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人喜歡聽英語歌,外國人不喜歡聽中文歌?
這個問題有點兒一棒子打死,按人口基數算,聽中文歌的中國人還是占絕大絕大絕大多數的。說說為什麼有些人愛聽外文歌吧。
我18歲前中文歌聽得多,18歲後聽外文歌多一些。原因很簡單:能接觸到。
18歲剛讀大學那會兒,在寢室看書,有一個海南的同學在聽外文歌,我也聽不懂。這時來了另一個同學,本地一線城市來的,張口就說:喲,好精緻啊,聽Nat King Cole啊。
我當時頗感驚訝,這也不是英文歌,也不是法國兩隻老虎那種膾炙人口的名曲,他張口就知道,就像一個老玩家打眼一看就知道一件古董的造型年份真假。後來聽多了就知道了,這就是王家衛《花樣年華》OST中流行起來的,跟著影視劇影響一票聽眾的。
那時候我還是喜歡聽中文歌,包括粵語,詞曲兒都聽得懂,雖然曲兒太日式港台化,但詞兒的意境各不相同,聽得多了,歌曲就和成長中的一些事情糾結在一起,聽歌這事兒就變了味道,成為情緒釋放或者壓抑的一個工具,聽劉德華張信哲張宇,動不動就惆悵,詞兒是真平實真實在真揪心啊。
從Nat King Cole開始我開始聽一些外文歌,從藍調爵士開始聽。學校有開放的Ftp區域網,能從BBS上找到按時間軸排列的爵士名家全集,我聽完就刻盤,幾百張,700M一張,也就刻了其中的一部分。同時期,也開始聽香港人山人海,聽達明一派的偏僻的歌曲,聽王菲模仿的一些外國歌手小草莓Sophia Zalmani什麼的,慢慢接觸到了歐洲的音樂,特別是北歐音樂和英倫搖滾,多是英文歌,而且多是搖滾或民謠搖滾、電子樂。基本上也認定了自己了路數:迷幻,重節奏迷幻。
到現在聽了十幾年,歐美上世紀50、60年代後的搖滾基本上都聽過了,倫敦奧運會開幕式的時候,有放過英倫搖滾的節選串燒,幾分鐘聽下來,我能辨識其中80%的曲目。
後來工作結婚,聽搖滾就少了,車上固定留著美國Beck,英國Blur,the Cure等人的專輯,隨機播放,前幾天偶爾播放到U2的《Sweetest Thing》,聽到Chorus響起,開車開著開著就哭了。
後搖也聽得多,國內竇唯木馬惘聞什麼的,國外那就多了去了,即使是日本的一些後搖,音樂性上撇國內不少距離。
去年2016年開始系統地聽德國搖滾,Kraut Rock,美妙死了,是我最喜歡的另類、奇異、鬼馬又不失節奏和旋律的類型。
當然,中文歌都一直聽的,港台的聽陳奕迅啊,國內的聽各種民謠啊,各種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都會遇到喜歡的歌曲,也會收藏,反覆欣賞。
後來有機會做小型的音樂活動,作為雜誌主編,邀請過老狼、何勇、張楚、宋冬野、旅行團等國內一票搖滾和民謠歌手做音樂會。為什麼邀請他們?因為都是我喜歡的類型吧。特別是英倫范兒的旅行團,當時還是請宋冬野時候,找摩登天空搭配著「送」的。
雖然天高氣爽的秋天,推薦去聽旅行團《Summer Holiday》吧。
PS:以上提到的很多外文歌的歌詞……很多一部分,都渣得很。哈哈。
1.中文與英文的發音,中文發音說好聽了是字正腔圓,乾淨利落,語音識別度高;說不好聽了,沒有藝術性,發音單一,板正趨同於死音。同樣的亞洲國家,日本,韓國發音就比中文要好多了。另外對比粵語,為什麼大家都喜歡聽粵語歌,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發音。再來看周杰倫的歌,在歐美曾一度高居排行榜前三,一是因為周董的曲風比較受歐美人喜愛,另一個就是他咬字不清模糊的發音,你試著把他的歌一字一句用普通話清清楚楚唱出來,效果會大打折扣。
