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浪人"是什麼人?


近代中日關係史上的「日本浪人」群體,是日本明治時期浪漫主義思潮所孕育出來的「棄兒」。中日甲午戰爭以來,他們影響了日本政府對華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在中國辛亥革命時期,他們起到了某種積極的作用;從五四運動開始,他們傾向於日本的擴張主義政策;在日本大舉侵華之前,他們徹底蛻變為日本帝國主義的幫凶、走狗和馬前卒。

何謂日本浪人?

從明治維新到二戰結束,在日本國內和國際的各種條件下,受歷史地理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影響,產生了日本浪人群體。岡部牧夫在《日本史大事典》中,用很大篇幅解說了日本浪人的情況。

岡部先是首先給日本浪人下了定義:「所謂大陸浪人指的是從明治初年到中日戰爭日本戰敗投降這一時期,以中國為中心、居住、遊盪在大陸各地,策划了種種陰謀的一群日本人。」

日本浪人們行動是多樣化的,無論是侵略還是友好,其中也有抱著某種政治理想的人等。在當時,他們希望將自己的想法影響作用於日本對外政策的制定與實施,使日本成為亞洲的強國。如果單純強調『浪人』這一側面的話,他們之間也包含著一些國家一世稀薄的投機分子以及地痞無賴。另一方面,又包括官吏、軍人、普通日本移民和有識之士。然而,這其中的一部分人,對外辦理公務,有固定的工作,但暗地裡卻在策劃陰謀活動。因此僅從職業上將其與日本浪人加以區分,有點輕率。

明治維新後,破落武士階層和富於冒險的企業家們來到中國,從這些之中產生出了日本浪人的原型。他們一港口城市的日本商鋪為跳板,偵查中國各地的風俗習慣、政治經濟情況,在軍部直接或間接的支持下,從事諜報工作,如調查中國的軍事地理,手機各個經濟區域的情報。日本浪人大多和玄洋社、黑龍會、東亞同文會等國家主義團體或亞洲主義團體有關聯。在中日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日本浪人發揮了很大作用,他們從事翻譯、間諜工作,積极參与了各種破壞活動。

中國辛亥革命後,有的日本浪人給中國政府機構或軍閥當顧問。隨著時代的推移,其作用也開始變得多樣化,在日本政府或省部、軍方、正當、企業等特定資金的援助下,積極從事收集情報和爭奪權益的活動。尤其是陸軍的各個特務接管,驅使日本浪人從事諜報和策劃陰謀。比如,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滿鐵)是日本侵略中國大陸的支柱,他們就豢養了一大批日本浪人。

但是,隨著中國國民革命的發展壯大,軍閥割據局面被打破,日本浪人的活動空間越來越窄。特別是在九一八事變後,一直到中日戰爭全面爆發,日本的對華政策轉變為在佔領地建立漢奸傀儡政權、日本的行政部門直接派遣官吏或顧問,日本浪人也就被納入到了這種體制之中。

近代中日關係的不平等,日本的政策取向是佔領、統治中國。而日本浪人就是在這種政策和體制下滋生出來的在外日本人的「畸形兒」。其言行時常在挑動著青少年們的浪漫與幻想,煽動異國情調和施展抱負的念頭。進而,鼓吹蔑視中國的思想觀念。

日本浪人這個特殊時期的特殊產物,自中日甲午戰爭至二戰結束,日本浪人扮演了極不光彩的角色。他們逆歷史潮流而動,禍害了中國半個多世紀。公正客觀地將,萌芽時期的日本浪人即是「先天不全」又是「發育不良」;發展時期的他們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冒險精神,甚至還帶有一定的積極意義;隨著時代的變遷,他們不但改變了行動取向,而且從精神上也發生了蛻變。最終,在滾滾向前的歷史洪流中,臭名昭著的「日本浪人」被徹底掃金了歷史的垃圾堆。


日本浪人被我們廣為熟悉,源於海量的影視劇。他們往往身穿日本傳統的和服,腳蹬一雙木屐,腰上隨時掛著一把佩刀,留著怪異的髮式,眼神里透著凶光,整天遊盪於各個角落。這類人喜歡逞勇鬥狠,惹事生非,到處找人比試武藝,一副天下第一,永不服輸的面孔。

(日本浪人劇照)

一、日本浪人是如何產生的?

