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你如何看待孩子犯錯誤一事?


看到這個題目,首先出現在腦海的畫面是:我讀小學二年級的寒假,全家去表姐家拜年。表姐夫是當地的富豪,有一棟三層樓的小洋房,還有一個效益好的工廠,對我最有誘惑力的是:過年的美食和大大的紅包。

可是,我和幾個小夥伴在表姐房間玩耍,我們犯案了:不小心打破一塊壓著很多照片的玻璃。我們的第一反應是「逃」。於是,在場的「罪犯們」一鬨而散,桃之夭夭。那時候我的感受是:害怕、緊張、難過、吃驚、無助、慚愧、擔憂、內疚、不知所措。我的想法是:這個錯誤是不可以的,是大人無法接受的,而且可能會招來羞辱、懲罰,甚至賠償。我賠不起,還躲不起嗎?這事絕對不是我乾的。

基於以上的感受和想法,我才會有逃之夭夭的決定。後來,媽媽若無其事的問我:你為什麼跑掉了?表姐夫要給你壓歲錢都找不到你。呃,好後悔啊。原來他們並不知道是我乾的,如果我沒有跑掉,打死也不承認,就能夠得到那筆數目不小的零花錢啦。我形成的信念是:做錯事情不一定會被發現(抓到),不能錯失更多的好處。

我自己有了孩子之後,也帶著這樣的信念。孩子是不可以犯錯誤的,犯錯誤就要遭受懲罰,孩子犯錯誤,很容易就被我抓到,你休想逃掉(在我很掀翻蓋子的時候)。

當我上完系統課的「錯誤訪談表」這個活動之後,完全顛覆了我對錯誤的解讀。

我知道懲罰是讓孩子為過去付出代價,孩子沒有感受到尊重,他感覺不好的時候,根本沒辦法做得好。孩子會想辦法尋求他們自尊心的保護,就好比我逃跑是為了免遭責罰一樣。這樣,孩子們沒有辦法解決真正的問題,也沒有辦法體驗由於自己的選擇而造成的後果。

我知道,我們都不完美沒有孩子不犯錯誤長大,當他犯錯誤的時候,放下懲罰的意念,而是加以引導,告訴孩子:錯誤是學習的好機會,媽媽也會犯錯。你從這個錯誤中學到什麼?下次你打算怎麼做?有時候,我們甚至還會慶祝錯誤,用我們之間約定的方式。

當我的孩子一次又一次聽到我這麼對他說的時候,他從中獲得很多的學習,我和孩子一起用行動來改變對犯錯誤的任何負面觀念,我為孩子樹立起「不完美」的被討厭的榜樣,激發起他想要做得更好的勇氣。


先說說我小時候的經歷吧,每次犯錯我的父母最喜歡用的方式是貶低和嘲諷。「笨、傻、沒有料(方言,沒出息)、什麼都做不好」等等。也許我的父母喜歡用激將法吧!我以為我是痛恨這種方式的,可是我長大後卻不自覺的把這種方式帶入到了我的生活里,比如面對老公,每次犯錯我喜歡用我能想到的最惡毒的語言攻擊他。直到我學了正面管教,我才開始變得收斂,我在想我的孩子可能出生前就安排好了自己的媽媽的成長路,所以我才因為正面管教的課程變了那麼多。

現在的我已經把「犯錯誤是學習的好機會」徹底烙在了我的大腦里,特別實在面對孩子的時候。所以,不去說對正面管教的多深理解,我希望,為人父母,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首先要戒掉的是你的語言暴力和行為暴力!然後再去做連接糾正等行為。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以前我看到孩子犯錯會著急,會指責、會批評,現在我更多的是接納、是尊重、是理解!