2.受外來文化影響,潛移默化對歐美音樂持開放態度,更有甚者會覺得聽歐美歌比聽國內爛大街的口水歌顯得高端大氣上檔次,還有部分人純屬裝X心理作祟。
3.歌詞,一、英文比中文受眾群廣泛,又是國際通用語。我們國內都在普及英文,相反歪果仁懂英文的卻很少。再者日韓音樂都比國內發達,歪果仁選擇亞洲音樂自然去聽日韓了。二、國內歌曲大部分粗製濫造,歌詞直白,儘是些口水大白話,三句不離愛,無愛不成歌,無愛不歡,膚淺庸俗,千篇一律。再來看周董的歌,很有一部分人是因方文山的詞,而成周杰倫的粉絲。歐美歌也有表達愛的,但是相對婉轉含蓄一點,至少聽上去不那麼直白,這也是一部分人選擇聽歐美歌的原因。
4.旋律曲風,以前抄襲日本,現在抄襲全世界,都是別人聽剩下的誰還去聽?原創不是平平無奇就是干吼,能聽好聽的寥寥無幾。
5.在這個娛樂至死的年代,文化快餐似路邊野攤,歌手明星霸佔半邊天,粗製濫造聒噪著街巷,腦殘粉們無腦的跪舔,是誰在中飽私囊,是誰在深受其害,某歌手曰:認真你就輸了……
音樂無國界,跨越地城界線。一個人閱歷越多,心智越成熟,對音樂的感受力越強,思考越多,思想越深刻,理解能力越強,知識面越廣,思維層次越豐富,文化解析能力越強。音樂是表達心靈律動的方式,而語言是這種方式的文化包裝。所以修養很深,感悟能10很強的人,透過語言包裝可以理解和享受來自心靈深處的舞蹈。
從這個意義上,三十年改革開放,中國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大多數人的生活經歷了外國人所不曾有過的文化大變遷,從傳統而來,乘西風而行。中國人的全球化文化素質遠遠超過了外國人。也許是祖傳,中國人的文化同化能力很強,可以用中國文化的強大智慧去認同外國文化,並納入天下大中華文化範疇。天下一家,四海一心。西方文化的滲入,和中國文化的外溢,使中國人踏上了全球公民的新時代。
我們六這一代人,在叛逆中長大,在破舊立新的探索和創新中生活,我們直面宇宙蒼生,世界未來。所以開放的思想和心態從毛澤東時代已經建立了,所以中國人更具有世界情懷和全球視野。中國人喜歡聽外國歌曲就顯得很正常。反現西方保守思想,打壓,抹黑中國,限制了西方人對中國文化的正面了解!不喜歡是因為他們的傲慢偏見和孤陋寡聞。相信在以後的東西文化較量中,中國智慧將征服世界,中國文化將照亮全球。
我喜歡的音樂十分廣泛,國內從家鄉戲曲大秦腔到中國古典音樂,從輕音樂到搖滾音樂,從流行音樂到DJ,從龍飄飄,鄧麗君,童安格,黃家駒到周杰倫,刀郎,庄心研,任妙音,只要是用心來唱,我就用心去聽。從中國古風心然,少司令的歌曲到,日本天后濱崎步,及日本動漫音樂,歐美英文經典名曲,印度舞曲,前蘇聯歌曲,無論民歌,紅歌,佛歌,凡一生中所接觸的,都會用心去聽,去欣賞。所有的歌曲都是生命的讚歌,都是從心靈里流淌出來的智慧!沒有理由不去聽!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想萬人事。是天下人,就走天下路,做天下事。世界是美麗的,我不會放過每一個地方!如果我的腳步無法到達,我的心也一定會到達,
第一,語言差異因素的影響
先看幾個數據,當今世界,英語是最通用的語言,目前約有50個國家將其作為官方語言。相比而言,漢語僅僅是中國等少數幾個國家的官方語言。
