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才是成功的家庭教育?
人謂之云:無德無才是蠢才,無德有才是害才,有德無才是庸才,有德有才是人才。現在企業家在錄用人時也時長會考慮:「無德無才棄之不用,有才無德限制使用,有德無才培養使用,有德有才加以重用。」現在不管是我們的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更多的都是注重孩子的成績,希望使之成為「有用之才」,然而卻很少有家長把對孩子的品行培養放在第一位的。
就像前段時間美國某高校的留學生,在畢業演講發言時歪曲誇大事實,嚴重損壞國家形象,諂媚於他國。對於這種「人才」,趨利避害,無原則無底線,最後只能成為蛀蟲,損害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以致整個家族被網友「人肉」,使整個家族蒙羞,這種家庭教育毫無疑問是失敗的。
怎樣才能給孩子成功的家庭教育呢?
1.父母以身作則。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自己經常亂髮脾氣,行為散漫,滿口髒話,又何以能教育孩子出謙謙君子、謹言慎行、溫文爾雅的孩子呢?因此,父母在孩子面前一定要謹言慎行,給孩子做個好榜樣,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可能被孩子模仿。
2.不要將父母的意志強加給孩子。孩子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判斷標準,有自己的天賦,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家長不能完全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要順勢而為。
3.避免將孩子當成一個家的中心。凡是以孩子為中心的家庭,最後的家庭教育總是不那麼成功。家長過多的關注孩子,容易將孩子保護得太好,而使孩子失去某些能力,孩子作為一個單獨的個體,家長應該讓他承擔起他自己的那部分責任,不可代勞!
4.培養孩子幸福的能力。幸福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需要孩子懂得感恩和寬容,樂觀自信,誠實守信,勤勞堅強,知禮儀,有責任心和獨立性。
5.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成績、金錢都不是生活的中心,不必以攀比「成績」來作為衡量孩子成功或失敗的標準,不能以「賺多少錢」來激勵孩子學習,也不能告訴孩子以金錢論成敗。避免孩子誤入金錢貪慾和虛榮攀比的歧途。
家庭教育是這兩年最熱門的社會話題之一,這樣的問題顯然不容易找到標準答案,可謂見仁見智,但顯然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深思,因為他涉及到我們的每一個家庭的孩子和未來。我這裡先從家庭的主人或者說家長說起,家長是一個家庭的標杆,也是孩子日常生活中的楷模,家長的一言一行每天都在影響著孩子的一舉一動,而父母言行舉止做人做事的標準又決定了孩子的標準。這個標準和學歷的高低以及家庭的經濟條件的好壞沒有必然聯繫,更多的是和家庭的價值取向相關。認為讀書重要的家庭會想盡一切辦法讓孩子去讀書,相信生活是一場拼搏的家庭會時刻提醒孩子要勇往直前,堅信平淡才是真的父母不圖孩子大富大貴,只希望孩子平平淡淡過一生。當我們能夠通過家庭教育(肯定少不了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讓孩子逐步培養起自己的興趣愛好,養成良好的習慣,擁有自己的信仰,我們的孩子就成功跨出了第一步。無論我們的孩子未來走哪一條路,只要符合社會價值觀,掌握了相關的技能,有了明確的發展路徑和生存的方法,這條路是孩子心甘情願樂此不疲的路,做著他認為對自己對社會都有意義的好事,他既能自己養家糊口,還能幫助周圍的人,並且能對社會帶來貢獻的事,我認為這就是一條正確的生活之路。成功的家庭教育說到底就是家長用自己的言行舉止和榜樣的力量去影響孩子,幫助孩子成功地走上社會,讓孩子成為一個好人,一個善良的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一個快樂又受人尊重的人!
