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些大醫院的醫生一周只上兩三天班?
不請自來,我也是覺得題主的問題可能有所偏頗,我來根據自身體驗說下感想,供題主參考。
醫生並沒有想像的那麼閑我之前也是認為大醫院醫生出診時間少,因為寶寶生病的需要,要去掛廣州婦幼兒童醫院的一個專家,這個專家號很難掛,只有周二、周四的時候提供挂號,我就以為她是不是一周就上兩天班,出診的時間跟號都那麼少,而且還很難搶。
後來通過人介紹,終於在好大夫上面挂號預約成功,與醫生面診後約了做手術時間,大概隔了幾個月後重於排期到了,就跟中獎了似的連忙一大早打的過去安排住院,那時候才曉得醫生出診時間是周二、周四,其餘時間是手術時間,因為該醫生在這個領域很有權威,所以找她做手術的人超多,一般都要提前半年預約手術,手術的時間佔據了其主要的工作。
隨著了解得越多,才發現她不僅要手術,還天天要查房、出報告,為每一個患者的情況制定治療的計劃,不僅如此,很多患者都在微信上、好大夫等移動醫療平台上諮詢,她都會一一回答,耐心解答患者的問題,還在平台上寫論文,告訴患者要如何地注意寶寶的養護,總之,給我的感覺非常的繁瑣複雜,為此,她還不得不找了一個助理來分擔一些工作,真的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閑,超辛苦。
醫生普遍都存在「過勞」現象可能我們都習慣了雙休、國家節假日的熏陶,也習慣了這個時候去醫院看病,也就習慣了醫生應該是在節假日時間為我們服務。很少人會真正去關注,醫生與醫護群體的作息時間。
其實當前的醫生普遍都存在「過勞」現象,很多醫生都是難以享受到正常的作息時間,通常都是高強度的連班,絕大部分醫生都沒有雙休概念,大多數人工作時間都超過了8個小時以上。像今年2月份,安徽有一名年僅31歲的醫生過勞死,就是因為連軸轉,又忙又累,積勞成疾,所以沒有堅持住倒下了,而大多數醫生此刻,都還在苦苦的堅持著。
這也跟當前國內優秀醫生資源稀缺有關,導致很多患者蜂擁大醫院,搶約好醫生,這也是一個很無奈的現實。國家雖然每年都有幾百萬的醫學畢業生,但真正留下了的可能不足10%。
醫改與移動醫療或助醫生減壓隨著醫改的深化推進,大醫院逐步關閉普內門診,或能解放部分醫生的時間。而移動醫療的興起,也是給醫生實現多點執業,提高整體收入與自我增值,打造個人品牌的選擇。移動醫療也將在醫療資源的優化,三甲與基層醫院的聯動上發力,賦能於基層醫院,讓基層醫生也能承擔大醫院的看病能力。
比如說醫生可以在萌醫生平台上聚集患者粉絲,用平台輕鬆管理幾百名患者,可由平台數據追蹤,生成數據幫助醫生提升醫療管理效率。未來,基層醫院的醫生可以通過萌醫生平台連線到大醫院專家,遠程溝通患者疾病與診療方案,把三甲醫院的大病診療能力輸送給鄉鎮的基層醫院,分流大醫院的患者負擔,為醫生減壓減負,也為患者提供不出家門即可享受高水平的診療服務。
醫患雙方多一些理解與同理心
說實話,每一人活著都不容易,患者不容易,想快點看好病,才盲目推崇專家,搶著掛大醫院的號,沒事誰願意大老遠跑去排隊、拍片什麼滴,遠的還要考慮吃飯住宿等系列問題。
醫生更不容易,優秀並不是我的錯,雖然有懸壺濟世的心,但是身體卻吃不消沒完沒了的患者,也不能拒絕,拖著挨著也得把預約的看完了。
像我常去的一家婦幼醫院的兒科醫生,特別的負責,每次都堅持把預約的病人看完,常常都是從早上看到下班後一兩點,餓著肚子看完後,吃飯沒得休息,因為兩點半還得繼續上班,高強度上班很難受,醫生也是人呀。
所以,大家都相互多體諒,多點同理心,因為誰都不容易。
