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為何建在西北大漠?


你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疑問,主要是用現代的眼光去看待這件事,不夠全面,莫高窟建在古代,了解建在古代敦煌的原因首先得了解那段歷史

首先說說現在的敦煌,是個酒泉管轄的縣級市,主要是發展旅遊業,城建很不錯,但是經濟活力不大,敦煌有黨河,算得上戈壁沙漠中的綠洲,但這個城市的經濟發展仍然很受限,現在的敦煌,可以說是文化輝煌,但其他方面不怎麼樣,受制於地理因素

古代的敦煌,卻完全是另一番景色,首先古代的甘肅,環境並沒有現在這麼荒涼,就像馬可波羅來中國羅布泊時發現那裡是一片綠洲,同樣,那個時期的甘肅雖然有沙漠戈壁,但是環境遠遠好於今天,大約在明朝時期環境惡化才比較明顯,當然這個原因是複雜的,不止是人為破壞,只是後來人為破壞比較嚴重

古代敦煌自然環境相對今天好多了,如果要拿今天的城市來類比古代的敦煌,我覺得香港比較合適,因為古代的敦煌是絲綢之路的河西走廊西段端點,是個對外交流咽喉,西域文化,中亞文化,歐洲文明在這裡交融,你不管去哪條絲綢之路,都要路過敦煌,敦煌是當時中國的唯一窗口,既是貿易通道,又是文化通道,即便是現代的香港、上海這些地方,也沒有當時敦煌那樣好的地理位置,那你可以想像,敦煌當時有多發達

那個年代,海運還沒有興起,大海是阻斷人們交流的屏障,所以陸路的交通樞紐尤為重要,這也就造就了敦煌的輝煌,直到後來隋朝至今,海運慢慢興起,敦煌加上環境惡化等等原因,慢慢退出歷史舞台,整個甘肅也是,從全國最富裕的地方,慢慢變成今天最窮的地方,大海從屏障變為交流的載體時,整個世界都發生了變化

當時的敦煌,客商眾多,因為出了敦煌再往西走,有沙漠,並且土匪多,自然的力量無法抗拒時,人們就會選擇將美好的願望寄託於宗教,那時的人們就選擇在山上鑿出石窟,佛像,畫上壁畫,期望得到佛祖的保佑,保佑他們西出的這一路平平安安,慢慢的,不僅是客商,達官貴人也選擇這種方式來祈福,甚至是平民百姓,敦煌的石窟就興起了,給今天的我們留下了寶貴的遺產


時代變遷。

一千多年前的戈壁荒灘,卻是佛教傳入的重要驛站。

一個個驛站連起來,會是一個讓你驚訝的名詞——

絲綢之路。

漢代,古絲綢之路暢通後,甘肅成為中國境內的絲路主段,這一條路在運輸瓷器、絲綢、茶葉、金銀器皿、貓兒眼祖母綠……的同時,也成為文化交融的黃金長廊。

翻開中國西部版圖,你會清楚地看見,絲綢之路是怎樣如葉脈般連接起眾多的著名石窟:

從甘谷大象山石窟,到永靖炳靈寺石窟,從敦煌莫高窟,到武威天梯山石窟,從敦煌莫高窟,到新疆龜茲石窟……

在歷史上,佛教正是沿著絲綢之路走向東方,這些石窟,便成為銘刻其傳播足跡的宗教驛站。

如果上面的圖太模糊,我們再看一張清晰一些的。

從這張圖上,你會看到:

無論絲綢之路的南線、北線還是中線(三個箭頭引領的不同路線),它們都是從敦煌發端,去向海外。

同理,海外的文化、商品、種子……也是在敦煌匯合,進入中原。

香港、上海為什麼發達?

港口。

凡是商品集散地,都會聚集人氣,自然而然地繁榮。

一兩千年前的敦煌,也是如此。

圖為敦煌壁畫中反映的古代敦煌生活場景:

儘管現在的西北,是中國相對較為貧瘠的地區。但在古代,卻因為「絲綢之路」,是數一數二的富庶地帶。

佛教東漸,是沿著絲綢之路。在「敦煌」這個彙集點,不同的文明相互碰撞,不同的審美相互交融。在敦煌的街頭,既有印度的梵僧,也有中原的漢僧。

前秦符堅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一個叫樂尊的僧人來到敦煌。經過鳴沙山時,他見到山上金光萬道,似乎有千佛映照。於是,他萌生了在這裡開鑿石窟心愿。從此,鳴沙山石窟經歷代開鑿,成為法門聖地,號為「敦煌莫高窟」,俗稱千佛洞。

——這是資料上記載的「莫高窟」開鑿緣由。

但我們可以想一想:

為什麼樂尊會出現在這裡?