日本浪人的前身是日本的武士。在德川幕府時代,日本的統治階層將日本人分成了四個等級,分別是「士、農、工、商」。這一點和中國是一樣的,不過解釋不同。其中的「士」就是泛指武士階層,屬於當時日本的統治集團,另外三個階層則是被統治的人群。

1868年,日本天皇睦仁即位後,著手對日本進行了一系列旨在加強資本主義進程的改革,史稱「明治維新」。在這場聲勢浩大的改革中,受到衝擊最大的就是武士階層,他們被削除了番號,沒收了土地,取消了一系列特權。

這個群體中的一部分上層貴族依靠早期盤削的資本,轉而成了地主、資本家或銀行巨頭。中層武士則憑藉廣泛的人脈關係成為了自由職業者。但大部分被長期豢養的底層武士,則失去了生活依靠。加上自身又缺乏謀生的技能,所以整日遊手好閒,一事無成,徹底淪為了社會的「棄兒」。

於是,日本浪人便由此產生了。這個群體在日本「明治維新」之後達到了峰值,據說有近10萬人。

(明治維新時期的武士)

二、日本浪人的侵華罪行。

在日本的侵華戰爭中,眾多的日本浪人成為了侵華急先鋒,紛紛來到中國,對中國人民犯下了累累罪行。

在日本佔領東北後,大批浪人隨著日本移民來到東北,不但參與了對東北抗日活動的血腥鎮壓,還對佔領區的人民進行了殘酷剝削和掠奪。

日本在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後,曾僱傭了很多的浪人,給予他們「顧問」、「咨議」等頭銜,幫助日本統治東北。這些人本來就是地痞流氓,一旦手中有了些許的權力,便耀武揚威,不可一世。

每逢秋末莊稼收穫時,這群人便帶著一群日本憲兵,來到中國百姓的田間地頭,強行掠奪老百姓辛勞一年的成果,勒令百姓將糧食運到浪人們的住所。如果遭遇反抗,日本浪人便會夥同憲兵將反抗之人抓回憲兵隊,輕則施以酷刑,重則殺頭示眾。曾有幾位血氣方剛的農民實在無法忍受浪人的剝削,在半夜聯合起來,潛入浪人的住處,殺死了幾個浪人。結果遭到了憲兵的瘋狂報復,他們居然動用了山炮來對付手無寸鐵的老百姓,不但將整個村子夷為了平地,還殺死了村子裡所有的青壯年。

(抗日時期的日本憲兵)

這些日本浪人,還經常巧立名目,大肆收刮民脂民膏。

他們經常在百姓婚喪嫁娶的場合突然出現,以聚眾滋事為由,收取費用。老百姓敢怒不敢言,只好交錢打發他們,以求息事寧人。浪人強迫百姓交錢的名目繁多,諸如「衛生費」「治安費」「人口統計費」「土地租賃費」等等。

除了這些明目張胆的掠奪外,日本浪人還大肆販賣毒品,從中謀取暴利。

大批日本浪人在中國開設煙館,通過強迫、引誘等手段,培養了很多的「癮君子」。不但從他們身上榨取血汗錢,還迫使這些人從事販毒,把毒品滲透到百姓中間,讓民眾成為浪人們的提款機。然後,再利用這些不義之財,大肆收購和搶佔百姓的土地,讓百姓淪為他們的長工,到浪人的農場辛苦勞作,繼續為他們創造財富。

日本浪人最令人髮指的罪行是販賣中國婦女。

他們在中國形成了一個販賣婦女的鏈條,先由浪人在各地物色年輕且有姿色的中國婦女,強行將她們賣給販賣婦女的株式會社。再由株式會社轉賣給各大青樓妓院。幾年時間,就有數千婦女慘遭日本浪人的毒手,淪為妓女或慰安婦。

總之,日本浪人是一個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社會毒瘤,他們對中國人民所犯下的罪行,絲毫不遜於日本正規軍。給中國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罄竹難書。

(參考資料:《日本浪人禍華錄》)


日本浪人,簡單的說就是砸了鐵飯碗的下崗武士。

先通俗易懂的說說武士。在日本的平安時代以前,天皇手底下的兵都是招募的普通老百姓。但是,天皇家也不富裕,養不了這麼多人,所以那時候在天皇手下當兵,你要自己解決吃喝問題!啥?連軍糧都吃不上?那有啥意思!