誰都知道,因為血緣、基因,孩子天生的性格部分遺傳了父母。而更重要的是,父母對孩子後天的培養。父母對孩子的人格、三觀、身心都會產生潛移默化甚至延續一生的影響。
家庭教育,其實是父母的自我修行。成功的家庭教育,需要父母在學習中摸索。
▼▼▼
這一幕大家一定不陌生,《爸爸去哪兒5》節目中,嫌棄兒子走得慢、做事不專註,前期的陳小春總會忍不住暴怒吼叫。
兒子Jasper也一度被「嚇懵」,靠著強大的內心、軟萌的言語和行為,才「搞定」了愛發飆的老爸。
孩子是個敏感的接收器,你的聲音、情緒、語言,不僅有即時的「感染性」,還會影響孩子的情商發展,甚至是他的一生。
規矩大於嚴愛,身教重於言傳如何看待父母愛提「別人家孩子」?
「和逼自己比起來,逼孩子容易多了」。這是知乎上點贊最多的一組問答。
有些家長總忍不住當著孩子的面,「貶低」自己的孩子,盛讚「別人家的孩子」。卻很少思考,自己是否做得和「別人家的家長」一樣好了。
一些父母「扯破嗓子式教育」,甚至讓孩子產生了「這就是正常的相處模式」的心理暗示。
更甚,這些被吼的孩子會以「不說話」來迴避,也容易形成做事寡斷、懦弱、孤僻的性格。更嚴重的是,這些孩子普遍沒有安全感,對親情有一種本能的排斥。
與其喊破嗓子,不如作出樣子
我們常常忘了,TA也只是孩子,用自己幾十年的經驗和閱歷要求TA,無所謂地將負面情緒朝TA發泄,這也許就是為什麼我們努力地想要做個好父母,卻依然忍不住對孩子批評、吼叫的原因。
身邊的一些孩子常說,最讓他們感到難過或害怕的並不是父母的批評。很多時候,他們根本記不住爸爸媽媽批評的緣由,徘徊在他們腦海里的只有爸爸媽媽的憤怒和吼叫。
沒有完美的孩子,也沒有完美的父母,父母和孩子都需要成長。
如果說發飆凶孩子是父母犯的一個錯誤。那麼如何能避免「一錯再錯」,有效地修復親子關係呢?
▼▼▼
1.向孩子坦誠錯誤和道歉
蹲下來跟孩子解釋剛才自己發飆、情緒暴躁的原因,向孩子道歉。孩子是最不記仇的,尤其是大人跟他們示弱的時候。
2.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
若孩子表現拖拉、頂嘴,不妨引導孩子認識到自己做得不對的地方。就事論事,更多地關注孩子行為背後的想法,能避免以後出現類似情況。
3.在平等對話中做親子約定
孩子也是個獨立的個體,他們也喜歡受到尊重。不妨和孩子做個約定:希望下次怎麼做,並彼此提醒。
當一個好爸爸好媽媽,並不容易。如果「為人父母」也需要考試,很多家長都不一定及格。
真正的好的家庭教育,應該是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做家長的,要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說出的每一句話,做出的每一個動作,孩子都會耳濡目染。
當我們自己做好了,孩子自然也就跟著好了。
關注微信公眾號:廣東智慧青少年宮(gdzhqsng),獲取更多教育、育兒乾貨!
什麼是成功的家庭教育?
首先,定義什麼是成功的家庭教育才能有目標;
其次,按照既定的目標進行家庭教育才有方向;
第三,成功的家庭教育不是盲目、不切實際、人云亦云、跟著別的腳步,而是根據自身家庭條件和孩子的興趣目標等等。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務首先是尊重孩子自然成長的規律,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讓孩子認識自我,然後才是挖掘孩子的潛力,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拔苗助長。家長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的各種生活、生存能力,比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自主表達、同情心、尋求同伴幫助、控制情緒、與同伴交往等等能力,而不能只盯在孩子的成績分數上。
給孩子創造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這是建立在夫妻雙方相互尊敬、相互理解以及恩愛的夫妻關係的基礎上的,歸根結底,用心去愛對方,用心去愛孩子,在一個充滿愛的家庭,這就是孩子最成功的家庭教育,父母就是最好的老師,每一天的生活就是一部最好的教材。家庭教育最好的教材是恩愛的夫妻關係和父母的自身的修養,這些比刻意鑽研的教育觀念及精心挑選的玩具書籍都重要。
家庭教育:父母是最好的教師;教育真諦:啟迪智慧享受快樂。
一個孩子能夠在自由的環境中成長,享受到智心身俱增的童年樂趣。進入到成年以後,他們能夠選擇自己喜愛的學業,學有所長,找到合乎自己理想的工作,並執著地去實現自己的夢想。他們要傾心儘力做好本職工作,並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既是一個有利於人民的人,同時也獲得了個人的幸福與快樂。這就是絕大多數人能夠實現的成功人生,也是家庭教育應當堅持的正確方向!