從人口覆蓋規模來看,英語覆蓋將近全球50%的人口,即使是可以基本使用英語進行交流的人口也在10億左右;而漢語的覆蓋群體相對較低,但使用人口在15億,這個數值較高。
但從流通性方面來講,英語的流通性及在全球範圍的認可度更高。所以,語言的差異造成了中文歌曲在海外營銷過程中遇到了流通壁壘,無法有效進入非中文區域。
第二,兩類語言歌曲的規模雖然中國人口世界第一,而且我們感覺中文歌曲的產量好像很多,每年有成千上萬首歌曲被創作,但真正流傳開的、暢銷的好像並沒有多少。而英語歌曲因為有更多國家。
如歐洲數十個國家、南美、北美中國多家,再加上亞洲和非洲國家也有人創作英文歌曲,所以英語歌曲的產量更大、效率更高,自然影響力就高於中文歌曲。
在近年中國大力推動英語教育的背景下,以及西方文明的影響下,我們漸漸適應了西方文化的傳播力及英文歌曲所嵌入的文化內涵,而且也認為聽英文歌曲還能順道提升英語能力。
但由於經濟發展的差異,中國及中文等東方文化在西方及其他國家的影響力相對較弱,造成即使拋開語言差異,而外國人在聽中文歌曲的時候,因為文化差異,如歌詞內涵、樂曲設備的差異等等,造成聽不懂、不喜歡聽。
我是千城,2017年讀了317本書,2018年目標400本,歡迎關注我,一起交流學習!也歡迎在評論中發表自己不同的觀點!
到現在華語樂壇進入一個怪圈,製作精良的歌沒人聽,反倒是粗製濫造的口水歌爛大街。比如《青春修鍊手冊》,不僅製作粗糙而且還是抄襲的。一首歌紅,不再是因為歌曲本身,而是唱的人是誰。
你們覺得這樣的歌詞如何?
再加上創作人才的青黃不接,沒有創新。與同是亞洲的日韓音樂相比簡直就是差遠了。說句不好聽華語樂壇沒有在進步,一直在倒退。
現在中國音樂人大部分都是從傳統古典音樂轉行的,甚至還有的音樂導師認為流行音樂就是淫詞雜技,再看看日韓
韓國的音樂經過幾十年發展早就已經形成專屬自己的K-POP。到了如今K-POP體系已經很成熟了,KPOP兼容性大,HIPOP 、朋克、搖滾、EDM(電子音樂),DJ各種風格都能兼容,而且也不止舞曲,抒情歌也是非常出色的。再陪合強大複雜的編舞。歌曲+舞蹈,已經成為KPOP獨有的標籤。這樣的風格能達到一種「聽到音樂想到舞蹈,看到舞蹈想到音樂」的中毒狀態。這也是KPOP,也是韓流能夠風靡世界的主要原因。不說別的,就這一點華語樂壇就比不上韓國的KPOP。
日本的音樂可以說和KPOP同為亞洲音樂的代表,日本詞曲都很厲害,雖然對小日本沒什麼好感,但人家的音樂可是出了名的強悍,本人覺得特別是BGM,日本動漫的BGM很畫面相得益彰。印象深刻。這一點華語樂壇也是遠遠不及,可以說日本人十年前做的音樂都秒殺現在的。舉個例子,2006年的《地獄少女》裡面的BGM,就算是到了現在中國也做不出來,不信自己去聽聽。
來看看這首十年前的歌,都是中國歌的注重歌詞,看看日本的歌詞,放在現在的中國又有多少人寫的出來現在有些人覺得幾十年前的歌曲都比現在的歌好聽。現在中國新生代中,小鮮肉等等靠臉吃飯的,有幾個會自己寫歌創作。現場都不開麥,有幾個靠實力,大部分都靠臉,這樣下去還得了。現在還有幾個像周杰倫、林俊傑那樣的。看看中國大紅歌曲的歌詞,和日韓歌曲的對比,不要說我不愛國,真是眼看出差距的
日韓的
歐美的中國的除了情歌就是口水歌,那就讓大家看看口水歌代表tfboys
韓國的情歌韓國的洗腦旋律中國所以先整治好娛樂圈如今的亂象,再培養人才,在這之前都不要很日韓歐美的音樂,簡直就是 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不然只會和日韓差的越來越遠。首先,這是語言差異的問題。大多數人都更喜歡聽可以聽得懂的歌吧,甚至是聽幾遍就可以跟著哼唱的歌。全世界那麼多人懂英文,而聽得懂中文歌的除了中國人自己,就少之又少了。
