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都打到莫斯科了,日本卻不去幫一把反而去打自己招惹不起的美國這是為什麼?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本質上,日本和德國都是為了自己,結盟只是暫時的。
對於日本來說,攻打蘇聯只是對德國有利,對他們沒有好處。
日本既然參加了世界大戰,又加入軸心國序列,也就意味著遲早要和英美法為敵。
那麼,日本就必須獲得持久作戰的資源。
但當時日本極度缺乏石油,遠在歐洲的盟友德國和義大利也是幫不了他的。
那時候,整個東亞和東南亞,只有荷蘭控制的印尼才有大油田。
所以,日本想要維護自己的軍事、政治利益,就必須不惜一切代價奪取油田,不然強大的聯合艦隊和陸軍都將是廢鐵。
然而,蘇聯的油田在高加索地區,日本無論如何也是打不到那裡。
如果日本參加攻擊蘇聯,最好的結果是佔領蘇聯遠東和西伯利亞的部分地區,可能佔領外蒙古。
然而,這些地方都沒有開發,至少需要15到20年以上的投資開發才能夠利用這裡的資源。
遠水救不了近火,日本得不到石油資源,所以他根本不能北上去打蘇聯。
如果這麼打了,等到美國打過來,日本還是得完蛋,得到了西伯利亞、遠東還是得老老實實的吐出來。
所以,日本當時要麼是從中國撤軍服軟,放棄對其他領土的要求;要麼就只能拚死攻擊美國,玩命的賭一賭。
再沒有第二條路可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意、日三國組成法西斯聯盟,妄圖瓜分世界,奴役世界人民。德國作為法西斯集團中的老大,他橫掃歐洲與北非,戰鬥力十分強悍,但是在蘇聯的斯大林格勒遇到了蘇軍的頑強抵抗,進退維谷。當此之時,日本為什麼不出兵攻擊蘇聯,助德國大哥一臂之力呢?我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其一、蘇聯與日本經過若門坎戰役後,達成了某種協議,兩國互不攻擊。1939年在當時的滿洲與蒙古的邊界諾門罕發生了蘇日戰爭。在戰爭中蘇聯代表蒙古國,日本代表偽滿洲國,雙方都戰死了一萬兩人,從戰略層面上講日本關軍東戰敗;從損失角度上看,蘇聯的損失遠遠大於日本。此戰後蘇日雙方都忌憚對方實力,因此並沒有向對方正式宣戰並擴大戰爭規模。蘇日在此戰後一直維持和平狀態。
其二、日本北上攻擊蘇聯意義不大,當時德軍在斯大林格勒已經處於崩潰邊緣,日本北上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反而有可能被蘇軍全殲。德軍進攻蘇聯之初是順風順水,投降德軍的蘇軍都有五百萬之眾,因此德軍沒有要求日軍協助攻擊蘇聯。等德軍陷入冰天雪地之中,有被蘇軍圍殲之時,日本也不願意去招惹蘇軍,畢竟蘇聯有能力反攻日軍,而日本資源不多,不能抵擋蘇軍。
其三、日本招惹美國在先,德國攻擊蘇聯在後,日軍身陷中國戰場和太平洋戰場,無力支援德軍攻擊蘇聯。日本謀求中國領土從明朝後期就開始了,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9.18事變,開始侵略中國;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全面侵華,不久日本陷入中國戰場的泥潭難以抽身。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美日之間的太平洋戰爭爆發。自此日本兩線作戰,陷入困境,自身猶不可脫,更沒有兵力進攻蘇聯了。1942年7月德國法西斯先後動用150多萬兵力,企圖攻佔斯大林格勒,切斷伏爾加河並控制高加索地區,然後北攻莫斯科。也就是日本招惹美國在先,德國攻擊蘇聯在後,日本是無力援助德國的。