前幾天廣州的氣溫高達30度,女兒已經換上了夏天的小碎花裙子,下午五點鐘我準備帶她去小區滑滑梯玩,她跑到房間從衣櫃里拿出一條冬天的小兔子圍巾戴好。

女兒:「媽媽,我好美嗎?」,

我「是的,很美」,

女兒:「我要戴著圍巾下去玩」,

我「你確定嗎?可能很熱」,

女兒:「是的,我確定」。

我最終忍住了自己的說教,女兒唱著歌愉快的和我一起出門了,一路上她高興的看著自己的小兔子圍巾,有幾個阿姨、奶奶用詫異的眼神看著她,還有個奶奶好心的問:「小朋友你熱嗎?」,在小區滑滑梯大概玩了十多分鐘,她開始流汗,並對我說:「媽媽,我覺得很熱,圍巾我拿下來,你幫我拿著吧」。

試想當女兒戴著圍巾我直接阻止她,孩子可能會怎樣?生氣、難過、傷心,為什麼夏天我就不能戴厚圍巾?為什麼太陽很大的時候我不能穿雨靴?這麼多為什麼在孩子心裡盤旋,如果我直接告訴她會很熱,我跟她解釋很多遍她可能會極不情願的照做,但是她失去了一次親身體驗的機會,失去了一次自己做主的機會。錯誤是學習的好機會!每個錯誤來臨的時候作為家長我們是否該竊喜,孩子成長的好機會來了


在孩子第一次犯錯誤的時候就和她好好談談,讓她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記得有一次我和侄女去親戚家做客,我們一行人把她放在床上自己玩,然後就出去幫忙聊天。可是過了一會回去發現侄女將親戚家的醫用酒精撒了一床!親戚們趕過來看到了都說沒事沒事,孩子還小,別怪她。可是我嫂子卻一本正經的將侄女拽到床邊,和她嚴肅的說這件事做的不對,而侄女也意識到自己犯錯誤了,跑過去小心的和親戚說對不起。

點此查看圖片摺疊原因

對於親戚來說這只是一件小事,但是我非常贊成嫂子的做法!年紀小不是她可以犯錯誤的理由,對於孩子犯錯誤,第一時間應該了解情況,不要光靠看來斷章取義,在知道她確實犯錯誤後,不是給她找借口來逃脫,而是應該一本正經的和她說這件事她做的不對,希望沒有下次。不可以給孩子灌輸一種,你小,所以你做什麼事情都會原諒。如果每個家長都可以這樣做,我相信,社會中應該會少很多「熊孩子」!

歡迎在評論中發表自己不同的觀點。


就在準備回答這個問題前,我三歲兒子一屁股坐在我的臉上,把我的鼻樑都壓出「咯噔」聲,我知道他不是故意的。(因為他想睡我的枕頭,把枕頭讓給了他,然後我就去躺床尾;他看到我躺床尾了就跟著來,我又移到床頭,他又跟著來,然後就不小心坐到我臉上了,他本想坐我旁邊)

然後我只是把現象描述給他聽,「哎喲,鼻子好痛」(略帶生氣的感覺)。他注意到了並看向我,有些緊張,然後我繼續說「剛剛你坐下來的時候,不小心壓到我的鼻子啦,好痛!(邊捂著鼻子邊表現出痛的樣子)。然後小傢伙更緊張了,低下了頭,不知所措。雖然可能被理解了,說不小心。

我就沒理他,自顧自的說「那我睡裡面的枕頭吧」

過了會兒,小傢伙居然主動的擔心尷尬的對我說「吹吹鼻子吧」(哦,原來他想來安慰我,想辦法怎麼「原諒」他的錯誤呢)

其實,孩子是知道「犯錯了」的。他會緊張,會不安,會不知所措,會害怕的。

如果我直接跟兒子說「你壓到我的鼻子啦,你要跟我說對不起」或直接一巴掌拍過去說「壓倒我的鼻子啦」,一頓批評指責,想想結果會是怎麼樣的呢?

後面我繼續跟兒子說,謝謝你幫媽媽吹鼻子,媽媽知道你剛剛是不小心的,你也感覺很抱歉,但是媽媽原諒你了,你幫媽媽吹鼻子,媽媽也感覺沒那麼痛了。以後當你要坐下來時,要看看有沒有壓到別人哦。壓倒別人了,別人會感覺很不舒服,有可能還會生氣呢。

小傢伙這才展開了笑顏,感覺好像被理解了,被鼓勵了。

所以,正面管教里阿德勒其中的一個概念是「犯錯誤是學習的好時機」

在深入學習理論後,加之運用實踐,能感受到「要有勇氣改變我們對「不完美」的信念」。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可是每個人都在這樣要求自己和別人—尤其是孩子。