再者,可以來談談中國流行音樂和國外流行音樂的差異。目前國際上勢頭較強的流行音樂,基本以歐美和日韓兩派為代表。從特點來看,歐美音樂講求創新和個性,gaga、阿黛爾、泰勒、賈斯汀、火星哥等等,在唱腔、編曲、舞台方面都有自己獨樹一幟的地方,這也是歐美歌手一旦用美麗吸了粉,粉絲跑路較少的原因之一,因為較難被替代。
相比較之下,日韓流行歌手則很容易被替代,從其偶像更新換代的頻率就可以看出。但是,為什麼日韓流行音樂還是那麼火爆呢?原因有二,一是製作公司的一脈相承。偶像年年有,娛樂巨頭就那幾個啊。如此一來,不同公司形成的風格還是可以延續的。再者,相對於個性,日韓娛樂界更喜歡用統一的風格來形成規模效應和社會影響力。舉個例子,隨便聽一首韓國偶像團體的新歌,你無法判斷歌手到底是誰,但一定能聽出來這是韓國idol。這就是形成了鮮明的整體風格。
而中文歌領域,一方面歌手的個性不足,除了周杰倫、陳奕迅、王菲等少數幾個歌手外,大多數人的歌都可以互相模仿。。。另一方面,整體來看又沒有形成相對統一的唱腔和風格,這可能和中國人實在太多、歌手數量多、製作公司也多有關吧。。。
總之,這樣說來,中文歌在國際上的傳播能力有限,也就可以理解了。
最後來張Taylor美圖鎮樓
歡迎關注「盒子魚英語」微信公眾號,有趣又實用的免費英語課程,徹底告別死記硬背。
解釋這種現象,我們首先要從世界各國語言使用情況來分析。
目前,世界人口總量約為70億左右,中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常住人口約為14億多,還有不少的海外僑胞,講中文的人口約佔世界總人口的五分之一。
除此之外,其他大部分國家都把英文作為自己國家的官方語言,或者第二種語言,因此,英語的使用人口更多,普及程度更廣。
在我國,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加快,英語作為世界語言,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從小學就開始學習英語,認識英語,運用英語了。英語的普及是英語歌曲聽眾增加的前提。
音樂是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藝術。近代以來,多樣化的音樂如雨後春筍般的呈現,西方人的音樂形式、音樂水平都比以前有很大的提高,如美國鄉村音樂、爵士樂、搖滾樂等,音樂的體裁更加廣泛化,表現手法更加多樣化,音樂更接近生活、貼近生活,更容易受歡迎。開放的世界就是一個交流的平台。文化產業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現在不少的西方優秀文化打開中國的大門,隨著改革開放進入了中國,其主要的表現形式就是電影和音樂。當然這裡面也有極少的一部分人,有一些崇洋心理和好奇成分。認為聽英文歌曲是時尚、時髦,認為西方的太陽比中國的圓。殊不知中國有悠久燦爛的古國文明,流傳都現在的很多古典音樂曲風優美、感情細膩,百聽不厭。相比之下,外國人能聽懂中文的就少了很多,對中國樂器的了解更少,如大鼓、古琴、笛子、嗩吶等,這樣就制約了中文歌曲的傳播和發展。
如果您也喜歡傳統文化,歡迎關注繁星國學,和我們一起走進經典之門!