天皇也覺得這樣不行,整的大家都不樂意,而且招的這些人也沒辦法回家種地,耽誤了多少口糧……於是,天皇慢慢的就不這麼幹了,兵少了,素質也不咋地。

那打仗咋辦?天皇只好找那些土豪劣紳幫忙。各地的土豪劣紳家大業大,都自己雇了不少保安,看家護院,也能充當打手。

既然幫著天皇打仗,那你總要給點面子吧,打完仗好處給一點,獎狀該發也要發。於是,地方豪強慢慢的崛起了。有錢有地位了,就請更多的人,打造專屬保安團。慢慢的,慢慢的,就形成了武士階層。

直到天皇沒本事幹掉地方勢力,武士階層的重要地位慢慢的形成了。

日本的特點是什麼呢?地少人少資源少。所以,這種情況下想發展出像樣的文字和文化有點困難。

所以,必須要找中國學習。到了德川幕府時代,武士階層掌權了。就學著中國搞了「士、農、工、商」幾個階層。「士」成了日本社會的最高階層。

咱們理解的「士」,那就是讀書考科舉當官的,地位很高。但是日本那時候普通人吃飯都成問題,還想讀書?再說了,文化這麼貧瘠,讀啥書啊?

於是,肯定發展不出中國的讀書人階層。於是,日本的「士」,就成了武士階層。

這樣一整,武士的地位就非常高了啊!一堆特權:有俸祿、能擔任官職、能接受教育,最關鍵的,要是覺得老百姓對自己不尊重,可以直接拔刀咔嚓了人家。

幕府統治時期,武士的生活過得還不錯。但是到了後期,老百姓怨聲載道,社會混亂,大家起來鬧革命了。

然後,就有了著名的明治維新。各地的土豪劣紳都混不下去了,武士階層的特權也沒有了。

這是雙重打擊,不僅下崗了,身份地位也一落千丈。原來能跟著主人吃飯,現在呢?走吧,扛著行李去流浪——「浪人」出現了。

浪人可不是什麼正面形象,好吃懶做。為了吃飯,有些浪人就成了地痞流氓,無惡不作。有些願意低下「高貴的頭顱」,被人僱傭了幹些體力活,或者是打打強盜之類的(就像《七武士》里那樣)。

更多的直接被日本軍部雇了去,在對外侵略時來到中國,繼續無惡不作。

總之,真實的日本浪人不是什麼褒義詞,他們這群人就是地痞流氓,在日本也屬於被看不起的一群人。


日本「浪人」,最早屬於低層的武士。日本古代有養武士的傳統,那些被主人趕出家門的武士,或者因為主人戰敗、失勢導致不得不離開原來的主人家族,又沒有新的主人願意收留,只得居無定所到處流浪,這便產生了一個「浪人」階層。

江戶時代,日本法律規定,沒有得到原主人的許可,任何人不得收留他以前的武士極盛時期。後來更嚴格規定,家族這間不得買賣武士。這使得社會上浪人的數量迅速上升。在那一時期,能確知的「浪人」,就高達近20萬。

一部分「浪人」靠給富人當保鏢、為商家運送貨物維持生計,更多的則淪為打家劫舍的土匪,或者加入地方犯罪組織充當打手、小偷、走私犯。所以,「浪人」在日本,也早就不再是行俠仗義、忠貞為主的武士,而成為作姦犯科、霸佔婦女、搶人錢財的社會流氓。

隨著19世紀後期日本向外擴張,這些無家可歸、無所依附又能打能斗不怕死的「浪人」,一部分被軍部徵召,成為侵略亞洲各國的急先鋒。另一部分沒被徵召在國內混不下去的,也來到日本佔領的國家和城市,冒險淘金。

如中日戰爭及二戰前,我國東三省、青島、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就常有日本「浪人」,到處惹事生非,作威作福。「浪人」們一般身佩兩把劍,有時還有其他武器。最窮的浪人,無劍可佩,往往只得攜帶兩把短匕首,或者以一根拐杖充數。

二戰日本戰敗,整個國家一片廢墟,「浪人」也從此消失。


浪人,放在中國,這叫遊俠,叫流寇。

浪人,放在歐洲,這叫光蛋騎士。

中國的浪人。

相對而言,我國較早廢棄了分封制,實現了大一統,所以,我國的浪人群體,早在秦始皇時代就煙消雲散了。

春秋戰國時期,有一些人算是浪人群體。這就是墨家。

墨家的前身是遊俠,春秋的刺客專諸,要離,眉間尺就是這方面的代表。

到戰國時期,墨家成為有組織的暴力團體,這些團體有自己的政治主張,有龐大的情報體系,各國都不敢小覷他們。

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為之所死也。墨家的紀律性和思想性,讓它成為那個時代「沒有領土的國家」,古往今來只有條頓騎士團與他相媲美,只不過條頓騎士團是戰爭販子是僱傭軍,而墨家是和平使者。