個人看法,僅供參考,如果您覺得不錯就請點個贊哈!以前有幸認識到一個主任一周只有兩個半天坐診,打心眼的饞,啥時候能混到這個程度,後來經過了解,這個醫生每天的安排 早上六點手術室手術,一般的話大概倆個小時左右,然後八點開始坐診,過會檢查結果出來開始看病講解,甚至是安慰。因為太出名,這個過程有時候會持續到兩點,中午飯就在辦公室偷空吃個麵包墊一下,下午的時候跟醫護團隊討論住院病人病歷,研究方案。她對病人真的是很好很好,非常好,有幸見過一次她發脾氣,有個護士排擠進修醫生,還讓那個醫生去買飯打飯什麼的,我就見證了那個護士被教育,真的是非常非常的嚴厲,完全站在那個醫生的角度,作為旁觀者,聽到那些話都覺得很感動,不知道以後那個醫生知道有這回事會不會感動哭,真的是被震撼到了。她年齡很大了,有人以為她是為了錢,為了名,都不是,她的兒女都很出息,在國外很好,丈夫是公司老總,她真的是熱愛她的職業,真的是為了病人。
你所說的醫院是什麼規模的醫院?是醫學院的附屬醫院,還是一些三甲醫院?一般情況下,能熬到主任醫師這個職稱的情況下,就是正常的長白班啦。一星期會安排2到3次上專家門診。其他時間一般安排或手術或帶研究生。正常情況下,60歲退休,由於醫生越老越吃香的原因,所以很多醫生都會被返聘。
這個是2016年全國老百姓最喜歡的十佳醫生,排在第一名的張效房教授。今年97歲了每星期上兩次門診。有很多返聘的退休教授,由於身體與年令原因,每星期也就上2到3次門診,一般也不看病房了。
那些,不到60歲的退休醫生,基本上都是正常上班。
經常跟醫生一塊做活動,也就大概知道他們的工作內容。
在現在的醫療環境下,大部分的醫生的工作量都是非常大的,每周能正常休息的基本都很奢侈了,更不可能說一周上兩三天班了,尤其是大醫院,每天的值班,醫生排班都排不過來了。
題主提到的,應該是每周出兩三天的門診。醫生上班包括這麼幾部分:門急診接診、病房治療、學校講課、社區活動等。
門急診是大家接觸最多的,通常有這麼幾種門診方式:普通門診,一般是主治醫師來接診,也有副主任醫師和主任;專家門診,只是副主任醫師以上的醫師來接診了,一部分返聘的老醫師也會接診;特需門診,這是主任醫師以及大部分返聘的老醫師來接診了。門診加上急診,7×24排班的三甲醫院,相信有相當大一部分醫院是醫生不夠用的,能保證一周一休的已經很不錯了。
病房就是針對住院患者制定治療方案、安排手術、帶輪轉及實習醫生等。雖然時間相對門診沒有那麼緊張,但也是一天的忙。病房沒事,那麼還可以在家睡個安穩覺,病房有個風吹草動,狂風暴雨也得往醫院趕。
一些教授級別的醫生,還得要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包括學校的教學以及衛生系統安排的再教育講課任務。同時還得到社區進行科普活動或者義診活動,普及防病治病的知識等。還有對外的交流等,有時醫生們需要全國的跑,這個也是需要時間,也算工作的一部分。
我和我的團隊曾經連續幾年為幾家醫院做體能測試,每次會連續測試三到五天,醫生只要有時間過來就能測,一套測試下來也就20分鐘;同時只要是穿綠色衣服過來測試的,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立刻測,那怕是吃著飯也把放完放下——因為這些是從手術室剛出來的,只有這個時間,下一次出來不知道什麼時候了。就這樣,幾天時間也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醫生能安排出時間過來測試!
所以醫生非常希望能一周上兩、三天班,但那真的只能是奢望了。除非是那些已退休而被醫院返聘的老專家,他們的確可以每周只上兩、三天的班,而且時間相對自由一些。但別忘了,他們是退休人員,本來是可以不上班的了!