德軍打到莫斯科了,日本不去進攻蘇聯,而是跑去招惹美國,因為進攻蘇聯不符合日本的擴張計劃。
進攻蘇聯有什麼好處?即使日本打贏了蘇聯,佔領的也只是西伯利亞地區,最有價值的是遠東地區,但是這些地區不能向日本提供急需的石油資源,自從美國停止向日本出口石油,橡膠之後,日本的石油橡膠資源越來越緊張,而東南亞地區盛產橡膠,石油。
第二點是因為日本被打怕了,蘇聯與日本的諾門坎之戰當中,日本見識到了蘇軍強大的軍事能力,從此不願意再招惹蘇聯。
第三則是對德國這個盟友的信心,二戰前期,德軍所向披靡,在進攻蘇聯之前,德國橫掃西歐,蘇德戰爭開始後,僅僅幾個月,德國消滅了數百萬蘇軍,以進攻莫斯科的德軍實力而言,德軍似乎沒有失敗的理由,自然不需要日本幫忙。
南下北上兩個方向,日本選擇了南下,而東南亞地區屬於歐美國家的殖民地,歐洲國家在德國的進攻下大多滅亡了,無力制約日本在東南亞的軍事行動,唯有美國。
日本的計劃是偷襲珍珠港,一次性解決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軍事力量,在美國的軍力恢復之前,日本佔領整個東南亞甚至澳大利亞。
這和日本的擴張政策有關。在蘇德戰爭爆發前,日本曾兩次挑釁蘇聯:張鼓峰戰鬥和諾門罕戰役,但都是以日本的失敗告終。在日本的軍閥內部,始終存在著北上與南下的路線之爭。張鼓峰和諾門罕的慘敗,使南下派佔據了上風。再者,日德雖是同盟,但卻是同床異夢,它們其實是互相拆台的盟友。日本並不樂見德國的過分強大,德國亦是如此……於是,最終德日採取了各不配合的擴張行動。而最後,它們都被世界人民送上了審判台。(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屬於圖片創作者及始發媒體。)
一句話,計劃趕不上變化。
日本和德國當初結盟的時候,目的很明確,就是前後夾擊前蘇聯,然後讓前蘇聯倒台,只不過在對付前蘇聯的時間問題上兩個國家出現了分歧。
德國原先他的目標是法國和英國,這個時候日本人將重兵集結在東北地區。此時此刻,日本人可以盡全力的去對付前蘇聯,但是德國人不行,德國人如果進攻前蘇聯,英國,法國直接跟他開戰,直接打到柏林這個時候德國人等於給他人做了嫁衣。
所以我們發現日本人跟當時的前蘇聯打個熱火朝天的時候,這個時候德國人派出自己的軍事指揮官跑到當時的前蘇聯去學習,並且在這之後,德國和前蘇聯之間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一下子在諾門坎之戰裡面把自己的關東軍精銳賣出去的日本人,可以說成了小丑為什麼?你興沖沖的找別人合作去攻打前蘇聯,你自己軍隊派出去了,被人給吃掉了,別人的和你的敵人握手言和了。
此時此刻,對於日本人來講,絕對是一件掛不住的事情,所以日本人覺得我再去進攻前蘇聯,我就是傻子!
所以我們知道這個時候日本包括現在還存在於東北地區,就是那些要塞,這個時候,日本人已經把戰略從北上轉為南下。
不僅抽調大量關東軍精銳加入到了南下的兵團,比如說山下奉文這個人以前就是在關東軍裡面任職的,而且把整個東北地區經營成一個軍事要塞,防止前蘇聯進攻,也就是告訴前蘇聯我不想打仗了,(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我就想在這兒守著。
就在自己的要塞已經修建完畢了,軍隊已經駐紮進去了,聯合艦隊偷襲珍珠港的計劃已經放在了日本最高指揮部的手上了,軍隊已經在南方集結了。此時此刻,德國人進攻前蘇聯了。
德國人要求日本人趕緊進攻前蘇聯的西伯利亞,這樣的話,形成前後夾擊共同讓前蘇聯崩盤,日本人說我再信你,我就他媽的是孫子。
所以在當時。斯大林想要讓莫斯科地區的軍隊更加充實的時候,猶豫著到底要不要把西伯利亞的草原兵團給調回來的時候,這個時候在日本東京的間諜直接發過來一份電報,放心打,認真打,日本人絕對不會派一兵一卒北上!