總之,家庭教育是父母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長,而不是約束和責罰孩子。為人父母,不要總說孩子是我們的未來,我們更是孩子的未來。每個孩子都擁有一座美麗的心靈花園,父母要想成功實施家庭教育,就必須了解孩子,讀懂孩子,要用最細緻的洞見解鎖生命的內在密碼,用最溫暖的陪伴搭建堅實的人生基石,用愛的表達收穫一生受益的內在能量。只有用心做父母,給孩子成功的家庭教育,才能成就孩子不平凡的人生。
不被孩子開除,就是成功的家庭教育。
大家都是初次做「家長」這個職業,孩子就是我們的「老闆」,但實際上,在做「家長」的過程中,我們並不順利,尤其是孩子逐漸長大的時候,經常會覺得和孩子無法和諧相處,中間豎起高牆。
遇到這種感覺情況,你可能已經被孩子「開除」了。
安忻睡眠門診汪靜醫生的【父母課堂】會帶給家長們一些幫助。
一、被孩子「開除」的表現是什麼?隨著青春期的到來,許多孩子疏遠父母甚至斷絕關係,從身體上或者心理上都脫離了他們的父母,到別處去尋找令他們更滿意的人際關係,比如同齡人。
這樣的孩子可能會非常叛逆,出現品行障礙,比如離家出走、說謊、暴力等等,這會使父母失去對孩子產生建設性影響的機會。
二、為什麼會被開除?孩子想要自己決定一些事情,但是父母卻不顧一切的加以阻撓。
在成長過程中,價值觀、風格、偏好以及生活哲學,孩子會與父母不可避免的發生衝突。
比如髮型、服飾,都對他們有著象徵性的意義。
而孩子也不願意把這些問題拿出來討論,更別提進入解決問題的環節。
很多父母作為屬於「自己」的問題接管了,會出現什麼情況呢?
像下圖一樣,因為一點小事開始爭吵。母親讓孩子剪頭髮,孩子振振有詞。
仔細想想,其實孩子很有道理,試想:
- 孩子留什麼髮型,會影響你的工作嗎?
- 會不會影響你與朋友的相處結交新朋友?
- 會不會影響你的對髮型的選擇?
好像都不會產生直接的影響。
在上述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雙方的立場:
家長:固執的介入,力圖改變
孩子:認為自己的行為並沒有干擾到父母,並對他們「改變」的企圖進行強烈反抗。
遇到價值觀的分歧,雙方各執己見。
發現了嗎?爭論的不是一個點,所以無法對話,更無法互相理解,變成不可調和的問題。
孩子和成年人一樣,當有人試圖讓我們改變,而自己的行為有沒有干擾到任何人,會進行激烈的鬥爭,捍衛自己的自由。有些孩子,會做出誇張的過度反應來反擊;有些屈從了,但是面對逼迫會心懷怨恨。
所以,歸根結底,很多父母被開除,是因為奪走了孩子的自由,按照自己的是非觀念強加給孩子,讓他們改變他們自己認為與別人無關的行為。
如何避免被孩子開除?
