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元朝的皇帝大都默默無聞?


提起元朝,大部分讀者朋友可能想到的只是蒙古鐵騎、遼闊的地圖和馬背民族獨特的民風民俗,但很少會想到元朝皇帝。對於元朝的統治者,甚至只能答上鐵木真、忽必烈,其他的人除了只知道他們姓勃兒只斤,可能連他們的名字都完全沒聽說過。

那麼為什麼元朝皇帝大都默默無聞,不像其他朝代的皇帝那麼出名呢?

元帝國傳五世十一帝,歷時九十八年,存在的時期不算長。

雖然元朝疆域遼闊,人口眾多,但蒙元文化並沒有與漢文化有很好的的相融。不僅如此,元朝初期有著各種不利於漢人的規定,如法律上規定:"蒙古人員毆打漢兒,不得還報"、政治上漢人不得擔任要職等等,無不透露出元朝統治者對漢人的輕視。

儘管元朝強盛一時,但蒙古族也只是少數民族,擁有最多人口的漢族人民並沒有對元朝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蒙元文化也沒有真正進入漢民族的記憶中去,以至於到了後來北元國勢大衰,退出統治權之後,幾乎就什麼也沒剩下,又回到了漢蒙文化互不相干的狀態。彼此在文化上的相互隔絕,使得後人在歷史中較少關注元朝。

元朝版圖大到什麼程度呢?

元朝疆域東起日本海、南抵南海、西至天山、北包貝加爾湖,元史稱"東盡遼左西極流沙,北逾陰山南越海表,漢唐極盛之時不及也"。

這麼大的疆域,幾乎是元太祖成吉思汗、元世祖忽必烈打下來的,兩人的光輝遠蓋後輩。元世祖時期,南宋終滅,元朝也隨即停止了對外擴張,面對如此廣闊的版圖,元朝皇帝們心目中也算是滿足了。

不是這些皇帝進取心不足,而是已經無地可以開疆拓土,所以擺在他們面前的只有無盡的揮霍享受。

元朝統治者默默無聞還與繼任的制度有關,其實元世祖忽必烈還是很重視漢文化的,不僅在位時任用儒臣,還試圖推行"嫡長子繼承者"來鞏固皇位,但受到蒙古貴族的極力阻止。

在蒙古,汗位繼承者一般都是由長老或貴族人員經過商討才確立,即"忽里勒台"。然而忽里勒台選汗制度雖然在蒙古族早期的團結髮展起到重要作用,但卻無法鞏固君主的地位,皇位沒有明確的繼承人,不僅引發了不少兄弟親族內鬥,而且皇權受到了大大的削弱。儘管也有皇帝推行比較好的政策,但最終還是影響有限,宣布失敗。

元朝皇帝鮮為人知,還有一大原因是元太祖、元世祖的功績實在是太大了,與他們相比他們的後代文韜武略無足稱道。後幾任皇帝大多內鬥有餘,守成不足,短短十幾年間皇位之爭頻繁、篡弒相繼,前後七八次易主,不僅內亂頻繁,還有權臣干政,民眾苦不聊生,實在沒有多大功績足以名垂青史傳於後世者。

再加上近現代文學影視作品鮮有涉及,故湮沒無聞。


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雖然經歷了12個皇帝,但的確除了鐵木真、忽必烈這樣的鐵血皇帝能讓我們記住外,其他的姓什名誰,有過什麼功績,的確很少有人答得出來,基本沒什麼存在感。究其原因,掌心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元朝在中原的統治年代太短。

從1271年,忽必烈正式改國號為大元算起,到1368年,被朱元璋趕出北京,其政權在中原存在只有98年,如果從1279年元崖山海戰滅南宋算起,其統治我們漢民族的歷史,也只有90年。90多年雖然不算很短,但在歷史長河中一比較,只算是短短一瞬間。

二是元朝沒有與華夏文明很好融合。

元朝雖然只一個疆域遼闊,人口眾多的大一統王朝,盛極一時,但蒙元文化並沒有與漢文化很好的相融,甚至可以說是對漢文化是一種排斥和歧視態度。這樣一來,漢人對元朝也沒有認同感和歸屬感,幾乎形成彼此隔絕的兩個文化體系。到了明王朝結束元政權統治,將元朝趕出中原後,其統治的痕迹也很快從漢人的記憶中清除。