為什麼這裡的人有足夠的資金支持他開鑿石窟?

為什麼這個石窟的風格如此獨特優美,與中原壁畫截然不同?

為什麼壁畫上有那麼多的異域人士?

……

答案,最終還是要歸結到「絲綢之路」,以及敦煌正是這條路上的最重要節點之一。


敦煌藏經洞是莫高窟的第17窟的俗稱。20世紀初,有一個姓王的道士,每天在廢棄的莫高窟念經打坐,他在請人整修洞窟時,發現了藏經洞。到現在,藏經洞內已經發現了數以萬計的古代佛經、道經及世俗文書等,幾乎涉及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各個方面,是研究中國近兩千年學術文化發展的寶貴文獻。

敦煌莫高窟外景,1908年攝。

敦煌藏經洞因為曾經的輝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而聞名於世。可是人們卻不知道藏經洞為什麼開鑿?為什麼把這些價值連城的寶貝集中在這裡?到現在為止還很難找到這座巨大寶庫的開拓者的資料,這讓藏經洞的來歷變得更加撲所迷離。

敦煌藏經洞和擺在洞窟甬道上的經卷,1907年攝。

對北區洞窟的考古報告表明,這些洞窟是僧人居住修行或印製佛經的地方,所以,關於藏經洞的來歷,目前較為公眾認可的說法是:藏經洞是僧侶們為了避免戰亂而有目的開鑿的,以免破壞寶貴的佛教資源,這種說法叫「避難說」。

圖為被外國探險隊捆載而去的藏經洞文獻。

約在1l世紀,西夏人佔領了敦煌。在破城之前,寺院的僧人們將不便帶走的經卷、文書、綉畫、法器等物分門別類,匆忙用白布包起來胡亂碼放在洞窟中,然後封閉了洞口,又抹上一層泥,再繪上壁畫掩人耳目,但後來僧徒也因為逃避戰爭而沒有回來,使洞窟在風沙中埋沒了近800年。

就是這位王道士,一邊守護著莫高窟,一邊倒賣大量經書壁畫。

法國漢學家伯希和也主張「避難說」。他認為,在第一次党項攻打敦煌時,為避免兵災,當時的僧人匆忙將這些東西堆人洞中,封了起來。原因是藏經洞中的藏品堆放沒有一定的順序和分類,而且沒有西夏文書。

1944年,敦煌藏經洞才被保護起來,圖為遊客在藏經洞參觀。

另一種觀點是「廢棄說」,認為藏經洞的開鑿是為了收集敦煌各個寺廟裡的廢棄佛教用品。因為宗教用品都是禮佛敬神的東西,是神聖的,不可隨便丟棄,而且由於儒家的影響和文化的稀缺,中國古代很尊重寫過字的紙,還有人專門走街串巷收集各家的字紙來統一祭拜後焚燒。僧侶們把沒有用處的佛教用品保存起來,他們沒有焚燒,而是鑿洞封存,持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是英國的斯坦因。

到現在為止,敦煌藏經洞開鑿的原因到底是什麼,仍然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敦煌藏經洞帶著這些千古之謎,在茫茫大漠的懷抱中,閃爍著絢麗光彩。


謝邀 ,莫高窟建於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樂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此後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此工程一直延續到元代。為什麼建在沙漠原因如下:

一、敦煌是佛教傳播在中國的關鍵一站,且又在絲綢之路上,便於弘揚佛法。

二、中國歷代統治者崇信佛教,建造石窟得到統治階級的支持,很多石窟神像是依皇帝或貴族之像雕刻的,為保證長久保存難以破壞一般選荒漠或較偏僻之處。

三、西北沙漠地質乾燥,壁畫便於保存。而且當地地勢高差大便於建設石窟。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於甘肅省敦煌市境內,是我國四大石窟之首,是現今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始建於五胡十六國前秦時期,那麼舉世聞名的莫高窟為什麼會建在西北大漠,還能保存的如此完好呢?個人認為其中不乏文化,經濟,地理等方面的原因。