我們需要明確的是,孩子並不是為了反抗父母,而是反抗非要強加給他們的是非觀。
當孩子能明確的意識到,自己的所作所為確實妨礙了其他人的需求,他們通常願意改變他們的行為,尊重父母的需求,並且接受「解決問題」。
相信每個人當年為了那些具有象徵意義的元素,進行過賣力的爭取,可能是一雙籃球鞋,可能是一條破破爛爛的牛仔褲。父母應該把溝通的點放在「它是否會產生切實而具體的影響」上,而不要討論這個東西是不是好看。
如果換一個思路進行討論,會有怎樣的結局呢?舉個例子:
有個家庭的父親是一位校長,他覺得人們會把兒子奇裝異服的行為視為父親管教不嚴的證據,進而會影響到他的工作。兒子認識到他的奇裝異服的穿著,會對父親造成切實而具體的影響,出於對父親需求的真正關心,他同意改變髮型。
不用權威解決問題
在這個例子中我們學到了什麼,孩子必須接受一種邏輯——他的行為對別人產生了影響。父母想要解決問題,最好能夠舉出關於這個行為對他們生活產生影響的有說服力的例子,否則孩子不會進入到解決問題的協商環節。
比如孩子拒絕穿不喜歡的雨衣,非要淋雨去上學,如果父母硬讓她穿可能會大哭。
這個過程中,父母不應該讓孩子屈服於權威,共同參與解決問題,可以有效的消除孩子的不信任和抗拒的心理。
正確解決問題的方式在這種情況下,應該讓孩子清楚的知道,如果她沒有合適的雨具,冒雨去上學,她可能會感冒,而爸爸媽媽會因為照顧她而耽誤工作。
在她接受的前提下,尋找別的解決方案。
但是有時候,孩子會把他們不可接納的行為,在父母看不到的地方做,以換取「父母不再施加壓力」的回報;或者他們並不不確定自己的行為是否真的對他人造成影響,不肯改變,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在下一講中會講到,遇到無法協商的問題怎麼辦?
我是汪靜醫生,目前在安忻睡眠門診出診。
你可以公號搜索關注「快樂處方汪大夫」來看「父母課堂」的全部內容。
你也可以關注「安忻睡眠門診」公號,點擊「免費諮詢」來免費問醫生。
家庭教育掌握好這四個「不要」,孩子更優秀
教育孩子是件既複雜,又簡單的事情。只要做到順應孩子的天性,遵從和保護他的生命個性,就把握了最基本和最主要的。以下4個「不要」,家長要牢記。
戒律一:不要當眾教育孩子
即使孩子做了最糟糕的事情,家長也應該把孩子帶回家再進行教育。當眾責罵,甚至毆打,都將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兩年前發生過這樣一個悲劇,父親當著老師和同學的 面打了孩子一巴掌,而孩子立馬跑到樓頂跳樓自殺了。在生活中因為家長當眾侮辱孩子而發生的悲劇並不罕見,歸根到底還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
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尊重人的人格尊嚴,要保護 孩子的心靈,做不到這一點,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可言。我們要意識到無論對孩子的表揚與批評都是一種情感互動。父母太強勢,往往導致孩子沒出息,父母太粗暴,孩子往往性情同樣狂躁。
智慧的父母不會對孩子嚴辭斥責,而且能夠意識到教育孩子不能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
戒律二:不要一開口就催促或左右孩子
家長和孩子交流越少,就越不懂得和孩子怎麼交流,也就導致了家長越來越不理解孩子。
如果有機會交談,家長會和孩子說什麼呢?趕快吃飯,趕快寫作業,趕快睡覺,不能做這,不能做那……家長似乎一直在催促孩子做事,左右孩子的決定,卻沒能和孩子說說心裡話,探探孩子的內心世界。
久而久之,家長和孩子之間就不知道該怎麼交流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當有苦惱的時候,35%左右的孩子選擇找同 學和朋友傾訴,找父母和老師傾訴的不到10%。
這就意味著,父母的形象逐漸從孩子的情感世界中淡出甚至缺席。而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和孩子的交談更容易變成了說教、批評與 斥責。
戒律三:不要在孩子吃飯時進行教育
就餐時間是家庭生活中最溫馨的時刻之一,吃飯應該是一種享受。如果父母選擇在這個時候對孩子進行說教,容易讓孩子對食物喪失好感,而且對家庭聚餐產生厭煩情緒。
