對聯:近四旁,惟中央,統泰華衡恆,四塞關河拱神岳歷九朝,為都會,包伊瀍洛澗,三颱風雨作高山二程手植槐樹高19.5米,圍粗4米。雖然樹榦嶙峋,中空外實,槐冠卻叢撥陰濃,新枝簇簇。樹姿優美,老而不衰,歷史源遠遠流長。北宋神宗熙寧,元豐年間(1068——1085年)著名理學家程顥,程到嵩陽書院講學時,親手栽種槐柏多株,裝點院景。中嶽嵩陽寺碑東魏孝靜帝天平二年(535年刻立。一面鐫刻94窟佛像,另面上部刻大佛龕,內作一佛二菩薩三弟子,龕楣浮雕的飛天童子諸像及碑側圖案,頗為精緻,為中原石刻藝術中的上乘之作。杏壇清初中州著名學者耿介主持倡興嵩陽書院,循孔杏壇講學舊說,在地除地為壇。講學期間壇上古杏樹一株,傳為耿介手植,今石護壇,周匝平台欄杆,恢復舊貌。《登封縣圖》碑嵩陽書院現存唐至清代碑碣70條品。明神宗萬曆年(1593年)登封知縣陳國章主持刻制。碑高1.05米,寬0.86米,厚0.2米,平首方趺。圖中詳細而形象地表示出明代嵩山地區80我處文物古迹和風景名勝的分布情況,並描繪出登封縣的山川河流,道路村鎮和四至地界的名稱等。雖然距今有400多年的歷史,字跡清楚,線條明晰。有人形容「一覽此圖,即可囊括登封,臥遊中嶽」。《登封縣圖》碑是以寫景畫法,運用平線淺雕手法刻繪而成的。據測繪部門科學測定,其比例為1:40000。它既是明代登封的文物分布圖,風景遊覽圖,又是地理位置圖。
白鹿洞書院位於江西廬山五老峰南麓,與湖南長沙的嶽麓書院、河南商丘的應天書院、河南登封的嵩陽書院,合稱為「中國四大書院」。新中國成立後,白鹿洞書院得到很好的保護和利用,各級政府先後撥巨款進行三次大的維修,再度興盛。1959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截至2012年,白鹿洞書院已形成集文物管理、教學、學術研究、旅遊接待、林園建設五位一體的綜合管理體制。
歷史地位
白鹿洞書院以其悠久的辦學歷史,深遠的文化影響而被譽為「天下書院之首」,在中國教育和文化發展史上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對外交流宋朝書院講學之風盛行。位於江西廬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書院,因朱熹和學界名流陸九淵等曾在此講學或辯論,這裡成為理學傳播的中心。2000年開始,白鹿洞書院每年出版一本《中國書院論壇》,每年召開一次學術研討會。]2010年8月下旬韓國書院聯合會常任理事朴成鎮一行來白鹿洞書院進行訪問。9月下旬黎華應韓國紹修書院之邀,代表白鹿洞書院赴韓進行為期一周的學術交流,並與之締結為友好書院。2011年6月中旬韓國紹修書院回訪白鹿洞書院,開展祭拜孔子、朱子等活動,並用韓文吟唱《白鹿洞書院揭示》。8月上旬邀請朱熹後裔、世界朱氏聯合會會長朱茂男偕夫人來院進行文化學術交流。8月中旬日本興讓館高等學校理事長井上數馬一行應邀,參觀白鹿洞書院並進行學術交流。保護措施書院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對白鹿洞書院進行保護和維修。1959年列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成立廬山白鹿洞文物管理所;1988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二級自然保護區,同年設置作為學術研究機構的白鹿洞書院建置;1990年成立廬山白鹿洞書院管理委員會。截止至2012年,白鹿洞書院已形成集文物管理、教學、學術研究、旅遊接待、林園建設五位一體的綜合管理體制。