秦始皇一統天下後,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國家制度,墨家和遊俠失去了生存土壤。尤其是編戶齊民制度,讓農民束縛在土地上,全國在沒有出現大量流浪的人,一旦出現,那就是流民流寇,一定要徹底鎮壓下去。

歐洲的浪人。

歐洲的浪人,叫做光蛋騎士,主要存在於在11世紀。那時候西歐生產力大大提高,貴族人口膨脹,按照爵位制度,長子繼承土地,其他的貴族子弟只能得到一些錢財。這樣失去土地的騎士們,雖有尊貴爵位,卻沒有賴以為生的土地,被人譏笑為「光蛋騎士」,只好出去創業。

光蛋騎士們,在教會的召喚下加入了十字軍,多次東征,在南歐西亞一代從事燒殺搶掠的勾當,和我們封建朝廷的流寇也差不多。

日本的浪人。

浪人,就是日本幕府時代脫離籓籍,到處流浪居無定所的日本武士。

從公元13世紀到19世紀,相當於我國的元明清三代,是日本的幕府時代,將軍設立幕府成為軍政府,各地由大名統治,這種統治體系下有很多「武士」成為他們的打手。但是有很多武士被主家驅逐,失去封地,到處流浪,就成了浪人。

日本浪人曾在明朝成為倭寇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經過武士訓練,有較強軍事才能的人群進入我國東南沿海,恰好我國海禁政策造成大量失業的漁民和商人,二者結合,就形成了倭寇。隆慶開關後,倭寇就徹底解決了!但仍有一部分浪人成為海盜,威脅東南沿海安全。

日本浪人在明治維新過程中作為一個群體消失了,但這些人很多加入了黑龍會等組織,長期在中國,東南亞甚至更遠地方從事情報刺探,煽風點火等行動,成為日本侵略他國的急先鋒。

日本是一個崇尚武力的戰鬥民族,直到現在,日本國內還有很多暴力團體,比如山口組,被稱為世界三大黑幫之一。

在日本,黑社會組織是合法的,所以至今日本仍然還有浪人!


岡部牧夫在《日本史大辭典》中給浪人下了一個定義,即所謂浪人就是指從明治初年到日本戰敗投降這期間,遊盪在中國各地,策劃種種陰謀的一群日本人,比如明治時期的岸田吟香、荒尾精,昭和時期的小日向白郎等等。

渡邊龍策的《近代日中民眾交流外史》講述了很多日本浪人的故事,並分析了日本浪人產生的原因。

首先,日本當時的一部分年輕人受了對外侵略的影響,妄自以天下為己任,試圖搞點大事情。而他們在日本沒有職業、沒有未來,所以千里迢迢來到中國。

中村義大致也同意此說,他認為明治二十年是日本浪人的誕生期,因為當時日本內憂外困,日本知識分子有了深刻的危機感,於是浪人應運而生。

在辛亥革命時期的日本浪人,形象還是相對正面的,一部分日本浪人對於侵華持反對態度,給了日本政府很大壓力。

但是一戰後,日本浪人處於一個變質期,開始支持日本的擴張主義,成為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幫凶。


日本的「浪人」,就是流浪的人的簡稱。而這裡的人,指的是破產失業的武士。日本武士是日本社會中一個特殊的階層,相對於平民而言,日本的武士具有很大的特權。比如,如果武士認為平民侮辱了他的尊嚴,可以拔刀殺死平民,而不必承擔任何責任。日本的武士依附於日本的大名,也就是日本的諸侯。大名,是日本的一種對大封建領主的稱謂。日本歷史上曾經有過一段戰國時期(1467——1590),在這一時期,各個大名之間混戰不已,一些在地方上擁有實權的幕府中、下級武士和國人領主,乘機擴充力量,形成了獨立於幕府體制之外的大封建主,即戰國大名。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織田信長就是一個大名。我們可以把織田信長比為曹操。大名就是在日本封建割據的軍閥勢力。武士就是給大名打工的人。武士這個階層存在了很久的時期,從公元10世紀,一直到公元19世紀,武士階層一直在日本的國土上活躍著。日本武士還可以稱為「武侍」,這個「侍」就是點名了他們的工作性質,也就是侍奉封建領主的。說穿了,就是軍閥的打手保鏢。19世紀60年代,美國軍艦闖入日本沿海,震懾了日本全國。日本幕府由於無力對抗,威名下墜,很快被推翻了。隨後,日本開始了一場變革維新運動,大量的封建領主的土地被開發,農業經濟讓位於工業經濟。由於封建領主的勢力的衰亡,也就養不活那麼的武士。這些失業的武士就四處流浪,成為社會不安定的力量,也就是「狼人」。大量的日本武士「浪人」到了朝鮮和中國,據統計,數量多達二十萬人。之後,浪人還成為日本侵略他國的工具,犯下了很多罪行。