資料顯示,有一部分孩子因為害怕被批評而不得不加快吃飯速度,為的就是縮短和父母同桌進食的時間,讓父母來不及批評他。長此以往,身體吸收不到良好的營養,對孩子的健康也將產生嚴重的危害。
所以,家長更應該要保障孩子好好吃飯,即使他犯了錯,也應該找一個更為恰當的時機,再進行教育,不要因小失大。
戒律四:不要「數罪併罰」
教育孩子最忌「數罪併罰」,孩子犯錯一是一,二是二,一旦將錯誤混在一起,不僅不能讓孩子對錯誤本身作出清晰的認識,也不足以讓孩子吸取教訓。
「數罪併罰」首先說明家長平時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太少,關心得太少,沒有盡到做父母最起碼的責任。其次,也說明家長比較「記仇」,喜歡翻舊賬。而這兩點恰恰都是孩子成長中的禁忌。
有時不 是家長的話沒有道理,而是方式不對。方式不對,教育一定沒有效果。為人父母,所有的權力都意味著責任,這樣的責任逼著我們要改變。
好父母是學出來的,好孩子是教出來的,只有知道家庭教育的戒律,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淘兒學,專註K12教育,分享有理有趣的教育信息*
我覺得成功的家庭教育需要具備以下幾點:
第一點,給孩子足夠多的愛,有些父母重男輕女,或者不負責任,生孩子只是荷爾蒙作祟,什麼都沒有想清楚就把孩子帶到了這個世界。然後對孩子不管不問非常冷漠,這樣的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肯定會非常痛苦,也很難成為一個有愛的人。
第二點,給孩子一定的自由。有些父母太愛孩子了,希望把孩子教育的最好,結果常常弄巧成拙,用力過猛,每天逼著孩子寫作業,上各種培訓班,不給孩子一點喘氣的機會。甚至孩子要個玩具要出去玩一下,都會遭到父母的反對。這樣的孩子沒有自由也就很難獨立,很難有自己的思想。
第三點,教會孩子擔當。現在熊孩子真的太多了,前段時間出了好多新聞,都是熊孩子做各種不靠譜的事,更不靠譜但是家長還覺得自己孩子是對的,別人稍有微詞就大打出手,說錯了是不敢認找各種理由搪塞。這些行為會讓孩子變得特別沒有擔當,長大了也很難支撐起一個家。
第四點,教會孩子獨立自由的表達。有些孩子完全沒有自己的思想,父母讓他怎樣他就怎樣。長大以後這樣的孩子就是媽寶,會讓感情生活變得一塌糊塗。而且這樣的人也很難在事業上有所成就。所以父母一定要讓孩子學會自由的表達,讓他們學會獨立。這世間所有的愛都指向團圓,唯有父母之愛是為了分離
孩子成功的背後自然離不開成功的家庭教育。八仙過海各有神通,家長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職業和興趣愛好會帶來不同的家庭教育氛圍與教育效果。這也是俗稱的「起跑線」不同。所以,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也很難用統一的標準衡量。
作為曾經的教育工作者,儘管我離開教壇近三十年,變換過十多種不同的職業,但一直默默關注教育領域,包括用比較學方法關注西方教育與本土教育,發現我們的全日制應試教育的確與西方普遍通行的通識教育有很大差距,中國填鴨式的教育製造更多書獃子的同時,也在一步步地扼殺學生的創造力;而歐美自主辦學的選擇自由和放養式的通識教育,更能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
我曾與來自全國各地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和教育界朋友分享過這樣一種教育理念,即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基礎教育的三種環節:家庭的啟蒙教育、學校的全日制教育和開放的社會教育。許多家長容易陷入這樣的誤區,以為將自己的孩子託付給全日制學校而身為家長不聞不問就能萬事大吉。我想在此以女兒簡單的成長經歷說明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重要性。當然,我並非要完全排斥或否定全日制教育對兒童德智體全面培養所發揮的作用,尤其是對學生高中階段以前基礎學科的知識培養。