當把錯誤看作是一個學習機會的時候,承認錯誤就好像變成了一次讓人興奮的探索,「我想知道我能從中學到些什麼」。


以悅納和欣賞應對孩子的犯錯

面對孩子犯錯誤,有的父母一笑了之,有的父母如臨大敵,少不了對孩子一番教育。

作為父母,如果以一種悅納和欣賞的態度去看待「孩子犯錯誤」的所謂「錯誤」,總會發現孩子的調皮可愛。於是乎,孩子的每一次「犯錯」,都是一次可樂的機會。

舉個例子來說吧。我兒子從小不喜歡洗臉,讀初中時還是這樣。2008年的冬天,兒子正讀初二,我發現他的洗臉巾連續幾天是乾的,估計至少有一個星期沒洗臉。於是我特意給兒子發了一個大大的獎狀,好好地調侃了一下兒子。兒子看了,也樂不可支。看完獎狀的次日,兒子洗臉了。不過過了幾天,兒子又「舊病複發」沒洗臉。怎麼辦?由著他!等兒子再長大一些,自然會洗臉了。

有一種錯,是父母認為「孩子犯錯」

仔細觀察生活,不難發現很多父母認為的「孩子犯錯」,其中所謂的「錯誤」只是父母的一種大驚小怪的反應,其實確是孩子身上很自然的東西。有一種「犯錯」,是「父母認為孩子有錯」。所以,作為父母,一旦覺得孩子出了什麼錯,首先應該好好地反思一下「真的是孩子犯錯了嗎」,還是「僅僅是我們認為孩子犯錯了」。

犯錯,是孩子成長的機會

再者,孩子成長過程就算真正有一些錯誤,也是正常的,是自然的。孩子正是在一些犯錯的過程中學會了怎麼與人相處,怎麼在這個世界上生存,怎麼去做得更好更安全更快樂。可以說,孩子沒有犯錯,就沒有真正的成長,就沒有真正的學習,也沒有真正的快樂。所以,當孩子犯錯時,父母不必擔心,更不要指責批評孩子,只需要靜靜地觀察孩子如何犯錯的,又如何面對的,怎麼去解決的,待確實需要我們大人給予幫助時,再予以孩子適當的引導和啟發,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通過難關。

所以,作為父母完全可以以一種從容、淡定和智慧的心理去看待孩子犯錯,讓孩子自由自在享受犯錯的權利,孩子自然會從犯錯中學到很多和得到成長,孩子也自然也會學會智慧地去面對人生路上的種種「犯錯」。


對於這個問題,雖然我沒有親身經歷,但是我深有感嘆,對於我國目前的國情基本上是每個家庭的孩子都是一個團隊來帶,這裡所說的團隊除了孩子的父母之外還有孩子的爺爺奶奶等等。

基本上家中的一切事情都是圍繞著孩子的教育和生活問題,但是哪怕是一人得寵,但是也不見得教育出來的孩子一定是天資卓越或者是完美無缺的,甚至一部分孩子還會出現一些逆反心理,犯規國外的教育模式,基本上都是一個人帶著一個團隊的孩子,而且大多是都是父母居多,話語權或者決定權也僅僅是掌握在父親或者母親身上。

這樣的方式不能說是多麼完美多麼優秀,但是至少這樣的教育方式所教育出來的孩子也不一定會比我國的孩子弱,那麼既然是這樣,為什麼不選擇更合適的教育方式呢?

對於孩子犯錯的問題父母是如何對待的,雖然目前為止自己還沒有小孩,但是我作為父母的孩子還是有一些發言權的,雖然我可能不是那麼優秀不是那麼完美也沒有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但是至少我現在成人了,國家的貢獻我或多或少也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而且三觀正確,至少就我個人來說我覺得我父母的教育方式是正確的。

對於孩子犯錯的行為,我覺得對於家長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教育機會,但是如何教育才能正確的引導孩子,我覺得主要還是以激勵和安慰以及正確的引導為主,哪怕是咱們成人,在日常的生活或者工作中難免也會有犯錯的時候,更何況是單純的小孩子,我覺得作為家長來說每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就是家長能夠引導孩子學習的機會。