茅山書院,又名金山書院,由處士侯遺創建於北宋天聖二年(1024),地點位於現在的江蘇句容的茅山,是北宋六大書院之一。現已無存。宋仁宗時處士侯遺所建,院址在江寧府三茅山後側,故稱茅山書院。侯氏在此教授生徒十餘年。仁宗天聖二年(1024年),經江寧知府王隨奏請,朝廷賜給田畝,充書院經費。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遷至金壇縣顧龍山之麓。在眾多書院中,人們最為熟知的莫過於宋代的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石鼓書院、應天府書院。事實上,除了四大書院的說法,歷史上還曾有過六大書院一說,金壇的茅山書院就位列其中。只可惜,茅山書院的舊址早已無存,後人亦少有茅山書院的記載,近世茅山書院之名幾乎銷聲匿跡。今日探究茅山書院之興衰,既能體察中國書院歷史的變遷,也可重溫金壇崇文尚學的古風。侯遺侯遺,字仲遺(《金陵詩徵》卷五。《至順鎮江志》卷一九作仲逸),句容(今屬江蘇)人。隱居茅山,創書院,教授生徒,積十餘年,自營糧食。仁宗天聖二年(一○二四),王隨知江寧府,奏請於茅山齋糧所剩莊田內給三頃充書院贍用,從之。明弘治《句容縣誌》卷六有傳。詩詞茅山書院宋侯遺精舍依岩壑,蕭條自卜居。山花紅躑躅,庭樹綠栟櫚。荷鍤朝芸隴,分鐙夜讀書。浮雲蒼狗紀一笑不關余。茅山書院謁侯處士像宋巫伋齋糧資講舍,遺像拜山中。不尚神仙術,特存儒者風。斯文真未喪,吾道豈終窮。為憶皋比擁,庭前古木叢。麗正書院
書院是古代的一種教育機構,洛陽則是其發祥地。
袁枚《隨園隨筆》云:「書院之名,起於唐玄宗之時,麗正書院、集賢書院皆建於省外,為修書之地。」唐玄宗開元六年(公元718年),設麗正修書院;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在東都洛陽明福門外設麗正書院,開元十三年,改稱集賢殿書院。明福門在哪裡?唐東都洛陽宮城正南門為應天門,應天門西面一門為長樂門,長樂門北為廣運門,廣運門北即明福門,門內有中書省。歷史
早在北魏時,在嵩岳南麓創建嵩陽寺,至唐高宗時改名太乙觀。五代後唐清泰年間,進士龐式曾在太乙觀講學。迄後周世宗時,在此設太乙書院。北宋時,宋太宗賜名太室書院,並賜《九經》(尚書、詩經、易經、論語、孟子、左傳、周禮、禮記、孝經)一部。宋仁宗時,詔令西京洛陽修葺擴建,賜名「嵩陽書院」,並賜學田一頃,以供辦學經費。司馬光、程氏兄弟、范仲淹等均曾講學其中,該書院被譽為「四大書院」之首。南宋學者呂祖謙說:宋初「海內昇平,文風日起,儒生往往依山林、即閑曠以講授,大率多至數十百人,嵩陽、嶽麓(在今湖南長沙)、睢陽(在今河南商丘)、白鹿(在今江西廬山),天下所謂四大書院。」後廢毀,清代曾經重修。北宋時,龍門還有利涉書院、洛水南有天官寺書院、今伊川鳴皋村有明皋書院、酒後村有和樂書院等。元代時,各路、府、州都設有書院,河南府路設有同文書院(洛陽縣)、緱山書院(偃師)、伊川書院(今伊川)、嵩洛書院(鞏縣)、潁谷書院(登封)、洛西書院(永寧,今洛寧)等。明代,書院大盛。河南府境內有同文書院、伊川書院、洛西書院、洛中書院、伊洛書院、?東書院、集賢書院、少室書院、存古書院等。清代書院有:天中書院、周南書院(又稱狄梁書院,以祀狄仁傑之故)、?東書院、望嵩書院、洛中書院、奎光書院、澗西書院、玉虛書院、麗澤書院、敬業書院、 朴書院、中山書院、黃鶴書院、洛浦書院、伊川書院、龍門書院、閻公書院、伊洛書院、雪香書院、同文書院等。