三是元朝統治中原是漢人心中的痛。

元本身是游牧民族,他們攻城略地非常血腥,往往是屠城,而且統治中原後,將各民族分為不同等級,漢民族是最低等,對漢人非常岐視,造成蒙漢矛盾嚴重對立。而且元滅宋是傳統的漢民族政權首次完全被北方游牧民族王朝所完全取代,以至於有「崖山之後無華夏」的感嘆。元的統治成了中原漢民族的記憶傷疤,所以後來的人都不願意提及,現在的文學影視作品也很少涉及。

四是元朝皇帝換得太快,也少建樹。

元朝皇位不像漢王朝那樣有非常嚴格有序的繼承製度,不確定性太大,而且在短短90多年統治期間,就經歷了12任皇帝,這當中除去忽必列在位24年,70多個時間走馬燈似的換了11個皇帝,而且傀儡皇帝、小皇帝一個接一個,年輕被害的也層次不窮,這樣的頻繁到什麼程度,的確讓人難得記得。

以業餘視角品讀歷史,用淡泊心態談笑古今,掌心讀歷史歡迎各位看官繼續關注點評!


為什麼元朝皇帝大都默默無聞,原因和他所處環境有關係 ,元朝當時地大物博,算是中國歷史上最穩定的時期,疆域穩定,始終保持這北到北冰洋,南到南海的廣大區域,至於東西,東到高麗,西到新疆。

古文原文北逾陰山,西及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東南所至不下漢唐,而西北則過之,有難以里數限者矣!

這是當時漢人描述的,那是最確切,前面寫的是大致,後面則籠統回答意思是東西很模糊,加上西北宗蕃國就是四大汗國才可以是真正元帝國疆域,那時元世祖以命人根據回回人地圖結合中原地理繪製大元版圖了。這麼龐大的帝國在之後,元朝皇帝們心目中也算是滿足了,太祖到世祖已經開拓的差不多了,沒地可開了,所以擺在他面前,只有無盡的享受,享受父輩留下的光榮。

外面世界不用去管了,內部可出矛盾了,皇位誰來坐,誰有資格坐,這是問題,元朝為此換了多少個帝王,在這短短八十年建國史里。他們為了爭奪皇位,兵戎相見,來個魚死網破,傀儡小皇帝一個接一個,年輕被害的也層次不窮,真正掌權者只想達到自己滿足慾望,達到長久控制帝國大權。 看看時間表,(1292-1333年)短暫時間內元朝怎樣達到歷史之最,頻繁到什麼程度,自從忽必烈孫子當了皇帝後,開始節奏加快,忽必烈孫子元成宗文治武功方面算可以,平定八百媳婦國,西北汗國國承認元朝,海都被收拾。天下形勢基本統一,穩定,可在位不長,海山接替了位子,那已經到1307年,號元武宗,加上元仁宗在位,斷斷續續持續到1320年。後來又出了個重臣燕帖木兒,立圖鐵穆爾為文宗,這時候出現兩位帝王,北邊上都還有天順帝,燕帖木兒憑藉手頭重兵幫助文宗幹掉上都政權,文宗後來又讓位於明宗,明宗在燕帖木兒眼裡不爽,被毒死,元文宗又上位,後來去了,立了小皇帝叫懿璘質班,不明不白又掛了,時間到了1333年。元順帝這時候出現了,他現在還算把穩,杜絕了元朝更換期,相對世祖忽必烈坐的最長,兩者算是整個元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可一個是建國者,一個是亡國者。

那時元順帝還不知道自己要當皇帝,他沒在北京,而一直在外面流蕩,奔波於全國各地,從高麗,到廣西 才穩下腳跟,由於自己是皇族一份子,肯定有參選資格,碰碰運氣碰著了,回到北京這一坐就是近四十年,直到元朝滅亡。元順帝按理說和忽必烈旗鼓相當,他能坐這麼長時間肯定有他的過人之處,高麗處理的好,高麗時不時給元帝送美女,供物 。還建立通婚關係,元朝出了個高麗女人當皇后,像奇皇后。元順帝這個人也很古怪,做一些超出常人的事,喜歡和泥玩也,玩稀奇古怪的事。這讓他宮中醜聞層次不窮,沉迷酒色犬馬中,不滅亡才怪,荒廢了至正新政。