對於孩子犯錯誤這件事我首先是接納的,孩子一定會「犯錯誤」的,因為他要探索,他要學習,所以他每一次能力的獲得和提升都是由犯錯誤開啟的,這就是孩子學習的契機。

我們的態度和應對方式也直接影響了孩子犯錯誤收穫的價值。

兒子前天因為好奇電插座的使用,結果整跳閘了,當時出現了火花,然後就斷電了,我當時看出來兒子很緊張,可能也是有點被嚇到了,我告訴他這個不按照要求操作就會出現剛才的危險,然後給他講解了正確的使用方法,過後觀察孩子就很認真的執行,這次錯誤成功讓兒子掌握了一條保護自己的新常識。

如果我們態度是不接納的,方式是簡單粗暴的,那麼孩子可能就是去了這次犯錯誤的價值,還會影響孩子繼續探索學習的信心或者讓孩子更想挑戰犯錯誤。

而如果我們態度是接納的,方式是溫和的,孩子可能就有效習得了這次錯誤的價值,可以讓孩子成功掌握新技能,可能還可以從中學會責任和辯證思維。

所以應該正確看待孩子犯錯誤一事,對孩子報以理解和接納,利用機會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教育和引導,讓錯誤變成成長的契機。


怎樣才能做到從錯誤中學習?

我認同「孩子犯錯誤是孩子學習的機會」。但是錯誤往往也是大人展現自己權力的機會,也是大人發泄情緒的出口呢。不是嗎?我們有些大人在外面裝孫子,只有回家才能當老子,一逮著小孩子的錯誤就會暴揍,讓孩子來平衡自己在權力世界的失落。我們有些大人明明是自己生活中遭遇了挫折,受了配偶的氣,受了爸媽的氣,受了同事領導的氣,回來看到孩子犯了小錯就大為光火,吼叫踢打,冷靜後想想他的錯誤真的有那麼大嗎?其實只是我們在藉機發泄自己的情緒罷了。

所以,我們大人究竟怎樣做才能讓孩子實現從錯誤中學習?

1.請務必注意不要增加新的情緒問題

有平靜的情緒才能促進我們學習,壞的情緒是不能促進學習的。但是大人往往有個認識誤區即認為必須給予情緒高壓讓孩子認識到錯誤,這是他改正錯誤的前提。但科學的做法是給予適當的情緒反應就可以了,大人過量的情緒給孩子造成壓力,並不助於他改變那個錯誤,甚至為他積累了另一個人生錯誤——出現情緒問題的風險!

2.請耐心引導幫助孩子發揮自主性

為了促進從錯誤中學習的效能最大化,需要做到幫助孩子發揮他在認識、改正錯誤中的自主性!讓他自己分析錯誤,並想到解決錯誤的辦法!這使得其不僅從錯誤中學到了該有的的做法,並且鍛煉了其思維能力、自我負責的品質。

孩子其實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就知道自己的問題了,大人千萬不要自大到認為你不指出孩子的錯誤他就不知道。

3.一個日常生活的處理例子

我舉個我家昨天發生的一件事情為例子。我家女兒5歲。

中午吃飯的時候三人本來其樂融融,她突然想起來她幾天前丟了個粉色的小皇冠,給布娃娃戴頭上的,至今也沒看到,就說那個東西究竟去哪裡了找不到,她想要皇冠回來,說著竟然就哭鬧起來。爸爸很生氣,說你自己弄丟的怪誰呢?你憑什麼發脾氣?

結果爸爸發脾氣讓孩子的情緒一下子更糟糕了。我這時候再好好說也無效了。見她越哭越大聲,爸爸簡直是怒往頭上沖,就說要懲罰他,必須讓你明白哭鬧是決不能得好處的!爸爸說得沒錯,可是方式上犯了情緒主義的錯誤!他身體力行地向孩子展示一種以暴制暴的人際關係處理方式,而且實際上也無助於眼前問題的解決。

於是我就笑嘻嘻地說:東西丟了一般哭是哭不回來的,但是你現在非要哭,那你就自己上樓去哭吧,不要影響我們吃飯,等哭完了下來吃飯啊。

她發著脾氣,我就笑嘻嘻地扶著她胳膊把她送到樓上,說關起門來哭啊,別影響我們。她氣得碰地一聲巨響把門撞上。

我下樓到廚房。爸爸聽到撞門聲臉現怒氣!我呵呵地笑說:沒事,讓她先發泄完情緒吧,她情緒這會兒大,你的情緒再疊加,沒法收場了,問題不是更大了嗎?