另有二程書院、西亳書院、首陽書院(以上在偃師縣境),平津書院、四知書院、河清書院(孟津),川上書院、芝泉書院、東垣書院(新安),甘棠書院、錦屏書院、屏山書院(宜陽),洛西書院(永寧,今洛寧),伊皋書院、洛西書院、和樂書院(今伊川),和樂書院、樂道書院、周南書院、伊川書院(嵩縣),汝南書院、崆峒書院、紫羅書院(伊陽、今汝陽)等。早期的書院均為官辦,在明清時期,大多數書院都為私辦。學習內容主要是儒學、理學,偶或評議時政。書院的設立,對我國古代的教育及學術文化都產生過積極作用。到了明清時期,多數書院也和府、縣儒學一樣,是為科舉取士準備人才的。明清之時的科舉考試,大體是這樣的:童生考試合格者可入府、縣儒學為生員,稱秀才;秀才(以及監生、蔭生、貢生)參加鄉試(每三年在省城舉行的考試)考中者,稱舉人;舉人經會試(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考試)考中者,稱貢士;然後由皇帝對貢士策試,叫殿試。殿試後賜出身者稱進士,分為三甲(即三等),一甲限額三名,賜進士及第,其中第一名通稱狀元,第二名通稱榜眼,第三名通稱探花;二甲若干人,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賜同進士出身。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共取進士120人。取得進士身份,便可任命為官員。又,明清時通稱進士為甲科,舉人為乙科。發展唐開元五年(717),於乾元殿寫經、史、子、史、集四部書,置乾元院使。次年,改名麗正修書院。十三年,改名集賢殿書院,通稱集賢院。置集賢學士、直學士、侍讀學士、修撰官等官,以宰相一人為學士知院等,常侍一人為副知院事,掌刊緝校理經籍。宋沿置,為三館之一置大學士一人,以宰相充任;學士以給、舍、卿、監以上充任;直學士不常置,修撰官以朝官充任,直院、校理以京官以上充任,皆無常員。金貞祐五年(1217)置集賢院,有知院、同知院等官。元集賢院掌提調學校、徵求隱逸、召集知名之士,並總管道教、陰陽、祭祀、占卜等事。元初,集賢院與翰林兼國史院同一官署,至元二十二年(1285)分立兩院,置大學士、學士、侍讀學士、侍講學士、直學士等官,所屬有國子監、興文署。明廢。石鼓書院(Shigu Academy),位於中南重鎮衡陽市石鼓區石鼓山,是湖湘文化發源地和湖南第一勝地,始建於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迄今已有1200餘年歷史。唐代處士李寬步李泌後塵奔南嶽而來,見石鼓山林木蔥鬱,湘江、蒸水、耒水三江環繞,遂結廬讀書其上,創建中國古代最早的書院,是謂石鼓書院之始建。宋太宗趙光義賜名「石鼓書院」。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衡州人李士真拓展其院,作為衡州學者講學之所。宋景祜二年(公元1035年),朝廷賜額「石鼓書院」,與嵩陽書院、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並稱全國四大書院。石鼓書院主要建築有武侯祠、李忠節公祠、大觀樓、七賢祠、敬業堂、合江亭。
1944年7月,石鼓書院在衡陽保衛戰中毀於日軍炮火。2006年,衡陽市人民政府恢復清代格局,重建石鼓書院。
七賢