我女兒2014年以中山市一中最好的留學成績考入美國排名(2017年USNERWS排名,下同)第三十二的羅徹斯特大學多媒體專業,今年準備升大四,現在全球第二大公關公司萬博宣偉上海分公司實習。她從小喜歡畫畫,小學畢業以全市第一名的繪畫成績被中山市一中錄取為特長生,我們原來一直希望她以後考國內一流的美院。但高一讓她遊學美國一個月回來後,她突然轉向了,不想考國內美院而要留學,理由是職業畫家將來很難養活自己。我們一家商量後同意她的想法,從高二開始選擇英語培訓機構,加入模擬聯合國活動,到每次去香港考SAT,再到選擇美國的大學都是由她個人自主決定,我們只提供參考意見。結果,她托福考了98分,SAT綜合1920分,她與廣州中介選校時選了八所美國排名前六十的大學,最後被七間錄取:羅徹斯特大學,喬治華盛頓大學,濱州州立大學(公立),加州大學戴維分校(公立),威斯康辛大學,雪城大學和全額獎學金的舊金山藝術學院。這些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我們至今還保存完好。結果,綜合我們的意見,她選擇了羅徹斯特大學。我通過女兒這個經歷說明,家長一定要讓自己的孩子學會獨立思考和獨立選擇,不要太多為他擔心選擇是否正確,因為他將來一定會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他的選擇是對或錯。即使錯了,也要讓他從失敗中吸取教訓而重新選擇,直到嘗試成功為止。也許女兒這點可能受我影響較大,我原來的專業是英語,結果不斷嘗試不同的職業或領域:教師、打工到打工皇帝、企業主、寫作、畫畫、園林設計師、音樂發燒友、電影發燒友、收藏愛好者、對未知領域和前沿科學的探索、愛好哲學等等。我廣泛的興趣直接從女兒兒童階段產生過潛移默化的影響:從小跟我一起聽古典音樂(她現在的舍友是全球排名第一的羅徹斯特發大學伊斯曼音樂音樂學院鋼琴專業的高材生),看科幻電影;參觀畫廊或畫展;暑期跟著我與來自全國各地的詩人、畫家、藝術家、導演等直接接觸交流互動。結果,這些社會活動開拓了女兒的藝術視野,也從中訓練了她如何與跨界領域的藝術家交流和表達。我認為這就是家庭教育之外很重要的社會教育。
今年二十二的女兒,從她的言談、口才、氣質、社交能力和綜合素質與同齡人比較明顯要優勝許多,她目前微博粉絲量達到驚人的24萬,她的朋友圈中不乏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杜克大學、紐約大學、波士頓大學、布蘭迪斯大學和國內清華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等牛人。因為,我從小就灌輸她一個理念:你想成為牛人,就必須爭取一切機會接觸不同領域的牛人,甚至挑戰牛人!我想女兒一直在嘗試。至於將來是否能成為牛人或女強人,已經不是作為父母的我們所期望的,而是要看她將來的選擇和造化。
最後,我想與大家分享我所關注的作家張承志在2012年北大畢業典禮發言提到的兩個關鍵觀點,他認為目前國內的大學畢業生普遍存在兩點缺失:第一,缺乏普通的生活常識;第二,缺乏對終極真理探索的可持續性熱忱。這兩點我是非常認同的。第一點與家庭教育有關,如果父母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識或自然科學常識,就很難教育自己的孩子也兼具更多的生活常識。言傳身教很重要。第二點,許多大學生以為畢業就完成學習,工作後由於生存壓力或受整體拜金主義思想的影響,很容易放棄再學習或重拾自己原初與專業無關的興趣愛好,更難保持童年階段的好奇心和童真,也就是探索終極真理的熱忱或藝術修養。要知道,這一探索與修養是持續一生的,也就是說,你自身存在的終極意義與答案,需要奉獻一生去追尋。
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兒童比作一塊大理石,他說,把這塊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學校,3.兒童所在的集體,4.兒童本人,5.書籍,6.偶然出現的因素。
從排列順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兒童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然而不同的父母對家庭教育的認識各不相同,虎媽貓爸的「棍棒教育」、只關注成績的「功利主義教育」,還有順應天性的「放養式教育」,各種家庭教育觀念雜陳,常常讓很多家長迷失了方向。
失敗的家庭教育各有各的失敗,成功的家庭教育都有這樣的共同點,那就是:愛與智慧並行。