元朝大多皇帝默默無聞還有一點,出現了像成吉思汗就是所謂元太祖,忽必烈兩個大人物,他們掩蓋了其他帝王的功勞,成吉思汗起家相對辛苦,一輩子打仗,死了也死在西夏戰事上。窩闊台繼位,繼續奮鬥,征伐歐洲,貴由和蒙哥先後繼位,讓蒙古帝國達到歷史最大,可南宋一直遲遲未滅,這讓元朝歷代君王耿耿於懷。始終認為太祖事業未完,忽必烈卻幫他完成了,宋朝滅亡,日本,東南亞又遭殃,忽必烈算是駕馭整個蒙古帝國最後的帝王了。之後的元帝一直遵循忽必烈路子走,他們沒有超出那個規章,蒙古人對祖先算是很忠誠的,先人讓我們雜干就雜干,認為成吉思汗有多偉大,忽必烈有多偉大。成吉思汗是忽必烈之前最具有駕馭蒙古的,直到忽必烈時,不再遵循成吉思汗原始步子走,時代在變,觀念也在變,國都由和林遷到北京是典型的轉型期,太忠誠讓他們變得默默無聞 ,儒教文化的吸收,漢化加深 ,讓他們漸漸墨守成規,更忠誠於忽必烈創建的大元帝國體制。


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歷12個皇帝,除了鐵木真、忽必烈等名字還算熟知,其他的皇帝姓甚名誰,有什麼功績,相信沒幾個回答得出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他們是曾經的征服者,我們是曾經的被征服者,他們再強大輝煌,也引不起我們的太多驕傲和共鳴,他們不是我們情感上的話題和熱點。

我們對於元朝的情感,相當複雜,一方面,我們承認元朝是我們中華民族歷史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元朝對中國疆域的最終形成,也是有很大貢獻的。另一方面,他們野蠻的征服,充滿了血腥和殘暴,他們攻城屠地,燒殺搶虐。他們統治中原後,視漢民族為最低等的人,隨意欺壓。他們對漢民族的岐視和壓迫,以及所帶來的恥辱感和挫敗感,深深刻在漢民族的心裡,成為漢民族的記憶傷痛,在我們的情感世界裡,他們從來不是我們的主要話題,也不可能是熱點,自然引不起我們情感感上的共鳴,我們記不住他們,或者刻意的不願意記住他們,是情有可原的。

二、他們是草原文明,我們是農耕文明,他們統治中國的時間不長,兩種文明還沒來得及充分融合,他們的統治就結束了。

從1271年,忽必烈正式改國號為大元算起,到1368年,被朱元璋趕出北京,元政權在中原存在只有98年。98年不算短,但跟中國浩大的歷史長河相比,也就是短短一瞬間。

元朝雖然疆域廣大遼闊,但從來沒有,也從未準備將他們的草原文明跟我們的農耕文明融和在一起,他們自動站到漢民族的對立面,對漢民族的歧視和壓迫,導致兩個文化體,從根本上就沒有融合的可能性。所以朱元璋結束元朝統治,建立明朝時,新的統治者,很輕易的,就能將元朝的統治痕迹抹去,民眾從情感上,也自願被抹去。

三、元朝的皇帝,在位時間都太短,短短九十八年,就有十二位皇帝輪流坐莊,讓人眼花聊亂,況且元朝皇帝的名字實在太難記,太拗口,真的記不住啊。

元朝皇位繼承沒有一定的定製,誰做皇帝,偶然性很大。短短九十多年的統治,歷任12位皇帝,除去怱必烈在位的24年,70多年間,走馬燈似的換了11位皇帝,兒皇帝傀儡皇帝一個接一個。看看下圖他們的數量和名字,就知道我們為什麼記不住了。

四、他們的祖先太輝煌,顯得他們太默默無聞。元朝的先輩都創下了赫赫功業,元太祖、元世祖都是聞名世界的帝王,而相比之下,元朝的其它君王既無建樹又短命,無人會記住他們,顯得默默無聞再正常不過了。

《凡人視角,文史俚說》


元朝皇帝默默無聞最主要的是元朝的熱度太低了。除了成吉思汗和忽必烈被人們所熟知,其他皇帝基本上叫不出名字。而成吉思汗和忽必烈還是因為他們在開疆擴土上表現的太突出被我們銘記,而在疆域開拓完畢後,後世皇帝在文治上真的沒什麼突出的政績並且統治時間短。元朝皇帝的對中原地區錯誤的統治政策,加上嚴重的內亂,皇帝換的頻繁,社會動蕩不安,當時中國在一定程度上,社會發展在倒退。後世歷史的書寫著也就一筆帶過。