日本浪人從本質上講應該是落魄與破產武士的稱呼,對於浪人的產生應該從日本的社會階層結構與武士文化來分析。

在日本明治維新以前的社會結構分五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天皇,天皇雖然沒有什麼實權但無論誰掌權當幕府大將軍(征夷大將軍、關白)都沒有取代的野心與必要。第二層次是幕府大將軍,幕府大將軍雖然掌握中央政權與大量幕府武士(家臣及一部分土地但日本各地大大小小的數百個大明(番鎮主)也有相當大的獨立權力他們僅僅需要每年向幕府交納貢金貢米其他的事物幕府並不過問。第三層次就是大明(番主)也養了大量的武士用來與其他番鎮爭鬥自保,番主可以任意的支配自己土地上的一切資源,除了向幕府大將軍交納貢米貢金及大規模戰爭出兵助戰之外其他的事物幕府無權過問。第四個層次是農民,除了向幕府大將軍番主交納貢米之外還有出勞役戰時當小兵(足輕)的義務,武士的社會地位遠在他們之上甚至於可以不敬之罪的理由斬殺農民。第五個層次是商人,商人的社會地位在當時的地位可以說是最低的僅高於賤民,除了要交納高額賦稅還要忍受武士的刀下之威。

在德川幕府晚期由於各級武士階層的不斷壯大與爭鬥及各地番主的經濟差距擴大有些番主已經是拿不出足額祿米給武士,再加上日本武士文化中找敗武士有剖腹自殺的傳統一些戰敗武士不敢自殺於是有些武士從而到處流浪搶劫作惡,這類人就叫浪人。所以在日本的文化中浪人是不被大家看的起的(香港片中美化了他們)。

在幕府未期美國海軍黑船事件中有些浪人找到了為自己翻身的理由,於是在倒幕運動及後來的明治維新中成為了中間力量,在倒幕戰爭與西南戰爭中浪人起了很大的作用。在這一時期西鄉隆盛、福澤諭吉、大久保利通等都是浪人的傑出代表。


「浪人」,這個特指武士的詞並沒有隨著其歷史退場而成為死語。在現代日本,「浪人」一詞是指沒通過考試繼續復讀的學生。復讀一年的叫「一浪」,兩年的叫「二浪」等等。「浪,滄浪水也」(《說文》),除了流動不居的不安定感之外,其實還含有「新的機會」和「無限可能」這樣正能量的含義。

歷史上,「浪人」一般是指大名家敗落後,作為其家臣而失去工作和俸祿的武士。在江戶時代初期,這樣的失業武士是很多的,大多是因為主人站錯隊,打了敗仗被殺(比如大劍豪宮本武藏之類),之後家臣作鳥獸散,於是遊手好閒,成為社會閑散人員。在「浪人」之前,最開始使用的漢字是「牢人」。這個「牢人」本是「牢籠人」的略稱,而「牢籠」則有「苦悶」「煩惱」之意。失業後如何解決生存問題,其苦悶和煩惱是可想而知的。但「牢籠」還有「關進囚牢」的意思,這當然不會被人喜歡,所以用了讀音相同的「浪人」來替代。「浪」又有流浪、放逐的意思,至少讓失業者們保住了體面。

江戶前期,浪人是可以選擇在別的大名家就職的,可惜天下太平,無仗可打,武士這種「公務員」的職位越來越少。浪人們便不得已要靠自己的特長和手藝吃飯了。武士的立身之本,當然是兵法和武藝。所以,也就出現了如由井正雪、丸橋忠彌這樣,為推翻幕府而在江戶市中開設私塾和道場的浪人。還有一些浪人出了家,成了「虛無僧」(禪宗一支派的「普化宗」的僧人),整天晃著尺八到全國各地化緣。有些文化的浪人選擇成為寺子屋的老師,成為民間基層教育工作者。還有的乾脆拜師學醫,成為受人尊敬的白衣天使。有了正經職業,浪人也就不「浪」了。