很多家庭,把愛當成了一種教育方式,於是成了溺愛,只會給孩子帶來毀滅。
愛孩子是一種本能,學會怎麼愛才是一種智慧。
莫言曾發表過這樣一段博文:「父母會愛並不及格,因為母雞也會愛,何況最真摯的愛的另一面往往是最苛虐的酷政。父母必須接受訓練,具有相當的質量才行。」
好的家庭教育,愛與智慧缺一不可。家長應該從這幾個方面來做:
1. 守住愛的底線,規矩原則不可或缺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一個人沒有規則的約束是無法在社會上立足的。
孩子年齡小,對任何事都沒有自己的判斷力,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對還是錯,這個時候父母的規則教育十分重要。
只有規矩的約束,才能幫助孩子守住行為的邊界,才能幫助他樹立正確的是非觀,這是成為一個人的基本。
很多父母愛的沒有原則,總是縱容孩子,犯錯了也不及時引導,孩子一步步挑戰父母的底線,變得無法無天,沒有一點規矩,成了人人討厭的「熊孩子」。
再愛孩子,也要分事情,在一些原則問題上作為家長一定要守住底線,教給孩子規矩和行為規範,獎懲分明,這樣孩子才能形成正確的三觀,學會獨立明辨是非。
2. 尊重孩子的人格,平等自由
孩子再小,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很多家長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覺得孩子是自己的一個附屬品,我生了他他就應該無條件順從我,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
比如過分保護孩子,為他包辦一切;過多地限制管控孩子,孩子沒有一點選擇的空間和自由。這都是不平等的畸形教育,最終的效果也可想而知:父母覺得操碎了心,孩子卻並不領情。
真正智慧的愛,是給孩子充分的尊重和自由,父母不能越俎代庖、包辦代替。應該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必要時加以引導,在適當的時候要懂得放手,讓孩子自己去經歷,去試錯,形成他自己的人生經驗。
在平等自由的家庭氛圍下長大的孩子,才能擁有健全的人格,對事物有自己的思考,不隨波逐流。
3. 發現孩子的閃光點,順應天性
生活中很多父母總喜歡拿自家孩子和別人家孩子比,「你看隔壁家小花,鋼琴彈得多好」「你看王阿姨的孩子,都當上班長了」······諸如此類的話幾乎每個人成長的過程中都聽過。
尺有所長,寸有所短,全才是少之又少的。
父母不應該盲目把自家孩子和別人家孩子作比較,特別是把自家孩子的缺點和別人家孩子的有點作比較,這種父母自以為的「激將法」、「壓力法」,往往只會起到反作用,打擊孩子的自信心,甚至會激發孩子的叛逆心理,破罐子破摔。
巴菲特說,父母唯一應該為孩子做的事情就是找到孩子的熱情所在,鼓勵他全力以赴地去追求,並發揮得淋漓盡致。
那些傑出的人才,通常都是發現了自己擅長的領域,不斷發揮自己的優勢,最終收穫成功。
孩子只有在自己感興趣和擅長的事情上,才能最大程度激發自己的潛力和內驅力。父母作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引路人,應該尊重孩子的個性,揚長避短,努力去觀察和尋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發展孩子的特長,幫助孩子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道路。
盲目攀比,不了解孩子,讓孩子在不適合自己的路上艱難地前進,最終也是走不遠的。
4. 保持理智的頭腦,科學引導
現在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承受了太多壓力,學區房競爭,孩子升學的壓力,無形中讓家長們變得焦慮,生怕給不了孩子最好的。
其實父母大可不必如此煎熬,也不要和別人盲目攀比,這樣只會擾亂自己的心智,影響家庭教育的質量。
約翰?洛克說過,「家庭教育來不得半點浮躁,也不能求速成。家庭教育有其獨特的方式——通過家庭環境、氣氛,父母的言論、行為,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無形中塑造孩子的人格品德與基本素質。」