你說這哥倆是不是有點兒搞笑的意思,但說實話,國家大的大局觀確實是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制定的,不能夠說因為你的盟友要你做什麼,你就跟著去做什麼,那你還不如做別人的附庸國呢,不過,日本人這個做法確實讓前蘇聯度過了最危急的時候。
至於說前蘇聯怎麼感激,可以去問一下當時被前蘇聯俘虜的60萬關東軍。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明明是盟友,為什麼在德國進攻蘇聯最需要盟友幫忙的時候,日本卻調轉槍口招惹美國,最終將美國引入二戰之中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無外乎:
一是日本很慫;
二是德日同盟很尷尬;
三是德日兩國各懷鬼胎。
為什麼這麼說呢?靜夜史認為:
1、蘇聯遠東軍團的存在是日本北北上的噩夢
雖然日本早在九一八事變後就開始逐步佔領了東北地區並進行了全面的經營,但是關東軍對於西伯利亞,一直非常謹慎。
1939年5月至9月,偽滿洲國軍隊和蒙古軍隊在蒙古諾門坎地區展開大戰。而背後的主角則是關東軍和蘇聯遠東集團軍。
雖然日軍打得很頑強,但還是被潮水般的蘇軍打回了原型。加上1938年慘敗的張鼓峰事件,關東軍心中留下了巨大的陰影面積!
此戰讓日軍認識到蘇軍強大的工業能力,比如日軍進行一個小時的炮擊已經非常設施,而蘇軍的炮火準備基本都是一個小時其,日軍的炮彈基數只有1.5,而朱可夫則至少有20。
所以,巨大的實力差距讓關東軍不得不考慮停止北進的計劃,隨後日軍開始著手向南進攻。
到1941年10月,德軍的前鋒已經抵達莫斯科附近,莫斯科戰役一觸即發,蘇聯陷入空前嚴重的危險之中。如果日本能配合德軍從西伯利亞發動進攻,在蘇聯受到德軍大軍壓境的情況下,日軍的進攻或許不會這麼慘!
但是日軍就是不敢行動。
不過關東軍的「謹慎」客觀上也保護了日軍的實力。因為遠東集團軍,在莫斯科之戰陷入膠著前,一直駐守在東北邊界。直到確認日軍不進攻蘇聯後,斯大林才放心得將西伯利亞師調往西部的莫斯科,這保證了莫斯科保衛戰的最終勝利。
而為了防備日軍的突然進攻,蘇軍招募大量的退伍軍人,組成二線預備部隊,同樣駐守在東北邊界,給日軍造成蘇軍確實一直都在嚴陣以待的假象。
日軍確實慫了!所以日軍始終沒有北上!
2、德日同盟關係面臨著各懷鬼胎的巨大漏洞
這個漏洞就是,如果德日取得了最終的勝利,該如何給德日兩國的地位定調?
所以一個詞形容德日同盟比較合適,那就是「聯而不盟」!
德日作為兩個侵略性極強的國家,不相互掐架就是萬事大吉了,就不要指望兩國能夠互幫互助,攜手消滅蘇聯了。畢竟日本也很忙的!