幕末維新期是另一個「浪人」高產的時代,日本國內的權力爭鬥和新政府翻天覆地的變革讓大部分武士丟了飯碗。許多武士選擇與政府同流合污,加入了軍隊,成為警察,重操舊業。更有甚者響應國家號召,深入中國大陸和亞洲其他國家,從事間諜工作,號稱「大陸浪人」。而沒機會實現再就業的浪人則很容易拉幫結派,成為反動勢力或無政府主義者。還有一小部分看清了世態炎涼、人情冷暖,拿著暫時沒被政府沒收的劍到處流浪,繼續尋求武學的奧義,「流浪的劍心」是日本武士最後的浪漫的縮影。


那些失去主家俸祿的武士,被稱為浪人,通俗來說就是類似於僱傭兵。從武士到浪人的變化,也反映了日本社會結構、國內局勢和文明開化的歷程。

鎌倉幕府之後,武家主政,天皇虛位,僅僅成為精神象徵。每個大名都會豢養一批效忠於自己的家臣、部將與武士,此時社會結構呈現出強烈的封建特質,武士成為一個社會階層,被稱為「武家人」。

社會穩定時期,武士招納需要巨額經費。此時,所謂浪人就是失去主人奉養、沒有封地的武士,到了德川幕府末期,這一群體大量出現,情況更加明顯,有多重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隨著戰爭減少,各藩承平,藩主對武士的需求越來越小,經費有限,導致大量武士失業,浪人數量猛增。當然,武士與家主關係惡化、犯了錯誤、受排擠、政見不和等因素也是失去藩籍與祿位的原因之一。第二個原因是德川幕府後期,日本人口數量急劇增長,鄉村土地規模和開墾速度跟不上人口變化的速度,農村許多人生計堪憂,難以為業,逐步遊盪鄉里,成為浪人。也就是說,人口集中增長形成了流民群體,從而訴諸組織化、暴力化,他們被認為是假浪人。

第三個原因是明治維新之後,還政於天皇,版籍奉還、廢藩置縣,尊王攘夷,經過了西南戰爭,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廢除了武士等級。大部分底層武士難以適應西式的訓練,逐步邊緣化,成為寄生於社會的痼疾,慢慢被文明所拋棄。其實,明代中後期東南倭寇之亂,就有大量浪人參與,如薩摩藩等地浪人。幕府體制逐步瓦解,武士生存的土壤不復存在,一些武士轉為社會苦力、土匪、海盜或保鏢,流入社會底層,生計艱難,有積累的大武士會置辦自己的產業,但數量比較小。通俗的說,浪人就是「沒錢沒工作的可憐人」。

為了生計,浪人不擇手段。晚清以來的東北爭端、日俄戰爭乃至日本侵華戰爭,一些北部浪人就起了「急先鋒」的罪惡作用。他們沒有固定產業,不務正業也基本沒有本業可務,頗具革命與冒險精神,唯利是圖,行蹤詭秘,團體合作,對國內輸送情報,繪製軍事地圖,實施戰略滲透,是一個不可小覷的群體。

實際上,自德川幕府末期開始到明治維新後不久,幾十年時間浪人勢力已經解體,不少浪人就是社會的流民和失業者,他們秉持所謂武士精神,在戰亂時期,不免成為軍隊戰略的幫凶與先鋒力量。此時的浪人已經與武士階層沒有延續關係了。

古代日本文化脈絡中本來蘊含著對武士階層的崇拜與讚譽,任俠英雄,武功高強,為了道德信義不顧一切,對主家忠誠。但隨著社會變遷,戰國一統,秩序承平,武士轉化而來的浪人逐步演變為「二流子」、流氓的形象,為廣大民眾所厭棄。在當代日本社會,浪人是指代那些高考、考研或考博士失敗的復讀生,考了一年叫一浪,兩年叫二浪,多年叫多浪。這側面反映了浪人稱呼實際上與缺乏經濟來源、居無定所乃至沒有本業息息相關。


推薦閱讀:

這種蟹要長10年才能吃,在日本被奉為神品!
教你如何千元買LV中古包,親測30多家中古好店綜合評價!
是否所有留學生都認為日本社會壓力大?
京都美味懷石料理[千ひろ(千弘)]

TAG:武士 | 歷史 | 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