一千多年前的河西走廊,是古絲綢之路的黃金地段,經濟繁華,東西方文化在此交融,佛教沿著絲綢之路傳向東方,敦煌則作為一個連接點,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樞紐,這是莫高窟在此建立的一個重要因素。

其次,敦煌地處西北內陸,氣候乾旱少雨,便於壁畫保存。還有就是我國古代統治者崇尚佛教,支持佛教發展,以及石窟的建造。


莫高窟為何建在西北大漠?這是由於敦煌的地理位置和歷史的機緣所決定的。

首先,由於祁連山脈的存在,造就了河西走廊的存在,這使得古代歐亞大陸最主要的交通幹道,絲綢之路成為可能。絲綢之路連接著中國,印度,波斯,巴比倫,埃及和希臘,羅馬等最主要的文明體系,演繹了古代東西方之間經濟,文化交流的歷史畫卷。

敦煌就是絲綢之路東段的一個最主要的樞紐,匯聚,吸納,揚棄,放射著整個歐亞大陸人類文明的光芒。

敦煌總扼兩關----玉門關和陽關。而敦煌作為東西方經濟和文化的聚散地,自然為莫高窟延綿近千年的建造創造的條件。從4世紀到14世紀,莫高窟的建造和維護一直很良性的發展著。也許隨著14世紀後西方航海的發展,古老的絲綢之路逐漸勢微,繁榮不再,莫高窟也逐漸被人遺忘,直到1900年6月道士王圓籙發現藏經洞,莫高窟才再次被世人所重視,在世界範圍引起轟動,並使得敦煌學成為一門顯學。

著名敦煌學者季羨林老先生說過:"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再沒有第二個。"季羨林的論說充分說明了敦煌所處的地理位置在歷史上的重要性,以及敦煌藝術具有的最廣泛的包容性。


簡單的說,莫高窟位置處於內陸與西域的要道之上,在兩千多年前,這條道上商賈雲集但風險也無處不在,經商的人們希望自己在經商路上一帆風順,進出平安,就在敦煌一帶大興造像活動,特別是造佛像以求佛祖保佑。當時有很多名門望族出相繼出建造,類似於現在的慈善事業。敦煌地處乾燥的戈壁,所造之像易於保存,才給今天的我們留下了寶貴的遺產。


謝邀,,佛教從古印度經過古絲綢之路傳入中國,敦煌的獨特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現在人類藝術瑰寶一莫高窟,它是佛教傳入中國的見證,莫高窟之所以建在西北大漠,一是因為沙漠環境降雨少,這樣可以減少雨水從崖上滲透下來腐蝕間窟內的藝術品。二是它在絲綢之路上,東西方的僧人和商人都要經過那裡,在那裡停留從事宗教藝術工作,是當年商人名士彙集之地,現在損毀還是比較歷害的。我和愛人帶小孩1996年去敦煌參觀過,先游鳴沙山,月牙泉,後賞莫高窟。


莫高窟雖建於沙漠自然是有其特殊優勢。

莫高窟位於敦煌,而敦煌地處河西走廊西端。自從漢武帝收復河西走廊設置河西四郡之後,中原和西域貿易文化往來頻繁,而敦煌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在貿易文化交往中佔有先機,各種宗教文化和信仰自然也在這裡交融碰撞。所以,這裡有先天孕育宗教文化生存的土壤。

莫高窟的修建傳說是始於南北朝的一個名叫樂僔的和尚,他路過此山,忽見山頂金光閃耀,猶如萬佛,於是信仰使然開鑿出第一個洞窟。後來,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越來越多的僧人或是達官顯貴們於此鑿窟供佛,早就了如今的莫高窟。


推薦閱讀:

錯過了昨晚上海旅遊節的花車巡演,今晚在家門口就能看到!
太倉旅遊景點1
說走就走旅遊圓夢,閨女腦殼很痛:爸爸你想去哪兒?
壩上草原游
瑞典旅遊辱華事件:人在囧途,要入鄉隨俗

TAG:莫高窟 | 文化 | 旅遊 | 歷史 | 敦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