莫斯科會戰發起時,蘇聯已經被消滅了超過300萬軍隊,國防力量損失大半,和諾門坎戰役時期完全不同。如果日軍此時進攻蘇聯西伯利亞地區,蘇聯不一定能夠抵擋得住衝擊。
但是,此時的亞歐大陸油田位置在裏海周邊的蘇聯和伊朗高原地區,這意味著如果日軍和德國瓜分了蘇聯,那麼日軍要想使用蘇聯的石油等戰略物資,需要不遠萬里將使用運到遠東地區。
相比之下,德國則可以就近補充。
所以對於日本而言,幫助德國打蘇聯,真的就只是幫忙,自己完全達不到以戰爭幫助日軍擴大生產的目的,所以對於日本而言是賠本的買賣。
日本人不傻!所以日本人將目光瞄準了東南亞地區。
此時的東南亞地區,也分布著大量的石油產地,印度尼西亞的石油,是日本可以就近補充的能源。日本是個島國,也是自古以來的海洋強國,從印度尼西亞地區攫取石油,比千里迢迢去西伯利亞划算多了。
當然,當時的太平洋地區,即使日本不進攻美國,美國也會拿日本開刀,當時的美國已經凍結了日本在美國的資產,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將日本逼上了不得不做出選擇的地步。
而在日軍不敢挑戰蘇聯的情況下,向美國開刀是個不錯的選擇。依賴當時的海軍派佔了上風,二來當時的日本海軍確實有挑戰美國的資本。山本五十六認為,只要摧毀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就可以迫使美國坐在談判桌前,做出對日本有力的談判。即使再不濟,日本也可以獲得三年的空窗期,而這段時間正是日本擴張的大好時機。
所以日本認為,南下更有可行性。
作為小國,想生存,就要通過掠奪的方式,這是德日等小國的悲哀!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因為在日本看來,如果可以一次性消滅美國太平洋艦隊的主要有生力量,那麼打贏美國或是和美國進行談判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但是如果北上和蘇聯交手,日本不僅難以取得戰爭的勝利,甚至還會丟掉整個東北。日本最能拿出檯面的軍事力量是什麼?就是龐大的海軍力量,在美國的戰爭工廠發動前,日本海軍的實力僅次於英國,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二。所以,這就使日本高層對戰勝美國海軍有著「蜜汁自信;」所以日本高層認為只要殲滅了美國海軍在太平洋的主要力量,那麼控制著整個太平洋的制海權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但是面對蘇聯呢?日本陸軍就明顯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日本陸軍的武器裝備放在中國戰場上勉強算是好東西,但是放在蘇聯戰場上,那就是一堆過時的武器。現代戰爭打的從來都不是士兵的所謂的「強大的意志」,而是戰術理念和武器裝備;蘇聯在蘇德戰爭爆發前夕就已經有了成建制的機械化軍隊,而日本仍舊在搞一戰時期以步兵為主,戰車為輔的戰術,首先在戰術理念上就已經落後於蘇聯。
在三個五年計劃完成後,蘇聯一躍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工業國家;但是日本由於國土過於狹小的原因,工業水平也就得不到有效的發展,很多工業區還在肯明治維新的老本,這直接就造成日本與蘇聯在生產力和工業水平方面的差距。差距大到什麼程度呢?1945年蘇聯紅軍橫掃關東軍後,直接把繳獲的槍支彈藥全部運到蘇聯用來煉鐵,蘇軍根本就看不上這種落後並且做工還爛的武器。