這是一般人對大醫院醫生的初步認識,只是看病挂號時,以為只是一周只出2-3個半天的門診,其餘時間就休息了。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或者說這是醫生工作量冰山一角。
在大醫院,尤其是大學的附屬醫院工作,醫生的工作內容很繁雜,不僅有醫療工作、還有科研和教學工作,以及學術交流。醫生的工作就是個大雜燴,不僅懂醫術,還要會溝通、會寫文章、會英文讀寫聽說、會視頻編輯、會做PPT、會醫學統計、會熟練操作PS、必要時還要會說會演講。
大家平時看到臨床工作主要是出門診、做手術、查房等工作。其實每一個部分都要花費大量時間和心思。比如出門診,尤其是大型醫院,門診量很大,一個上午要認真看完所有患者,多達幾十人,每個人病情不一樣,需要看資料,與患者交流,分析病情,給出治療意見,一個接一個。你是否以為上午出完門診就結束了,這些患者哪些需要準備手術的,哪些需要化療的,哪些診斷不明確還需要進一步檢查的,都需要進一步安排。
一個患者做手術可能就是幾個小時,但是之前的準備工作要很多,檢查完善,有些檢查還有和檢查科室溝通協調,有無手術禁忌,患者有合併症的需要術前調理或請相關科室會診,需要和家屬反覆溝通病情、治療方案和手術風險。一個主診醫師負責少則3-5個患者,多時10多個患者,每個患者都要來這麼一邊。術後的患者更需要嚴密病情觀察、每一個患者的情況都不同,需要觀察、分析、採取措施等等處理,如果患者恢復順利還好些,如果有併發症,那就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分析、處理。
每天還要處理無數的電話諮詢,還有一些老患者不去門診,直接到病房找你,一個人佔據你十幾分鐘,一天有幾個十幾分鐘。按道理說,不去門診就診,可以不接待。但是,真來找你了,有時就不好拒絕。
這是白天的工作。每天處理完臨床工作,到了下班時間基本7、8點左右。回家陪會家人,看看孩子的功課。就開始寫文章,這個文章不是現在這些科普文章,是專業論文,基本都是英文的,還申請課題,要做各種學術、科普等PPT。晚上9、10點鐘,個人工作才剛剛開始。當然,在專業寫累或看累的時候,換換思維,就快速謝謝科普文章或發發平時臨床上積累的醫學科普素材,比如微博、微信公眾號、和頭條等科普平台。就我個人而言,好大夫在線是我的另一個網路診室,每天不停的解答回復患者的提問。
有些人不理解,一個醫生不好好看病,為什麼還要會視頻編輯和Photoshop等視頻和圖片編輯,又不是專業媒體工作者。尤其對於外科醫生,現在手術多數都是腹腔鏡微創手術,個人大量的手術視頻,需要保存和編輯,用來學術會議交流或自己觀看,去提高。掌握PS和統計,是為了寫文章和發表文章需要。
就著這個提問,小小吐槽一下。其實,每個工作都不容易,閑話少說,繼續擼起袖子加油干。
一周只上兩三天班,有這麼好的事情?告訴我,哪家醫院,看人家要不要我?
醫生一周上兩三天班,只有以下一種情況,就是有些退休以後的老專家、名醫名家,被醫院重新返聘,這樣的老專家一般只出門診,每周出一兩天或兩三天。一名專家級的醫生培養是十分不容易的,培養周期十分漫長,有的人到退休年齡了,但身體很好,還能繼續發揮餘熱,醫院也正好可以讓他們「老驥伏櫪」,人盡其才,於是,返聘,病人去大醫院掛這些名醫名家的號,有些就是返聘回來的老專家,當然,也有返聘回來的老專家會待在病房(住院部),負責科室業務上的指導工作,他們上班的時間彈性大,相對自由一些。
而一名在職的醫生,是不可能每周上兩三天班的。提問者是否是把醫生每周出門診的數量當成了每周上班的時間,一般,很少數的醫生是專門待在門診,出門診的醫生一般是大家輪轉。一名醫生每周出門診在一天或兩天時間,餘下的時間必須回到病房繼續上班,值夜班的醫生一般第二天可以休息,但,且慢,這條規定很多醫院是執行不了的,有些外科醫生麻醉醫生值夜班,但第二天有手術,照樣要繼續上班,如此,雖然一年下來,不少醫生積攢了很多假期,但就是休假不了,最後充公。
醫生在門診的工作時間,我們知道大醫院的門診是人山人海,所以,醫生一旦輪到出門診,基本上中午飯以及晚飯是別想正點進餐了,即便是醫院施行限號,但挂號的總數就擺在那裡,無論延遲多長時間,你都得把當天的號看完。
而醫生不出門診,在病房是怎樣的一個工作狀態呢?