針對不同的孩子,家庭教育的方法也有所差異,這些經驗只能靠父母自己去慢慢摸索和積累。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不要患得患失,焦躁迷茫,只有在不斷的嘗試中,才能得到最科學最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
家長只需保持理智的頭腦,根據自己孩子的特性,採取科學的教育方式,最終都會水到渠成。
5. 不斷完善自我,與孩子共同成長
人們常說,父母是世界上唯一不需要證書、不需要考核就可以上崗的職業。這真是讓人害怕。
每個人在成為父母之前都是普通人,有了孩子之後就成為了孩子的「神」,一言一行都被孩子看在眼裡,並模仿出來,影響他的一生。
也是因為有了孩子,父母開始了新一階段的成長,在瑣碎的生活細節中,變得更加堅忍耐心、更加有責任感。
孩子一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他的認知,行為習慣絕大多數都來自父母。
所以越是這樣,家長就越應該不斷完善自我,從言行舉止到精神文化層面,成為孩子最好的榜樣,與孩子共同成長。
這也是一個成功的家庭教育最好的模樣。
昨天下樓遛兜寶,碰到了樓上芸姐家的孩子小冬。小冬這孩子從小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還是學校的大隊長,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芸姐也是我們小區的「大紅人」。我們這些媽媽每次看到她,都會跟她聊幾句,取取教育孩子的真經。
幾次聊下來,發現芸姐真的對教育孩子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光下面的這七點,恐怕很多父母都做不到:
給孩子更多的機會去接觸不同的事物。不管是音樂、體育、藝術還是各種興趣愛好,首先要給孩子接觸的機會。芸姐家其實不算大富大貴的人家,但從小就會帶小冬去兒童樂園玩沙畫,去圖書館看看書。這些活動雖然花不了幾個錢,但是會讓孩子接觸到更廣闊的世界。用芸姐的話來說,就是「家長懶一懶,孩子毀一生」。豐富孩子的經歷,孩子才有機會去發展各種可能,在以後的生活中才會更有創新精神,更敢於冒險。
適當放手,鼓勵孩子「自己做」。很多寶媽看到孩子在學習、玩耍遇到困難時,都會立即上去幫助孩子,殊不知,這種「好心」反而會破壞孩子的創造力,讓孩子害怕失敗,不敢嘗試。
另外,幫助孩子的時候,不要直接代勞,用芸姐的話來說,就是「能動口絕不動手」。孩子有孩子做事的方法,也許效率不高,但如果爸媽旁邊「糾正」他,「幫助」他,就會打擊他的積極性。芸姐很少幫助、糾正小冬,如果小冬有做不好的事情,芸姐會幫他分解困難。
有同理心,不要壓抑孩子的情緒。當孩子哭了、生氣了的時候,爸媽一般都會說「沒關係,下次再努力。」「也不是很差啦,只是人家比你有經驗」。但是這些話其實會挫傷孩子的感情,讓他們不願意再嘗試。當小冬情緒不好時,芸姐都會說「我懂你」「這個是很難做,要是沒做好我也會哭的」,這些話雖然看起來平凡,但是卻讓母子的關係更好了,也讓小冬更有自信。
當孩子面對挑戰時,事先溝通。比如,小冬去年第一次參加英語比賽的時候,芸姐就問他「你要不要學一學怎麼做演講?」「你需要媽媽幫你嗎?」雖然芸姐不能給小冬實質的幫助,但是事前的溝通讓小冬感受到了父母的支持,也解決了很多問題,讓小冬在比賽時輕鬆了很多。
保持支持,必要的時候休息一下。如果孩子做一件事花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但仍然做不好,千萬不能在強壓他們。可以讓孩子放下手頭的事情,放鬆一下,再一起分析分析做不好的原因。
表揚要明確及時。一般我們表揚孩子都會說「你真棒!」「真聰明!」,芸姐表揚孩子,卻常常是:「這次考試特別難,你還得了100分,平時肯定很努力!」這種明確的表揚讓孩子明白自己哪裡做的好,會讓孩子繼續堅持,從而越來越棒!
言傳身教。芸姐平時堅持跑步、學習,所以小冬在文體方面也一個都沒落下。平時經常看到他們一家三口在附近一起運動、去圖書館,爸媽努力,孩子才會有樣學樣!
芸姐的理念真讓我受益匪淺,看來平時教育孩子還是要好好拿捏。每個孩子出生都是一樣的,只是教育的方式不同,造就了「別人家的孩子」!
推薦閱讀:
※徐濤:教育如何履行對未來的承諾
※兒童英語學習的五大誤區!現在糾正還不晚
※機器學習方法給人類教學的啟示
※自己想去上班,但是把孩子留給婆婆帶又不放心,該怎麼辦?