在廣州和武漢相繼淪陷後,抗日戰爭陷入了相持階段,因此日本內部對戰爭的走向有著很大的爭執,海軍認為應該向東南亞擴張,實行「南進論」,陸軍則主張和德國同時夾擊蘇聯,實行「北進論」,誰也爭執不過誰,根本拿不定主意。因此,內閣最終決定在東北與蘇聯的交界處對蘇聯展開試探性的進攻,以確定日本陸軍到底有沒有實力對蘇聯實施進攻,之後便相繼爆發了張鼓峰事件和諾門坎戰役兩起邊界戰爭。當然,雖然這兩場戰役都是蘇聯取得了勝利,但是蘇聯卻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而日本方面也損失的不輕。之後日本決定先簽署《蘇日中立條約》以控制住局勢,之後再觀察德軍入侵蘇聯的狀況,如果德軍能夠在戰略上對蘇聯產生決定性優勢,那麼日本再決定出兵以配合德軍夾擊蘇聯。然而德國的表現卻不近人意,德軍沒能取得莫斯科戰役的勝利,這讓日本非常失望,以至於到了1942年希特勒要求日本出兵夾擊蘇聯時,日本都沒有答應希特勒的請求(小鬍子除了興登堡以外還沒求過誰啊)。
並且對日本來說,就算德日成功會師,打敗了蘇聯,日本又能獲得什麼好處?德國可以佔據著烏拉爾以西的所有地區,那是蘇聯的精華所在,但日本只能得到貧瘠的西伯利亞地區,那時候西伯利亞地區的戰略資源還沒被發現,對日本來說就是一塊爛地而已,沒有任何價值。憑啥大家都出力了,就你德國能吃肉,日本就只能喝湯?這種虧本買賣日本肯定不幹。
日本在東方戰場陷入了曠日持久的消耗戰,但同時,本國的戰略資源也已經接近枯竭;而東北地區的資源又不足以支撐著這個罪惡的戰爭機器的運行,所以日本首要的任務就是要掠奪更多的資源來維持戰爭機器的運作,就是俗稱的「以戰養戰。」日本海軍支持的「南進論」就是針對國內戰略資源枯竭的情況提出的解決方案,即通過戰爭手段,來掠奪英法在東南亞的殖民地以獲取更多的戰略資源。
但是,日本在東南亞的戰爭行為觸犯了美國的利益,美國針對這一情況對日本實施了貿易上的制裁,就是徹底切斷美國和日本之間的石油貿易;而制裁直接造成了日本的資源更加短缺。此時對日本來說,面前只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條是伴隨著資源的迅速枯竭把自己耗死,二是通過武力手段切斷美國在東南亞、澳洲和太平洋的勢力範圍,來保證日本在這些地區的利益不會受到損害。
毫無疑問,第一條路完全就是作死,內閣再傻也不會走這條路的。那麼日本此時只能走第二條路,那就是對美國宣戰,將美國在東南亞、澳洲和太平洋上的勢力範圍消除掉。那麼要消除掉美國的勢力範圍,(在日本看來)前提就是要徹底摧毀美太平洋主力艦隊,因此才爆發了皆在摧毀美太平洋艦隊的珍珠港事件。
不過,日本低估了美國的工業能力,日本當時還沒有意識到自己要對抗的是世界第一工業大國,是一個工業水平,工業規模,建造速度和總工業產值處於世界第一的國家。日本不僅沒能完全摧毀太平洋艦隊的任務,還直接促使了美國巨大的戰爭機器的運轉,這直接種下了日本在日後迅速跌下戰爭神壇的禍根。
德國入侵蘇聯,確實很想讓日本一起上,按照希特勒的如意算盤,德軍從歐洲一面進攻蘇聯,日本從亞洲的西伯利亞一面進攻,最後兩家會師。但是,日本卻並沒有按照希特勒的意圖走。在當時,日本國內軍方分為兩種路線,一種是進攻蘇聯,最後與德國軍隊會師,一種是南下,佔領東南亞,最後控制整個亞洲。為此,日軍在蘇門坎嘗試與蘇聯摩擦了一次,結果日本軍隊被蘇聯的坦克群碾壓的粉身碎骨,傷亡極其慘重,於是,南下派佔了上風。蘇聯不好惹,那麼就把這跟硬骨頭留給德國佬啃吧。日本開始把精銳部隊派遣攻佔東南亞地區。雖然,日本打不過蘇聯,對對付幾個東南亞猴子還是綽綽有餘的,甚至可以說是所向無敵,畢竟日本也是當時世界上五六個軍事強國之一,在亞洲是絕對的軍事第一強國。日本很會做政治宣傳,它對東南亞國家說,過去白人總是欺負你們,現在我來解放你們。以後我們一起干,把西方洋鬼子趕跑別說,這一招還真管用,很多東南亞地區都投降了日本。這樣一來,美國就坐不住了。在亞洲地區,一直是英國和美國的地盤,日本插這一刀,自然得罪了美國。於是,美國開始對日本封鎖海上貿易路線,日本沒有了資源,這個島國就要玩完,當然要跟美國拚命。過去美國在這裡是老大,日本是小弟,現在小弟想趕跑老大,自己來做老大,美國自然不能容忍它,就對日本不順眼。日本被美國威脅的緊,資源通過被美國掐斷了,也逼得它打算鋌而走險,放命一搏。
雖然說日軍去招惹美國並不是件明智的選擇,但是去打蘇聯則絕對是愚蠢的行為!