相信大家提起元代,記憶大多是通過倚天屠龍記吧,趙敏。小編覺得還是賈靜雯版的記憶深刻,各位吃瓜群眾覺得呢?元朝(公元1206年—1368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蒙古族)建立的朝代。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大元」,遷都燕京,稱大都。1279年,元軍在崖山海戰滅南宋統一中國。

還有就是元朝的疆域很大,北到北冰洋,西起今額爾齊斯河;東至鄂霍次克海。在東部,擁有朝鮮半島東北部。在西南,包括今克什米爾地區以及喜馬拉雅山南麓的不丹、錫金等地,還有今緬甸東北部和泰國北部。中國歷史上疆域最大的朝代。

可是疆域這麼大的一個朝代,為什麼史料記載與當今的熱度為什麼這麼低呢。小編想了想就來總結一下。

一、元的時間比較短,從忽必烈建立元朝,正式開始入主中原,到亡國。實際只有92年。忽必烈之前的成吉思汗不算正式的元朝。所以,最主要的還是因為太短。

二、文字不同,很多文獻歷史為元的官方資料,很難在民間被流傳,很多都是未經核實的傳說。他們也沒有滿清的那麼包容與豁達,可以和漢人共治。游牧民族本身的歷史文獻和藝術文化流傳就少,而且他們的生活方式與中原的漢民族格格不入,所以被記錄和流傳下來的就更少。漢文的史書只有宋濂等人寫的元史。由於元史編纂倉促,所以有諸多遺漏,可以說是24史中較差勁的幾本之一。

三、攻城略地後的元朝軍隊就會屠城,對於當時社會來說,那還有什麼人有時間和空間去了解研究元的文化,避之猶恐不及。民族衝突嚴重。戰爭從來沒停止過,它不像清朝那樣用漢人制漢人,使政權穩固。反而激化矛盾,不久就被趕出去了,留不下什麼東西,就算有也給朱元璋這種喜歡斬草除根的人清乾淨了。


1、元朝存在歷史上的時期十分短暫,元帝國分為在中原統治時期,和退回漠北統治時期兩段。前者稱為元朝,後者稱為北元。 

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國歷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統一帝國,定都大都(今北京),存在97年。  

北元(1368年—1402年)是元朝潰退蒙古高原之後的政權。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位建國韃靼,元亡分裂成韃靼和瓦剌。存在34年。

而統治我們漢民族的歷史才不到100年,雖然在地域面積上空前廣大,實力也不容小覷,但真實的統治管轄中,它的官吏體系沒能深入到漢民族記憶中。

2、他們拒絕接受一種新文明。對漢文化是一種排斥和歧視態度。但他們所統治的廣大面積,享有漢文化的人,是大多數的。他們沒有融入其中,也難以理解和控制中原人民。元朝是他們民族的文化進步的一個良機,但他們拒絕與時俱進,到了他們退出統治權之後,幾乎就什麼也沒剩下,又回到了他們的初始狀態。彼此在文化上的相互隔絕,使得我們的歷史中較少關注元朝,不像其他民族,他們在統治漢民族的時候,往往是被漢文化所同化,故而融入到我們的歷史記憶中。

3、元朝政治體系上繼承的是遼金舊制,像行省、四等人制度都是從金朝那裡脫胎來的。當然,無論是蒙古人還是金人,遼人,為了更好地統治,都大規模地實行了漢法,選用的官吏大部分還是當地的人,只不過中央會派駐部分蒙古族官員。元滅宋本質上和隋滅陳很像,都是少數民族制定的一套政治體系幹掉了傳統中原漢族的那一套體系。

也有網友反映94年不算太短暫,但放置在中國歷史大背景下,在漢、唐、明、清這樣的大朝代面前,蒙元的統治確實難以給當時的漢民族和歷史研究者留下根深蒂固的思想烙印。主要是他沒有過多的融入到漢民族的文化和治理體系中,因為文化的侵染對於一個民族來說,能很深的影響從娘胎帶來的天性,就像滿清的強權統治和風化推行,使得漢民族舊有的很多傳統,都消失不見。


這個原因其實說簡單也挺簡單,那就是:

他們的名字一般人念都念不順溜。

元世祖聖德神功文武皇帝(薛禪汗)忽必烈

元裕宗文惠明孝皇帝真金(追尊)

元成宗欽明廣孝皇帝(完澤篤汗)鐵穆耳

元順宗昭聖衍孝皇帝答剌麻八剌 (追尊)

元武宗仁惠宣孝皇帝(曲律可汗)海山

元仁宗聖文欽孝皇帝(普顏篤汗)愛育黎拔力八達

元英宗睿聖文孝皇帝(格堅可汗)碩德八剌

元顯宗光聖仁孝皇帝甘麻剌 -(追尊)

和聖致孝皇帝(泰定帝)也孫鐵木兒

天順帝阿速吉八

元文宗聖明元孝皇帝(札牙篤汗)圖帖睦爾

元明宗翼獻景孝皇帝(忽都篤汗、古圖土汗)和世?