創院始祖李寬、哲學與文學大家韓愈、李士真、理學鼻祖周敦頤、理學集大成者朱熹、「東南三賢」之一——張栻、黃斡。八景石鼓書院石鼓書院八景:「東岩曉日,西豀夜蟾,綠凈蒸風,窪樽殘雪,江閣書聲,釣合晚唱,棧道枯藤,合江凝碧。」一曰東岩曉白。石鼓山東西峭壁上,唐太守宇文炫分題「東岩」、「西谷」。東岩懸崖壁立,當太陽初升之時,削壁沐日光呈金黃色,遠望尤甚,故描繪此景為「東岩曉白」。二曰西豀夜蟾。西豀夜深人靜之時,便有蟾出現,與「東岩曉白」形成鮮明對照。三曰綠閣蒸風。合江亭位於石鼓山北端,亦稱綠凈閣。合江亭下,深潭之上,有一石坪,寬約丈余,相傳為仙翁濯足處,石上仙跡依稀可辯。明朝時曾在石上修築一亭,名為濯足亭。現今雨水激石,亭址俱廢。四曰窪尊藏雪。石鼓山下有怪石,外實中空,衡郡風雅之士在石上刻「窪尊」二字(「尊」同「樽」,古代盛酒器具)。冬日雪後,石鼓山上上下下,積雪皆消融無跡,唯獨尊內積雪經冬不化,至春始融,為石鼓山第一奇景。五曰江閣書聲。石鼓乃為書院,讀書聲聲聲入耳,從閣樓當中傳出,亦為一景也。六月釣合晚唱。石鼓地處湘水和蒸水,夜幕之時,垂釣者倚坐船頭,小船隨波緩緩移動,漁歌想起,打破暮色寧靜。七曰棧道枯藤。山上韓愈吟詠「綠凈不可唾」的合江亭右下,有一深潭,東可通汪洋大海,北可達南嶽水濂洞。山上有古藤經數百年成長,沿江底爬行,由西岸牽至東岸。相傳明萬曆年間,曾有漁人潛至水底還見過。歲月悠悠,孤藤不知存否,也許仍靜卧江底,也許已化龍飛去。八曰合江凝碧。石鼓山地處蒸水和湘水交合之後,清澈的江水緩緩流淌,放眼望去,如一塊碧玉。東林書院創建於北宋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是當時為北宋理學家程顥、程頤嫡傳高弟、知名學者楊時長期講學的地方。後廢。明朝萬曆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04年,由東林學者顧憲成等人重興修復並在此聚眾講學,他們倡導「讀書、講學、愛國」的精神,引起全國學者普遍響應,一時聲名大著。東林書院成為江南地區人文薈萃之區和議論國事的主要輿論中心。
相關人物
顧憲成(1550-1612),明代名士,無錫(屬今江蘇)人,字叔時,號涇陽,世稱東林先生。萬曆進士,官至吏部文選司郎中。萬曆二十二年(1594)革職還鄉,與弟允成和高攀龍等在東林書院講學。往往諷議朝政,朝野應合,東林之名由是大著。和趙南星、鄒元標號為三君。有《顧端文遺書》等。1595年的早春,一位昏死過去幾次的病人又一次頑強地睜開雙眼,46年來走過的風雨歷程又在他的腦海中流淌,他感慨萬千,不禁口佔一絕:「妄擬古之人,歲月蹉跎忽至今。高攀龍(1562~1626),明代文學家、政治家。字存之,又字雲從、景逸。無錫(今屬江蘇)人。萬曆十七年(1589)進士,授行人。上書指責"陛下深居九重",被貶謫為揭陽縣典史,又逢親喪家居,30年不被起用。在此期間,他與顧憲成在家鄉東林書院講學,抨擊閹黨、議論朝政,影響較大,時人稱為「東林黨」。高攀龍為首領之一。天啟元年(1621),被召入朝任光祿寺丞,又升少卿。後因"紅丸案",上書責臣,帝不聽,反被奪祿一年。後又議任大理少卿、刑部右侍郎。天啟四年(1624)擢升左都御史,與左副都御史楊漣等上書彈劾太監魏忠賢,揭發魏忠賢的黨羽崔呈秀貪污受賄事狀,被革職返鄉。後崔呈秀派錦衣衛緹騎前往逮捕,他投池水自盡。
著名景點
石牌坊、泮池、東林精舍、麗澤堂、依庸堂、燕居廟、道南祠另外還有麗澤書院等等,我就不一一介紹了!
推薦閱讀:
※小傳——埃里希·馮·魯登道夫
※歐陸風雲-多瑙與萊茵
※第十六章 壞消息與好消息——帕里宗叛逃事件與談判
※緬北鑽石的慾望之地
※日本之家大學佐教您如何用洗稿拼湊一部日本歷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