德國攻打蘇聯,日本能夠做得只是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日本對蘇聯資源的窺視其實比德國還要早,如果往前追溯的話至少可以追溯到1904年的日俄戰爭,當時的日本雖然沒有入侵到沙俄本土,但是也屬於虎口奪食了,在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佔東三省後就一直認為想要徹底解決中國問題,就必須解決蘇聯問題,為提防蘇聯軍隊幫助中國,在東北關東軍的數量急劇增加。
在1939年日蘇就外蒙問題進行了一場規模不算小的戰役,也就是諾門坎戰役,這場戰役可以說是日蘇在近代一場重要的作戰,儘管蘇聯慘勝,但是日軍卻損失慘重,日本史學家稱這場戰爭為日本陸軍史上最大的一次敗仗。
經過這一仗,日軍的北上之心受到了嚴重挫折,此後對北上就不抱有什麼信心了,當然,希特勒決定攻打蘇聯的時候,對日本來說未嘗不是一陣強心劑,軸心國的兩個國家在別人的國土上完成會師,進而爭霸世界,滿世界都是萬國旗,那種感覺,怎一個酸爽了得,但是,日軍很多人儘管好戰卻比較理性,日本當時做出的計劃是,如果德國打下莫斯科,則日軍北上,在1941年6月22日爆發的蘇德戰爭,到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美國珍珠港,實際上也是在看蘇德戰爭的表現。
結果希特勒並未能攻下莫斯科,一直到1942年4月,德國不但沒打下來,反而慘敗,在整個1941年的冬季作戰中,德軍損失高達110萬人,戰況不太樂觀。如果德國開局比較好,並且打下莫斯科,則日本很可能做一次錦上添花的行為,對蘇聯遠東軍事集團進行牽制,增加一下蘇聯的壓力。
想要日本也打到莫斯科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其實只要看一眼地圖就知道,從日本別說是打到莫斯科,就是日本的交通運輸方式走到莫斯科都極為不容易,尤其是蘇聯天氣極端惡劣,將上百萬的陸軍扔到蘇聯,簡直就是在冒一場巨大的風險,而且遠離日本本土,沒有海軍支援,空軍也很難企及,一旦蘇聯壞掉了鐵路,日軍根本完成不了對蘇聯的入侵。
所以,兩國在蘇聯會師的想法也就想想算了。
如果日本想要遠征蘇聯,那必然是大手筆,當時日本要是深入蘇聯,則後被必然暴露在美國的攻擊之下,儘管當時美國每參與到戰爭中,但是通過租借法案,美國實際上是盟軍最大的武器贊助商,現在凍結了和日本的貿易,尤其是把石油給掐了,日本對美國就更加提防了,如果是那樣的話,對日本決定是一次滅絕性的打擊。
招惹美國實際已經是破釜沉舟之舉了實際上日本最厲害的並不是陸軍,而是海軍和在航母上的飛機,在對侵華戰爭中,日軍已經投入大量的陸軍,反而是海軍一直沒有用武之地,在這樣的情況下,再進行陸戰,海軍都坐不住了,日本一直認為自己是海洋大國,所以花費了大量的軍費不幹活,放誰也掛不住啊。
尤其是日蘇在1941年4月13日已經簽訂了日蘇中立條約,儘管日本並不是什麼守信用的民族,但是反手就去撕毀條約也實在有點說不過去。
在資源如此緊張的情況下,日本只能是打東南亞的主意,但是東南亞是英國和美國的勢力範圍,日本人的腦袋還是挺有迴路的,地盤不是你的嗎?我直接干你,然後你讓妥協,這樣美國就能把東南亞讓給他了。
1941年日本不去夾擊蘇聯,反而南下攻打美國,主要原因一是怕打不過蘇聯,二是急需獲得東南亞資源,三是低估了美國的戰鬥力,四是內部派系鬥爭。