不要以為病房會比出門診更輕鬆,我簡單總結幾句:查房,開醫囑,寫病歷,參加會診,急危重病人的搶救,做治療,做手術,教學醫院還要承擔教學任務,講課,病房帶教和示教,學術交流,學術研討會,業務培訓,搞科研,做課題,查文獻,寫論文,收集臨床科研資料,撰寫學術論文,準備晉陞考試...有醫生說,上班,是迎著初升的太陽,下班,是數著天上的星星。雖然誇張了些,卻是很多醫生真實的寫照,特別是手術科室,十個八個小時的手術時間是家常便飯,所以,很多外科醫生都有胃腸炎(飲食不規律)。
總之,干醫生這行,就意味著,輕鬆的日子離你遠去,忙碌的工作將伴隨你終身。
不知道我的解答您是否滿意,覺得還行,就點個贊吧。
推廣醫學科普,剖析醫患關係,講述醫患故事,請大家點擊右上角,關注我的頭條號:麻醉超人鋼鐵俠。
門診出診不是醫生工作的全部,連一半都不到。
一位臨床醫生,有獨立門診資質的話至少也是高年資住院醫師(初級職稱),更多的是主治醫師(中級職稱)和副主任/主任醫師(副高/正高級職稱)。這些醫生一般都是要門診、病房兩頭跑,甚至於有教學職稱的醫生還得去醫學院上課、有科研職稱的還要去研究院所做課題、帶研究生。
以一位外科醫生為例,一周可能只有一個或兩個半天的時間在門診,加起來大約8-10個小時,而其他時間則需要對病房裡的住院病人進行管理。這包括查房、開具醫囑、換藥、各種治療,完成住院病人的日常管理後,根據計劃給患者做手術。而住院病人管理和手術才是其工作的大頭,不要說「一周只上兩三天班了」,一周七天里,每天準點下班、能正常過周末都算是奢望。而外科醫生病人管理和手術花去的經歷甚至更多一些,所以很多大醫院專家級的外科醫生每周門診都很難超過兩次。內科醫生因為不太需葯做手術(內窺鏡和介入手術除外),所以門診能多排幾天。而純門診科室,比如皮膚科、輔助生殖科、心理科則每周門診次數會明顯更多,幾乎天天都出診。
所以一位醫生體現在門診排班表上的工作量真的是只冰山一角。
患者希望掛到制定醫生看病的心情我非常理解,但是優質的醫療資源本身就是稀缺的,更何況沒有對住院病人的有效管理、沒有優秀的手術技術,他也不會成為讓患者趨之若鶩的「明星醫生」。
你上午去找專家,啥也沒說,驗血照片檢查,出結果了下午了,專家下班了。費用花了,有卵用。就一般醫生就可以了,專家不是為普通來百姓服務的。專家是為「專」服務的。電視上那些劇情,全是假的,總是把我來欺騙。
那些說醫生怎麼怎麼黑的,你們自己上班不要工資不想賺錢專講奉獻么?你們開店能做到童叟無欺么?開飯館的看看你們那後廚,講良心么?事實上,絕大多數人都比醫生黑多了。一般主任醫生都是不在門診就在病房,哪有一個星期上兩三天班的,我現在的產科主任醫師都是隔兩天門診,其它時間都在七樓的產房要不都在做手術接生孩子的。有時候門診上班時間還要去接生孩子。弄好了再來門診。辛苦得很呢。醫院應多聘請些有能力有技術的人才,這樣才能解決患者雙休日也能正常醫治,現在國家取消藥品加價了但醫院又在檢查上下功夫了,一個小病卻需要很多檢查,經過好幾天的排隊檢查做完了卻又是雙休日了(醫生雙休日要休息),唉!患者著急死了而醫生卻又在自由自在休息,無奈無奈啊!看病這東西,就一個原則。去自己信得過的醫院找自己信得過的醫生。拿不定主意的就去大型三甲醫院。舉個實例,有一年突然想去當兵了,視力不好,想做手術矯正一下。去我們這裡的三甲醫院問,直接說先要裸眼一段時間才能做,不能馬上做。去私立醫院給錢馬上安排當天可以住院,明後就可以安排手術。我自己說算了,考慮一下。怕瞎了! 最後想其他法子去了部隊,有次外出問了哪裡的大醫院也是要讓眼睛適應一段時間。大醫院的醫生除了門診還要做什麼工作?
看到這個問題我真心覺得我國醫學科普任重而道遠啊。作為在醫院工作的旅遊愛好者總是忍不住想吐槽下為啥醫學的神秘面紗就不能揭開。
醫生除非是專門的門診醫生可以一周上5-6天班,越是厲害的專家門診的時間越少。一周上2-3天門診的醫生以及很了不起了,我認識的專家很多一周只上一個半天或者兩個半天的門診。所以也就造就了專家號一號難求的局面。為什麼不讓最厲害的專家多坐門診?不是不想,而真的是精力有限,而且哪怕是一周半天的門診,所接待的患者數量都夠他忙的了。很多病不是看個門診開個葯就能解決的,還涉及到檢查、確診、手術、治療、康復以及隨訪等等環節。每收治一個患者入院專家都是需要隨時了解跟蹤該患者的治療情況。所以很多時候專家都會選擇重症患者或者擅長領域的患者優先收治。話回原題,除了門診,專家大多數時間在幹嘛?