我們吃著飯,接下來就聽到她在樓上開始尖叫、跺腳,然後「乒乒乓乓咚咚」,使勁摔東西的聲音。

爸爸的臉色幾次轉鐵青。我都呵呵地笑著安撫他:沒事,等等吧,等她情緒過去,你看我怎麼做。

又過了一會兒樓上終於安靜了。然後女兒就下樓來了,滿臉淚痕,不停抽噎。我笑著跟她張開胳膊,她撲過來,抽噎著說:媽媽,對不起,我……我剛才因為一點點小事,那麼小那麼小的一個皇冠,製造了一個巨大的混亂……嗚嗚,媽媽!

我:哦,找到皇冠了嗎?

她:沒有。

我:一般如果我們東西丟了該怎麼找回來呢?

她:把屋子裡的東西一件件收拾起來整理整齊,不見的東西自己就會出來了。

我:那你剛才做的好像是完全相反的呢?完了,這下子估計更難找到了。

她哭:是因為我心情不好,我丟了皇冠很難過,爸爸又吼我,他不能理解我,我很生氣。

我笑:嗯,那現在樓上亂七八糟的,可怎麼辦呢?

她不好意思地說:媽媽,我一會兒上去收拾。

我:嗯,說不定把屋子收拾好了,小皇冠就出來了呢是吧。現在你該怎麼做?

女兒:媽媽,我先吃飯,然後上去收拾東西。我能請你跟爸爸都注意一下嗎,如果看到皇冠了就告訴我,它是這樣的……

爸爸看到整個過程,心情逐漸平靜,儘管情緒是克制住了,但是他依然忍不住要「直接」去指出孩子的錯誤。「你自己好好想想,你犯了什麼錯了,啊?你那樣做對嗎,啊?你記住,如果你哭鬧,什麼都不會有!」

孩子臉色又不好了,她說:媽媽,同樣的事情你跟爸爸用了不同的話來說,我好煩爸爸那種!你這種解釋讓我覺得更容易接受。媽媽,我恨爸爸。(她用英文說的,爸爸不懂英文。當然了,這又成為一個問題,我後面跟她又接著討論了,這裡不贅述。)

我家孩子爸爸是個聰明能幹的人,但是他因為不學習不關注育兒——反正家裡有個相關專業人士,他很多反應都是本能地從他自己被對待的經驗里來的。

在這個處理過程中我跟爸爸的方式有兩點不同:

1.我是通過提問的方式去引導孩子自己認識問題,出來解決方案,而爸爸是「大人式」的「教育」,而孩子怎麼聽來都是指責!而且相比之下,孩子自己出的方案他更能實施。

2. 情緒上我始終是穩定的,也承認孩子的情緒,而爸爸否認孩子的情緒,絕對不允許沒有理由的哭鬧,——但情緒本身就不是理性的。你不承認孩子的情緒,孩子就不跟你配合。長期如此,親子關係就會變糟糕了。


以前,我總認為孩子犯了錯誤要及時指出,並加以批評教育。後來我發現,每個犯錯誤的人心裡都很膽怯、很緊張、很畏懼被揭穿,不論成年人還是孩子,如果可以保全他的尊嚴,委婉的指出或者僅僅是給他一個心領神會的眼神,他不僅會迅速改正缺點,還會心甘情願接受你的教誨。

一個月前的一個早晨:

我6:50起床

7:20坐上公交車

7:35車已經走到山下的時候,大女兒兜兜的班主任老師給我打電話,說兜兜忘帶班服,而今天學校運動會所有的參賽項目都必須穿班服,讓我立刻給他送到班上去!!!!!

我TMD要氣炸了好嗎?!我又要遲到了!我的績效考核,我約好的會議……統統泡湯了!