1941年的前幾個月,德軍在蘇德戰場上勢如破竹,殲滅蘇軍數百萬,直逼莫斯科城下。這時候,日本未能夾擊蘇聯的遠東地區,反而南下進攻美國,招惹了龐然大物。此舉令不少德粉扼腕而嘆,恨日軍不懂風情,錯過了幫助第三帝國統一全球的大好機會。
實際上,日本並不是傻瓜(雖然戰略上確實有些糊塗)。他們這樣選擇,自有其道理。
首先,日本擔心打不過蘇聯。
日本軍閥對於自身戰鬥力總是喜歡高估,但一旦挨了教訓後又會對敵人過於忌憚。歐戰正式開始之前,日本關東軍和蘇聯遠東部隊已經發動了兩次衝突,即1938年的張鼓峰和1939年的諾門坎事件。那兩次戰役中,以步炮兵配輕型坦克為主的日軍,充分見識了歐式摩托化部隊配空軍的厲害,在蘇軍火力下一敗塗地(雖然現在披露蘇軍傷亡也不少)。那一戰,可以說給日本留下了心理陰影,覺得蘇軍太厲害,擅自去動很危險。卻沒想到美國可能更厲害。
其次,急需獲得東南亞資源。
在抗戰爆發之初,由於常工沒有宣戰,雙方並未處於戰爭狀態,所以美國繼續給日本賣石油、橡膠、廢鋼鐵,不亦樂乎。但是等到1939年歐戰正式爆發,加上德意日三國結盟,那麼日本就站在了美國的敵對陣營。這時候,美國雖然尚未宣戰,但一方面支援英國對抗德國,另一方面也開始卡日本的進口。而日本區區一個島國,被卡主了石油橡膠的進口,就等於抽調了戰爭的餘力,面對中國的戰爭泥潭將會陷入滅頂之災。於是日本非常憤怒,覺得美國出賣了他們。為了能繼續戰爭,必須奪取來自東南亞的石油、橡膠等戰略物資。而這就必須打破當前東南亞地區美英荷等國的聯防體系。
這麼著,為了能繼續打下去,日本選擇了向美國開戰。
至於北上,就算能打贏蘇聯遠東部隊,冰天雪地能得到啥東西?還要跨越西伯利亞去幫助德國捅屁股,然後讓德國佔領歐洲部分撿便宜?算了吧!
其三,低估了美軍的戰爭潛力
二戰前,根據華盛頓條約,世界五大海軍強國英美日法意的海軍主力艦噸位比例是20:20:12:7:7。日本當然會把美國作為強敵。但他們的腦子還沉浸在舊時代海戰中:美國雖然噸位大,但分割在太平洋、大西洋兩個大洋。我們只要集中兵力,殲滅珍珠港的太平洋主力艦隊,就可以在太平洋獲得相對優勢,擊敗美國不在話下。
實際上,日軍偷襲珍珠港,確實暫時取得了西部兵力的優勢。在中途島海戰中,日軍投入的總兵力遠遠超過美軍,航母則是8:4。更別說,最初日軍是打算將美國航母也一起在珍珠港殲滅的。如果這個戰術能夠得逞,那優勢就更大了。
日本只是忽略了美軍的戰爭潛力。這也難怪,一個島國是不能理解什麼叫鋼鐵海洋的。美軍在二戰期間總共生產了30多艘主戰航母,100多艘護航航母,10多艘戰列艦,800艘驅逐艦、護衛艦,幾十萬架飛機。在這鋼鐵海洋面前,日本一切所謂的精妙戰術和勇氣都是渣,更別說日本的科技落後,而且狂妄地採取諸多不切實際的戰術。實際上中途島所謂美軍以弱勝強,若計算雙方投入的飛機數美軍是不虧的,因為他們還有大批陸基飛機。日本在挑起太平洋戰爭時,根本做的是「珍珠港一勝定乾坤」的美夢,他們根本沒有料到美國會有如此恐怖的暴兵能力。
最後,還有派系鬥爭。
日本內部,南進(打美英)和北進(打蘇聯)的爭執一直未停,海軍和陸軍的矛盾也糾結不清。如果北上打蘇聯,等於是陸軍獨立作戰,海軍出力會較少。這些派系鬥爭也影響了日本的判斷。
推薦閱讀:
※來源於中國的「日本酒」文化
※日本修士前輩教你6招就職套路(一)日本就職現狀
※日本PayPay之觀察二
※日本成為"諾貝爾獎大戶",中國人只能羨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