現在的狀況是我們中國人不僅喜歡聽英文歌,包括日文、韓語、法語等一些小眾語言的歌曲我們都樂意去聽。談到聽外文歌曲一定繞不開的就是「能否聽得懂的問題?」
- 首先,音樂相對於語言來說具有更容易被受眾接受的特質。(語言需要經過長期學習)一些外文歌曲可能在受眾聽了幾遍以後憑藉節奏就可以朗朗上口被哼唱出來,可是語言並不具備這樣的特質,中國人聽英文歌很少存在無法理解的情況,既然是自身可以消費得起的東西,也就越來越被接受,在中國越來越有市場和受眾。
- 其次,「中國人喜歡聽英文歌」(音樂算是文化的一種產物)可以歸因於現如今我們國民對於文化需求的多樣性。我們不僅需要自己本土文化產物的滋養,更需要國外不一樣文化的衝擊和補充。各種音樂類APP(網易雲、蝦米、咪咕音樂等)分流了聽眾,聽眾們在各大音樂平台上滿足著自身對於各種國別音樂的需求。
最後,「外國人不喜歡聽中文歌」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因為外國人對於我們國家音樂接觸的少、聽到的少、選擇性較小。假如聽到一首中文歌恰巧是外國人欣賞不了的,然後我們就理解為是外國人不喜歡聽我們的歌曲,欣賞不了我們的文化。實則是因為我們的傳播渠道少,傳播力度小,傳播量不足的問題。」G20峰會晚會《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等一系列傳統音樂文化不是也令國外領導人動容;我們的周杰倫不是也曾讓國外掀起過中文歌曲熱;歌曲本身的質量和內涵當然是關鍵,在此之外,我們要考慮的是如何將我們的音樂文化傳播出去,讓更多的外國人接受並欣賞。
綜上,中國人喜歡聽英文歌沒有問題,因為我們有大量的機會接觸到,有能力欣賞;而「外國人不喜歡聽中文歌」實則是我們的自身的問題,沒有把音樂也當做我們的名片傳播出去,所以何談讓外國聽眾喜歡呢?
先亮答案:因為英語歌曲在全世界歌曲體量中的比例極大,中文歌曲不論在歌曲數量與整體藝術水平上與英語歌曲差距較大!
第一,音樂的概念:
音樂是反映人類現實生活情感的一種藝術。
音樂可以分為聲樂和器樂兩大類型,又可以粗略的分為古典音樂、民間音樂、原生態音樂、現代音樂(包括流行音樂)等。在藝術類型中,音樂是比較抽象的藝術,音樂從歷史發展上可分為東方音樂和西方音樂。
東方以中國漢族音樂為首的中國古代理論基礎是五聲音階,即宮、商、角、徵、羽,西方是以七聲音階為主。
音樂讓人賞心悅目,並為大家帶來聽覺的享受。音樂能提高人的審美能力,凈化人們的心靈,樹立崇高的理想。我們通過音樂來抒發我們的情感,使我們的很多情緒得到釋放。
第二、英語歌曲的天然優勢:
世界前五大總音樂市場依序為美國(26%)、日本(25%)、德國(9%)、英國(9%)和法國(6%),而在這5大音樂市場中,美國、德國、英國、法國,四大音樂市場都是以英語音樂為主的,以英語音樂為主的作詞、作曲從業者們數量便是中文歌曲創作者的幾何級。這種英語歌曲霸道的市場佔有率,海量的從業者,都註定了英語歌曲不論在體量,還是地位上都是中文歌曲無法匹敵的!