立馬從最近的車站下車,跑上山,上山啊!(我們家在風景秀美的山上/(ㄒoㄒ)/~~)

上氣不接下氣的回家找到衣服,又風風火火跑上位於山頂的校園。一邊跑一邊設想:見到她我一定要痛罵一頓!讓她不長記性!

在學校門口剛打算髮作!忽然看到兜兜怯懦懦的小樣子,我自己就先融化了!

太TMD可愛了!

笑起來甜爆了好不好?

這是我生的孩子啊!

就在一瞬間,我頓悟了:生她的疼痛我都能咬咬牙挺過去,這些小矛盾有什麼不能化解?

我特別開心的遠遠揮動雙臂給兜兜打招呼,然後隔著校園的圍欄給兜兜和同學拍照、錄像……

兜兜跑過來眼中飽含著對媽媽的信任,她說:「媽媽,嚇死我了!我以為你上班沒有時間給我送來了!運動會我很多項目都不能上場了……你真是太仗義了!」

老師也走過來問:你不上班了?

我說:既然已經遲到了,就多看一會兒吧!

聖人都會犯錯,更何況孩子呢? 犯錯本身沒什麼大不了的,我們一起查找問題的根源,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才是目的。

孩子犯錯後,我們有兩種選擇:

1、孩子自己意識到錯誤,並有畏懼、期待改正的慾望時,此處無聲勝有聲。

以前,我總認為孩子犯了錯誤要及時指出,並加以批評教育。後來我發現,每個犯錯誤的人心裡都很膽怯、很緊張、很畏懼被揭穿,不論成年人還是孩子,如果可以保全他的尊嚴,委婉的指出或者僅僅是給他一個心領神會的眼神,他不僅會迅速改正缺點,還會心甘情願接受你的教誨。

2、孩子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或者意識到錯誤也拒不改正,用面質的方式代替批評指責。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我們需要做的不是指出錯誤,而是反射矛盾;前者的重心落在糾正錯誤上,後者的重心則落在討論問題幫助當事人上。由於心理防禦機制的作用,大部分孩子不願意承認自己的無能或失敗,在談及自身的問題時顯得躲躲閃閃,不肯正視現實。這時使用面質的方法反射矛盾,協助孩子認識自我,鼓勵他們消除過度的心理防禦機制,正視自己的問題,才能使問題得到妥善地解決。具體來說

(1)協助孩子對自己的感受、信念、行為及所處境況的深入了解;

(2)激勵孩子放下自己有意識的防衛心理、掩飾心理來面對自己;

(3)促進孩子言行統一、理想與現實統一;

(4)促進孩子明了自己所具有的能力、優勢;

(5)為孩子樹立榜樣。

這樣做的好處是什麼?

1.有利於澄清孩子情感、觀念以及行為上的矛盾,使我們更能夠把握孩子的真實感受。大部分孩子在犯錯後存在有意無意的防衛心理或者對自己的情感、觀念比較模糊,因此在與長輩或師長的交談過程中可能出現前後的言行或情感不一致。這時我們需要使用面質使孩子明確自己的言行或情感。

2.有利於孩子認識自己對人、事的理解和要求與現實的差距,促使其自我思考,勇敢面對現實,從而改變原有的行為或認知。有些孩子在認知上存在誤區。不願承認現實,喜歡躲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不敢承認自己與現實的差距。逃避雖然使他自尊心暫時免於受打擊,但是從長遠來看有可能會給他帶來更大的傷害,這個時候就需要使用面質。

3.有利於孩子認識到自己認知方式與思維方法的誤區,消除其認知方式中的某些片面性與主觀性。正如認知療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貝克所說:「適應不良的行為與情緒,都源於適應不良的認知。因此,行為矯正療法不如認知療法。"可見,由於孩子在認知方式與思維方法上存在誤區,會造成行為及情緒上的問題,但是孩子卻認識不到這種誤區,這時就需要應用面質,使其意識到自身的問題所在,從而加以改善。


推薦閱讀:

2018年我們會更好嗎?
學困生的心理剖析及轉化
你因為什麼想要放棄一段友情?
愛與被愛,你會選擇誰?
20歲小伙墜亡暴露人性:永遠不要低估人性的惡

TAG:錯誤 | 教育 | 育兒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