元寧宗沖聖嗣孝皇帝懿璘質班

元惠宗宣仁普孝皇帝烏哈噶圖汗(兀哈篤汗)妥歡帖睦爾(即元順帝)

他們的名字有的是蒙古語(大多),有的是梵語(愛育黎拔力八達),有的是漢語(海山),在元朝皇室的文化傳統和話語體系中各有其獨特的含義,在內部其意義或許是默契於心的,但是對外界而言就是一堆天書。

這不但對後世的閱讀者如我們是這樣的,對當時中原地區的很多漢族百姓也同樣是這樣,大汗或者皇帝到底叫什麼名字,鬼才知道。

這或許就是元朝的皇帝大都默默無聞的原因。

另外一方面,元朝皇位一直沒有一個嚴格而有序的繼承製度,其產生一直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皇帝一會兒是這個一會兒是那個,又大多沒有很深地介入漢族百姓的生活,這也是其大都默默無聞的原因。


元朝不僅僅是皇帝大都默默無聞,終其一朝的歷史、文化、經濟等均未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留下太多印跡。而忽必烈之所以能留下些印象,還是沾了其滅南宋、開疆拓土的光——但這個開國君主除了建立元朝之外,也實在沒有太多讓後人印象深刻的事迹了。其中的原因有二。一個在於元朝本身,另一個在於明朝——也就是元朝的後繼王朝。

先說元朝本身。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征服王朝,也是一個漢化得非常不徹底的王朝。它表面上地域廣大,但其統治力量並沒有真正滲入到民間,再加上並不「接地氣」的民族政策、文字語言、信仰體系,這一切都註定了其統治若不長久,便不可能給予漢人以深入的歷史痕迹。

再說說明朝。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而元史,當然是由明朝人編纂的——當然要說明的是,《元史》開始動筆時元朝還沒有滅亡,於是到洪武二年時《元史》已經二次修成。《元史》主編者有二,一個是明朝開國文臣之首宋濂,另一個是與宋濂齊名的王褘。這兩人的知識才情自然是一流,但修《元史》是一件政治挂帥的任務,其目的是說明元朝的滅亡和明朝的興起都出於天命,所以給宋濂、王褘等人的時間自然嚴重不足。

倉促編史自然引發了很多問題。前後重複、人名混亂、廟號疏漏、年代混亂……以至於清朝學者錢大昕嘲笑「修《元史》者,皆草澤腐儒,不諳掌故」。當然,身為文人,他也知道這其中的不易:「古今史成之速,未有如《元史》者,而文之陋劣,亦無如《元史》者。」後人以《元史》為載體研究元朝,而《元史》又修的支離破碎,這樣的朝代自然也難以留下更多印跡。


元朝皇帝漢文化水平非常低。那麼作為蒙元時代,文字和文化是什麼一個情況哪?

我們知道,蒙古人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在元朝通行的蒙古官方文字是八思巴文。八思巴是藏傳佛教薩迦派五世祖。淳祐七年,也就是蒙古滅亡了西夏和金之後,八思巴隨其伯父薩班參加涼州會盟(在今武威),歸順蒙古。中統元年,被忽必烈奉為國師,為元朝創製新字——八思巴文。

八思巴文是用藏文字母的拼寫蒙古語,其字母有41個,而且還有篆體的八思巴文。八思巴文作為蒙元的官方文字,按照其設計,本來應該用於拼寫一切文字,可是結果是什麼哪?蒙古人中大多數不會八思巴文,漢人不用八思巴文,色目人用漢字。所以,元朝還沒有滅亡,八思巴文在民間已經很難流通了。