當英語歌曲與中文歌曲放在一起比較時,無疑便是一種「降維打擊」,中文歌曲分分鐘被秒殺成為必然!
秒殺過後,肯定就是英文歌曲可以順勢插進中文歌曲的領地內,而中文歌曲逆勢上游至英文歌曲的領地,幾乎不可能!
第三,世界樂壇的趨勢:
在過去的20世紀或者21世紀的近年,我們不得不說:實際上,仍然是美國流行音樂主宰世界流行音樂市場。從布魯斯(blues)、爵士樂(Jszz)一直到搖滾樂(Rock &roll),從靈魂音樂(soul music)到hip-hop——在世界文化交流方面,它們已經做出了比其他各類藝術形式更多的貢獻,這是一個奇蹟般的族程,在這個奇蹟般的旅程中,以英文歌曲為主打的美國流行音樂所創造的商業價值,不是中文歌曲可以匹敵的!
第四,亞洲範圍內的橫向比較:
與英語歌曲存在著巨大鴻溝,這是需要幾代音樂人奮鬥,去追趕的,咱們在縮小一下範圍,在亞洲範圍內橫向比較一下,也會悲哀的發現,中文歌曲即便在亞洲也沒有獲得更高的認可度。
冠絕亞洲的音樂市場是日本流行音樂。
日本的流行音樂。此名稱由日本一家廣播電台J-WAVE在1988年創造出來,而後在日本被廣泛地用來代稱呼受西洋影響的現代音樂,包括了流行音樂、R&B、搖滾、舞曲、嘻哈和靈魂音樂。日本擁有世界最大的實體音樂市場。
在2011年,日本的實體唱片市場(僅計算單曲,專輯與音樂錄像帶銷量)年產值達到約31億美元,佔世界市場之30%,為世界第一大實體音樂市場(30%),而包括數位販售在內的總唱片市場年產值也達到41億美元,佔世界市場之25%,排名第二。
中文歌曲的奮鬥方向,既要提升自身市場價值,又要在藝術水準,藝術潮流上逆勢上揚,披荊斬棘,什麼時候,中文歌曲能夠在藝術整體潮流上引領世界潮流了,什麼時候中文歌曲就會隨著這股潮流為世界所知。
不吹不黑,歐美歌曲確實要比國內歌曲要火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我覺得可以分幾種來說。
一,歐美大的環境在那擺著呢,好多好多的音樂前輩給歐美音樂界奠定基礎。鋼琴,小提琴,大提琴好多人去喜歡,愛好它們。你再看看中國,有幾個真喜歡音樂的?學的鋼琴,二胡,古箏很大一部分是為了生存表演,或是為了考試加分。真心熱愛音樂的也就幾個屌絲玩吉他或是吹吹笛子。同樣是中國古樂器,你看看人家日本(音樂無國界),能把咱們拋棄的發揚光大。中國好多港台音樂歌手都去翻唱日本歌曲。。
二,中國漢語發音不如英語的音節變化多樣化。漢語唱歌來說要生硬一些。同樣一句話用英語唱出來就要流暢的多。。周杰倫他就把漢語模糊化,不是他吐字不清,而是他把一個漢字讀音打碎重組。他一直提倡的中國漢語是最好聽的音樂語種。其實也應該是一種商業炒作。。
三,最可氣的是好多中國港台,內地歌手去翻唱別人的歌,還打著原唱的口號。最可氣的就是,霍尊的(卷珠簾),虧我喜歡他那麼長時間
最後發一張霉霉的圖片。。
推薦閱讀:
※沒想到,易烊千璽居然是個「精神分裂」?
※中國好聲音自曝海選「轉包」四層?10餘省網友揭「黑」
※甄子丹女兒上熱搜!網友:比起身材我更看中她的舞技
※從網紅產品看,廣告投放如何利益最大化?
※飯圈黑話,你能考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