1、手術啊,不然你以為收治入院的病人就在醫院養著就能出院嗎?很多醫生手術排期都在幾個月外了。醫生特被是外科醫生,手術佔了他工作時間的一大半。經常聽到大夫說早上進的手術室,一天下來做了多少台多少台手術。有時候有急診加班到半夜也是常有的。所以沒有一個好身體也做不成一個好醫生。
2、查房,每天早上固定是要查房的,所謂查房就是主任(還有院長大查房的時候)帶著科室一群人整個病房挨個看,看術前準備,術後愈後情況,還有康復狀態。每到一個患者面前主管大夫都會跟主任彙報患者狀況讓主任檢查以及給後續治療意見。實習生挨罵最多的時候就是這個時候??。
3、科研教學,不知道大家注意沒有,大醫院都是XX大學附屬醫院,這個很好理解,凡是公立三甲醫院必然是教學醫院。也是為什麼會有教授、副教授職稱的原因。既然是教授,那麼授課教學是不可少的。大多數的專家還是研究生導師、博士生導師。作為導師怎麼能沒有科研項目呢?帶著學生們坐科研項目也是少不了的。貌似很多專家都喜歡搞科研,一個科研項目一旦成功可是名利雙收,說不定又是醫學史上的一大進步。
4、學術會議,所謂學術會議就是大家相聚一堂討論學術上的新進展,一般由xx協會、xx學會主辦,相當於分享會了,各大專家都會被邀請過去坐學術講座,光是學術講座就夠專家忙的了。專家也會在上面分享些新的研究方向或者發布行業最新信息。至於主治醫生、住院醫也能從中獲得學分。
5、會診、出診:有很多醫生不單單在一個醫院執業,會跟很多醫院有合作關係,除了第一執業點還有很多醫院會聘請他為客座教授、客座專家之類的,或者醫院安排定期支援協作醫院。每周或者每個月會去一次。為當地醫院解決些疑難雜症的診治或者高難度手術。
大醫院的醫生一周只上兩三天的班?我想沒有哪個醫院的醫生是一周只上兩三天的班的,除非是退休返聘的老教授。因為你只看到醫生上兩三天的門診,但是你沒看到實際上他大部分時間都在醫院,忙查房、開醫囑、收病人、寫病例、手術等等,你說看到他上班只是工作的冰山一角而已。
醫生要做很多繁瑣的工作,從患者一入院,詢問病史,開醫囑,查房,寫病例,講課學習,辦出院等等,還要學會跟患者溝通,特別是初級醫師和主治醫師,每周有6天時間是在醫院的。每周還要上夜班,下夜班。有時候忙到根本沒有時間吃飯、睡覺,一台手術接著一台,只能抓緊手術交接間隙席地而睡。
大部分醫生都要經歷住院醫師這個角色,所謂的住院醫師,就是住在醫院,24小時都必須在醫院,有急會診的要馬上去,有緊急病情,也是住院醫師第一個趕到現場。
部分大的附屬醫院,還要承擔教學工作,所以真正看到醫生的時間並不多,但是並不代表他一周只上兩三天的班。
高級職稱醫師,比如主任醫師和副主任醫師每周有固定的時間出門診,但是並不代表他每周就上那麼一天半天的班,因為他還要回病房指導下級醫生查房、參與討論疑難病例、上手術還有科研項目等等。附屬醫院的醫生,也要去醫學院上課。所以你所看到的都是表象,醫生的工作比老百姓所看到的多得多了。
如果父母都是醫務人員,那麼孩子大部分都是處於孤兒的狀態,目前也有很多醫務人員,不願意自己的子女學醫。很多人同事找對象,都不願意對方是醫務人員,因為給予家庭的時間實在是太少了。
在醫院,你所看到醫生的腳步沒有幾個是走得慢的,每一個人都是健步如飛的感覺,因為都有忙不完的事情呀。在醫院,時間就是生命。我們總是與時間賽跑。
我是小影大夫,想了解更多醫學知識,請關注我。
推薦閱讀:
※野心勃勃的滴滴,又怎甘心只做一個「計程車公司」呢?
※為什麼保姆行業會有許多聳人聽聞的新聞
※崑山龍哥持刀傷害他人被當街反殺, 是造化還是命中注定
※講座一瞄 | 社會學如何觀察社會?以單位製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