那麼。蒙古人用什麼文字哪。可以說,蒙古人沒有文字。當中華帝國的南宋王朝已經繁榮昌盛,向日本、韓國、越南輸出書籍的時候。蒙古人,還沒有文字,他們只有語言。鐵木真征服乃蠻時,在俘虜了回鶻人塔塔統阿,鐵木真就讓塔塔統阿用回鶻文拼寫蒙古語。從回鶻文中總結了19個字母,5個母音,14個輔音,拼寫簡單,書寫方便。這就是今天蒙古文的祖宗,回鶻文拼寫的蒙古文。這也是蒙元時代,蒙古人使用的文字。

簡單一句話,蒙元統治者,有語言,沒文字。文字系統分別來自回紇文、藏文字元。

那麼,使用蒙古文字的蒙元統治者懂不懂漢文哪?目前沒有史料能夠證明他們懂得漢字和漢語。甚至連他們的姓名,都完全沒有使用漢語文字。那麼,在整個國家行政的過程中,主要靠一些翻譯,來把蒙古文字翻譯成漢語,用來統治漢地。而這些翻譯,為了直接翻譯出詔書的意思,有時連語氣詞以及語序都完全按照蒙古文習慣不改。其結果時,就是整個蒙元時代的詔書,迥異於中國曆朝歷代典雅的文字。比如,唐宋的詔書都產生於中書舍人和翰林學士之手,用的是律賦體,講究聲韻、用典。比如蘇東坡的文集中,就有《內製集》(翰林學士時撰稿)、《外製集》(中書舍人時撰稿),可以說每一篇都是優雅的文辭。

可是,到了蒙元時代,詔書中一篇潦草之氣,鋪面而來。

例如,元朝漢人嘲笑詔書,「怎生。奏呵。奉聖旨。哪般者。」甚至有漢族知識分子,在過新年的時候,寫春聯,諷刺文化的崩潰。春聯寫道:宜人新年怎生呵,萬事大吉那般者?

例如,元朝聖旨的開頭,是:「 長生天氣力里、大福蔭護助里皇帝聖旨,軍官每根底、軍人每根底、城子里達魯花赤 、官人每根底、往來使臣每根底宣諭的聖旨。」

好了,既然文化上已然如此了。那麼蒙古大汗們的生活,是什麼內容哪?按照韓儒林先生在《穹廬集》裡面總結的,蒙古大汗們,每年最重要的事情,就三件:「征伐、蒐狩、宴饗。」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搶劫、打獵、喝酒。。。

比如,乾隆為了展示他的博學多識,就曾考證過,蒙古大汗的「詐馬宴」是什麼,結果望文生義,考證錯了。韓儒林先生通過考證認為,詐馬宴是蒙古王公們,穿著華麗的只斤服,參加宴會。而這種服裝,就是通過西域而從中亞買來華麗的寶石,鑲嵌在服裝上,然後穿著這種璀璨的衣服,舉行宴會。可是,對比而下,我們的先賢,在《禮記》《中庸》中說:「 衣錦尚絅,惡其文之著也。 」 漢族人,穿一件織錦的衣服,還要在上面罩上一層紗,因為要有內斂的精神。或許,從生活態度上,高下立現吧。

對於蒙元的統治者,人家騎著馬,從草原上來。又騎著馬,回到草原。他們始終沒有能夠理解和接受農耕世界的文明。。。


我就問問,清朝除了康熙,雍正,乾隆,其它皇帝應該也沒多少人了解吧(雍正還是虧了雍正王朝)。

明朝也一樣,估計知道朱元璋和朱棣加上崇禎了就差不多了,其它的知名度也相對比較低。

而元朝更特殊,一個是它短,一個是它亂,還一個,它是異族統治。

元朝皇帝別說做什麼事情了,就連名字很多人都記不熟悉,元朝總共98年,11個皇帝(從忽必烈算起),而且忽必烈一個人就在位24年,其它皇帝你算算平均才幾年?

而且元朝的皇位繼承很亂,到了中期之後幾乎是每次權力振蕩都引發內戰,搞得一塌糊塗,誰記得這個呀。

加上元朝還是蒙古人政權,外族政權中,除了清朝因為後來聯繫緊密,加之時代近被記得比較深,遼金夏,北魏……這些政權的皇帝你說一般人能記得幾個?


推薦閱讀:

歷朝藥丸——弱晉藥丸
中國歷代重大黨爭
情誼隆重:乾隆與富察皇后(孝賢皇后)故事史料探析(一)
漢宣帝與漢武帝相比,有什麼不同?

TAG:歷史 | 元朝 | 中國古代史 | 中國歷史 | 成吉思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